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史

  • 《贝加尔心灵史
    书名:《贝加尔心灵史》作者:于轶群 著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內容简介《贝加尔心灵史》,是一部2500万岁湖泊的传记,是一首2.5万年的人类史诗。于轶群在这本书中,通过“大美”“史诗”“行走”3个篇章,以高度的原创性和翔实的史料,生动还原了贝加尔的大美和史实;以细致的思考和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延展一个行者富于诗意的激情、感动和思考,清词丽句与深刻的人生哲理交相辉映。《贝加尔心灵史》是难得一见的集历史、文化、旅游及人生感悟于一体的文集、诗集、摄影集。从文学角度看,它

    海外星云 2021年7期2021-08-26

  • 江南家族生活史:晚清“贵潘”家族手札研究
    社会生活史 心灵史苏州潘氏“贵潘”一支兴起于徽州,商贾世家。自二十四世祖潘仲兰开始,在江淮地区经营盐业,经常寓居苏州,直至二十五世祖潘景文才正式卜居苏州。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潘氏家族成为苏州门第显赫的文化世家。苏州市档案馆保存一批“贵潘”家族与其家人、友朋、师友与官宦的往来信件,这些信件中出现的人物或在历史上身名显赫,或诗文风流,或投身慈善,或为历史遮蔽的无名人士,但从中得以窥探晚清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面貌,还原一段真实的家族生活史和文化心灵史

    文学教育 2020年11期2020-12-14

  • 月与诗:《心灵史》的审美特点浅析及反思
    承志的代表作《心灵史》入手,分析回族小说中所具有的独特少数民族审美特点,并结合作家其本人的生平经历反思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与审美特征的界限与延伸。关键词:少数民族;张承志;审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大多数从民族风俗习惯和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鲜少涉及少数民族小说文学形式的审美特色研究。少数民族小说作品集中反映了该民族人民群众最常态、朴实的生活风貌,是少数民族大众审美挖掘的最佳地点之一。笔者认为,研究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审美文化特色,一方面是对

    青年时代 2020年13期2020-08-14

  • 灵魂救赎的找寻与心灵史的重构
    了70后共有的心灵史,表现出了其探寻代际共有的成长史和“自罪”精神困境的努力。但是他的探索是有限度的,具体体现在其提炼的“共罪”无法唤起代际的共鸣上。关键词:《耶路撒冷》 70后 心靈史 自我救赎70后作家作为“身份共同体”,沉默和与历史的疏离姿态是他们微妙历史处境的共同选择。宏大历史的余波如同幽灵盘桓在他们身上,两个时代的断裂和反差让70后作家沉湎于日常经验书写的同时,不断用小时代的个体生活勾勒着大时代的肌理与线条,用日常化的细节折射着历史的大环境。徐则

    参花(上) 2019年9期2019-09-15

  • 论北岛的“无题诗”
    北岛;无题诗;心灵史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6-0034-051 无题诗含义和发展无题诗至少有两个含义:其一包括没有题目或者本有题目而后来流传过程中佚失的诗,该种情况属于“无意识”的状态。这种情况,诗的题目“无题”与诗的内容并无关联,如《诗经》中的某些诗;其二包括诗人故意或无奈以“无题”命名的诗歌,属于作者“有意识”的状态,作者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不愿给诗歌命题。如:对诗题的不重视、诗歌主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6期2019-09-10

  • 浅谈《心灵史》的价值与危害
    忻摘  要:《心灵史》是张承志深刻的宗教皈依之作,融入着一种战士或男子汉的渴望皈依、渴望被征服、渴望巨大的收容的感情,充满着巨大的矛盾,为此也引起不小争议,不可避免有其优秀之处以及危害之处。关键词:心灵皈依;信仰;宗教;苦难;理性思维;道德理想主义倾向;原教旨主义倾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02前段时间,我读了《心灵史》。《心灵史》的作者是张承志,回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当代少数

    青年文学家 2019年9期2019-04-23

  • 有书真富贵
    ,是张承志的《心灵史》,这位作家是如此真诚地走进了人类一个群体的心灵空间里。记得不久前,一位美国访问学者和我对话,她说,高行健先生的《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会受到中国主流文学的冷遇的,这是他们早已料到的事情;但是,令他们迷惑不解的是,中国的非主流文学,甚至甚于官方,对此事表现出了更大的冷漠。她问我这是什么原因。我说,你看看张承志的《心灵史》,你就自己有答案了。《心灵史》是纯粹的东方和中国的,较之《心灵史》,《灵山》对东方和中国的理解,只是得其皮毛而已。

    读书文摘·经典 2019年3期2019-04-15

  • 张承志《心灵史》研究述评
    1年,张承志《心灵史》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诚如王安忆所言,“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在刊物上先发表,然后再出书,但它没有,这也看出它不被理解的遭遇”[1]。《心灵史》从出版就伴随着非议,足以想见这部作品的异质性。又如张承志今日所说“它经受了褒贬毁誉的各种顶级的遭遇”[2]。《心灵史》集含混性与特殊性于一体,通过梳理该作品历来的研究,对于把握、理解作品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作家精神历程与创作历程梳理作家的个人历史与思想动态,与其在特定时期的文学创作,密不可分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2期2019-03-19

  • 试论《心灵史》一书中哲赫忍耶的精神守望
    】 张承志的《心灵史》是一部集文学、历史、宗教于一体的现实作品。他以写实手法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腹地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鲜为人知的历史。哲赫忍耶教众面对清政府惨烈的镇压誓死捍卫自己的信仰,面对流放和牺牲也要坚持对信仰自由的追求。张承志直面哲赫忍耶这个群体,折服于他们对人性、人道之美的追求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文章通过张承志的《心灵史》,浅释哲赫忍耶教众人生追求的价值意义。【关键词】 心灵史 哲赫忍耶 追求之美 牺牲之美 人道之美张承

    大经贸 2018年2期2018-05-14

  • 信仰迷狂与理性言说的矛盾
      要: 《心灵史》被认为是张承志由世俗写作到宗教写作的重要转型标志,表现出张承志鲜明的宗教立场,但这一立场与文本实际的理性言说之间产生了割裂与矛盾,并由此造成了《心灵史》的叙述困境。这一叙述困境又与《心灵史》的创作素材、预设读者以及张承志本人的成长经历和母族文化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关键词: 《心灵史》    信仰    理性    叙述困境《心灵史》是张承志迄今为止最为重要,最受关注,也是争议最大的一部作品。目前,学界对《心灵史》的研究虽然观点各异,但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2018-04-20

  • 继续“革命”
    最后一部长篇《心灵史》,不仅是他革命理想的坚持和探索文学本质的实践,更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张承志独立立场的表达。他的特殊经历和穆斯林身份使其始终独立于时代文学思潮和知识分子环境。《心灵史》的最终完成,无论是对张承志的个人,还是对文学本身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探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张承志    心灵史    继续“革命”2012年5月,《心灵史》改定本收藏纪念版印刷发行。3年后,旷新年以《心灵史》为线索,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钩沉了张承志的三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2018-04-20

  • 心灵的束海达依之旅
    以来,随着对《心灵史》的研究与探讨渐成“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该书作者张承志的知识分子形象也一度变得陌生且复杂。以两版《心灵史》为中心考察张承志的文学及社会活动会发现,其知识分子形象的建构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对作为哲合忍耶信仰——束海达依的认识的发展史。正是在对这一集体信仰的体认、捍卫及修改中,他圆满地修完作为其个人心灵的束海达依之旅,向世人展示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当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关键词: 《心灵史》    张承志    知识分子    束海达依《心灵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2018-04-20

  • 一次“妥协”的改写之旅
    时六年,完成《心灵史》。初版《心灵史》一经问世,便在文坛引起巨大轰动。其中表現出来的“信仰”“孤独”“咀嚼苦难”“纯真”等内涵受到评论者的赞扬和重视,与此同时,反对者的声音也随之响起,对张承志在其中的强烈的感情抒发、血腥的叙事描写、对立的文化观点等予以强烈的批判。在极端赞誉和极端批判的两种环境下,作者再次沉心走进大西北,利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修订《心灵史》。2011年,修订版《心灵史》问世,本文立足于对初版《心灵史》和修订版《心灵史》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作者

    文教资料 2018年34期2018-03-27

  • 哲赫忍耶:提供前途的参考
    : 张承志的《心灵史》自1991年问世以来有过多种版本,本文以1999年版《心灵史》与2012年版《心灵史》为范本,通过对2012年版《心灵史》版本修订的梳理,探究张承志对新世纪的思考,在流变中理解张承志对哲赫忍耶(或译作“哲合忍耶”)的文化立场及其思想意义。关键词: 张承志    心灵史    版本“回忆从那个冬天(1984年——笔者注)起,至执笔的整整六年、再至此次重新修正之间的三十年间;不尽的遭遇和体验、密集的脱胎换骨的过程……”①《心灵史》于八十年

    文教资料 2018年34期2018-03-27

  • “走进这美丽的黑色”
    命之作”——《心灵史》以来,这部“不像小说”的小说就备受关注与争议。目前已有的研究,多从文本体现出的历史化色彩以及对人道主义的宣扬等角度切入,很少有人谈论这部作品中的“暗夜”书写。可以发现,在张承志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于“黑”的迷恋,“在写作《黑骏马》时,我只有古怪的对‘黑的冲动,而写《黑山羊谣》时,我已经提出了关于‘黑的理论。”事实上,“暗夜”与“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谓“暗夜”,并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在时间维度上理解的词汇,它更蕴涵了一种追求、一种揭示,

    创作与评论 2017年20期2018-03-09

  • 香江奔逝三十载
    词】 王家卫;心灵史;商业片;艺术片[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1988年无论对于香港影坛还是对于整个亚洲电影圈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一切都因这一年香港乃至整个亚洲诞生了一位大师级的导演——王家卫。从该年的《旺角卡门》始,《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重庆森林》《堕落天使》《春光乍泄》《花样年华》《2046》《蓝莓之夜》以及《一代宗师》(未将《东邪西毒·终极版》《一代宗师·加长版》及短片《爱神之手》计算在内),这十部电影为王家卫艺术旅程中的创作轨

    艺苑 2018年6期2018-03-04

  • “走进这美丽的黑色” ——论《心灵史》中的“暗夜”书写
    色” ——论《心灵史》中的“暗夜”书写○ 郭芷华自1991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张承志的“生命之作”——《心灵史》以来,这部“不像小说”的小说就备受关注与争议。目前已有的研究,多从文本体现出的历史化色彩以及对人道主义的宣扬等角度切入,很少有人谈论这部作品中的“暗夜”书写。可以发现,在张承志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于“黑”的迷恋,“在写作《黑骏马》时,我只有古怪的对‘黑’的冲动,而写《黑山羊谣》时,我已经提出了关于‘黑’的理论。”事实上,“暗夜”与“黑”有着不可分割的

    文艺论坛 2017年20期2017-11-13

  • “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的《心灵史》解读
    摘要:《心灵史》是中国当代知名回族作家张承志讲诉回族“哲合忍耶”悲壮历史的长篇小说,自1991年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各界关注,被认为是了解回族历史与宗教的重要文学作品。本文试图运用近年来兴起的记忆理论,对张承志这一力作做全新的解读与定位,分析其小说文本作为回族集体文化记忆载体的重要性质与特征,及其文化记忆书写的重要意义。关键词:民族记忆;集体文本;文化文本;文化记忆书写与意义作者简介:杜克洁(1990-),女,汉族,河南安阳市人,文学硕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在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2017-08-10

  • 心灵史》的“宗教激情”与“反叛姿态”
    ”。所以,在《心灵史》的书写中,张承志为自己的异端找到了大本营。关键词: 张承志 《心灵史》 宗教激情 反叛姿态1991年,在八赴大西北、十进西海固的基础上,张承志创作出版了以哲合忍耶教史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心灵史》。哲合忍耶诞生在清朝乾隆年间,从一开始它就倡导“人道、人性、人心”,被清政府视为异教遭到灭绝式的镇压,一代代导师及一批批百姓惨烈殉教。强权的欺凌使他们走上了决绝的反抗道路。他们以死作为信仰,一代代传播殉教思想,崇尚牺牲。一、“宗教激情”:殉道的真

    文教资料 2016年36期2017-05-24

  • 怎样的心灵以及如何心灵:《心灵史》的一种读法
    要:张承志的《心灵史》是一部涉及到如何阅读、怎样自由的作品,它不断挑战我们既有的阅读经验,挑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对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自我的认知;不断吸引我们的灵魂触角与之形成辩驳、对话的互动关系。面对《心灵史》,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什么是“心灵史”,“心灵史”抒写的是谁的“心灵”,是怎样的“心灵”,“心灵”是如何成为“史”的,以及如何完成“心灵”的赋形?关键词:张承志 《心灵史》 解读阅读其实是一种遭遇,是两个鲜活的行为主体(作家与阅读者)内在人格的遭遇

    文学教育 2017年3期2017-03-23

  • 八面来风
    了巨大共鸣。《心灵史》张承志著推荐理由 二十二岁那年,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张承志的《心灵史》,便为这部很难归入小说还是历史的作品所折服。大多数人初读此书,或许都会感叹:居然有这样的历史?!我们无法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历史,所以才是一部心灵史。从荒凉倔强的西海固,到亚洲大陆另一端的圣地,《心灵史》将中国历史与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神话联系在一起,也深深影响到了我后来的人生。《我的名字叫红》奥尔罕·帕慕克著推荐理由 2006年,土耳其人帕慕克获得了许多中国作家“觊觎”许久的

    教育家 2017年27期2017-03-23

  • 他不知他,人亦不知他——暗夜喧嚣的《心灵史
    消失在哪里?《心灵史》首先是具有“边缘性”的,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史书,也不完全属于小说的序列,它无法冷静的旁观历史,也并非只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奔涌流泻。在这本书中,目之所及满篇满纸都是作者苦苦追寻的“伊玛尼”——信仰心。无论是风土肃杀的大西北,还是一系七门的宗教谱系,舍弃与追寻,流血与和平……文学的力量在于其文字背后的巨大张力和现实身后内涵的不可言说。每一部作品都不应当经历一场“买椟还珠”式的阅读过程,《心灵史》尤其如此,它身后是熠熠生辉的“信仰”什么是人?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7期2016-11-10

  • 通向真实的世界
    厚厚的修订版《心灵史》,这是一本具有强烈仪式感的书,限量印数750册,作者张承志的毛笔签名,厚厚的牛皮封面,封面上镶嵌着一块纯银徽饰符号,每本定价1500元。面对我们诧异的眼光,李陀解释说,张承志想通过这种方式募集一笔钱,送给巴勒斯坦的难民。蒋一谈当场买了两本,其中一本送给了我。这是我第一次读到《心灵史》,同样是在晚上,当我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几乎是在一瞬间,我发现,这才是我要找的书——一部真正能够照亮我的灵魂和精神的大书!在接下来的几天,我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28期2016-07-22

  • 厚重的文本与分裂的价值观——《心灵史》的多层次话语分析(上)
    的价值观——《心灵史》的多层次话语分析(上)天津 艾翔本文以国际国内政治大背景为参照,指出《心灵史》新世纪后没有再版与穆斯林世界成为世界政治斗争前线密切相关。以宗教元素为观察点,透过张承志对革命经验的转化、对历史研究法和知识分子精神的独特择取、对特立创作风格的追求、对《史记》和鲁迅的吸收借鉴等现象,分析哲合忍耶认同底色的实际影响,并由此区别作家内部以及“左翼”视野、汉族视野存在的不同的“张承志”面向。张承志 《心灵史》 革命 宗教 历史《心灵史》目前有四个

    名作欣赏 2016年28期2016-07-20

  • “被遮蔽的心灵” ——从叙述者“我”的角度解读心灵之作《心灵史
    解读心灵之作《心灵史》⊙骆敏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210097]《心灵史》是张承志是继《黑骏马》《北方的河》中精神追寻之后的灵魂皈依之作,是他的生命之作。然而在众说纷纭、哗然喧嚣的评述声音中,却很少把《心灵史》文本归于一种情感和心灵的维度,本文尝试以叙述者“我”作为切入点,从历史评述、宗教情感、“我”的联结等角度解读《心灵史》心灵维度的意义。《心灵史》 叙述者 “我” 心灵若提张承志,《心灵史》是绕不开的文本与话题,继《黑骏马》《金牧场》等草原题材

    名作欣赏 2016年26期2016-07-16

  • 前定的皈依与自觉的建构 ——论张承志《心灵史》中知识分子与底层信仰的互动关系
    ——论张承志《心灵史》中知识分子与底层信仰的互动关系⊙简鹏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210097]张承志在《心灵史》中通过塑造哲合忍耶这个底层信仰群体,展现了哲合忍耶教派反抗宗教压迫的心灵的历史,并以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参照系,进行了清醒的文化批判。由此可以考察张承志作为当代知识分子与底层信仰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张承志的回族血统、学者的视野、“为人民”的理想和实地考察写作观的践行,使他有趋向底层信仰的可能;另一方面,他对底层信仰有着自觉的建构,借助《心

    名作欣赏 2016年26期2016-07-16

  • 心灵史》中的回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学价值研究
    10097]《心灵史》中的回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学价值研究⊙吴玲[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210097]1991年版的张承志的《心灵史》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具另类色彩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庞大的史料描述了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派的艰辛生存悲剧。在此宗教视阈中,重点刻画了四类回民形象并在立足“人性”的基础上思考了人的精神信仰生态问题,对当代中国宗教题材文学的丰富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人性宗教阉寺血性历史的积淀、皈依宗教的热情,以及机缘巧合的西海固“故事”,促使张承

    名作欣赏 2016年26期2016-07-16

  • 臆测与偏执无法说明事实
    为题,创作了《心灵史》及其他篇章,目的之一是让穆斯林以外的人们了解这段历史,认识哲合忍耶。然而,他在行文中倾注了大量个人情绪,影响了文字表述的严密性和准确性,造成前后不一致、缺乏理性和人性的关照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没有引起论者足够的注意和评析。文章着重于发掘《心灵史》文本中有关历史事件的自相矛盾之处,以人性的视角评析作者渗入文本的倾向,在真伪、善恶两个方面作一些个人的思考。关键词:《心灵史》 矛盾 偏执 人性一读过张承志的作品之后,我们或许赞同论者对他独特的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8期2016-05-14

  • 文化异变与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大寓言 ——重评贾平凹长篇小说《废都》
    是一部世纪末的心灵史。作者描写了特定的历史转型期,西京古都这一象征性、隐喻性社会环境里,人文知识分子找不到精神出路、理想家园破灭,普遍萌生的一种颓废、浮躁的生存心态。“废都文化心态”主要从文化的异变与人生的颓废两个层面体现出来。生命的价值不是创造与奋进,而是在文化、知识、声名、荣誉等彩衫遮掩下的沉沦与消费。《废都》昭示了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体现出贾平凹宝贵的创作勇气与胆识,却不能据此而将它视作一部世纪之交的文学巨著。作者有意布设一个“大寓言”,却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3-16

  • 从《心灵史》的改编看张承志的生命历程
    000]从《心灵史》的改编看张承志的生命历程⊙胡袤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南京210000]摘要:张承志的《心灵史》自出版以来便饱受文学和宗教人士争议,经过了多次修改和再版,在内容上进行了多处删改。这其中反映的不仅是张承志出于教徒、作家、学者等身份对哲合忍耶教史的后期搜集和修正,更是他面对文学、宗教、历史、社会诸多问题的再思考和成长,投射在文字上,足以体现他创作心理的变化。创作心理历程的变化和创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感情积累是分不开的,这使得《心灵史

    名作欣赏 2016年11期2016-03-13

  • 臆测与偏执无法说明事实 ——重读《心灵史
    实 ——重读《心灵史》○孙仕卿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张承志以哲合忍耶教派的秘史为题,创作了《心灵史》及其他篇章,目的之一是让穆斯林以外的人们了解这段历史,认识哲合忍耶。然而,他在行文中倾注了大量个人情绪,影响了文字表述的严密性和准确性,造成前后不一致、缺乏理性和人性的关照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没有引起论者足够的注意和评析。文章着重于发掘《心灵史》文本中有关历史事件的自相矛盾之处,以人性的视角评析作者渗入文本的倾向,在真伪、善恶两个方面作一些个人的思考

    现代语文 2016年22期2016-03-04

  • 精神的长旅 ——从《黑骏马》到《心灵史》看张承志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
    《黑骏马》到《心灵史》看张承志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上官静福建师范大学张承志是我国少数民族作家的的特殊代表。回族家庭出身的他,在汉文化浸染中成长,大草原的知青生活开启了他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道路,最终他回归成为母族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教派的教徒,从文化和行为上都彻底完成了民族身份的认同和实践。从这一场由汉文化到草原再到心灵的精神长旅,探寻张承志不同文化身份的转变过程以及原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张承志 《黑骏马》 《心灵史》 文化身份认同张承志在当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个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1期2015-10-26

  • 普通人的“文革”心灵史
    一个“文革”的心灵史,我不想写那些特别奇特的命运遭遇,我对人心里边深刻一些的东西感兴趣。书中收录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在山东出差,有个人敲旅馆房间门找我,抽支烟,喝杯水,坐那儿聊。他说,你可能要失望,我是一个没有故事、没有情节的人,我什么都没有。我一听,觉得有意思,我也看得出,他有一种难以自抑的诉说的欲望。我问,你还没有什么?他说,我连性格也没有。他学化学出身,家里三代都是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总在那儿锄草。他的老师(1957年打成右派)告诉他,美国有一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5年5期2015-05-30

  • 长篇小说《老大》人物形象与叙事艺术探析
    如说是一个人的心灵史。小说中撼人心魄的风暴来自人心。核桃园政治经济权力中心庄镰伯的内心世界才是“雷霆之所,风暴之乡”。小说采用有限视角、多重叙述、散点投射等叙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展现庄镰伯的人生,探入庄镰伯的内心世界,将令人畏惧的乡村权力顶峰人物的内心挣扎与搏斗展示出来,写出仇恨、权力等欲望对人性的扭曲,写出当代人对土地的复杂情感。小说为当代文坛贡献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当代“村长”。 “荆襄”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在明清两代所指实为楚豫陕川四省交界地区。成化年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4-14

  • 抒情压倒了理性——论《心灵史》批判力的丧失
    10046)《心灵史》是张承志的封笔之作,讲述了清朝乾隆年间至民国九年(1920),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教派的历史,既写历史上哲合忍耶追求心灵自由的历史,又融入作者自身生命体验,写了作者在探索这段历史时自己的心路历程,故名“心灵史”。从题目可初步判断,本书将会对人的主观精神有浓重描述,而翻开 《心灵史》,读者也会发现文中“我”字的使用频率颇高,可以感受到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识十分强烈。抒情性特别浓厚,这是《心灵史》的一大特色,其弊病也在于此——抒情充斥全书,而

    文教资料 2015年14期2015-03-20

  • 宗教:叙事文体的构成要素——《心灵史》文体研究①
    。1991年《心灵史》出版,更意味着这一宗教壮举的公开化,“这部书是我文学的最高峰”[1]11,而《心灵史》也确实因为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的面目而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坛的热点。《心灵史》的文体与传统小说有很大不同。它既没有传统小说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也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甚至篇章当中的主要情节构成均是由历史文献而来,却又处处浓情铺垫,用饱含激情的文字高声唱念“哲合忍耶”,体现出“美则生,失美则死”[2]15的壮烈。因此,《心灵史》是否是小说一时也成为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2-21

  • 空影
    神话背后,我们心灵史的煎熬和挣扎历程。这是中国很独特的希望和毁灭交织的复杂经验。他用跨媒体的艺术方式去关注社会巨变与个人心灵史之间的悖论,并试图把这种个人经验转换在公共经验中。“病毒学”的概念既是病理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每一代人都会遭遇到不同的困境,他试图呈现这些复杂的“病理学”报告。他“微观叙事”的研究方法,被德国著名评论家曼弗雷德·施奈肯伯格评为“令人惊异的艺术家”。endprint

    东方艺术·大家 2014年3期2014-04-10

  • 族群文化精神史、历史民族志与文学叙事的复合*——重论张承志的《心灵史
    0)张承志的《心灵史》是一个复杂的文本。自其诞生以来,不论对其文体形式、思想内容,还是其价值倾向的争议从来没中断过。许多言说当然也不失其有效性,但总让人感觉言不尽意,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对《心灵史》历史书写的历史人类学视角和历史民族志性质没有充分的认识,因而也影响了对其文学性的评价。今天来看,《心灵史》是将历史、文学、人类学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复合的文本,而其对族群历史的书写“可以被看作一种确定族群范围的认同(ethnic identity)和集体记忆。”[1],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8-15

  • 论张承志宗教题材小说中的人道精神
    为写人道。在《心灵史》序言中,张承志明确写道:“不,不应该认为我描写的只是宗教。我一直描写的都只是你们一直追求的理想。是的,就是理想、希望、追求——这些被世界冷落而被我们热爱的东西。”[1]宗教仅是一种题材因素,是他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较为集中、突出的一个部分,虽有时看似宗教色彩明显,亦属文学中表现出来的色彩,而非其他。写了宗教,不等于就是宗教文学。至于他本人宣布皈依宗教,这是个人的一种姿态,与文学没有直接关系。宗教题材会为文学带来一些新的面貌和气象,如精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4-07

  • 现代性焦虑:当代文学视阈中乡村转型期的农民“心灵史
    构史就是农民的心灵史、情感史。二“焦虑”是乡村“现代性转型”的主要病症,它与后者具有极强的亲缘关系,作为“现代化”的代偿物,如影随形铭刻在乡村及其子民身上。对乡村及农民来说,他们可能无法清晰辨识、仔细言说这种“生命体验”,缺乏这种自省能力,但实实在在的,致富焦虑极具生命张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詹明信说:“金钱是一种新的历史经验,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它产生一种独特的压力和焦虑,引出新的灾难和欢乐,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获得充分发展之前,还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它产生的作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3期2012-08-15

  • 论张承志多重身份下的文学创作
    在的。但到了《心灵史》阶段,对汉文明的参照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回归到母族的怀抱之后,张承志对回族的书写更多的是一种反抗的姿态,这一方面和母族长期的悲惨历史相关,另外一方面也和他对汉文明在信仰缺失层面的不满有关。和沈从文相同的是,两位少数民族作家都想给汉文明输入一种血性。因此对张承志《心灵史》中所体现出的复仇、反抗等话语应该持一种更深入地理解。但简单地把张承志的《心灵史》等小说划归为汉文明和少数民族异质文化的冲突又失之简单和偏颇,作为一名在汉文明给养下成长

    昌吉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4-02

  • 日常生活的潜流与漩涡 —— 评王手的长篇小说《一段心灵史
    长篇小说《一段心灵史》孙良好,金 星(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长篇小说《一段心灵史》是王手在其创作深入过程中堪称“短暂性回归”的一部作品,其在人物形象刻画、言语叙事方式以及小说框架的整体构建方面都显示出特有的并渐趋稳定的艺术风格,而自我主导下的男性叙事、底层生活的常态书写则是这部小说最为突出的创作特点。王手;《一段心灵史》;自我叙事;底层写作《一段心灵史》①参见: 王手. 一段心灵史[J].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0, (3): 13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3-19

  • 在信仰的路上
    到1990年《心灵史》的完成,经过六年脱胎换骨的改变,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成为了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张承志所表现出来的狂热的宗教献身精神和毫无保留的情感投入,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张承志及其作品对于当代文坛显著的特征在于“他在信仰”。宗教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对人的自我实现的终极关注。张承志从世俗生活的尘埃和世俗活动的嘈杂中抽身而出,成为日常生存方式的叛逆者。皈依宗教是张承志人生的重大举措,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走向和艺术创作的转变。他宣称“让世人因无信仰而生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3期2006-05-20

  • 难言的《心灵史
    子勇张承志的《心灵史》在我们这座首府城市只有一家个体经文书店有售,和《古兰经》等伊斯兰教印刷品摆放在一起。这家小店的旁边是金壁辉煌装修漂亮的汗腾格里清真寺,那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是中外宾客来乌鲁木齐后常去的一个景点,大寺底层的摊铺货档摆满英吉沙小刀、艾得丽斯绸和巴基斯坦杂货。除了信奉真主的信徒和三五成群的游客之外,隔三岔五会有一些如我一样的异教徒穿过谜一样的土巷光临这家经文小店,掏钱购书,匆匆离去,消失在人涌如蚊的大街上。这种景象似乎在暗示:和它的行销特

    读书 1994年9期1994-07-15

  • 拒否
    赵健雄读过《心灵史》,才能懂得张承志散文近作中蕴含的意味。譬如他写河州东乡“四面环水”,“外壳温和,貌不惊人,极尽平庸贫瘠之相,掩藏着腹地惊心动魄的深沟裂隙、悬崖巨谷”,不过是一片寻常的西部风景。可是作者随之却涌起一种宗教的感情,并由这形象见出其“拒否意思”。其实这拒否意思并不完全是出自自然的。它产生自这片土地上一利独特的教派,即哲合忍耶。正是这个教派,被张承志认为有“拒否性”,它的蔑视苦难以至某种自戕倾向,以超于俗世的伟大征服了他的心。除读过《心灵史》—

    读书 1992年10期199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