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执政思维 注重整合引导

2005-04-29 00:44中共无锡市委党校课题组
唯实 2005年12期
关键词:党的建设

中共无锡市委党校课题组

摘要: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政治民主化以及社会资源分布的弥散化,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党必须转变和创新执政思维,努力实现执政方式从注重控制向注重整合引导的转变。

关键词:党的建设;执政思维;整合引导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5)12-0036-04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提出了时代性挑战,要求党在市场化、多元化和信息化共同作用的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中,探索和构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执政体制和领导方式,整合引导社会资源,保证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执政环境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挑战,执政党必须转变执政思维、注重整合引导,使中国共产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境界。

一、新的执政环境带来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趋势,并由此导致社会资源的弥散性分布。所有这些变化,都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和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得到了迅速提高。市场经济具有瓦解整体性社会、突出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作用,强调自由竞争、公平交易,这就使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获得了发展的理论前提,极大地推动着个私经济和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经济资源由国家垄断的格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经济的比重在减少,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传统经济基础和获取经济资源的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缺陷,以及这些缺陷在市场体制本身发育不成熟、政府管理服务体制落后、社会力量发展不充分等条件下的集中表露,使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不公现象,引发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导致一些社会成员对正在生长形成中的社会体制和结构产生或抗拒或疏离等不同反应,并对社会秩序体系形成压力,对党的执政基础构成了威胁。

其次,社会多元化趋势凸显,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发生了重大转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处在由原来单一计划经济的结构向市场契约型的多元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这些社会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组合,逐渐形成了多个社会阶层。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社会成员的流动日益频繁,身份可变性增加,使利益主体结构日益复杂,社会分层日益明朗化,从而导致社会主体多元化、社会组织结构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元化。与此同时,社会成员有了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上的充分自由,人们的价值取向正向着个性化和现实化的端点移动;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进入,更对人们产生着巨大影响,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虽然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维系社会向心力的凝集因素。多元社会里意识形态的日益世俗化,将导致其社会整合作用的减弱。一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的不稳定,特别是改革中少数人利用权力资本化而巧取豪夺、一夜暴富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机会不平等,对国家体制构成了难以消除的现实压力。在社会多元化的过程中,伴随着贫富分化的出现和不断扩大,恰恰是作为执政党传统阶级基础的工人和农民中的一些人,沦落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这种状况如不能及时改变,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就会发生动摇。

第三,政治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党执政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政治博弈力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个体而言,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受教育机会的增多,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得了明显提高。尤其是一些发展起来的富裕阶层和精英阶层,他们或被政权机关所吸纳,或成为影响当地政治活动的重要力量。就群体而言,由于群体的自主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其获得的发展空间随之增大。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实体,随着实力的增强,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并且形成了许多民间社会团体,其政治呼声日益高涨,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也不断增强。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促进了我国政治要求的多元化,这就需要执政党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表达和实现渠道,促使国家政治进一步向社会开放。然而,由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仍相对滞后,政治参与的机制不够完善,参与渠道单一,无法适应这种多元化的要求,这就使我国现有的政治结构面临着巨大压力。如不及时改变这种状况,有可能导致许多非理性的甚至非法的政治参与,引起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危及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

第四,社会资源分布弥散化,党的执政资源发生了重大变迁。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必然导致社会资源呈现弥散性分布,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执政资源将随之发生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党以前主要依靠的合法性资源,如党的历史功绩、领袖的个人魅力和意识形态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功效在不断流失;政绩合法性资源也面临着所谓“政绩困局”;尤其是贫富分化现象、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蔓延,已成为威胁我们党执政合法性的严重问题。尽管党正在不断加强民主与法治的合法性资源建设,但它们现在还很不完善,还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党所拥有的政治资源,尤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政治权力资源,正在执政党内部分解和向社会分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权力主体结构的一体与多元、集中与民主相统一的格局。现在,经济资源已从过去由党和政府统一控制逐渐向社会转移,形成多元利益格局,使社会的自治和自我发展能力迅速提高。党和国家原来控制的文化资源,也随着文化领域的开放与发展以及利益多元格局的形成而逐渐大众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使党对文化的控制力度减弱。社会资源分布的弥散化,使党的基层组织的功效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地方党的基层组织瘫痪,党员放任自流,使党在这些地方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弱化甚至消失。执政资源的变迁,必然使我们党传统的执政体制和领导方式面临挑战。

二、创新执政思维,注重整合引导

面对新世纪执政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致力于实现党的领导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执政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转变,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党的执政思维的转变和创新具有根本的意义。我们认为,这种新的执政思维,就是要实现执政方式从注重对社会的直接控制向注重整合引导转

变。具体地说,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强调对社会资源的全面控制、片面强调高度统一的执政思维,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由强制型向诱导型的转变,通过建立利益诱导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整合机制,使每个社会成员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在对多元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统筹协调中实现有差别的统一和多赢。总之,注重整合引导,应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新定位。近几年来,我们党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制度整合平台。执政党要从以革命动员的方式领导、组织群众,转变为以制度整合的方式领导、动员和组织社会,就不能通过消解国家和社会制度来实现领导,而应通过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有效运作来实现制度化的领导。在这个过程中,政党、国家和社会的有效互动,不但能为社会发展培育出有效的制度架构,而且能为社会发展找到正确的道路。因此,我们党近年来特别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和完善,尤其重视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这两大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和参政议政的最有效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各利益群体利益表达和整合的制度平台。这两项制度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投票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统一,有利于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达成最广泛的共识。为此,党中央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若干意见》。多党合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优点在于既承认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又能将这些矛盾与冲突保持在制度的框架之内,使之在统一而稳定的政治条件下获得表达和解决。多党合作制能够吸收和凝聚较大数量的群众实现政治参与,并使这种参与制度化、规范化,由民主党派把其所代表和联系的不同阶层、群体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以及他们对执政党的期望与公众的倾向和意志,及时、准确地输入到国家政治这个大系统中去,从而达到整合各种政治资源并作用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目的。

第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构建新的社会认同基础。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任何政党执政的首要前提,就是其所表达的意识形态要得到民众的认同。虽然在执政过程中,人们对执政党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执政的实际成效,但人们对政策的信心、对执政党的信任则是决定性的,而形成这种信心和信任的重要基础,就是对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信仰和认同。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甚至经济政治崩溃的后果,都不如意识形态的崩溃来得严重。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崩溃,将使其失去社会整合的主心骨,失去社会整合的心理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传统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功能的下降以及人们对意识形态的淡化,促使我们党加快了理论创新的步伐,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说服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社会整合功能提升。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一再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执政实践中树立亲民形象,构建亲民政府。这一切努力都是在增强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整合社会的有效性,构建新的时代条件下民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从而使党的历史使命转化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伟大实践。

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重建党的社会权威和组织动员能力。党对社会的吸引力,不仅体现在党的意识形态的整合力,还体现在党的社会权威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程度。当前,党内少数腐败分子和某些党组织的行为,侵犯了群众的利益,削弱了党在社会中的权威和公信力,从而削弱了党的感召力、控制力和引导力,严重制约了党的整合力的有效发挥。为了重树党的社会权威,近几年来,我们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并将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和制度建设之中。尤其是当前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重新树立社会权威、增强党的合法性基础的有力措施。事实说明,只有始终保持、发扬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才能重树党在社会中的权威和公信力,使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从而节约党的执政资源,提高执政效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与“强基工程”即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近几年,我们党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十分注重从调整基层组织的功能取向入手,将基层组织原有的以组织或动员革命与生产为轴心的功能结构,转变为以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的功能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组织整合社会的能力。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各地都十分注意根据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着重加强了社区党的建设和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方法和途径;并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开展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的探索,以扩大党组织的影响面,增强凝聚力,提高党的组织动员能力。

第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整合社会的能力。作为执政党,总要想方设法减少社会矛盾,协调各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以便造成一个和谐的局面,求得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执政党称为社会的“整合工具”。要在当前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提高党整合社会的能力,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确定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即: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改革从本质上讲是改变利益分配格局的大变革,这就决定了在改革的过程中,利益的调整和由此带来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如何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改革的进程中始终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这是关系改革成败的大事。这就要求我们党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时,必须注重提高整合社会的能力,并运用这种能力来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协调各利益群体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要,表明党更加注重自身整合社会能力的建设。

第五,实现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民主化和法治化。面对新的执政环境,我们党一再提出要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们党执政方式转变的目标,就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并提出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它们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又要通过这些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执政党必须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从而为重构党与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王清明

猜你喜欢
党的建设
让党的旗帜在互联网上高高飘扬
增强核心意识,树立核心权威
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研究综述
提高党性修养,打造共产党人精神高地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习总书记有何重要论断
加强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浅析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的建设”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表现及其化解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