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与根的比较

1992-07-15 05:29
读书 1992年8期
关键词:移情范畴庄子

盛 源

惊异于《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以下简称“六论”)的视角之独特是始于读到前言中的这几句话:“艺术心理学同别的艺术学科一样,只有引入‘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概念作为基点和支柱,才能切入文艺的本质,在艺术领域中,价值中立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在文学艺术研究普遍追求“科学化”中立立场的今天,这“反潮流”之论确乎有些惊人。就拿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而言,用普通心理学的概念和范畴来套艺术的“套”的思维方式一直是我国近年来的时尚。《六论》作者则认为:套的结果恰恰是把文艺的特殊性给套掉了,就像竹篮子捞月——一场空,月流走了。他将此称为艺术研究中的“离根倾向”,吁请人们重返根本——人类的生存状态,并将此作为《六论》的理论基石和方法核心,应用于中国古代心理美学的探究。在这本书中,像“虚静、“空灵”、“心物对应”、“发愤著书”等范畴与命题都被还原为古代艺术家活生生的心态,使之在人类生存的根本处安了家。因此此书向读者呈示的不仅是中国古代心理美学范畴的内在结构及其演进轨迹,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结构及其演进轨迹。

《六论》的第二个特点在于对比较研究方法运用的娴熟与谨慎。作者认为:比较同时也极易成为圈套.或陷阱,一种危险的诱惑。在“××与××比较”之类论文汗牛充栋的今天,许多比较者就落入了这个陷阱,具体表现为一种离了根的肤浅的拉扯。在《六论》作者看来,此类比较因其远离了生存状态与价值取向这一根本而显得轻飘,不关痛痒,说不上是对还是不对。作者将寻根的意图贯穿于比较,结果是在中西文人对世界及人生之价值态度上找到了各种理论的根基,在表面的相似处深掘其深层的差异。如有一些流行的理论认为:庄子的反异化反文明与现代西方的反异化反文明极为相似,庄子所崇尚的“游”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几可乱真。而《六论》作者追踪根本,联系时代与社会的差异,在“虚静论”中令人信服地阐发了两者的根本差异。在文明尚极不发达的先秦时代,庄子的“游”与反文明只是一种保身活命、化解焦虑的心理防御术,它与现代西方的反文明思潮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与内涵。“心物论”则批评了流行的认为中国古代心物对应论(天人合一)即是西方移情论的说法,认为前者是强调天地本有心而后者则主张天地本无心。本有心(情)故虚已以应物,是一种压缩型、被动型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态度;而本无心(情)则移情于物,是一种扩张型、主动型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态度。这种根与根的深层比较显示出作者对于比较心理诗学的浓厚兴趣,以及他对于这门学科之性质的独特理解。

(《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陶东风著,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年版,3.55元)

猜你喜欢
移情范畴庄子
斯洛特的移情机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心理·学
婴幼儿移情研究综述
陶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