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英
所谓新模式学分制,就是把学分制和学年制有机地、生动地、积极地融合为一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施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第二专业、第二学位贯通培养,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推行弹性的修业年限,并逐步实现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收费、按学分毕业的教学管理模式。新模式学分制既克服了学年制刻板、僵化的弊端,又较好地吸收和创造性地发挥了学分制具有较大弹性和柔性的优点;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性强的各类人才。
1.实施新模式学分制,不同时改革课程设置是很难取得实效的。以往过于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专业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偏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施新模式学分制的过程中,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加强基础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增加综合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训练等方面的课程,把原来培养计划中一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改为任选或限选课,这样既扩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也增加了选修课的范围,拓宽了课程体系,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选择。
学分制基本上是伴随着选课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可以说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因此,在实施新模式学分制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选科、选课制度。在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各类课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层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听课方式;学生在修读完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后,根据个人志向和社会需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在学校和院系开设的一部分重复课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在科目选择上可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一定学分的有关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文科学生要选修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农学和医学类课程等。
2.在新模式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教育阶段可以实施主修与辅修、第二专业、第二学位并行修读和开放式贯通培养,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跨系、跨专业辅修、攻读第二专业和第二学位。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实现文、理、工相互渗透,既加强了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也为培养创新人才、新兴边缘学科人才提供了条件。
3.实施新模式学分制,推行弹性学习年限非常必要。清华大学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允许一些创业前景良好、自身条件也较好的优秀学生暂时中断学业,学校为其保留一段时间学籍,待适当时候再让其重返校园完成学业。浙江大学在实施新模式学分制的过程中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修读各类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学生可变动课程教学计划的进程安排,提前或延迟修读有关课程;可提前或延迟毕业,提前毕业的学生可以报考研究生或就业。
4.学分制的实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自由度,自由选课使得同班同学常常在同一时间走进不同的教室,容易导致学生集体观念的淡化。另一方面,选课制的建立加大了学生对课程、专业的选择范围,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专业了解不深,因而对自己的选择没有把握。更有一些学生在选课时不是根据课程内容,而是根据是否容易获得学分和上课时间是否方便及个人兴趣等原因盲目选课,使其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联系性,不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此应建立导师制,可由院系聘请一些责任心强、富有奉献精神、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他们不仅对学生负有教学辅导的责任,也要兼顾学生的生活和品行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安排好适合自己特点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与学生讨论和分析各种选课方案的利弊。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而且还可以发挥教师在学分制中的作用,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5.实施新模式学分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与人事、后勤、分配等多个部门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必须建立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此外,还必须为其创造有利的支撑条件,并应着重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加强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为新模式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系浙江大学建工学院讲师(杭州310027)
责任编辑: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