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
- 理论性与可读性兼具的书法史论结合研究
如烟海的历代名家书论兼收并蓄,并从中选取极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历代名家书学理论加以阐述,以史论结合的方式使抽象的书论变得更为具体。该书将繁杂的书论整合后拆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从书法本体、书法技法、书法临习、书法创作、书法源流、书法品鉴等八个角度分门别类地对书法理论进行总结和阐述。为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论、品读书论,该书对所列书论中的重难点字、词、句等配有注释与解读,重在疏通文句。此外,每一部分在充分阐释总结前人诸多观点之余,结合当今书法发展状况,将古代名家书
语文建设·上 2023年7期2023-08-18
- 理论性与可读性兼具的书法史论结合研究
如烟海的历代名家书论兼收并蓄,并从中选取极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历代名家书学理论加以阐述,以史论结合的方式使抽象的书论变得更为具体。该书将繁杂的书论整合后拆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从书法本体、书法技法、书法临习、书法创作、书法源流、书法品鉴等八个角度分门别类地对书法理论进行总结和阐述。为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论、品读书论,该书对所列书论中的重难点字、词、句等配有注释与解读,重在疏通文句。此外,每一部分在充分阐释总结前人诸多观点之余,结合当今书法发展状况,将古代名家书
语文建设 2023年7期2023-08-18
- 从卢携《临池诀》窥探唐代书论中关于墨法的研究状况
的时期。这一时期书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见唐代书法理论家们对墨法这一概念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且墨法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些书论中,卢携的《临池诀》是一个极其特别的存在,相较于其他书论,卢携对墨法的论述最为详细,也最为系统。《临池诀》作为最早一批提出“水墨之法”观念的书论,是卢携在学习书法时所写的一篇临习书法心得,是我国唐代书法理论中较为重要的作品。其中有很多关于墨法方面的论述,对探究唐代书论中关于墨法的研究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临池诀》中关
艺术科技 2023年7期2023-06-25
- “以物喻书”理念在课堂书法实践结构建构设计中的融合转换
想的结构。在古代书论中,一般将笔画与结构建构的原理融合在一起而没有单独分开进行论述,所以,只有通过“以物喻书”的想象联想将审美理念的笔画进行结构的建构。而空白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结构转向字形内部的建构,用笔的介入,几乎终结了以物象想象联想笔画建构结构的可能。站在时代审美的制高点上,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古代“以物喻书”书论与探索当代以事与物的理论如何在实践中进行结构建构的融合转换,不断创新审美理念的联想结构,进一步推动课堂书法结构建构的实践。以物喻书;书法实践;结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11-06
- 试析书论、画论对书画鉴定的作用
础,又需要对历代书论、画论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进而了解书派、画派的渊源流变,准确把握时代风格。中国书画鉴定的常用方法有目鉴和考证。目鉴,就是鉴定者用眼睛,通过笔墨的个性特点凭经验去分析作品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以及相关的印章、款印、纸张、装裱形制等。比较有代表性的鉴定家有张珩、谢稚柳等。考证,即鉴定者通过作品中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服饰、建筑及题款内容的年代等画面因素,用书画史、文学史、历史、文化史等文献知识与作者实际情况进行辨析和验证而得出结论。老一辈鉴定大家徐
老年教育 2022年8期2022-10-19
- 从体象类物到时序评品:汉魏六朝书论中的微观时间
容提要:汉魏六朝书论中,包含着微观时间的观念。在书论草创之初,书论家通过体象类物的方式赋予静态的书体和笔触以时间的动态感,经由感悟、构思、用笔力量和速度的经验总结还原创作的时序,将技艺渐进等诸多因素促成的书家个性风格差异引入了史脉品评的范畴。这一时期对微观时间的观照,反映了时人对书法时间性特质的最初认知。引言时间性和空间性是中国书法的本质特征和核心概念,历来为书家和书论家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书学逐渐开始“空间转向”,以宗白华先生对书法空间感的
书画世界 2022年7期2022-09-06
- 今本《淮南子》中“属书”和“书论”两种文本论析
——兼论《鸿烈》为《淮南内》“书论”之名
在着“属书”和“书论”两种文本,这两种文本在写作宗旨、篇目名称和篇目数量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的“书论”文本,很可能就叫做《鸿烈》或《淮南鸿烈》。一、《要略》中的两种文本:“书论”与“属书”的差异今本《淮南子·要略》总论了全书的写作主旨,并分别阐述了各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主旨,同时通过与“太公之谋”等前代学说的对比,指出了这本书“不与世推移”的独特价值。仔细分析起来,这里事实上包含了两种文本的内容。从开篇“夫作为书论者”到中篇“凡属书者”之前,都是属于“书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7-16
- 从古代各时期对“势”字的理解来分析其在书论中的引入和影响
杜润东 罗白东在书论中,“势”字被反复使用,但“势”字在历代书论中的语境语义都有所差别。笔者从古人对“势”的理解与应用出发,通过与书论中“势”的语义对比,分析“势”字进入书论的过程。一、古人对势的理解(一)“势”的来源“势”最早呈现于《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势”指顺承接纳的意思,但是“势”在此中与“厚”“载”两字呈并列意,因此,“势”中应有存在之意,应该对其更加精细分析。1.从字意分析“势”在发展中可追溯到“埶”(下图可见),《说文》对埶的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4期2022-05-27
- 古代书论中动物之“象”的认知语言学阐释
注。在此背景下,书论中“象”的研究成果丰硕,动物作为“象”的一部分已有一定研究,但基于书论中不同动物意象的统计、从认知角度对其进行意义阐释的专门研究非常缺乏。古代书论中用以描写书法笔画、笔势、结构、章法、风格等的动物意象种类不多,但总频次高,其中飞禽类数量颇多,且半数以上动物呈现以龙、凤为原型的属性特征。古代书论中动物种类及其出现数量多寡与人的体验有关,人能直观感受或在生活中较常见的动物出现多,反之则少;具有积极文化内涵的动物多,反之则少。从认知语言学的视
甘肃社会科学 2021年6期2021-12-16
- 尚古守法 临古出新
关键词:赵孟頫;书论;毕业创作不管是从元代中国书法史到现在,还是从古自今以来,赵孟頫都是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广范汲取各家的长处,诸体兼善,他不但重视理论、重视实践,而且成就都很高,即使放眼整个艺术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但是,赵氏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主要是在书画上,尤其是书法方面。在书法方面,我所知道的五体皆擅长的书家也只有明清的赵之谦和吴昌硕。赵孟頫是书法史上五体皆能的书法家。他尤其擅长楷书、行书。这次毕业创作我就是从赵孟頫的行楷入手。赵孟頫于王羲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8期2021-09-10
- 有些“书论”是胡说!
撰文=启功有人就说学写字你必须先有根底,先学篆,篆字好看再学隶,隶学好了再学楷。我这一辈子总共才活几十年,有人一辈子篆还没写好,那是不是到临死时也没有写隶书的资格?学习书法应该有次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不管什么学问都是这样的。但什么是次序?什么是浅,到什么程度是提高、是深?说法就很不一样了。许多人看见古代的字是先有篆,到汉朝有隶,魏晋以后有楷、有草、有行,于是有两种误说:一种认为凡是古代的字的风格、形体就是高的,就是雅的。后来发展的那个字就是低的、俗的,
艺术品鉴 2021年1期2021-04-27
- 浅谈汉代书论的特点
下特点:一、汉代书论伴随时代发展汉字是构成书法的物质载体。汉字最早成为规范系统的书体是秦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小篆,到了汉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汉字书写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篆书实用与书写的内部矛盾越来越明显,从而促成汉字的形态向易学、易写的方向不断变化,在书写上也从注重实用性向兼顾艺术性发展。东汉时期,汉字书写以实用为主的价值已被以艺术为主的价值取代,人们已刻意于汉字的点画笔势、用笔结体及法度,中国书法的篆、隶、八分、章草、草书、真书已大体齐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8期2020-12-06
- 唐以前比喻式书论的审美观念嬗变
郭伟波弁言历代书论,包罗万象,妙语迭出。或品评书家风格,或考证碑帖源流,或讨论前贤笔法,或著录名家名作,或总结书写经验,甚至收藏品鉴、口诀书信、文房四宝等,也都可以作为书论的组成部分。书论的体系在历朝历代的积累中,逐渐扩充边界,范围越来越广,评论的角度也越来越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交叉前进,共同促进了书写技巧的多样化发展,也促使了书学观念的逐步成熟。书法学的学科建设,离不开大量的书写创新实践,更离不开深厚的理论基础。两千年来,书论对书法实践与美学理论
大学书法 2020年6期2020-12-01
- 论禅宗思想对米芾书法的影响
词:禅宗;米芾;书论一、米芾自身与受其周围朋友的影响米芾被称为北宋的怪异之才,人称“米颠”。他从小聪慧过人,博闻强识,诗书画均擅长。蔡肇为其所撰《故宋礼部员外郎米海岳先生墓志铭》说:“少与禅人摩诘游,诘以为得法,其逝不怛,作偈语有伦。”可知米芾年少学禅,深受释教感染,通晓佛理。米芾一生中有许多和释教有关的书迹和诗词,多与僧人打交道,常去寺院游历或为佛号题名。《书海月赞跋》就是他去惠州访天竺净惠师所作。米芾曾作《题长沙麓山寺碑》:“元丰庚申元日,同广惠道人来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7期2020-10-13
- 响搨还是向搨
(李日华:《竹懒书论》)。敦煌石室发现的唐人临右军帖,虽好,却不如古摹本精细。复制名迹的摹写,求逼真。南宋张世南《宦游纪闻》(卷五)将摹搨之法分為“摹、硬黄、响揭”三种:“摹谓以薄纸覆上,随其曲折婉转用笔曰摹。硬黄谓置纸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俨如枕角(如鱼枕明角那般透明),毫厘毕见。响搨谓以纸覆其上,就明窗牖间,映光摹之。”明朝李日华《竹懒书论》说及复制之法,沿袭张世南之说而稍有发挥。但是,李日华将宋人所谓“响揭”名为“向搨”,他说:“向搨者,坐暗室中,穴
读书 2020年6期2020-06-11
- 宋人所尚何“意”
尚“意”;禅宗;书论“意”字在汉语中组词的灵活性、丰富性,导致了“意”的相关概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目前学界对书法理论中宋代“尚意”之“意”的理解众说纷纭,不少著作认为“尚意”即是抒情,如《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梁说‘宋人尚意,这‘意用现代的词汇说即是‘抒情,相当于英语的Lyric,指一种恬静、愉悦的创作。个人抒情,是宋代书家的共同特点。”[1]《尚意书风郗视》指出:“宋代尚意的‘意具体所指应该可以明瞭了,它是特指书法的抒情的一面。”[2]或者认为,“尚意”
美与时代·下 2020年2期2020-05-28
- 早期书论哲学审美的笔画与结构在书法实时实践中的运用*
。这些思想在古代书论中随处可见,到处闪耀着智者的光辉,体现得无与伦比、淋漓尽致。哲学思维是指导书法实践走向成功的根本保障,只有具备这种思想才有可能在书法实时实践中产生并慢慢形成某种新的思想启蒙。再逐渐形成独立审慎的审美,然后进一步在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中找到有可能培养形成的审美价值理念。当然,新的书法审美理念形成的过程有时会很长,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旦形成则往往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引领潮流。这种追求新的书法理念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是出自真实内心的审美需要,是一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03-04
- 唐颜真卿“间不容光”考论
辞、文字的限制,书论的研究其实具有很大的困难。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这篇书论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该书论中的一些观点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给后世的书法学习者和研究者带来诸多困惑,如本文要论述的“间不容光”。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兼顾现代人的美学研究,运用分析文献的基本方法,研究发现“间不容光”这一书学观点主要是为了强调书法中笔画的均间问题。“间不容光”这一观点是指书写时加重笔画的力道,挤压周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3期2019-12-23
- 《广艺舟双楫》“厚”字术语考释
一个自然的概念在书论中衍生出内涵丰富的审美风格,体现了古代先人的智慧与书法审美,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关键词:书论 厚 碑学 书法审美书论“厚”以碑学中兴为界,其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尚未完全经过书法家的理论抽象的“厚”,此时的“厚”成为一种书法品格和普通的艺术追求。后一阶段的“厚”经过雅化,成为清代以来中国书法的重要风格之一,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本文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厚”字术语一一整理,对其不同的含义和用途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和解释。
青年生活 2019年13期2019-10-21
- 结字因时相传 用笔千古不易
頫;用笔;结构;书论赵孟頫《松雪斋书论》有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其意为“书法以用笔为首要,而结字也须用工,结字可以因时相传,而用笔千百年来都不曾改变过,右军体势遵循古人,雄秀之气从自然而出,所以古今皆效此法。齐、梁时期的人结字不是不古,但是缺乏秀气,这种问题又存在于他们身上,然而古法终不能失去
青年生活 2019年36期2019-09-10
- 谈艺术院校学生工作与专业教学的新融合
思想,其中,古代书论中又蕴含了丰富的关于书法健心作用的思想,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详细阐释古代书论中所蕴含的对心理的作用与益处。【关键词】:学生工作 专业教学 书论 心理作用近几年,艺术专业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基于其专业专业特点和弘扬个性的特殊性,也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书法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在今天又被运用到心理治疗领域,如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西汉文学家扬雄在其《法言·问神》中道:“言,心声也;字,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6期2019-09-10
- 浅论蔡邕对书法理论发展的贡献
的艺术境界。早期书论并不像后期那样完善,但论书思想屡屡为后人征用和推重,成为了中国书论的开山。作为汉代时期最为杰出的蔡邕,他在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的成就可谓实至名归。蔡邕工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创造了“飞白书。”蔡邕书法理论有《篆势》、《笔势》和《九势》保存至今,对汉代以后有深远影响。蔡邕是《熹平石经》倡议者和前期参与者之一。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他所作的小赋绝大多数切近生活,取材语言清新,很有艺术的感染力。关键词:蔡邕;《九势》;书论;飞白书引言
学业 2019年9期2019-09-10
- 书论“意”之浅析
“意”。关键词:书论;意;物象;法度;意趣“意”作为早期中国书法品评书家标准的名词,历来备受关注。并衍生出如“书意”“意象”“意趣”等词语。其出现与当时的文化需求分不开,下面就“意”的起源、发展进行梳理,以窥其在发展中的演变与各时期的书学思想。一、物象之“意”关于“意”的缘起,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扬雄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1]28指出了“言”与“书”的问题,在强调“心画”的同时,提
美与时代·下 2019年12期2019-09-10
- 浅析中国古代书论经典的有效译介
需要把古人零散的书论系统化,要从文化等值的角度对经典书论文本进行译介,并制定常用书法术语的翻译规范。关键词:书论;经典;译介书法作为中国国粹,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中国书法的域外传播情况并非乐观,其主要问题在于异邦人只学到一种软笔书写方式,只求得了形似,离真正进入中国书法,理解中国智慧还有很远的距离。学习书法要不止于表面,就必须要在书法理论的指导下练习和体悟,才能真正地中国书法之风神韵味。本文拟对中国古代书论做初步梳理,并以书论经典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2018-11-24
- 书论中锥画沙、印印泥等新论
涩飞动”,是古代书论中几个重要的笔法概念。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古老的书学概念在穿越历史的过程中,被各个时代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与内涵,以至于其原本的意义被蒙上了一层面纱,影响我们对其本义的理解。因此,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几个笔法所蕴含的意义,从而指导我们更好、更正确地实践书法,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梳理和“破译”,将这几个概念联系在一起讨论,对比其中的异同,进而使我们充分地重新解析和理解这几个重要的概念。[关键词]笔法;书论;迟涩书法的重点在于书写,可是要将书写
艺海 2018年2期2018-08-29
- 邓包书风的传承和拓展
容丰富,相对以往书论有了更多的突破和更详尽的论述。本文试对书论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归类,探寻石克士对邓包书法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关键词:石克士;书论;邓包书法石克士(1899--1991)先生是一位书隐,书艺高深。其出生于安徽合肥,祖籍湖北阳新县,别署燕厦村人,有“江淮奇士”之称,曾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先生四体皆善,尤着力于《郑文公碑》等魏碑和米芾诸帖。其以行草最为擅长,书风老辣苍劲,高古淳厚,深得名家赞誉。刘海粟先生
书画世界 2018年5期2018-05-14
- 谁是董其昌心中“五百年来一人”
实状况,也为傅山书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关键词:傅山;书论;考辨傅山(1607—1684)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思想家、学者。他的书法成就自不必说,而他提出的书论亦备受后人重视。研究傅山书法的学者,基本都会重点谈论他的“四宁四毋”论。这一书论的明确提出,见于傅山晚年所作五言古诗《作字示儿孙》诗末的自注。《作字示儿孙》:“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干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掔是取。永真遡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2期2018-04-12
- 试论古代书论中的筋骨
践当中。结合古代书论中对筋骨的描述阐述下个人观点。关键词:筋骨 ;书论 ;实践一、古代书论中筋骨的内涵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国粹,那么毛笔的书写就是我们国家独有的艺术符号,所以古人都是用毛笔特有的属性来纵横挥洒,即蔡邕在《九势》中说到:“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1]既然这样,软的笔怎么能够写出筋骨有力的字来呢?当然,字的强硬跟笔的软硬是没有必然的关系的,这里“筋骨有力”的字肯定是书法理论中经常讲的“笔力。”笔力的称谓很多,如骨力,筋骨,在书法笔画中筋骨之力的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2期2018-01-29
- 词论与书论:文艺史视野下晚近词学尚“涩”之风探蠡
关键词:词论;书论;涩;碑学作者简介:杜庆英,扬州大学文学院教师(扬州 225009)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8.06.016宗白华对中国的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体会颇为深刻,曾言:“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意境,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音乐来,发展这音乐间相互结合的规律。”1从这一角度来看,词作为音
求是学刊 2018年6期2018-01-08
- 王澍笔下的褚遂良
:王澍;褚遂良;书论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031-01作为“唐之广大教化主”的褚遂良,其人、其书皆为后世所称赞,特别是其楷书诸碑刻至今仍是书家临摹、取法的重要参考,历代书家学者也是多有题跋品评,王澍就是其中一位,其对褚书有着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多发前人所未想。王澍(1668-1739年),字若霖、灵舟,号虚舟、竹云、恭寿老人等,书斋名曰“双藤书屋”,江苏金坛人,后徙居无锡,生平经历康、雍、乾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10期2017-11-19
- 浅谈启功生平书法与书论
大贡献,他精炼的书论是结合了实践经验的书法理论,对于指导初学具有很好的作用。启功先生的一生坎坷很多,但是他都能很好地去面对困难。许多人不知,启功先生的文学、史学和书画鉴定堪称一绝,可谓国宝也。启功一生的书法信念便是师笔不师刀,于此还得出了透过刀锋看笔锋等精炼的书论。学习启功的书论和书法艺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也有很多启发。作为后学,我们应当学习先生的治学精神,为我们的书法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关键词:启功;书法;碑刻;墨迹;书论作者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3期2017-08-11
- 古代书论中关于书法创作的动机研究综述
意义。【关键词】书论;书法创作;动机书法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发展而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作为书写汉字的传统文化艺术,书法蕴含着极其丰富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其“字有象限,意境无穷”的表现形式使书法具有丰富的诱导和巨大的启迪力量,中国书法不仅仅是简单的汉字书写,她的表现对象、抒发形式、追求境界,鉴赏视角、诠释思路乃至传承和创新的精神都深深的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艺术家的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追求不同,创作动机就不一样。弗洛伊德提出的“创伤”是促使许多艺术家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5期2017-06-11
- 张怀瓘书论中的“先文后墨”说
物之一,特别是其书论著述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刻,为同一时期其他书家论著所不可比拟的,在整个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具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并产生着深远影响,而在张氏诸多书学理论观点中,其“先文后墨”观更是贯穿于张氏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品评体系之中。关键词:张怀瓘;先文后墨;书论1 前言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出“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张怀瓘则继承了许慎这一观点,在《书议》的最后提出“论人才能,先文后墨”,这里可以
卷宗 2016年11期2017-03-24
- 汉魏六朝书论品鉴形态考述
25)汉魏六朝书论品鉴形态考述孙鸣晨(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书法艺术发展到汉魏六朝时期,丰富的艺术实践使书家们从艺术角度进行品鉴变得可能,这一时期品鉴形态的书论在功用上主要偏向于鉴赏功能,也是后代书法鉴赏品评的源头。据现存的十余篇涉及品鉴的书论,可知其主要内容包括作品鉴赏和书家人物品评两方面,它们对书法理论的深化、品评之风的兴盛以及追求多重审美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汉魏六朝;书论;作品鉴赏;真伪辨识;人物品评汉魏六朝时期书论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期2017-02-23
- 书与道契 艺合天人
——读李志敏先生《书论》札记
—读李志敏先生《书论》札记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 王曙光【内容提要】书法之最高境界,乃是体现天人关系,书法虽为人之创造,然而其中却映射出天地宇宙之道。学书者亦当师造化,如此才能传得心源家法。中国人从来不曾将艺术与品格修养割裂开来,从来不曾对那些品格低下而艺能者报以赞美,这是儒家文化“文以载道”之价值观与美学观之体现。学书(乃至于其他一切艺术与学术)之根本鹄的,在于人精神境界之提升,人格之完善,而非仅以书法形体之美博人赞美。学养对于书画家而言十分重要,无学养者,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3期2016-06-04
-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书论中的自然观
的影响。这一时期书论中的诸多观点、观念,所用的写作方法、论述方式,为后世书论之滥觞。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以期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本身和书法评论的风格取向与时代背景的密切关系。关键词:书论;自然观;影响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观(一)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频繁更迭,战争连绵不绝。在动荡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传统的儒家经典再无法慰藉世人失落的灵魂。封建统治阶层和门阀士族欲维护自身利益,为所做之事披上名教的外衣以掩盖其真实面目和目的。正统的道
大观 2016年4期2016-05-16
- 历代书论中的“势”字研究
62500)历代书论中的“势”字研究秦 琴1,陈汝敏2(1.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2.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2500)“势”,是中国古代书论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论书以势为先。通过对历代书论中“势”的梳理可以看出“势”主要是指法度、力度、速度、趋向。“势”在中国古代书法中不仅表现在用笔中、结字中,也表现在书法审美欣赏之中。考察“书势”、“笔势”、“形势”“体势”在书法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研究、探索中国书法文化。书法家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2016-04-06
- 最普及艺术与最高端艺术的平衡
——读李彤教授《历代经典书论释读》
彤教授《历代经典书论释读》汪小洋(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在中国主流社会认可的艺术形式中,书法艺术是最普及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最高端的艺术形式。俯瞰当代社会,书法普及如宋之柳词,凡会写字者皆有习字之经历,历代名家名帖的临摹训练,或多或少体现出了专业训练的要求;书法高端又如汉之大赋,习字者常有登堂入室的感觉,一者书法艺术可抒胸怀,二者书法艺术可体现国学造诣,三者书法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是不可比的艺术形式,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写字行为上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6期2016-03-09
- 古代文论与书论的相互影响分析
要:古代的文论与书论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某些地方存在着本质上的相通。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文论对书论的影响,从以书论诗的基础上来阐述书论对文论的影响,并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差异性对两者之间的影响和互通予以分析,使得可以在更加高度上对古代文艺理论的特点加以把握。关键词:文论;书论;相互影响;分析0 引言古代的文论与书论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的文学和书法理论的更新都会产生新的文学和书法理论。对于古代的读书人,对文学和书法的掌握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但是对
艺术科技 2015年6期2015-05-30
- 北宋文化对苏轼书论创作的外部滋养
,全方位总结前人书论观点,从书法创作、书法品评以及书法物质载体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给后人在书学理论创作和文学理论创作方面以重要影响。而其书论创作是在北宋文德致治、儒学复兴、尊书重墨和佛老结合等文化的外部滋养下进行的。[关键词]北宋;文化;苏轼;书论;滋养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艺全才,他学养深厚,才能杰出,诗词文赋书画琴无一不精。在书法理论创作上,高举“尚意”大旗,为宋代书法有别于前朝历代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艺术道路。苏轼的书法理论作品主要是以题跋或者笔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1期2014-12-12
- 从文人到知识分子——中国古典书论传统及其当代转型
上 篇:中国古典书论传统研究中国古典书论中的“政教思想”传统文人的产生大约可以上溯到东周末年。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古代文人便肩负起建构国家与传播思想的历史使命。此后,中国古代几千年承袭下来的封建官僚统治制度又使文人处在一个社会结构的中间层:他们进可为王公大臣,成为君主的统治工具;退可为寻常百姓,成为平民社会的代言人。总之,他们无论为官与否,都始终关心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关注现实社会。可以说从一开始儒家文化那种心系社会政治、关注现实人生、崇尚德育教化的“政教思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1期2014-08-15
- 书法笔墨与绘画笔墨的比较
:统计《中国古代书论类编》[2],其中,“笔法论”部分占了96页,而“墨法论”部分仅有4页,这是96%与4%的悬殊差别;统计《中国历代画论:掇英·类编·注释·研究》[3],其中,专列“笔墨”部分,分别为“用笔”、“用墨”与“用笔与用墨”三类,各占23页、15页与23页,将第三类平摊入前两类,可得笔法占56%,墨法占44%,两者大体持平。进一步详细考察以上材料,《中国古代书论类编》中并没有出现“笔墨”这一专门分类概念,确实,在中国古代书论中,“笔墨”一语大体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