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局限以及高考的牵制与束缚,我国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直较为薄弱,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和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开始出现多元化取向,在校大学生难免受到冲击和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不少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至上,思想消极,缺乏人生目标和方向,缺乏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不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等;另一方面对民族历史、民族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人文素质不高,语文水平、语文能力低下,审美能力欠缺,对美的认识存在偏差等。如此诸多现象表明,大学语文教育理应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十余年的改革与实践,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从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大学语文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构建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大学语文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改变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薄弱的局面
大学语文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然而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专业设置的变化,课程的调整以及功利实用至上主义的影响,使得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受到了巨大冲击,大学语文在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的处境极不乐观,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缺失情况却不容忽视。鉴于上述情况,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育问题,“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高教司《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中也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呼吁,一些高校象征性地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是由于学时限制,原有的薄弱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所发挥的作用也甚为有限。基于这种情况,只有构建大学语文教学的新体系,创造大学语文教育的大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大学语文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体系,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在突出人文教育的同时也应该从社会需要及学生实际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自从大学语文课诞生以来,在很多院校这门课实际上一直局限于一本教材,一份大纲,一张试卷,尽管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做了一些扩展,但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众所周知,像大学语文这样最具开放性的一门学科仅凭一本书是无法完成它的教学任务的。因此,要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拓展。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向更宽更广的领域迈进,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成为更有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更有文化品位,更善于交流与合作的高素质人才。
(三)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形成的特殊场所,同时更是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的重要场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因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直接有力地影响、改善和调节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创设适应学生和谐环境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语言文学类第二课堂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一)基于新时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很多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人文精神失落令人瞩目。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很多青年学生在日益重视英语学习的同时,却越来越忽视对于母语的学习,越来越缺乏汉语的认知能力和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现阶段,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用人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很多大学生就是因为语文能力的欠缺被挡在了用人单位的大门之外。这些问题都足以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很多不足,而对于大学语文教育重视不够是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进一步加强大学语文教育,改变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要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二)基于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各高校的改革力度都极为有限。由于大学语文教学的不尽人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致力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在编写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这些努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却因为受到学时的限制,大学语文教育仍旧处于两难的境地,难以发挥大学语文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难以满足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直以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一直作为必修课程,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笔者认为,要实现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言文字能力,仅仅依赖单一的大学语文课程,显然难以奏效。因此务必改变惯有思路,尝试新的改革模式。为此笔者提出树立“大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构建立体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新体系。
三、构建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体系提出的依据
1.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语文水平及语文能力的下降呼唤进一步加强大学语文教育。我国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比较薄弱,很多时候往往是流于形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大行其道,人文素质教育被忽视的现象日益突出。大学语文是对非中文专业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其文学修养和道德素养,从而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正如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所说,“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
2.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学时短缺的矛盾呼唤新的改革模式。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等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时也将其放在极其重要甚至核心的地位,他们不仅有具体的课程体系而且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我国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很多学校的做法基本是流于形式。大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语文能力培养的主要课程(其实截至目前,还有一些学校连这门课也没有开设),但是一直以来课时都极为有限,一般是28—70学时不等。随着近些年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下降和语文能力的欠缺,人们才认识到大学语文的不可或缺,大学语文才渐渐受到各方关注,很多学者、有识之士、高校教师也纷纷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献计献策。但是改革至今,基本还停留在修订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等方面。这几种改革模式因为受到学时的限制,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只有尝试新的改革模式,才能摆脱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局面。
(二)树立“大大学语文”的理念,构建大学语文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毋庸置疑,语文是一个开放学科,既然是开放,就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它可以体现为思维的开放,情感的开放,内容的开放,表达的开放,文体的开放,也可以体现为时间的开放和空间的开放。这里所提出的“大大学语文”就是充分考虑语文开放性的特点,所谓“大大学语文”及大学语文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就是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内涵扩展为以大学语文必修课为主,以其他人文艺术类选修课为辅,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综合体,融文学、口才、写作、艺术于一体,强化母语意识,提高人文素质。在全校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2学分),同时开设多门人文艺术类选修课(包括微型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课,在第二课堂渗透语文意识,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语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使大学语文教学在内容、时间、空间等方面都得到充分拓展,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
(三)探索与尝试——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成
1.大学语文必修课为核心课程。大学语文课一直以来都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全部院系的公共必修课,是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体系的主干课程。笔者等教师选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高教司组编的全日制高校重点教材。对于这门课,我们从精选教材做起,在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几位老师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该门课程已于2010年成为学校的校级精品课。
2.语言、文学、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为系列深化课程。大学语文课必修课学时较少,课程本身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克服这些不足,开设相关的语言文学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选修课的开设必须具有针对性,必须从培养人才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目前由大学语文教师开设的语言、文学、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主要有《世界文学名家名作欣赏》、《职场口才》、《经济文书写作》、《影视鉴赏》、《中外经典影视歌曲回顾与欣赏》、《硬笔书法》、《张爱玲小说创作》、《沟通与展示》等。这些课程融文学、口才、写作、艺术于一体,既具有针对性,又进一步深化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3.举办语言、文学、艺术类讲座。学术讲座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可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师生交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举办语言文学类讲座是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同时举办内容新颖、观点独到的语言文学类讲座也会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4.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而且可以巩固、加深、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知识视野,能使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二课堂应该成为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成为第二课堂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5.指导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拓展知识面,就应该了解其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从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因此,指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每一门课,笔者都为学生开列了相应的阅读书目,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立体化大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使大学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几十学时,而是将伴随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也不再局限于小小的教室,而是从“小课堂”走向了“大课堂”,走向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大学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相结合,不仅巩固、深化了课堂教学成果,而且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本文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3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XJJGYBXM04)
参考文献:
[1]杜红亮.关于建设科学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1):157-160.
[2]武小军.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4):16-20.
[3]张晓寒.人文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湖北社会科学,2008,(10):167-169.
(王彦颖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基础课教研部 11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