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 游洛阳龙门石窟
    有耳闻,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去洛阳,当然要游龙门石窟。我们一家沿着伊河来到了龙门石窟所在的西山,映入眼帘是一座大门,上面刻着很多仿佛在天宫中自由翱翔的神龙,门的正中央有两个大字——龙门。穿过龙门,走过隧道,就到了壮观的龙门石窟。这里有上万个石窟和佛像,最小的差不多2 厘米,最大的高达17 米。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令人惊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个景点,第一个是全场焦点——卢那舍大佛。这座大佛是

    莫愁 2023年21期2023-08-21

  • 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思考
    摘要: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它代表了北魏与唐朝两代皇家管理制度的典型。文章从时代背景、政治原因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龙门石窟在北魏、唐朝两个时期所呈现的独特艺术风格及表现方法,并由此说明龙门石窟将石刻这种古代艺术形式的神韵充分发挥出来,其在亚洲文化发展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在艺术和历史领域都有很高的价值。关键词:龙门石窟;石刻;艺术价值龙门石窟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建立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它具有宗教、艺术、建筑、书法、服装、医学

    收藏与投资 2023年6期2023-07-14

  • 龙门石窟云纹装饰纹样研究初探
    地位,其中,龙门石窟造像中的云纹装饰纹样数量甚多,难以计数,却充当配角,用以丰富石窟造像的内容与内涵。有关龙门石窟装饰纹样的研究寥寥可数,涉及云纹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对龙门石窟中北魏与唐代时期较为典型的云纹展开调查与研究。目前已收集到北魏至唐代的云纹共489例,根据其结构与特征进行分析,分为勾状云纹、卷云纹、朵云纹、如意形云纹这四大类型。关键词:龙门石窟;云纹;装饰纹样一、龙门石窟云纹发展概述云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也是一个独立的装饰纹样类别。在中国装

    东方收藏 2023年5期2023-07-13

  • 一个在龙门修了50年石窟的石匠
    大的石窟——龙门石窟。却很少有人知道,从北魏孝文帝年间起,有十多个朝代的石匠在这里刻凿长达1400余年——他们是刘建社的前辈们。龙门石窟现存2345个洞窟像龛,几乎每一处刘建社都去过。他不清楚改朝换代的历史风云,也不晓得那个最大的卢舍那大佛是什么来头。但11万余尊造像的朝代,他能够依稀辨认——用自己的方式:“衣裳不一样,胖瘦不一样。北魏的服饰比较花哨,唐朝的佛像稍胖……”这个初中文化程度的老石匠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修好它们,让龙门石窟传下去。与龙门石窟一同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2年12期2023-01-03

  • 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研究
    51100)龙门石窟是由北魏与唐朝两代皇家共同经营后传承至今的代表成就之一,龙门石窟造像实际上指的是对泥、石头、木头以及金属等进行雕刻,将其塑造成物体形象的作品,其创作过程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也可认为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比如龙门石窟造像中的佛造像。早在公元1世纪时,佛教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传入中国,自此之后,中国佛造像艺术开始发展。佛造像艺术将一些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成了艺术形象,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国文化,一直到北魏与唐朝时代。佛造像技术具备了鲜明

    收藏与投资 2022年9期2022-10-13

  • 一个在龙门修了50年石窟的石匠
    大的石窟——龙门石窟;很少有人知道,从北魏孝文帝年间起,有10多个朝代的石匠在这里刻凿长达1400余年——他们是刘建社的前辈们。 龙门石窟现存2345个洞窟像龛,几乎每一处刘建社都去过。他不清楚改朝换代的历史风云,也不晓得那个最大的卢舍那大佛是什么来头。但11万余尊造像的朝代,他能够依稀辨认——用自己的方式:“衣裳不一样,胖瘦不一样。北魏的服饰比较花哨,唐朝的佛像稍微胖一点……” 这个初中文化程度的老石匠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修好它们,让龙门石窟传下去。 与

    华声文萃 2022年6期2022-07-05

  • 龙门石窟莲花洞主像研究
    :莲花洞作为龙门石窟早中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开凿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正处在佛教造像逐渐中国化的重要阶段,其主像造像风格既是云冈石窟风格的延续,也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为之后的盛唐风格提供了方向。在莲花洞的造像组合上,“二弟子”像加入胁侍行列是佛教造像中国化进程上的重要突破。关键词:龙门石窟;主像;云冈石窟;造像组合龙门石窟坐落于洛阳伊水河两岸,是我国著名的石窟寺之一。公元493年,孝文帝为巩固对汉人的统治,并且缓和鲜卑与汉族之间的矛盾而迁都洛阳,政治中心的

    东方收藏 2022年11期2022-05-30

  • 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研究
    史琰 陈哲龙门石窟拥有数量最多、规模最庞大的石刻造像,是我国乃至世界令人瞩目的石刻艺术宝库,在中国石窟艺术领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既对后期其他石窟的开凿、刻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石窟艺术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将研究目标聚焦于洛阳龙门石窟,对其造像艺术风格进行探讨,一方面希望能够深入挖掘并细腻展示龙门石窟造像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让更多人认识并理解其独特的内涵及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希望更多人走进龙门石窟

    炎黄地理 2022年12期2022-05-30

  • 一个在龙门修了50年石窟的石匠
    大的石窟——龙门石窟;很少有人知道,从北魏孝文帝年间起,有10多个朝代的石匠在这里刻凿长达1400余年——这是刘建社的前辈们。 龙门石窟现存2345个洞窟像龛,几乎每一处刘建社都去过。他不清楚改朝换代的历史风云,也不晓得那个最大的卢舍那大佛是什么来头。但11万余尊造像的朝代,他能够依稀辨认——用自己的方式:“衣裳不一样,胖瘦不一样。北魏的服饰比较花哨,唐朝的佛像稍微胖一点……” 这个初中文化程度的老石匠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修好它们,让龙门石窟传下去。 与龙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17期2022-05-05

  • 洛阳龙门石窟数字化技术应用探索
    摘 要:洛阳龙门石窟开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经千年的风霜,多年来经历了盗采和自然风雨的侵蚀,龙门石窟的雕塑和建筑损害较为严重;旅游资源的过度开采犹如一把双刃剑,旅游者未能约束自己私自触碰,对于文物来说都是一种不可逆的损害,对此种种现象又凸显出旅游资源的匮乏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成正比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亟待解决。为此建立龙门石窟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已经成为一种刚需,以至缓解各方压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以龙门石窟为例进行探索数字化的运用,通

    民族文汇 2022年5期2022-05-01

  • 龙门石窟姚崇家族窟研究
    于武周年间在龙门石窟西山南端共同出资营造了大型家族窟极南洞,以此作为家族成员还愿、祈福等佛事活动的场所。姚氏家族窟的开凿不但是家族佛教信仰的升华,还彰显了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同时通过对姚氏家族窟的深入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佛教吸收和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后越来越世俗化的趋势。【关键词】龙门石窟;唐代名相 ;姚崇家族 ;极南洞【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202-03【本文著录格式】陈莉.龙门石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期2022-04-03

  • 探析历史变迁对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
    化的融合中,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风格多变,既有本土的民俗风又有时代的艺术风格。龙门石窟历经了六个朝代,并且拥有两千一百多个窟龛,造型的艺术语言也受到文化思想的转变而变化的同时,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渗透形成了今天的龙门石窟。一、龙门石窟出现的原因(一)龙门石窟的由来在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是新疆省内拜城发现的克孜尔石窟,而后人们又相继地发现了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多个石窟。其中,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城南13公里,传说龙门石窟的山体由一座大山体构成,大禹利用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1期2022-03-14

  • 浅论龙门石窟卢舍那佛为何神似武则天
    洛阳市南郊的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辉煌灿烂文明的标志和象征。由于其呈现出来的独特文化面貌,龙门石窟不仅文化含义深刻,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引人探究。众多石雕佛像中奉先寺的卢舍那佛最具神秘色彩,其和女皇武则天的渊源也引人探究。关键词:龙门石窟;卢舍那佛;武则天前言: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给人类留下了非常多的宝贵财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是我们民族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1期2021-10-08

  • 基于龙门石窟造像研究的“帔帛”名物再考
    要: 帔帛是龙门石窟造像中的长巾状衣饰,同时也广泛存在于其他传世图像,其美感独特,承载信息丰富。诸研究认为其用名“帔帛”与“披帛”同义,并始源于佛教而影响至世俗;但也有研究认为其源于中原而影响至佛教,还有研究就其材质做了讨论。文章以中国本土的帔帛源流探索为视角,以龙门石窟造像为取证中心,兼以其他实证与文献,对已有成果进行重新爬梳、比较与考证。研究认为“帔帛”与“披帛”概念不同,前者所指更宽泛,可含“披帛”“帔子”“霞帔”等多种披挂名物;提出帔帛材质可有多种

    丝绸 2021年5期2021-07-09

  • 龙门石窟所见北海王元详石刻题记再研究
    要: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石窟,内存北海王元详题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补充孝文帝南伐诸多细节,可丰富龙门石窟早期造像史内容,可展示北魏皇室贵族与僧侣阶层交往细节,可勾勒元详一家荣辱盛衰过程。将元详相关题记放在历史背景中考量研究,可充分发掘其独特的史料价值,为历史研究提供新史料。关键词:龙门石窟;古阳洞;题记;北海王;元详中图分类号:K8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1)02-0112-08Restudying t

    敦煌研究 2021年2期2021-06-15

  • “数字 + 非遗”,解锁龙门石窟文化保护与传承新模式
    覃蕾龙门石窟自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焦点、文化旅游的热点。在数字科技时代的框架下,龙门石窟传承和保护又成为传承创新、文旅融合的新焦点。作为龙门石窟的“守门人”,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在2020年12月举行的第15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分享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等相关经验。保护与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龙门石窟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自身特色,集北魏、盛唐皇家风范于大成,延续千年的开凿将雕刻艺术和宗教文化融为一体。“目前,龙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2021年1期2021-03-17

  • 秀骨清像与褒衣博带
    像的塑造,以龙门石窟为例的“中原风格”造像呈现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艺术特点。关键词:陆探微;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龙门石窟一、南北朝绘画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南北朝时期始于刘裕建立刘宋,终于隋朝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也是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南北之间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呈现出大相径庭的政治文化差异。同时,各地域、民族人口流动及外交往来又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方政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自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与汉化政策以来,各民族文化交融不断加深,文化

    书画世界 2021年12期2021-02-09

  • 北魏龙门石窟飞天形象的研究
    能。关键词:龙门石窟 形象 研究一、佛教艺术的传播及飞天的起源(一)佛教石窟艺术的传入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在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梦到金人便问群臣是何人,有人回答:佛。于是明帝便派遣人前去西方求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遣者和白马驼经而归,明帝随之建造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于是白马寺变成了佛教寺庙的发源地。第二种是公元前2年,使者传读《浮屠经》,相比较而言,第二种可信度更高。在佛教传入的同时,石窟艺术也随之传入。

    丝路视野 2020年29期2020-12-23

  •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东省博物馆与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魏唐佛光——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梵影归来——流失海外回归文物”“至善至美——北魏造像及碑刻艺术”“莲华庄严——唐代造像艺术”三个部分,汇集龙门石窟研究院收藏的85件龙门石窟相关藏品,同时结合龙门石窟、石刻图片以及3D打印模型,描绘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基本面貌和风格特征。

    中华书画家 2020年7期2020-12-06

  • 龙门石窟与佛教造像艺术特点分析
    ,博大精深。龙门石窟造像艺术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在云冈二期的造像艺术中,我们能够发现其出现了明显的世俗化趋势,越来越贴近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随着北魏太和改制影响的不断加深,在石窟艺术中,汉民族的文化艺术元素逐渐增多,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石窟特色。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石窟造像艺术更进一步,步入了民族化和世俗化的迅速发展道路。从北魏到唐代,无数文化艺术工作者投入到了龙门石窟的建设和研究过程之中,深刻见证了佛教造像艺术的转变历程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0期2020-11-25

  • 余江宁 用现代科技讲好龙门故事
    魏唐佛光——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下称“魏唐佛光展”)。与低调开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次展览的一系列“硬核”亮点:近年来首次较大规模举办的龙门石窟精品文物专题展览;包括8件海外回流文物在内的85件龙门石窟的珍贵文物及相关藏品;“运用3D打印技术,立体呈现龙门石窟的龛窟”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惊艳亮相的背后,是龙门研究院多年保护、研究以及数字化成果相对集中的展示。相比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而言,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大众来说依然是陌生的存在。作为新一代院长,余江宁带领团

    收藏·拍卖 2020年6期2020-09-02

  • 龙门石窟
    我们来到龙门石窟,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确今人叹为观止。龙门石窟依山而建,规模庞大数量惊人,其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真的很大,游客都需要爬楼梯上到半山腰,仰着脖子才能较近地看到他的真容。不得不说顶着40℃的高溫在龙门石窟观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层次分明的岩层,幽暗的石窟,庄严沉默的佛像,断裂的岩层,风化的佛像,模糊的面孔;喧嚣的人群,咔嚓咔嚓的闪光灯,石缝中新长的植株。伊河依旧碧波粼粼,从北魏建造龙门石窟时流到今天我们的面前。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4期2020-07-06

  • 魏唐佛光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特展
    龙门石窟作为北魏王朝和唐朝皇室开凿佛像的必选之地,断续营造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多品,因其雕刻之精美、蕴含之丰厚蜚声中外,成为中国皇家石窟寺的典范。本次展览是龙门石窟86件精品文物的首次荟聚,其中包含8件海外回流的国宝级文物。诚邀观众感受清癯秀美的北魏造像,观赏富丽健美的唐代佛像,聆听国宝归来的动人故事,了解斑驳古迹的修复过程。展览于2020年4月28日至8月3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

    艺术品 2020年6期2020-01-02

  • 从平城到洛阳 石刻艺术一脉相承
    要:洛阳的龙门石窟,源于大同的鲜卑民族,源于河西和西域各国,更源于兴都库什山之南的大夏、贵霜,源于印度河流域,甚至源于波斯、源于希腊。本文简要讲述了中国石刻艺术由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的变迁过程。关键词: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鲜卑民族  宾阳中洞  一脉相承公元420年开始,中国陆续出现了北魏、宋、齐、梁、陈四朝和西魏、东魏北周北齐等国,开始了长达 169年的南北朝时代。其中最显赫的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是来自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民族。东汉以

    科学与财富 2019年7期2019-10-21

  • 龙门石窟万佛沟新发现
    ,为研究唐代龙门石窟的瘗葬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关键词:龙门石窟;盛唐;遗物;瘗窟龙门石窟东山万佛沟内北崖栈道东端外的崖壁上尚存有几处规模不大的窟龛,尤其是最东侧窟,所处崖壁陡直险峻,无道路攀援,且窟内山石堆积、植被茂盛,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因而被漏编、漏录①。直到2014年,此区域开展考古报告编写工作,在工作前进行野外调查时,这处窟龛才得以被重新认识(图1)。洞窟被大量的山石和茂密的植被遮挡得严严实实,植被清理后,可见表层堆积为自然的山石块,在离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6期2019-10-20

  • 浅谈石窟文物数字化的建设
    众。关键词:龙门石窟;石窟文物数字化;建设文物是脆弱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物日渐被人们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龙门石窟是集建筑、造像、碑刻为一体的石窟群,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距今1500余年,文化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龙门石窟数字化建设已有十余年,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在石窟保护、研究、展示等方面的应用卓有成效。为了更有效地将数字化资源转化为多元化的数字化成果,使不可移动文物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就必须以现有基础和创新的思路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6期2019-10-20

  • 龙门石窟音乐图像中的膜鸣乐器研究
    摘要: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图像,音乐图像中现存的可辨识乐器有18种类型,其中膜鸣乐器主要有细腰鼓、粗腰鼓、杖鼓、鸡娄鼓。这些音乐图像是当时乐器形制和结构的真实呈现,既有中原特征,又有西域風格,体现了丝绸沿线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关键词:龙门石窟   音乐图像   膜鸣乐器中图分类号:J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

    艺术评鉴 2019年17期2019-10-18

  • 龙门石窟石刻造像艺术特点探究与启示
    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一座宏伟的石刻艺术宝库,它首次开凿于北魏时期,主要发展于实力强盛的唐代。因此,龙门石窟直观地展现了北魏、唐朝等多个时代的工艺美术与思想文化。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现存比例最大的北魏与唐代洞窟差异的比较,探索两朝代造像艺术的特点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貌的差异。关键词:龙门石窟;石刻造像;艺术设计一、引言古称“豫州”的河南地区自古见证了多朝兴衰、城垣相叠。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的龙门石窟不仅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石刻艺术宝库

    艺术大观 2019年27期2019-10-12

  • 龙门石窟数字化的实践与探索
    的成果。结合龙门石窟造像的特点,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石窟的保护、考古、展示等领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也为龙门石窟数字化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路线。关键词:龙门石窟;数字化技术;文物保护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5千米,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493),后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诸朝连续营造达400余年。作为北魏和唐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龙门石窟有典型的皇家艺术风范。今存有窟龛2340多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5期2019-10-08

  • 丝路视域下龙门石窟音乐图像的音乐文化特征
    摘要:龙门石窟地处中原地区的古都洛阳,是丝路沿线一个重要的石窟。龙门石窟中保存有很多音乐图像,其主要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音乐和舞蹈,是外来佛教艺术逐渐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典范。石窟音乐图像是龙门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读龙门石窟地域文化特征的一把钥匙。关键词:龙门石窟 音乐图像 文化特征丝绸之路如一条彩色长带,蜿蜒横贯于中西大地之上,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龙门石窟恰似这条彩带东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耀在中华文化的龙兴之地上。龙门石窟地处中原地区的

    参花(下) 2019年8期2019-09-11

  • 浅析龙门石窟万佛洞中伎乐造像的舞蹈形态
    摘  要:龙门石窟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位于河南省洛阳古都洛龙区伊河北岸。万佛洞是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建造的一个功德窟。而万佛洞当中的伎乐人造像在整个石窟造像当中犹如当时社会伎乐人的地位一般是在壁基处的,但是对于它的研究价值及意义却是我们今后舞蹈创作的重要来源依据。通过重点探究龙门石窟万佛洞当中伎乐造像的舞蹈形态,以提高对石窟墙壁上造像当中的舞蹈形态认识来作为我们今后对古典舞蹈学习与创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对于我们传承发展中

    美与时代·下 2019年10期2019-09-10

  • 西北艺术考察论文
    长。关键词:龙门石窟;兵马俑;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云冈石窟首先驱车奔赴洛阳,这座千年古都、中原文化的发祥地, 不知饱受了多少历史创伤。在洛阳龙门石窟看到一个个庄严肃穆、举止各异的佛像,刻在山石上,场面很令人难忘。据考证现龙门有石窟1352个,佛龛750多个,佛塔40多座,佛像10万多尊,碑刻题记3600多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卢舍那大佛,不经意间抬头一瞥中的那份震撼,令人驻足仰视,那丰腴秀美的脸庞,夺人心魄的眼睛,雍容大度的气派,让人觉得时间在这一刻凝滞了

    山东青年 2019年6期2019-08-30

  • 龙门石窟中音乐图像资料的分析与研究
    蕾【摘 要】龙门石窟中的音乐图像是我国佛教文化和音乐文化的深刻体现。石窟中的造像仪态万千、形具神生,可谓灵动至极。若论姿态最美的造像那就当属佛国世界中天龙八部护法神之一的伎乐天造像。由于自身空间位置的原因伎乐天造像只能依偎在佛像的四周,而音乐图像中出现的18种不同类型的乐器则明确说明了史书中对古代乐器演奏姿态、材质以及当时社会文明所呈现出的对于审美倾向方面的记载。龙门石窟中的音乐图像一方面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外国音乐之间的相互发展与交流;另一方面

    戏剧之家 2019年15期2019-06-27

  • 探析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何雷摘 要:龙门石窟是北魏与唐朝两代皇家经营的典范之作,不仅对中国地域文化有著极为深远的影响,在石窟造像艺术变革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就龙门石窟的美学价值而言,不论是其线条的造型、超现实的意象美,还是与自然融合之美,都与佛家“大圆若缺”的美学内涵不谋而合。文章结合龙门石窟的时代背景,探讨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关键词: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造像是带着明显情感色彩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对泥、石头、金属、木等进行雕塑,进而塑造物体形象。以

    大观 2019年2期2019-06-25

  • 龙门石窟木板刀刻—敦煌飞天之大运河非遗技艺探析
    宽126,由龙门石窟木板刀刻传承人手工费时费工完成,精湛入微,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敦煌,不同于江南,透露着厚重,站在无边大漠中,感受脚下细砂,一列驼铃声声的商队便放在眼前了,“西行古踪,孤烟大漠月牙湖,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洛阳,因运河舟楫之利得商贾云集,一条游龙穿越境内,被誉为“神都”。龙门木板刀刻在这块沃土上应运而生,它与高浮雕传拓术和雕版印刷术一起并称为活化石,享有盛誉。这项非遗取材于世界文化遗产,而又不拘泥于原雕,展现出开元盛世的魅

    神州·上旬刊 2019年3期2019-03-27

  • 大数据时代龙门石窟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研究
    [摘 要] 龙门石窟智慧景区建设起点高,发展速度快,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景区实现了购票电子化、游览数字化、管理人性化和宣传多样化,游客从了解景区、购买门票、景点游览、休憩购物到离开景区等环节都离不开大数據与智慧服务。对智慧景区的管理和服务,要做到资源保护全面化、业务管理精细化和大众服务精准化,以保证给游客带来舒适体验的同时兼顾保护好文化遗产。[关键词] 龙门石窟;大数据时代;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中图分类号] F59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商业经济 2019年2期2019-03-27

  • 龙门石窟北魏与唐代造像差异研究
    姚超摘要: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像,其造型特征,审美情趣,社会风俗都随着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发生着改变,龙门石窟的造像兴于北魏,盛于隋唐。本文对龙门石窟造像的基本情况及龙门石窟与佛教文化等进行简要的概述,通过对当时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北魏与唐代进行透彻的分析,研究旨在探讨龙门石窟北魏与唐代佛像造像特征及其差异性。关键词:龙门石窟;唐代;北魏;造像特征一、石窟北魏时期典型造像北魏是龙门石窟的第一个兴盛期,由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龙门石窟始建于北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2019-03-15

  • 龙门石窟预防性保护的探讨
    陈建平摘要:龙门石窟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先后开展了洞窟修复、渗漏水综合治理、遗产监测体系建设、石窟保存状况调查、保护材料研究、保护管理规划和管理条例修订等石窟保护工作,大量抢救性保护工作保证了龙门石窟基本稳定的保存状态。当前,石窟保护正经历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发展阶段,总结龙门石窟在石窟监测、保存状况调查、灾害评估等预防性保护方面的实践,积极建立石窟预防性保护概念,以及其后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和风险管理评估机制的建立,将有力地提升石窟寺科技保护水平。关键词: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1期2019-03-13

  • 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的本土化与民俗化特征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尹雁华摘要: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是唐代佛教艺术,唐代洞窟在构造形式上反映了石刻建筑的世俗化情调。吸收融合了印度与中亚佛教艺术特点,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的艺术特色。本文阐述了龙门石刻奉先寺石刻的历史渊源,论述了奉先寺石刻的独特艺术魅力。关键词: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艺术特征奉先寺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原名大卢舍那像窟。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展现了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的独特艺术风格。一、龙门石窟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0期2018-11-10

  • 龙门石窟鲕粒灰岩劣化试验
    云内容摘要:龙门石窟鲕粒灰岩自然破坏相对严重,且自身存在相对特殊风化现象。为研究该类岩石风化机理,在室内设计了酸劣化及冻融试验。通过试验表明,在相对恒定的酸性、水体流动环境条件下,鲕粒灰岩风化明显,出现类似现场的风化现象。在风化影响因素方面,pH值影响明显,H+离子浓度越高,风化速度越快。溶蚀后不溶物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鲕粒间钙质成分的溶蚀,形成局部相对封闭的环境,降低溶蚀速度。而冻融这种物理风化对鲕粒灰岩影响不是太明显,这一现象应该与鲕粒自身与基质间热力学

    敦煌研究 2018年3期2018-09-17

  • 龙门石窟木板刀刻和壁画修复的非遗技艺与河图洛书传承
    新。关键词:龙门石窟;非遗;雕版印刷;石窟壁画;河图洛书一、龙门石窟木板刀刻起源1、龙门石窟木板刀刻渊源——版雕印刷与高浮雕拓扑上溯到旧石器岩画,延续到汉画像砖,三国两晋兴起的石刻线画,被应用于洛阳伽蓝寺院、佛塔门楣和台座纹饰,到南北朝后促成了版雕诞生。隋,木刻线描首次出现了佛教内容,至唐,随着版雕印刷术的出现,开凿奉先寺的工匠在木板上镂空刻出高浮雕线稿后,这些雕版就闲置起来,可当成门窗壁挂屏风摆在家中祈福。现存下来的一部咸通九年的《金刚经》,长一丈六尺,

    神州·下旬刊 2018年5期2018-06-07

  • 世界遗产可持续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龙门石窟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8.0211 引言截至目前,我国世界物质遗产达到52项,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自然遗产12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而我国大多数世界遗产通过旅游业的带动为世人所熟知,并利用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对遗产实施保护,但就我国遗产发展的现状看,旅游业给部分遗产带来的反而是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平遥古城近年来多次发生坍塌事故,西藏布达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8期2018-03-19

  • 初探中国四大石窟艺术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035-01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敦煌莫高窟凿于十六国前秦时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是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称之为“千佛洞”。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使中国和中亚及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6期2017-08-03

  • 北魏时期的龙门、云冈石窟佛像风格的对比
    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佛像造像进行对比,来探讨北魏中晚期佛像风格的特点。关键词:北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风格对比一、北魏时期龙门、云冈石窟的开凿背景本文所提到的北魏中晚期的时间大约起于平和元年(公元460年),即营造云冈昙曜五窟时,止于公元534年北魏分裂这段时间。北魏王朝的建立者最初活动与大兴安岭一带,过着以狩猎为主的游牧生活,处于部落联盟的社会发展阶段。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使得曾强盛一时的前秦土崩瓦解。公元386年,北魏建立。然而此时,中

    大东方 2017年2期2017-05-30

  •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
    发,通过洛阳龙门石窟的申遗、以及地方政府对其的保护方面来探索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一点个人的意见与看法,希望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关键词:科技创新;环境;可持续发展;龙门石窟自从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会议中正式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以来,可持续发展似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时至今日,国内外学者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和生态学方向的研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3期2017-04-10

  • 龙门石窟
    境水岸小学龙门石窟作者:王子心学校:长沙市砂子塘五矿万境水岸小学开学才过五周,国庆节就到了。国庆节时我家开车去了山西平遥乔家大院。在去的路上虽然开了三天三夜的车才到,但这一路上我们一家五口有说有笑,还吃了许多美味的食物,去了许多国家级的景点。我认为最有意义的景点就是龙门石窟,因为那里是国家5星级景点。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湖水清澈,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龙门石窟的主要景点一定是那引人注目的佛像了!有三尊超大佛像都是雕刻在石壁上,宏伟壮观,还有成千上万个小

    创作 2016年3期2016-11-25

  •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义。结合洛阳龙门石窟的特定背景以及发展前沿,从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详细介绍龙门石窟景区的公共设施设计的目前状况,结合龙门石窟景区内公共设施设计的图片例证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的优缺点,并提出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以及方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次回归到理论的设计方法,通过论文可以呼吁我国重视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尤其是景区内的公共设施设计。关键词:公共设施;旅游景区公共设施设计;龙门石窟;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今传媒 2016年9期2016-10-15

  • 龙门石窟,雕雕凿凿400年
    龙门石窟,雕雕凿凿400年龙门石窟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3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后,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断断续续雕凿了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石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000米,共有9.7万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0.02米。2000年

    初中生 2016年22期2016-09-10

  • 分析洛阳龙门石窟旅游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不当、过度开发导致景区环境破坏、营销方式有待创新、客流分布不均等一系类问题。通过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明确上下管理机制、合理开发重视保护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国内外联合创新营销渠道、合理控制并调节客流来完善龙门石窟的发展,拥有更广阔的前景。关键词:龙门石窟;遗产资源;开发保护一、洛阳龙门石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1.存在大量商业性活动龙门景区人造景区作假现象,破坏了原有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如人工开山劈路,人工湖等。景区内商贩过多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2016-07-14

  • 龙门石窟裂隙防渗灌浆新材料试验研究
    10000)龙门石窟裂隙防渗灌浆新材料试验研究赵莽1,严绍军1,何凯1,窦彦1,方云1,翟国林2(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工程学院,武汉430074; 2.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州510000)摘要:因龙门石窟早期使用的超细水泥和环氧树脂材料在后期存在着耐久性较差、泛盐碱等问题,迫切需要选出更有效的裂隙防渗灌浆新材料,以满足龙门石窟的防渗要求。通过对研发的偏高岭土、天然水硬性石灰、硫铝酸盐水泥等5组材料配方的流动性、收缩性、抗压抗折强度等特性进行对比分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6年6期2016-06-24

  • 浅析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像风格的比较
    :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开凿都始与北魏时期,它们是中国四大石窟里的两个著名石窟,云冈石窟以壮观的石刻闻名,“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窟”使它的地位得天独厚。关键词:北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造像风格纵观南北朝时期,汉文化居于主体主导地位,佛教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在传承过程中,工匠们把古印度的佛教造像艺术与中华民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2期2014-04-15

  • 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中洞试论
    摘要:通过对龙门石窟造像的考察,本文认为擂鼓台南、中洞两窟是以《华严经》和《梵网经》为中心的华严系受戒世界的产物。擂鼓台南洞,表现的是以卢舍那佛为主尊像的《华严经》和《梵网经》的佛理世界,当时在擂鼓台南洞曾举行过受戒必须要进行的宗教实践法会“好相行”。其附近的中洞与大乘戒有密切关系,中洞佛像有被武则天自称是其形象化身的弥勒佛像以及具体体现大乘戒所注重的师资相授的祖师像。擂鼓台南洞和中洞的设计营造者是武则天的亲信、华严宗第三祖同时也具有阿弥陀信仰的法藏。关键

    敦煌研究 2009年3期2009-09-25

  • 皇皇巨著诠释龙门石窟洋洋大观展示魏唐诸品
    北京图书馆藏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拓本全编》(以下简称《全编》)即将出版问世的时候,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市举行的第2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讨论通过了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使这套大型历史文献巨著成为龙门石窟获此殊荣的最佳献礼。龙门石窟位于我国著名历史都市河南省洛阳南郊龙门山麓间,前濒伊水,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最重要石窟,它与甘肃省敦煌县的莫高窟、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艺术宝库,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龙门石

    全国新书目 2001年5期200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