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治辅
近日得读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决策科学——从最优到满意》,有一点感想。
这本书是钱伟长先生主编的《现代化探索》丛书中的一种。在我所见论述决策科学的专著中,这是较有特色的一种。例如它很重视决策科学与数学的关系,体现了这套丛书注重交叉科学的宗旨,读来颇有新意。这跟两位作者都是数学家大概很有关系。
遗憾的是开宗明义第一章第一节旁征博引时却给读者留下了一点不太好的印象。这一节回顾我国决策活动的历史,着重介绍了“王符的《潜夫论笺》”,好几处提到《潜夫论笺》这个书名。首先这个书名就让人疑惑。东汉的王符的确写过一本书叫《潜夫论》,但没听说过叫《潜夫论笺》。笺,指对古书的注释。似乎王符不会对自己写的《潜夫论》再加笺注。我手头有本《潜夫论》,著者是王符,笺者是明代的汪继培。不知《决策科学》的作者是否另有所见。书名为《……笺》,而笺者署名为“著者”,那是有的,指的是笺注的著者。例如中华书局出版的《世说新语校笺》;即署徐震
更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决策科学》第一章第一节中用了不少笔墨介绍“王符《潜夫论笺》”的内容时所讲的有些话。谈到此书的“爱日”一节,说:“王符为富国追根求源,找到了‘日力即太阳能的充分利用这个根本。提出了应采取一切措施利用太阳能,使之建谷立禾,从而使人民有谷吃有禾烧,明确提出了‘治国之日舒以长的发展战略”。这真使人感到有点玄之又玄了。据我浅薄的理解,王符“爱日”所讲的“日”,就是时日,就是时间,爱日就是爱惜老百姓的时间,爱惜民力,反对扰民。对于“治国之日舒以长”;王符的解释是:“乃君明察而百官治,下循正而得其所,则民安静而力有余,故视日长也。”他还对“乱国之日促以短”作了解释:“乃君不明则百官乱而奸宄兴,法令鬻而役赋繁,则希民困于吏政,仕者穷于典礼,……故视日短也。”如果说这与“精兵简政”沾点边,还大致说得过去,至于什么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发展战略”,真不知从何说起!只要不是仅仅看题目,而是略略读了正文,简直难以想象怎么会求得那样的“甚解”。从引文看,作者显然是读过正文的。只是他引用的“谷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而我所见的本子则是:“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不知是版本不同,还是抄录有缺。这样一来,“建谷立禾”之说也不知何所本?作者进一步发而挥之,说什么发展水电、节约煤炭、发展太阳能、双季稻改三季稻、利用池塘养鱼生草、保护森林草原、全国绿化等等,“无不出于爱日”的战略决策,就更加离题万里了。
顺便提一下,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一节,“在这里只介绍一下王符的《潜夫论笺》”的前边,还一笔带过地提到两本书,一本是《资治通鉴》,另一本呢?“例如《通史》就是一部国家最高决策者的历史”。这部《通史》,恕我孤陋寡闻,不晓得是本什么书。“通史”一般指相对于断代史而言的通贯古今的史书。如《资治通鉴》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等都属通史。书名径称《通史》的,据查资料,只有梁武帝令吴均等人编的一部据说有六百多卷的史书,但“后佚”,早已失传了。
我由此产生了一点儿感想:
当今许多文章喜欢引用古代的或者外国的东西。写文章旁征博引,这个风气古已有之,不知是否如今为烈。对那些旁征博引的好文章,本人倒是特别爱读。它使人们从古今中外的生动事例、警句名言中,受到启迪,加深对文章论点的理解;还能使文章增添几分风采和趣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然而我觉得,一篇文章引用古代的、外国的东西,最好是文章“内在”的需要,有助于阐发、论证作者的论点,由古及今,由彼及此,有助于联系实际;如果不是这样,就容易使读者产生“言必称希腊”的隔膜之感。当然,有的引用虽然只是为了增添点文采,也大为有益,不可排斥。但是菜汤里如果味精放得过多,也会令人倒胃口,而不是“味道好极了”。最使人头痛的则是引用的材料不准确,或仅凭记忆草率下笔,或传他人之误传,或仅据个人的臆断和误解,援为例证。浅学加外行的我辈,读了就容易上当。
说我浅学,并非自谦,更不是故意讲反话来自炫。本文前边吹毛求的那点疵,实在只不过是古汉语的几个常用词,算不得什么学问。正因如此,我才担心:假如碰上比较深奥而又不准确的旁征博引,岂不是上了当还不晓得?
我在前边说过,《决策科学》是本好书。作者是数学家,以其特有的优势写出了这本书的特色。那点疵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事有凑巧。写到这里,刚好收到新出的今年第五期《文史知识》杂志,第一篇是王梓坤的大作《评文论史便神飞》。王教授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鼎鼎有名的数学家,他的这篇文章里有几句话,我抄下来正好借作本文的结尾。他说:“学文的要知道一点理,……但我感到,学理的更应学点文,其迫切程度胜过文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