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连续2年大幅扩招,高等教育平等也如影相随地跃升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为什么要追求高等教育平等?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平等策略?
一、高等教育平等的缘由
“平等”一词本身是与“效率”相对应的。“效率”一般指向事物、现象、活动的发展、成长的速度,多展示为明显的物质方面的效果,常用约定俗成的绝对量化指标去标识。“平等”一般指向事物、现象、活动的发展、进步的状态,多体现为隐性的精神方面的水平,常用不同侧面的相对质性指标去揭示。“效率”和“平等”都是人类普遍追求的共同理想之一,也是人类在不同社会时期面临的基本矛盾之一。经济领域如此,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纵览当代社会,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对高等教育的效率和平等趋之若鹜。高等教育效率主要从物质文明角度考虑,即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经济社会层面的物质文明建设和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物质文明建设都重视高等教育效率,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追求规模扩张、速率增长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明证,也能从这里找到“大众化”由观念转化为现实的原因。高等教育平等主要从精神文明角度出发,即从人类关怀的终极目标高度上要求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权利人人分享、地位一律相等、待遇一视同仁。从历时性上看,高等教育效率似乎有其终端或至少存在阶段性的“目的地”,但高等教育平等则永远“走在路上”,追随人类发展的步伐而永无终结之日;从现时性上看,高等教育效率与高等教育平等不可分割地密切联系在一起,高等教育效率是高等教育平等前提下的效率,高等教育平等是高等教育效率积累上的平等,脱离平等的高等教育效率是无意义的“异化”效率,离开效率的高等教育平等是低层位的“落后”平等。由于我们处在一个倡导效率的年代,因此有关高等教育效率的专论已太多,这里不再赘述,仅仅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视域就高等教育平等的必要性作一些考察。
高等教育的平等和真、善、美、自由、正义等理念一起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向标,高等教育之所来、之所在、之所往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较为满意的答案。在这一组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中,平等是一种临界性的理由,是其他诸多理由的“底线”。只有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平等,才能吸引高等教育系统内外的注意力和兴趣,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获得充裕的物质、信息、能量支持和条件,也才能具备促使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旨趣化人实践、变为可能。尤其在民主化社会到来的今天,高等教育平等概念的此类表现更为突出。相应地,人们也重视、研究了高等教育平等的意义和作用。然而以往或许由于不便多说、直说或许其他别的原因,理论界多基于人们的心理期望、价值判断、目标归途上论说高等教育平等,即偏重在纯粹的精神文明层面找其依据。这样做自有它的道理,我们无意于对此作出评判和继续一种“延长线”式的说明,只是认为仅限于此是不够的。事实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总是连成一体,精神方面的内容总是能在物质世界发现根据,同样,高等教育平等也能在个人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共效益中找到深层次原因。
一方面,高等教育平等能带来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者的高收入。从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学术界就开始注重包括高等教育的教育个人回报率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接受教育水平越高给个人所带来的财富越多,应该承受更多的教育成本分担份额。这个结论不但被大众所接受,而且成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初现端倪的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经济更浓墨重彩地刻画着这一图景,也更加深了人们的认识。可以作这样的推理,高收入源于接受高层次、高水平的教育,而接受高层次、高水平的教育首先要有“平等”这一基石。如果高等教育不平等,就意味着就业机会不平等;一个人不能理想地就业,个人高收入就无从谈起。以美国为例,社会上新出现的就业岗位要求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1980年至1997年间,产生的4100万个新岗位中,3400万个岗位的最低要求是大学毕业,只有700万个岗位适合高中肄业生或毕业生就业。而且一个十分明显的趋势是,在接受高等教育者中,毕业者比未毕业者收入高,前者几乎是后者的1.5倍;一个人从高中毕业到接受高等教育、从高中缀学到高中毕业,其收入也出现同样翻倍的增长;适合高中毕业生的工作岗位的薪水在持续下降。这种形势既体现了高等教育平等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有力展现了高等教育平等会带来更多的个人高收入。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平等会产生远远超过个人经济效益的社会公共效益。高等教育平等的社会公共效益既有公共社会效益,也有公共经济效益。公共社会效益上,高等教育平等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人口中高等教育毕业者比例的增大,可以降低失业率和犯罪率而维护社会稳定,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而获精神动力,可以加速科学发展、技术进步而提高社会生产率,等等。公共经济效益上,教育水平越提高,个人收入越上升,个人缴纳税收就越多,国家财源就越丰富。例如,在美国30岁的妇女中,相对于高中辍学者,高中毕业的平均增加3000多美元,仅上过大学的增加6000多美元,大学毕业的增加11000多美元,同龄男人也呈相同的增长走向。这些增加的收入按税率缴纳的税收总额是相当可观的。与此同时,个人受教育水平越高,对社会和国家的依赖程度越低,诸如领取的失业保险、贫困补贴金、医疗补助、养老保障金等越少。据美国教育统计机构报告,1997年美国25岁以上的1.68亿人口中,34%为高中毕业,其余66%获得了学士以上学位。其中获得高中毕业的妇女约有2800万人,一年可节省福利开支2112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6800多亿元。如果使高中毕业者变成大学毕业生,则节省的福利支出额更为巨大。可观的税收增额和巨额的政府福利开支的总和,构成了因缺乏系统研究被忽视但又应该重视的高等教育平等公共效益。
二、高等教育平等的策略选择
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高等教育平等,就想到也只想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好像机会平等是高等教育平等的全部含义。然而只说机会平等,不仅不能覆盖高等教育平等的所有内容,而且单纯的机会平等也难以实现。其实,完全的高等教育平等包括人口或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理论上需要把高等教育三个维度的平等捆绑起来才是严整的高等教育平等,实践中也必须把它们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完全实现任一维度的高等教育平等。为此,首先,应全方位挖掘高等教育潜能,实现高等教育的人口平等或机会平等。在保持、巩固、扩充现有国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基础上,分别从时间、空间、技术、体制、形式和类型等角度积极发展继续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网络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社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地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向全社会全体公民开放大门,打破年龄差别、城乡差别、性别差别(主要指学科选择方面)、地域差别等限制,堵住以往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的“缝隙”,为具备相应基本学习资格的愿意接受高等教育者提供尽可能便利的入学机会,使人们在高等教育的人口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进一步健全大学生贷款制度,持续做好学生的扶贫帮困、勤工助学工作,防止优秀、合格生源因经济原因而被挡在高校围墙之外,减弱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打折”现象的发生概率。此外,需要同步重视高中教育的平等,扩大人口的高中毕业生率,否则只考虑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而不管不顾学生来源,将不仅致使整个教育系统结构失衡,而且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也不能持续实现,这无异于竭泽而渔,到时候的“临渴掘井”是靠不住的。
其次,应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追求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当前高等教育过程平等的首要工作,是处理好高校之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四对关系。在老校、名校与重点院校和新校、弱校与一般院校之间,不宜过多区别,资金投入、资源投放和发展机会基本持平,鼓励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在高校内部的优势学科和一般学科之间,在发展优势学科、创出特色的进程中,特别警惕学科之间不能出现过大的差距。由于现代的学科发展客观存在着高度综合的态势,如果单一看重优势学科,即便是一段时间内有所成就,也有可能在将来缺乏向纵深进步的空间和后劲。在各类资历、职别的高校教师之间,在提倡资深教师带头“团队作战”的同时,应允许教师个人进行“散兵游勇”式的探索,互为补充,一道提高。在不同专业、不同喜好、不同水平的大学生之间,正视差别,尊重人格,发展个性,引导创新。
再次,采取配套措施,力求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一是尽快开通各种高等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为本科毕业生深造就学提供一种平等合理的制度安排。二是规范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进行双向选择的各方行为,提高劳动人事政策的透明度,优化人才流动服务体系,在择贤任能的原则下体现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