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忻
摘 要:《心灵史》是张承志深刻的宗教皈依之作,融入着一种战士或男子汉的渴望皈依、渴望被征服、渴望巨大的收容的感情,充满着巨大的矛盾,为此也引起不小争议,不可避免有其优秀之处以及危害之处。
关键词:心灵皈依;信仰;宗教;苦难;理性思维;道德理想主义倾向;原教旨主义倾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02
前段时间,我读了《心灵史》。《心灵史》的作者是张承志,回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中民族情感最强烈的一位。他的《心灵史》是继《北方的河》、《黑骏马》后关于伊斯兰教题材的灵魂皈依之作,是一部矛盾着的伟大作品,为此也引起不小争议。《心灵史》可以说是大西北的公开书,融入着一种战士或男子汉的渴望皈依、渴望被征服、渴望巨大的收容的感情。《心灵史》作为一本深刻的宗教皈依之作,有其优秀之处,当然也免不了一些弊端。
一、《心灵史》的价值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心灵史》的价值体现在它的内容描写上。
第一,《心灵史》体现了哲合忍耶的信仰。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因为身在这个几十万人的集体里才强悍有力并神采照人。他们几十万人,都因为正在坚持着一种精神,才可能活得震撼人心。事实上,在中国,只有在现实里绝望的人,只有饥寒交迫的人,才能够追求和信仰。《心灵史》是一种学问和艺术向宗教皈依的过程。
第二,《心灵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它的英雄不仅体现在哲合忍耶有着无数充满着坚守正义、奋勇赴死的血性豪杰,也体现在作者在敏感时期将敏感的宗教话题置于台面上来讲。其实,宗教信仰是自己的事,不能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这种精神寄托,就去把信仰它,信仰基督,信仰伊斯兰,信仰佛教的人当做异类。张承志先生自己也说,“我写它仅仅为了自己。我甚至不奢望多斯达尼的肯定。我写它连同我全部的文字,都仅仅因为我前定的宿命,以及我要拯救自己的渴望。(《心灵史·后缀》)”我个人觉得,张承志先生原本对哲合忍耶的理解与感悟没有这么深刻,他是在这个不断理解、逐渐走近西海固的过程中,被哲合忍耶的精神所打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哲合忍耶。其实,中国所有伊斯兰教支系,都是纯粹宗教组织,没有一些人传言所说的“政治目的”,之所以有人一再把一个宗教组织划归为政治组织,是由于其不了解中国伊斯兰教,也不了解这些教派支系,一味指鹿为马,给一些教派莫须有的帽子,这其实是很过分的。
第三,《心灵史》追求苦难、灾难、牺牲。跟世俗利益、流行风尚隔绝,将精神追求推到极端,也就有些缺乏物质基础了。维尕叶·屯拉·马明心的弟子们不仅仅是些礼拜的阿訇。他们在荒野里、窑洞破屋里、劳苦的庄稼活计里、“脱勒盖提”(秘密修炼)里迎送岁月,认识真理。(《心灵史·穷人宗教》)他们都去山里打柴,他们浑身褴褛。但富贵不能诱惑他们,他们在饥饿寒冷的考验中守着人道。由于贫穷的本色,哲合忍耶干脆以素为贵,他们没有雕梁画柱的清真寺,而且反对素色之外的彩画。直至今天,你看不见它有豪华大寺。《心灵史》绝对的没有物质,绝对的没有功利,绝对的没有肉体欲望,是绝对的献身,绝对的痛苦受罪。人的本性、本能总是趋乐避苦,可是哲合忍耶并没有,他们违反人的本能,选择受苦、受煎熬、受难、牺牲。《心灵史》中有这样的故事,马明心的门下麻脸满拉到伏羌,穷到窘迫的他接受了施散,马明心为此将其拒之门外,要求他把东西退给施散者。而哲合忍耶的马明心呢,他住旧窑,住泥屋,家里没有一头毛驴,他后来进监狱了,到最后上路也就穿着妻子手织的那件毛衫。马明心带给中国的哲合忍耶,是一种穷人宗教。他在饥饿寒冷的考验中守着人道,脱离功利性,将精神推至极致。
其次,《心灵史》的价值还体现在他的情节构造上。
《心灵史》作为一本长篇小说,他没有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也不是将几个不同的故事片段简单地拼接起来。它是作者用了六年时间融入西北固,一步步将民间文人的诉说变成活生生的哲合忍耶精神,成就哲合忍耶的第一个历史大时代。
最后,《心灵史》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对人的表现上。
《心灵史》含有人、做人、人的境遇、人的心灵世界和包围人的社会、人性和人道。它倡导“人道、人性、人心”,这里有一片会使你感动的人的光辉。一种人心的追求造成了一种凛然的人道精神。这种可以活在穷乡僻壤可以一贫如洗、却坚持一个心灵世界的人道精神,造成了一种如一片岩石森林般的人民。这种人民簇拥着他们的领袖即圣徒,称作“穆勒什德”。几十万民众把自己的故事划分在一代一代穆勒什德的光阴里。张承志以哲合忍耶的七代导师为线索,把哲合忍耶的全部历史、全部故事划分在七段辉煌而悲壮的光阴里,清晰地勾勒出哲合忍耶悲剧式精神性格的形成过程,将哲合忍耶苦难的历史倾诉于世人。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有着另一种规律、原则、起源和归宿。小说是人类的神界。
二、《心灵史》在蕴藏这么多价值之外,也包含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语言上,作者自己也说在文本中引用了一些文人界外的大作家的秘密钞本,读者阅读起来仍会稍感晦涩。文中除了有许多大作家的秘密钞本之外,也有不少宗教术语,如“克拉卖提”(奇迹)、“穆勒什德”(导师)及“束海达依”(殉教)等,这使我们在初读的时候难免会不适应。有时候一段话读完,对它不甚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反复阅读了。我们坚持读到最后,其实还是能为单纯的哲合忍耶所感动,为马明心所感动的。
其次,《心灵史》在展现哲合忍耶信仰的同时,缺乏理性思维。过分拘泥于信仰这种意识形态。张承志对自己笔下的哲合忍耶持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信仰哲合忍耶,褒扬哲合忍耶。为此,我想对哲合忍耶中不合理的成分,绝对的没有功利,绝对的没有物质,绝对的献身提出质疑。马明心如果真的那么不在乎世俗观念,为什么阻止麻脸满拉丢了整个哲合忍耶的脸面?人们能讲清马明心家里的一文钱一粒米,为什么却讲不清马明心的两位夫人是哪两位呢?哲合忍耶对女人的要求过于严苛,这其实是很不公平的。它需要女人推杵磨面,需要女人順从英雄,需要女人像西府太太一样有着深刻的人性,情和义。
再次,《心灵史》道德理想主义倾向。张承志曾说:“我写《心灵史》的目标不是为了宣教,更不是让大家都信仰伊斯兰教,而是希望在中国赞美信仰的精神。”[1]信仰每个人都是需要有的,但哲合忍耶的追求,或者说张承志《心灵史》中哲合忍耶的精神过分理想主义化了。《心灵史》以道德理想主义进行历史的评判。有学者指出:张承志为了表达他所提倡的道德理想主义,甚至有一种宗教的自炫心态。[2]《心灵史》表现出“一种超越性的和理想化的道德,是宗教性或准宗教性的终极价值,而不是现实的世俗社会的伦理准则和人际交往规则”的性质。[3]张承志在赞美信仰的同时,不信任统治阶级,这或许就是许多人认为的反动。他认为统治阶级无法真正理解历史:“他们缺乏对于人的心灵力量的想象力,因此也不能获得秘密。而历史从来只是秘史;对于那些缺乏人道和低能的文人墨客,世界不会让他们窥见真相。”(《心灵史·黑视野》)
最后,《心灵史》除了道德理想主义的倾向,还包含着原教旨主义倾向。
《心灵史》中,张承志对孔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抨击,着力宣扬哲合忍耶异端之美。可是他的哲合忍耶精神不也是和孔孟之道中的坚贞有重合之处吗?同时,他对当下大众文化、商业文化也进行了批判。现代社会确实享受主义弥漫,这也是历史必然的趋势。我们中大多数人恐怕在享受与追求苦难之间都会选择享受吧。我们在选择精神追求的同时,又为何要将物质追求全盘抛弃呢。红枣米汤果真能果腹让你去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层次吗?至少今天,在我们21世纪的社会中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了。
陈坪说,《心灵史》“可以说是借记述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史而谱写的一曲人的赞美诗 ”。张承志通过重写历史,通过接近底层被压迫者的心灵的历史,去寻找真正的人道。
三、结语
在张承志的精神里,死固然可怖,但堕入灵魂的火狱才是真正的恐怖,张承志没有堕入火狱,也不会让自己堕入火狱。他正义的伊玛尼使他走上了这条为大多数人不理解的道路,我不敢妄谈理解他,他太深太深了,让人感动,让人敬仰。
参考文献:
[1]邵艳君:我被选择做一个“信仰的中国人”——专访回民作家张承志.
[2]陶东风,金元浦.人文精神与世俗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6,(2):104.
[3]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三联書店,199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