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平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改革开放的竞争局面,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具有管理者本身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而且还要有较强的道德能力。其结构为:
一、道德评价能力。企业管理者的道德评价能力,主要体现在他对道德善恶的判断力和个人自我评价的水平上。人们的善恶判断力来源于对善恶标准的认识和个人的道德素质水平。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把善恶评价标准同历史、时代、民族、阶级紧密地联系起来,坚持发展的观点。道德评价方式一般是以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两种方式进行。两种评价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能互相代替,而是相互补充,彼此协调。从道德发展趋势看,自我评价在道德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因为高度的自我评价能力,不仅能使个人具有敏锐的识别和感受善恶的能力,使个人更加严于律己,更重要的还在于高度的自我评价能力是来自个人坚定的道德信念,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必然同时具有干预社会道德生活的高度责任感和能力,是构成正确的社会评价的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管理者的自我评价能力,集中地反映了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道德能力的高低。
二、道德选择能力。一个企业管理者,无论是处于经营决策岗位还是管理执行岗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都面临道德选择问题。企业管理者道德选择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体现在道德选择中主观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上。人的道德选择虽然受客观必然性的制约,但人又有其主观能动性,在客观允许范围内具有道德选择的自由。这种选择自由的大小,恰好标志着人的道德选择能力的大小。恩格斯说过:“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53—154页)人在进行行为选择时,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道德觉悟、价值观念等这些主观条件是起作用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前提,也是道德选择的先决条件。只要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认识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就可以取得道德选择中的自由。这种道德选择中的意志自由,就是道德选择能力的重要标志。二是体现在“道德冲突”处理的选择水平上。什么叫“道德冲突”?一般地来说,所谓“道德冲突”,是指个人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依据某一道德准则去选择行为却违背另一道德准则的要求而形成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为不同道德体系之间或同一道德体系内部不同规范要求之间在行为选择中所形成的矛盾。其性质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要尽力避免行为选择中的道德冲突,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必须具备对时代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新事物的洞察力,而且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解决道德冲突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过程,是人从旧道德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新道德观念的过程,抛弃旧的价值体系、确立新的价值体系的过程。
三、道德调节能力。企业管理者的道德调节能力是他运用道德调节的各种手段对社会生活实行自觉、有效的道德控制的本领。一个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控制能力怎样,首先表现为对传统习俗的洞察力上。由于传统习俗具有行为支配和衡量标准的意义,它虽是一种自发发生作用的社会行为调节器,但它是一种控制人们行为和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伦理力量。它具有稳定与变异、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二重性。就这一意义上说,传统习俗是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集于一体的伦理道德力量。一个精明能干的企业管理者,要具有对传统习俗的敏锐洞察力,善于区分传统习俗的精华与糟粕,一方面发挥传统习俗中体现前人世代积累的智慧和道德财富,同时也要抵制其中的腐朽和消极的道德影响。凡具有道德调节能力的企业管理者,都应自觉掌握传统习俗这种伦理道德力量,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企业管理者的道德调节能力如何,还体现在他把握与驾驭社会舆论的本领上。社会舆论这种道德调节的现实道德力量,无时不刻折射着一定的道德关系,维护着以法律准则、道德准则或传统习俗形式出现的社会纪律和社会秩序。其作用有鼓励和阻止两方面,健康的道德氛围使进步的道德得以确立和巩固,激励人在事业上和道德上的进取心,为每个员工充分发挥首创性和积极性创造良好条件;不健康的道德气氛,则起着相反的作用。在当前,虽然我国最大多数社会成员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但社会舆论非常复杂,既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强烈感染力而形成的舆论,又有维护旧道德、旧传统的舆论;既有以群众的道义力量为后盾的鼓舞人、激励人的正确舆论,又有来自腐朽顽固势力的、磨灭人斗志的流言蜚语。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愈能自觉驾驭舆论,愈能将舆论这种外在的无形力量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控制机制,就愈能提高整个企业的道德思想水平。为了对企业、对社会造成有利于引导道德进步的正确舆论,企业管理者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调节能力,一方面要有组织、有领导地对舆论加以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自己和广大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道德追求能力。道德追求是对道德理想的专一追求。企业管理者的道德追求能力就是企业管理者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并逐步实现道德的个性心理特征和道德精神力量。在道德追求中,企业管理者的道德追求能力的高低,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现在企业管理者道德理想追求的持久性上。道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靠从一点一滴做起、靠一步一步努力来实现的。这种持久的道德理想追求过程,是企业管理者的一个艰苦斗争过程。一个具有较高道德追求能力的企业管理者,一定会在他奋进过程中,保持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勇往直前,不仅善于抵制不符合行为目标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同时也善于持久维持业已开端的符合目标的行动,做到锲而不舍、有始有终,反对在为道德理想实现而艰苦奋斗过程中的徘徊动摇、踌躇不前、甚至放弃最终目标的行为。第二、体现在企业管理者对待挫折的承受能力上。应该承认、企业管理者在道德追求的道路上,受挫折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是人们在某种动机推动下、为达到某一目标、完成某一任务时受到了障碍,因无法克服这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持久的、消极紧张状态情绪的表现形式。面对挫折,人们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不同的,其行为有攻击、退化、固执、妥协、冷淡等多种表现形式。然而,作为具有较强道德追求能力的企业管理者,不但应具有做好遭受挫折的各种思想准备,同时还应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克服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向,尽量避免遭受新的挫折,始终如一地在道德追求征途上奋勇前进。第三、体现在企业管理者道德追求的成果上。实现道德理想是道德追求的根本目标。从根本上讲,道德理想是指一个阶级或一定社会的理想人格。它是做人的标准,也是时代精神的阶级意志的反映。对于企业管理者个人来讲,道德追求实际则是人的价值追求,是以道德人格为目标进行自觉改造,使自己成为道德人格现实化身的过程。由于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密切相关,道德追求的成果常常体现在不断实现和达到的新的道德境界上。企业管理者道德追求能力的强弱,突出地体现在他所追求的道德境界高低和实现这一境界的速度上。一个道德追求能力较强的企业管理者,会不断对照自己所属员工群体及社会的道德层次,寻找自己的道德差距,明确现实追求的道德层次和道德目标。每一追求的进行和成绩,都促进向更高层次靠近,最终实现道德理想。
五、道德教育能力。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教育能力,首先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道德教育意识,不失时机地开展企业各种道德教育活动。由于企业活动无时无刻都与社会主义道德发生联系,企业管理者就应运用道德教育意识,不失时机地把渗透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道德内容展现在企业员工面前,进行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确立,必将大大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过去那种因循守旧、不求进取、平均主义、不讲效率等传统落后的道德观念也将受到冲击,企业管理者就应抓住时机,对员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进行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奋进开拓、讲求效率的新的道德观念教育。同时,还应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多元道德体系和多元道德观念的分析,对员工进行社会主义道德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教育。这样做不仅可以使企业员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基础上、并与此相适应的以集体主义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同时又能提高员工立足本职、服务于企业的自觉性。
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教育能力,还表现在它具有比较成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道德认识,企业管理者就应采取灵活多样、合乎实际的道德教育手段,对员工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道德影响活动。既要注意传授道德知识,又要注意总结企业员工正反两方面的生动经验;既要使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论、原则、规范等具体化为企业员工可以直接感受的经验,又要把企业员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经验提高到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高度来认识与总结;既要恰当运用典型人物或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来启迪、激发和诱导企业员工去履行社会主义道德义务,又要恰当造成或利用正确的社会舆论,以增强其履行道德义务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既要善于运用宣传舆论工具,又要引导企业员工在实践中自觉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
除此之外,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教育能力还表现在他善于运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来影响和教育企业员工。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市交通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