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莫就范

1994-07-15 05:30沈必晟
读书 1994年7期
关键词:躁动后现代名言

沈必晟

读了叶秀山《没有时尚的时代——论“后现代”思潮》(《读书》一九九四年二期),浮想联翩,几不成眠。“后现代”在中国的提前出生,本身就带有了惶恐与躁动。而已步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则利用自己输出文化信息的主导地位,将自己的价值标准、思想体系、文化心理和社会时尚强行灌输给尚处在工业社会抑或前工业社会的国家,生活在如此国度中的一批前卫艺术人士(包括中国),更是竭尽贝蒂娜之能事,通过成全他们之间的桑间濮上之事,去取得所谓的“不朽”。

“书法主义”展在河南的推出,正是此种情结下的产儿。我们无意宣讲精神分裂的现时性与书法嫁接的原生态作品,业已滑向抽象画的边缘,因为这些有着躁动,急促,变形的黑白切割作品正在消解着“书法”这个古老的名词,使之成为尸位素餐的文本。

我们理解后现代书法诸公的探索,因为在这种适应性与折衷主义背后潜藏的除欧洲中心主义以外,也许有着贡布里希所说的那种“宁肯接受自己选择的光荣的孤立”的艺术家的执拗。然而属于他们的理论家却托出了一个可望不可及的乌托邦前提,即需存在“一定的代表书家、群体和相当数量的作品”。于是他们又为此而繁忙起来,努力去再为这个前提提供基础,拿出了在物质层面上进行放大的书法形式的实验。一种传统的文化,正在以一种半推半就的方式消解着、就范着。因此,后现代书法诸公们一边战战兢兢地在“主义”前面加上“书法”本位,一边“一点正经也没有”地高声侃谈“我们根本就没有内涵”。的确,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是宣告了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和向全民开放,但它如何又意味着文人资格的取消呢?这不禁使我想起沃霍尔的名言:“我想成为机器,我不要成为一个人,我要像机器一样作画。”那么像机器一样生产书法文本,也一定不在话下。这种“个人”或“人格”的趋时,恰似阿Q的名言:“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从“阳春白雪”到使自己成为“下里巴人”,如果不是玩火者机会主义的功利心态在作祟,恐怕具备皮亚杰式的“内化”操作的后现代书法诸公,是不会有着等待被消解的勇气的。

在这议论纷纷之际,我看,还是陈方既老先生有“且吃蛤蜊”的度量,他没有指责这种现象,只是告诉后现代书法诸公们,还是“大胆地给它重新命名,但可不必仍叫它书法”。因为要求一个有着自身发展逻辑的书法艺术,去就范一个在西方已经过时或正在过时的价值观,只能暴露出自身强奸民意的霸权主义的面孔来。当然,后现代书法的展示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使你能真正看到一幅作品(请后现代诸公命名),也许你看那一幅作品的注意力是你看王羲之的任何作品时都没有过的。

猜你喜欢
躁动后现代名言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
90后现代病症
道路躁动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游乐
躁动与淡定
名言
名言趣画
读名言 话工作
第九届全国美展雕塑展的后现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