美丽而迷茫的梦境

2006-02-02 06:24张慧全王翠娥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2期
关键词:雨巷诗情丁香

张慧全 王翠娥

“雨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堪称二十年代中国象征主义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其审美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品味:

情感

《雨巷》创作于1927年的夏天,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从诗歌的字面上理解,作者希望在雨巷中“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首爱情诗。但当我们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后,我们就会体会到,爱情主题叙事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政治情绪。1927年“四·一二”国民党反革命政变之后,中华大地陷于血雨腥风之中,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破灭了。他们一方面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血腥屠杀不满,一方面又找不到未来的出路,痛苦、哀怨、迷惘、彷徨,心态极为复杂。这首诗就是作者苦寂孤闷心声的真实坦露,同时也是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严峻现实面前,感到前途幻灭、痛苦失望的共同体验。这种幻灭的痛苦之情,如果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宣泄,当然也可以,但就很难写得哀惋缠绵,令人魂牵梦萦。所以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美丽朦胧的意境,令人神往,诱人遐思,让人在美的艺术享受中体会忧郁而深沉的思想情感。

意境

诗歌的开头,展现给我们的是梅雨时节江南小镇淋漓而阴郁的画面:孤独的诗人,“撑着油纸伞”,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心中的女郎,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和芬芳,又有着“丁香一样的忧愁”,和诗人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诗人哀怨的情思与雨巷寂蓼的气氛融和在一起,加深了诗歌凄清的意境。终于,诗人期待的她,梦幻般出现了:她“静默地走近”,再走近,投出“太息一样的目光”,接着又如同梦一般地“飘过”,消失在“颓圮的篱墙”,消失了她的色彩与芬芳、“太息般的目光”,甚至是“丁香般的惆怅”。诗中“飘”字用得实在奇巧,让诗歌顿时增添了无限的神韵:它强化了丁香姑娘的神秘,增添了意境的迷茫与朦胧,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无限的惆怅,也留给读者更多的感慨与思索。可以说,一个“飘”字,使诗的意境全出。女郎无声无息的动作与神态,雨巷越来越凄冷的色调,让人深深地体会到在那凄冷、幽暗、迷朦的意境之中,诗人的极度失望之情。一切都消失在了雨的哀曲里。朦胧的希望破灭了,美好的理想幻灭了,但孤独的诗人,仍在雨巷中彷徨,“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结尾处一丝理想的光亮,给人深远的回味,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延续了诗人祈盼的梦想。

音乐

戴望舒对新诗创作有自己独特的主张。他认为诗歌最重要的是诗情的变异,而非字句上的变异,诗的韵律不仅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且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所以《雨巷》采用了舒缓的节奏,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流畅而优美的旋律,极为缠绵地表现了诗人凄清而迷茫的心境。譬如,第一节中,将第二行的“独自”移至第一行的末尾,让第一行增加了两个音节,第二行的两个“悠长”用顿号分开,使词的声音延长,使诗情更加哀惋缠绵,让读者一下子就体会到作者的那种特定的心境。诗歌中还经常运用重叠的音节和反复手法,强化诗歌的音乐效果。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走近、走近”,“远了、远了”,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将音乐美与诗歌的意境相融合,与诗人寂寞、哀怨、彷徨、惆怅的感情相融合,诗韵与诗情和谐一致,表现了一种舒缓的美、朦胧的美、哀伤的美、遗憾的美。

《雨巷》这首诗,既有深刻的情感美,又有江南雨巷特有的色彩美和朦胧的意境美,再加上舒缓流畅的音乐美,不愧为象征主义诗歌的佳作。

(张慧全 王翠娥,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雨巷诗情丁香
The Meaningful Flowers
冬季的雨巷
再见雨巷
走出“雨巷”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白丁香紫丁香
极速快递
丁香的婚事
雨巷
诗情空间的创造
一束火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