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人才培养模式新论

2000-02-02 00:48刘必清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年4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设置素质教育

刘必清

所谓“T”型人才培养模式,简言之就是高等学校要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所谓新论,是老话新说。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在80年代中后期曾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广泛地讨论和争鸣,最后对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简称“T”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共识。在今天面临世纪之交的时刻,高等教育界更加关注、重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一、80年代以来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在80年代中后期,全国很多高校在广泛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T”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非常切合实际的。然而在80年代末以来,在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走了样,出现诸多缺陷,已经有违“T”型模式的初衷。

缺陷之一是“一专”不专。就是专业教育显得非常不够,深度广度皆嫌不足,致使学生专业能力不强。其原因是少数高校在急剧变化的社会形势面前不够冷静,有跟风走的倾向,人云亦云。表现为随意增设专业,没有师资和教育条件也招生,一些热门专业如管理、财会、计算机等几乎是遍地开花,专业教育要求很难达到,专业由热变冷;表现为不切实际地在“应用”上下功夫,先后出现诸多的教学模式,如“1+1”、三明治等等,有的甚至把实践教学提到和课堂教学、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总是想把学生培养成完全成熟的人才,拼命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殊不知已顾此失彼,忽视了高校主要是传授知识的职责;表现为培养方法和要求的被动性,跟着市场走,看到社会某类人才紧俏,有的高校将老专业改个名称便招生,不少高校在原有的专业当中又分出很多专业方向,甚至一个专业带上几个括号便分出几个专业招生;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播中的适应性和超前性的关系,在急剧发展变化的知识世界中,不能及时地调节高校教学方法及内容,出现教学上的滞后。学生所学为将来非所用,将来所需又非在校所学。

缺陷之二是“一专”太专。专业教育本是高等教育的本职,它正是以其培养专业人才与基础教育相区别的,专才教育并无不妥。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专业分得过细过窄,专业设置太多。在“T”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之后,专业太专问题依然突出,80年代初本专科专业达1000余种,1993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新的专业目录,本科专业仍有504种,如再加上未收入其中但审批较为宽松的专科专业,总的专业种数仍相当可观。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可称之为单科窄专业的专才教育。尤其是在进入市场经济后,过分迎合市场。这种过窄过专的专业教育,走向象牙塔的专业教育,为专而专的专业教育,不仅有违高等教育的初衷,也使人才培养走入误区,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正在纠正之中。

缺陷之三是“多能”代专。近些年来的高校学生培养情况表明,不仅校方受人才市场所左右,学生亦受人才市场的左右,表现出很强的功利色彩,竞相在学生“多能”培养上下功夫,似有“多能”掩盖一专之嫌。学校起初普遍重视对学生进行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这本是正常之举,但随后因为人才市场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用人单位的“量才”标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只眼看着学生毕业证书,一只眼瞅着其他技能性“职业证书”。有些高校便随行就市,想方设法为学生搞些“职业证书”,在压缩专业课教学课时的同时,尽量为学生开出各种技能培养的菜单。于是学生中出现了考证热现象。校园里,外语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辅修专业证、律师证、公关证、会计证、珠算证、摄影证、导游证,甚至驾驶证,席卷而来,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干扰学风建设,有些学生为了考证,“逃课不逃学”,身在课堂、心系证书。

二、怎样实施“T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T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搞清这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其内涵就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鲜明的系统性与范型性;其外延是整个培养过程。其次要搞清模式的要素。这就是根据一专多能的要求而设立的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状态、知识发展方式、教学计划模式、教学组织形式、非教学或跨教学培养形式、淘汰模式等。再次要注意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一专多能不可能有一个绝对不变的模式,不可能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公式或量化指标,而必须根据各个专业情况、各个高校情况,设置出动态的各具特色的具有各校鲜明个性的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显示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命力和高校的人文精神。实施T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着重解决好3个问题。

一是强调专业教育的地位。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工具人的目标还将长期存在下去,专业教育仍然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要内容,实现培养人的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与理想追求。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固本强基,才能搞好高等教育。每个大学生只能也必须是某一专业的大学生,每个大学只能也必须设置某些专业。世界上现在不存在没有专业的大学和大学生。在强调专业教育时要处理好3个关系:(1)要正确处理好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在当前大谈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专业教育本身不排斥素质教育而且也要落实素质教育,因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本身就是人才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何况我们所说的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历来都是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正确贯彻执行好教育方针的专业教育就是优化的素质教育。至于现今一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基本文明道德比较差或者基本知识与能力结构有所欠缺,而需要在大学阶段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实际是属于“补课”意义上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不能完全替代专业教育的,甚至还不能与专业教育并重。(2)要正确处理专业口径宽与窄的关系。专业设置应宽窄有度,太宽则失去专业意义,太窄则失去培养意义。专业设置口径是否适度应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情况为衡量标准。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自1999年执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设11个学科门类,71个二级类,249个专业。专业种数由504种调减为249种,调减50.6%。这一方案是在调查论证、优化配置、征求意见、专家审定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专业口径太窄的一种纠正,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非常适时。(3)要正确处理专业设置与知识构建的关系。目前应根据新的专业目录,对每个专业进行专业知识的重新构建,根据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设置每个专业的知识框架结构、教材结构、传播方式结构。应当指出,同一专业在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知识构建方式,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结果,这正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体现。但知识构建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为要求,以专业设置所需的基础理论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框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设计。

二是正确设置多能的知识结构。“多能”知识结构应包括四方面:(1)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公共知识。这是对各类大学生的共同要求,应通过知识传播,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其知识内容包含:语言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公关能力(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等。(2)是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及转化能力。要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技术的驾驭能力。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是很强的,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大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转化知识能力。必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3)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相关知识传授,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既能促进专业知识学习,又能广开视野,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更能促进专业知识的运用,最终达到实际上的拓宽专业口径的目的。(4)是与专业教育相关的动手能力。在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三是摆正一专与多能的关系。在T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专是根本,多能是关键;一专指引着多能,多能为一专服务;一专和多能相互结合,融为一体。说到底T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要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适应性的专业人才。在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一专多能是一体,切忌使多能游离出一专之外,一味迎合社会及学生心理,功利式的培养;切忌使多能局限在一专之中,使多能失去能动性、生动性;切忌用一专取代一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切忌使一专和多能对立,专能分家,失去专业对多能的指导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一专和多能的关系,才能正确实施T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系江苏盐城工学院党办主任、副研究员

(盐城224003)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设置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也谈素质教育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