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社会主义课教学中突出邓小平理论的思考

1997-03-17 12:11孙华玉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7年6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讲授理论

孙华玉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的科学社会主义课(以下简称“科社课”)教学一直是只讲授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邓小平理论”)有所忽视,学生反映科社课教师讲的是“老一套”,没有现实感、新鲜感。为扭转这种局面,我们把讲授邓小平理论作为科社课教学的主题和中心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在科社课的教学中,必须要突出邓小平理论,我们考虑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这是由邓小平理论的特点所决定的。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因此邓小平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思想武器,是指导我们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伟大旗帜。在这种情况下,要改革科社课教学,开创教学的新局面,就一定要转变旧观念,打破原有教学的旧框框、旧模式,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把教学的重点转到讲授邓小平理论上来,让邓小平理论进入教材、课堂和学生的头脑,使教学更贴近现实,具有新时代和新内容的气息,这样的教学才更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教育力。我们认为,如果科社课教学不突出地讲授邓小平理论,就是脱离当前中国的最大实际。

第二,这是由科社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科社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合乎“四有”标准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邓小平理论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人,就必须用邓小平理论来教育和培养。由此可见,科社课教学突出邓小平理论这个中心内容,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第三,这是由解决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的要求所决定的。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学生中就必然有所反映和影响,使他们产生一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思想认识问题。这些新的思想认识问题,就迫切要求教师用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即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求得正确的回答和解决。教师如果不是通过讲授邓小平理论,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新思想认识问题,科社课教学也就脱离了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学就会成为软弱无力的空洞说教,学生对讲课就可能产生“离我们太远,不解决现实问题”的反感。

(二)

教师如何讲授邓小平理论呢?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三个问题:

1.系统讲授和突出重点相结合。邓小平理论是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着多方面极为深刻、丰富的内容。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讲完这一科学理论的全部内容是不可能的。但是,只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而抛舍其它内容,就会割裂邓小平理论的完整体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在全面、系统讲授的基础上,又重点讲授基本内容,同时还深入分析贯穿在邓小平理论中的核心思想,即邓小平的辩证发展论。我们的这种讲法,使学生既掌握了邓小平理论的重点内容,又能从总体上、内容之间的联系中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2.讲基本理论和联系实际相结合。我们知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特点和重要品格,也是科社课教学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们把教学“立足于当代”,贯彻这一原则和方法,采取了三种形式:(1)联系过去的历史实际,讲清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形成的必然性和重要性。(2)联系当前我国的实际,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来证明邓小平理论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和科学性。(3)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讲授邓小平理论,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掌握这一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正确分析和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思想认识上的新问题。

3.精讲和课堂讨论相结合。邓小平曾指出,学马列主义“要精。要管用”。同样,讲邓小平理论,也应体现“精”的精神,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我们体会,“少”和“精”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是让“少”从量上体现出“精”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让“精”从质上制约着内容的量,这就避免了讲邓小平理论时出现“多而杂”或“少而空”,从而歪曲邓小平理论的弊端。

(三)

由于我们在科社课的教学中了突出了邓小平理论,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增强了邓小平理论是伟大旗帜的意识。过去学生没有系统学过邓小平理论,所以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对有些问题还认识不清,甚至有些认识是片面的。讲授了邓小平理论以后,学生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已从感性、经验认识的层次达到了本质、理性认识的高层次,是理论化的认识,增强了确信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一切的伟大旗帜的思想意识。

第二,认清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增强了坚信“四化”建设必胜的意识。前几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解体,有人乘机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这些在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学生曾一度产生了对社会主义前景的怀疑、忧虑的情绪。经过学习,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从而增强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必胜信心和决心。

第三,提高了历史责任和使命感,增强了立志做“四有”新人的自律意识。学生明确认识到,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宏伟大业,必须由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来完成。青年一代能否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就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立志做“四有”新人的自觉性。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130021)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讲授理论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