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
要寻找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首先要了解“雨巷”在诗歌中的地位及作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找到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戴望舒创作《雨巷》时年仅二十一岁,诗人因此也获得了“雨巷诗人”的封号。但是文学界对这首《雨巷》的评价并不统一。卞之琳评价《雨巷》这首诗歌是“浅易浮躁”,而叶圣陶对这首诗歌却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那么,在分析这首诗歌的音律和谐美之外,应该如何看待这首诗歌的内容。此外这首诗歌如今是高中语文必修一册的重要篇目,因而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笔者将从“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转变入手,从这首诗歌凄美哀伤的格调中,挖掘出积极希望的精神态度,从包含希望的角度对《雨巷》这首诗歌做出新的解读。
一、“雨巷”的象征意义
“雨巷”是全诗的背景,因而解读“雨巷”的象征意义对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有重要作用。象征是“靠联想等关系提示某个或一些特定精神内容的语象。”[1]因而解读《雨巷》这首诗歌中“雨巷”的含义,对理解整首诗歌有着重要意义。诗人戴望舒出生在浙江杭县的大塔儿巷,他家附近的小巷相互交错,是年幼的诗人上学时的必经之路。因此,诗人对雨巷的外部特征十分的了解和熟悉。那么诗人笔下的“雨巷”有着怎样的特殊含义呢?这要与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相关联。《雨巷》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的春夏交替之际。1927年2月,诗人在组织宣传大革命的时候,被国民党右翼分子传为“共产党在捣乱震旦大学”。一次戴望舒和几个同学准备去开会,会场遭到破坏,戴望舒等人也被捕到租借地巡捕房,后经保释释放。但没过多久,国民党突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无数共产党人惨遭迫害,戴望舒也在国民党的追捕名单之列。而《雨巷》这首诗歌,就是诗人在江苏松江避难时创作的。因而诗人在这首诗歌中写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可见,诗人笔下的“雨巷”阴暗潮湿、悠长凄清,正和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是一样的。所以,《雨巷》这首诗歌中的“雨巷”正象征着诗人当时所处的困境。
二、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诗人花了众多的笔墨对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进行描写,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诗歌内容的发展,“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雨巷的意象是流动的,意境也是流动的,这种流动的象境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2]
(一)“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愁怨的化身。诗歌的第二和第三小节中写到“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两个小节对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外形、内在品质及整体气质都进行了细致描写。在这两个小节中,读者可以看出“丁香一样”的姑娘,像丁香一样的静雅,而且诗人用通感的手法写出了她有着高贵的品格,但这个姑娘是忧郁而哀伤的。这样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徘徊在灰暗潮湿的雨巷中,就显得更加楚楚可怜,让人心疼。
(二)“丁香一样”的姑娘走出了“雨巷”。如果诗歌的第二和第三小节是诗人看到的刚出现的姑娘,对她在远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那么诗歌的第四和第五小节,便到了高潮部分。这时候,“丁香一样”的姑娘由远及近的走到了“我”的身旁,正如诗人所料想的那样,这个姑娘像丁香一样的哀怨,连眼神都像是在叹息。这个姑娘看起来是这样的“凄婉迷茫”。但到了诗歌的第五小节,“丁香一样”的姑娘发生了出人意料的转变。诗歌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只是在“我”的身旁飘过,没有与“我”交谈,也没有在意“我”这个“同病相怜”的人,“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从我的身旁飘了过去,走到了破败的篱墙旁边的时候,便走出了这“雨巷”,消失了。“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中有两个重要的意象需要仔细解读,一是“篱墙”,二是“雨巷”。墙本身代表着障碍、阻隔,但这里的“篱墙”倒坍了,也就是说诗歌当中的这条“雨巷”是有出口的,而这个出口就在篱墙倒坍的地方。此外,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论述过,诗歌中的“雨巷”意味着困境,那么,“丁香一样”的姑娘“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也就意味着她找到了这条悠长的“雨巷”的出口,走出了困境。而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震撼,姑娘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便开始发生了转变。
虽然“丁香一样”的姑娘走出了“雨巷”,但是“我”还在继续的关注着她,“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我”看到在雨幕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身影完全消失了,消失了的甚至还有“她的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在这里,诗人用了“甚至”一词,表明“丁香一样”的姑娘离开了“雨巷”。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震撼,这时候,这个走出“雨巷”的姑娘已经不是那个“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的姑娘了。走出“雨巷”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虽然有着很多的愁苦,但是她坚强果断的走出了这条“雨巷”,成功的摆脱了困境,而此时,诗歌中的“我”还在“雨巷”中徘徊。与走出“雨巷”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相比,我就显得有些胆怯而不够坚毅。
(三)凄美的基调中包含希望。诗歌采用复踏的形式,使整首诗歌意蕴悠长。诗歌的第一小节和第七小节几乎一样,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却是完全不同的。诗歌的第一小节,在困境中彷徨的“我”内心十分的孤独困苦,因而希望能够遇到一个和“我”一样哀伤、忧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我”希望能从这样的一个和“我”同病相怜的姑娘身上找到慰藉。但这个姑娘却出乎“我”的意料,她虽然哀伤忧郁,但绝不自怨自艾,“我”看到她走出了“雨巷”。这个像“丁香一样”柔弱的姑娘走出了“雨巷”,震撼了“我”的心灵。所以,在诗歌的最后一节中,“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里的那个姑娘,已经不是诗歌的前三节中所描述的那个和“我”一样彳亍的姑娘了,现在的她在“我”的眼中虽然也有许多的愁苦,但她比“我”坚毅,比“我勇敢”。“我希望飘过”的,就是这样一位坚毅勇敢,虽然看起来是很忧愁、很柔弱的姑娘,我希望她能够出现,震撼“我”、激励“我”走出“雨巷”。
参考文献:
[1]赵毅衡.重访新批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129
[2]王太顺.从论析式解诗的角度看《雨巷》[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1).
(刘 宁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 13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