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交心”

1994-07-15 05:30
读书 1994年7期
关键词:交心冯友兰石涛

万 一

读罢《读书》一九九四年第三期《说<读书>》上刊登的汤一介先生的文章《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不约而同,跟汤先生一样,“不觉手痒,也想写上几句。”汤文提到冯友兰先生被批斗时默念慧能偈文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恐怕跟他晚年的状况存在着某种深层次内在心理联系。假设鲁迅处于同样的逆境,恐怕他不会默念那个偈,念了事后他也会做深刻的反省。梁漱溟先生就没有类似的心理经验。当然,我决不是苛求于前人。直到现在,冯友兰先生仍然是我心目中的一代鸿儒。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不过,我还是以为,如果津津乐道于那一点点可怜的内心的“思想自由”,那么,中国知识分子恐怕永远不配享有真正的自由。“自由”是一个社会概念,定位于群体之中才有意义,否则,如果孤立于一己,那么,“自由”这个概念从根本上可以取消。

从这里,我想到了“文革”中“改造灵魂”一事。

乾隆皇帝当年曾送给极富创造性的一代画师石涛和尚一幅对联:“一池荷叶衣无尽,半亩松花食不完”。这幅对联说明,乾隆皇帝是在迁就和迎合石涛和尚,而决不是企图改造和驯服石涛和尚。就这一点说,乾隆比那些企图改造灵魂的如林彪之流高明得多。

“改造灵魂”,莫过于当年之“交心”。这是一个非人化的过程。非人化过程即工具化过程,于是从者均患精神阳萎症。三十多年过去,前两三年我碰到一位老朋友。谈及当年一道交心之事,他笑着说:“老子当时就是不交,一条也不交!要交你先交。”佩服呀佩服!此公目下活得蛮好,并且事业上颇有成就。我看其人其成就之根源在于,他把自己当成一个人,即不交出不应交出的那个小小的东西,即人格,或曰灵魂,或曰心,或曰人的尊严。反正老子决不把老子交出去。这就是一个较比完整的人。崇“思想自由”之说者,可由此得些启发乎?

干涉灵魂、改造灵魂当然已是过去之事,但可否说仍然值得重视。当今仍称作家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听了总觉别扭。工程师的职业,令人尊敬,但他们是在跟土木和机械打交道。硬要工程师来设计组装人的灵魂,似不可能(上帝也做不到)。这是不是因为我素不从事文艺,对有关事情理解不深有关,亟望指正。

作家就是作家而已。按照列夫·托尔斯泰的理解,其最高境只不过是“创造者”三个字。

本期《读书》上就有邵燕祥先生的一篇文章《政治·功利·友谊》,写得好。丁玲女士当然是一位作家,她的作品有空也不妨拿过来欣赏欣赏。但像我这样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不会承认她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大众的灵魂让她去设计组装,按她的灵魂的图纸如法泡制,那么,人类中的芸芸众生岂不都成了丁玲女士或丁玲先生了。那前景似乎并不太妙。

猜你喜欢
交心冯友兰石涛
我不想让你误会
遇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我不想让你误会
魚鳞坝
金岳霖帮助冯友兰转变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苍松秋色》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