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如何应对跨国公司R&D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2004-04-29 00:44来守波
市场周刊 2004年8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化战略

来守波

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R&D成为跨国公司核心功能与创新源泉,被提升到极高的战略地位,并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开放,R&D国际化对中国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中国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亦值得探讨。本文首先分析R&D贡献的不确定特性,其次简要说明如何选择正确的R&D战略。在此论述的基础上,针对我国R&D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跨国公司R&D国际化战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已成为跨国公司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R&D成了跨国公司的核心功能与创新源泉,被提升到极高的战略地位。特别到80年代以后,各跨国公司开始改变其强烈的国内指向型R&D战略,而着眼于世界范围内人才、科技实力和科技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即R&D已经开始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R&D对企业发展的贡献是不确定的,单纯的拼R&D投入并不能带来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战略失当,则投多输多。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容易陷入“R&D陷阱”,而发展中国家更多面临的则是非自主研发型的“赶超陷阱”。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国际化,我国被纳入跨国公司R&D国际化进程,各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R&D中心,对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国如何选择正确的R&D战略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跨国公司R&D国际化战略的正确选择

(一)跨国公司R&D国际化方式的选择

1、海外R&D投资

跨国公司的海外R&D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母国外投资设立以研究与开发(R&D)为主要功能的机构,充分利用当地R&D资源进行基础研究、开发研究、产品改造研究,然后通过跨国公司集团内部的国际网络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和传递,为东道国子公司和公司内部其他的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有的学者把这种行为称为R&D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 of R&D)。

一般而言,拥有最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更多地选择新建方式进行R&D国际化,而不倾向于采取收购或合资方式。如果进行合资,很难保护工业技术免遭当地企业的学习。而工业技术是跨国公司竞争能力的核心,需要保护;如果进行购并,跨国公司在购并东道国企业时,非愿望资产占愿望资产的比重较高,也应倾向于新建方式。一般而言,跨国公司在进行购并时的愿望资产主要为当地企业的人力资源,而这种人力资源极易流失(主要研发人员不满意新公司的战略或购并导致原有的企业文化改变)。

2、跨国R&D合作

跨国R&D合作的主要形式是R&D战略联盟,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达到共同的R&D目标而采取的股权与非股权形式的共担风险、共享技术成果与利益的相互合作。这种合作安排既包括实力相当的跨国公司之间和跨国公司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也包括跨国公司与国外当地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安排。成立R&D战略联盟,有以下三点好处:第一,同一领域中几家企业联盟,可获得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第二,联盟合作可减少竞争者数目;第三,如果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处于初期阶段,企业可有机会发展共同的技术标准作为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共同基础,这样可以保证同类产品的可兼容性,以获得更多的市场。

二、跨国公司对华R&D投资特征及我国R&D存在的不足

(一)跨国公司对华R&D投资特征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国际化,我国被纳入跨国公司R&D国际化进程,各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R&D中心,为技术向中国扩散提供了可能性:通过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分支机构和母公司的溢出效应和外在效应,对中国的技术能力产生正面的影响,有利于促进中国企业家的出现(有经验和受过训练的人才的流动是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源泉),并且,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活动还将引起其他在华跨国公司和企业采取防御性跟进策略,促进相同或相关领域产业R&D竞争,最终导致R&D水平的提高。

《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跨国公司500强有400家在华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各种研发中心达100多个,其中近40家具备了相当规模,主要集中于计算机、通信、电子、化工、汽车和医药等行业。另外还有数量更多的客户服务中心。投资主体包括杜邦公司、微软公司、摩托罗拉、通用汽车和德国西门子在内的世界知名大公司。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投资活动有如下一些特点:

1、投资目的大多在于提高产品竞争力。例如,摩托罗拉、通用汽车、朗讯、三星、IBM、杜邦、宝洁、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都瞄准中国投资研发项目。

2、投资的机构在公司体系内享有较高的地位。例如,1988年诺基亚在北京建立了一家全球性研发中心。摩托罗拉的中国软件中心具有SEI5级世界软件顶级认证。1998年11月英特尔公司在北京建立的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是其在全球设立的四大微处理器研究实验之一,同时也是英特尔公司在亚太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5年内将投资5000万美元。

3、与中国本土科研单位有密切业务合作关系。例如,宝洁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同创建全球第19个大型科研中心。宝洁公司曾向清华大学捐款1070万元人民币,引进世界上先进的实验仪器,帮助完善学校的教学实验设施及用于承担宝洁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同合作的科研项目。又如,在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成立不久,该公司就同上汽集团合作,共同投资5000万美元(各占50%),成立泛亚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4、研发人员本土化。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所使用的研发人员,大部分是华人或者华裔,并且在逐步使人员本地化。例如,在微软中国研究院计划在3年内拥有100位优秀的研究人员,并在提供国际培训和交流的情况下,使人员不断本地化。

5、以独资企业方式进行R&D投资趋势增强。2001年外商投资新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占60%以上。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2002年外商投资新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进一步上升到65%以上。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不仅紧紧控制着技术的开发与转让,还在合资企业中竭力弱化中方原有的技术开发部门,将其职能从“研究与开发”(R&D)削弱为“技术支持”(Technical Support),即解决现场技术问题。

(二)我国R&D存在的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R&D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2003年10月20日发布的《200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去年我国R&D经费总支出为1287.6亿元,比上年增加245.2亿元,增长23.5%,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23%,达到新的历史最高水平。然而,我国R&D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十分落后。特别是入世以后,随着国内市场进一步打开,我国在R&D领域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开始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

1、就研发主体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主要的研究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科学院承担过多的基础研究功能(中国基础研究的60%左右)。这一现状直接决定了中国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市场商品,从而也就无法为科技研发者带来商业利润。尽管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如海尔、联想、华为、康佳等高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化,但规模、技术能力尚不能与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相提并论。

2、就体制而言。我国科研机构管理体制陈旧,严重阻碍优秀人才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首先是人才单位所有制,科学家没有聘用和解雇人员的自主权;其次是没有健全的科研监督制度,对科研人员及其业绩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第三,政府仍是R&D主角,行政干预科研,科学家对科研管理没有自主权。

3、就R&D投入水平而言。尽管每年我国研发投入都在不断增长,但就比重而言,目前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根据工业企业年度统计数据,200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3733.3亿元,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为265.9亿元,仅占销售收入的0.28%。也就是说,工业企业每万元销售收入中,仅28.3元用于研发。经费的严重不足是导致我国研发水平落后的直接原因。

4、就R&D人员自身就业观念而言。多数人认为,进入企业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并非理想的就业选择:求稳心态与企业的风险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科研人员不愿意到企业工作的根本原因;官本位的观念对于许多科研人员来说仍然极具诱惑力,“学而优则仕”至今仍然是许多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科研人员的择业标准。这一状况的存在显然不利于我国目前正在艰难进行的科研机构的转制作。

5、就专利申请,知识产权的保护而言。国外跨国公司在我国申请专利注册的比重非常大,大约占70%以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计算机占70%,移动通讯占90%,集成电路占90%,生物技术占87%。相形之下,我国国内企业申请专利注册的比重很小,我国目前的专利申请量占世界的比率只有一两个百分点,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只占10%。这样一来,跨国公司通过对知识产权的控制,来垄断将来中国的潜在市场。

三、我国面对R&D国际化应采取的态度

(一)实施积极的“迎进来”战略

“迎进来”战略是指利用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所带来的技术扩散的契机,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

1、如何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对华R&D投资

一般跨国公司在考虑设立海外R&D分支机构时,要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跨国公司的内部资源和经营战略,二是东道国的资源特征。对于努力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很难直接决定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因而要把重心放在根据国内资源优势,制定适宜技术政策以增强对跨国公司R&D投资吸引力的方法上来 因而我国在原有研发中心政策的基础上应做到:

(1)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担心是部分公司暂时不打算设立中国研发机构的原因之一。而80%的外资研发机构采用独资形式,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也是重要考虑因素。这些都在一定意义上说明知识产权环境是影响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机构发展的因素之一。

(2)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随着产品开发周期的不断缩短,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技术开发先机的赢得。因此,对他们来说,信息传递上的时间延误是致命的。中国近几年来虽然加大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总体上来说,还是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需要。

(3)保证研发人员的供应。研发人才不足以及招聘上的一些限制,是影响跨国公司来华进行研发投资相当严重的障碍因素。由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中国本土高层次研发人才的需求较强,优质高层次人才的供应问题逐渐突出。而以反面在一些高科技行业内,中国研发机构的迅猛发展加剧了高层次人才供应的紧张局面。另一方面中国现行的户籍、人事管理及教育赔偿金等问题都在不同层面上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从而使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人才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

2、在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跨国公司对其核心技术进行控制的基本战略,使得其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帮助是有限的,有时还会在某些领域阻碍东道国R&D的发展。因而,在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在分析市场结构的基础上,合理应对

通过对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企业方面要充分利用不完全竞争市场,通过扬长避短和提升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争夺或巩固主导厂商地位;政府方面要廓清对入世的某些模糊认识,真正实行非歧视原则。

(2)对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适度限制

由于跨国公司R&D活动的特殊性、保密性及其抢占中国市场的一致性,若干年后在中国市场呈现部分的产业垄断和产品过剩的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对其进行适度限制,在广为接纳的同时要多方引导,包括建立市场预测、预警机制和增强决策的透明度等.

(3)抢占产业控制权与市场主导权

我国应采取适当的限制或市场禁入措施,对跨国公司R&D活动可能形成的垄断行为通过立法予以规制。另外,对跨国公司占绝对优势的产品产业可适当放弃市场控制权,但要培育扶植后发优势产业,如中成药、绿色产品、新材料等,牢牢掌握市场控制权。

(二)实施适当的“走出去”战略

企业R&D的国际化是企业竞争力增强的表现,我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不仅要加快自己的R&D活动和创新速度,而且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进行海外R&D投资、建立跨国R&D联盟,将R&D国际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1、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首先,我国企业在海外设立R&D机构,可以跟踪、储备或赶超最新技术。康佳集团在1997年底设立硅谷研究机构后,不到一年时间就推出了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这就是一次典型而成功的技术跟踪。其次,通过积极地参与R&D的全球化合作可以使我国企业避免在国内开发一些国外已经相当成熟的产品,推动企业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如杭州新利电子有限公司1994年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机构,成功地找到了新的技术和值得开发的产品,并且与IBM、微软、CA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的R&D国际化决策一般是首先从公司内部出发进行战略安排,然后针对内部安排(如海外R&D投资)解决不了的问题寻求外部合作(如R&D战略联盟),因为战略联盟比在海外设立R&D机构相比更为松散,更难控制。

然而,我国并不能照搬西方模式。首先,我国企业尚未成为技术研发的主体,在规模上与大型跨国公司仍相距甚远,很难实现内部化技术转移;其次,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较低,R&D能力不具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也没有必要主要通过内部化来保持核心技术并延缓其扩散速度。最后,我国企业实行R&D国际化战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技术扩散等效应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而内部化战略很难实现这一目标。从上述角度出发,我国在进行“走出去”战略时,主要应该考虑收购和跨国R&D合作。

(1)收购方式。这种投资方式的好处是能节省初期的研发费用,利用已有的研发设备和技术人才,以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开始技术的研发工作,从而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另外,近年来,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大量的亏损和倒闭,IT产业出现了整体的不景气。因而很多跨国公司公司纷纷减少或者放缓对R&D的投入,而且将高涨时期的一些技术研发部门剥离出去,只保留与主体业务关联度大的核心公司,以削减开支,降低风险。这为中国企业通过整体收购这些跨国公司剥离出来的技术研发部门或者子公司提供了很大的契机。

(2)跨国R&D合作

R&D战略联盟是跨国R&D合作的主要形式,实施这种联盟可以交换彼此技术资源,分摊研发成本,提高R&D的成功率,获得更大的投资效应。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资金,规模较小,科技资源有限,通过建立跨国R&D联盟就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海尔从1995年开始先后与荷兰飞利浦公司、美国C-MOLD公司、美国NETSCREEN公司等15家著名公司和研究机构建立了R&D联盟,极大增强其研发能力。

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R&D合作还处于萌芽阶段,但与国外R&D机构合作已成趋势。主要可采用的方式有:项目委托、联合研究与开发、建立研发中心和请在海外R&D机构的外国专家来华参加研究。

参考文献:

[1]熊小奇: 《跨国公司R&D投资活动新趋势》[J],《科技与管理》2003(1)

[2]冼国明、葛顺奇:《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2000(10)

[3]赵昌平、凌定成、刘小珊:《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动因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4)

[4]杜莉、谢皓:《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的若干问题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2(3)

[5]李安方:《试析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2(4)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国际化战略
聚焦港口国际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战略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战略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