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及其理论基础

2004-04-29 12:46闫永海
市场周刊 2004年8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职业化经营者

摘要:经营者职业化,就是社会把经营企业作为一种职业对待,企业经营者把经营好企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追求资产保值增值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并根据企业绩效的好坏而获得报酬。企业经营者职业化不仅是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社会分工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家理论是企业经营者职业化的理论基石。

关键词:经营者;职业化;理论基础

★该文是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安徽省国企经理职业化》(2003WJ208)的部分研究成果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所实行的企业经理制度一直是官员经理制,即国企经营者由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有行政级别,并纳入行政干部人员的管理系列,经营者收入既不与企业绩效联系,也不与企业资产挂钩。实施这种制度的结果是,我国许多经营者缺乏创新、冒险精神,企业家能力不足,导致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市场竞争能力欠缺。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必须加快国企经理制度改革步伐,大力推进经营者职业化进程。加快企业经营者职业化进程不仅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且有着坚实地理论基础。深刻地认识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及其理论基础有助于强化经营者职业化意识,推进我国经营者职业化进程。

一、企业经营者职业化的内涵

所谓经营者职业化,就是社会把经营企业作为一种职业对待,企业经营者把经营好企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追求资产保值增值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并根据企业绩效的好坏而获得报酬。经营者职业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经营者职业化是社会分工的表现,经营者是社会众多职业中的一种,有其专业化的职业体系和行为规范;二是经营者把创办、经营管理和发展企业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来追求,敢于承担风险,勇于开拓创新;三是职业经营者是受聘于资产所有者,并拥有企业法人财产使用权的经营者,而不单纯是企业资金的所有者或资本家,所以,职业经营者有接受聘用或拒绝受聘的自由选择权。

企业经营者职业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职业的社会认同性。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是一种科学性、专业性极强的社会职业活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经营者一般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拥有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经验和卓越的管理能力,像执业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一样,有自己的职称和执业资格证书,通过了政府权威机构或社会测评认证机构对其素质、能力等进行的测评、认证和注册。(2)目标的明确性。职业经营者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即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对资产保值增值负责,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职业经营者通过自己“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企业资源,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3)经营者资源市场化。企业经营者资源作为一种最稀缺的人力资本,其合理配置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不是靠其他方式如行政任命、家族继承等。经理市场的需求方是需要聘任经营者的企业,供应方是可以自由流动的企业经营者阶层。经理市场根据经营者能力和水平,通过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把具有不同素质的经营者配置到相应的岗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二、经营者职业化的理论基础

企业经营者职业化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且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分工理论

社会分工是与人类社会进程相伴随而产生的社会现象,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分工现象很早就为社会学者所关注,早在2300多年前,柏拉图就在其《理想国》中谈到了社会分工。近代以来,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埃米尔的《社会分工》等著作都从不同的层面对分工问题作了系统分析。

分工是指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众多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而又互相联系的工作,是协作基础上社会劳动体系的专业划分方式与劳动力布局。协作是与分工相伴而生的重要范畴,它是指众多劳动者在同一生产过程或彼此相联系的不同生产过程中,按计划协同劳作的劳动形态,是集体劳动的重要特征。

从历史角度看,分工是在劳动者的生理差异、社会商品交换方式、生产资料发展状况等条件下展开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类刚开始时是按性别、年龄、体质等生理特点等进行的自然分工,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又出现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此后,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分工快速推进,日趋精细,加快了社会系统结构的复杂化进程。

分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多方面:一是提高劳动者技能及生产效率;二是推动生产过程的联合与统一,开辟新的生产领域,促进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三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以及脑力劳动内部的不断分工,推动科学、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四是分工导致私有制产生、国家形成、阶级分化、社会形成,是阶级社会各种对抗性矛盾的根源。

(二)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近几十年来经济学理论智慧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主要探讨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对经济增长影响等内容。在人力资本理论形成过程中,舒尔茨、贝克尔、卢卡斯等经济学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舒尔茨在1960年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首次系统的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因而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并获得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舒尔茨认为,和体现于物质产品上的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主要有保健支出、厂商进行的在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教育、适应就业形式或变化所引起的移民。其中最重要的是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形式。人力资本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增加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劳动者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多。人力资本的关键性投资在于教育。舒尔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作了定量分析,得出重要结论:各级教育投资平均收益率为17.3%。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在劳动者收入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是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在国民收入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为33%。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具有成本,因此,人们在做出人力资本决策时,必须对现时投资成本与未来投资收益进行比较,只有预期未来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种动态投资收益分析,必须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因素。

贝克尔在1964年出版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的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提出了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家庭中的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等概念,使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对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与收入以及年龄-收入曲线等问题展开分析,强调教育与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方出现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用以阐述人力资本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罗默尔及卢卡斯,罗默尔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卢卡斯建立了专业化人力资本模型,二者均把人力资本积累作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使之内生化。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收益是规模递增的,不仅能抵消物质资本效益的规模递减,还能使这个经济增长的规模递增。而且,新经济增长理论把对技术进步中强调一般人力资本的作用转变为强调对特殊的知识和生产某一产品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从而使人力资本的作用转变为强调为对特殊的知识和生产某一产品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从而使人力资本分析更深入、更细致,把人力资本具体化、数字化,极大地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也使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分为一般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其中,企业家型人力资本是最高级的人力资本。所谓企业家人力资本是指为完成企业生产性和交易性功能,保证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契约的有效实施,企业家具有的利用资本的经营能力和降低交易费用能力的总称。

(三)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在现代公司制条件下产生的,揭示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协调机理及其有效性的理论。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有以下特征:(1)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委托人一方要事先确定一种报酬机制,激励代理人尽心尽责,努力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目标,代理人据此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和行为方式,以求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委托代理关系是否有效的关键是这一制度安排能否实现双方利益的平衡,从而保证代理人目标与委托人目标一致性。(2)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不是一种普通的合作关系,而是通过契约严格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责任,但这种契约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这是由于企业经营存在不确定性,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的不一致性等所决定的。这种契约的不完备性隐含着代理风险,代理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要求,从而发生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代理人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就是代理人问题。要解决代理人问题,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选聘机制,要考察代理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信誉,执行严格的选聘程序,甚至采用试用期的方式增进对代理人的了解,消除信息障碍。但是,即使严格执行了选聘程序,仍然会产生代理人问题,一是因为代理人是一个具有利益和行为目标的经济人,他们的行为目标与委托人的利益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二是代理人作为经济人同样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在代理过程中可能产生怠慢、损害和侵蚀委托人利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三是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委托人很难准确判断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代理人是否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为了解决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倾向,委托人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制衡机制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行为,使代理人目标与委托人目标趋向一致,从而减少代理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投资回报。一般而言,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管理主要是通过选聘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实现。选聘机制就是按规定程序挑选和聘任经营者;激励机制包括高报酬和高质量物质待遇及权利配置激励;约束机制主要体现为对经理人决策行为的控制和经营过程的监督。

(四)企业家理论

企业家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对企业家的内涵、作用及形成过程等内容进行探讨。自法国经济学家康替龙1775年将企业家这一术语首次引入经济学理论以来,在200多年的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中,企业家历经角色变迁、地位沉浮。在企业家理论形成过程中,马歇尔、奈特、熊彼特等人作了很大贡献。

1、企业家的内涵及其作用

什么是企业家?法国早期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萨伊认为,企业家是冒险家,是把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素,他承担着可能破产的风险。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造力、洞察力和统率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均衡性,创造交易机会及效用,给生产过程指出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的人,是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主体。美国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德路克也认为,企业家是革新家,是敢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的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机会的人。奈特认为企业家的首要功能是决定干什么和如何干。企业家要通过企业这样一种装置,自信或勇于承担风险,并保证犹豫不决者能得到一笔既定的收入。

从以上关于企业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学者都非常强调企业家的创造性和洞察力,都认为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总体来讲,企业家理论认为企业家有以下三个作用。

(1)创新。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功能在于创新,即创造和引进新生产方法、新产品、新工业组织形式,开辟新货源、新市场等等。企业家通过不断创新而居于垄断地位,从而不断获取利润。其结果,企业家与其说是不断建立均衡,倒不如说是打破现存的均衡。

(2)承担不确定性。奈特关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区分通常用来论证企业家的作用。他认为风险是可以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用概率方法估计,而利润是对那些完全不能预计和不能估算的风险的报酬,这类风险他定义为不确定性。按他的说法,当没有不确定性时,可以不需要企业家,所以那些有判断能力、有信心和有冒险精神者应当属于领导地位。

(3)克服X无效率。利本斯坦将他的X无效率理论引申到企业家分析中,指出企业家的作用正在于克服X无效率。他断定由于以下三个原因不可能有投入与产出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劳动契约不可能完全;生产函数不可能特定或完全可知;不是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市场购买。企业家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找到和运用这些生产要素,因此,企业家起“填充空白”和“投入补充者”的作用。

2、企业家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企业家如何形成的问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解释:

(1)心理因素。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研究,把企业家作为一种具有异常特质、优于一般人的英雄或超人。熊彼特的观点是这种研究的代表,他认为,企业家具有天生的追求个人成功的巨大动力,这种个人成功的动力超过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积极性;企业家具有目光敏锐、创新意识、坚忍不拔、独立自主等特质。

(2)培训和教育因素。人力资本趋向的基本思想是企业家的能力来自教育和培训,而不是像心理分析的趋向那样注重人的精神和智力的素质。舒尔茨认为企业家的能力是一种通过正规教育和培训形成的人力资本。利本斯坦也确信训练和教育可以增加和促进企业家要素的增长。另一些研究者则强调“干中学”对企业家能力形成的作用。

(3)社会环境因素。这种分析主要着重于社会文化和客观经济条件对企业家阶层形成的作用。马克斯·韦伯曾经把欧洲企业家的形成归因于新教精神的发扬。美籍日裔分析家福山也论证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态和社会传统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是以现代化大企业为主还是以家族企业为主具有决定作用。一些研究者则探讨了企业家的产生与诸如经济增长率、市场结构与规模等经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4)制度因素。社会制度因素对于企业家的形成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企业家的供给决定于国家制定的制度(包括激励制度、产权界定等)能否保证企业家活动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黄群慧企业家激励约束与国有企业改革(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叶旭全年薪制操作实务与案例精选 (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3、范黎波等 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4张蕊 论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理论依据(J) 当代财经2002、4

5、何吴 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的简述及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2000、1

作者简介:闫永海(1968-),男,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财务与会计。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职业化经营者
明清珠江三角洲基塘区的田场与经营者
《经营者》征稿启事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做一名聪明的集团医院经营者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激励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