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钰菲
摘 要:每个时期的飞天形象都有着独特的面貌,风格造型各异,展示出飞天造像背后的不同民族、朝代人们的风格面貌、生活习俗、审美观念。从飞天造像可以看出,古人祈求飞升成仙的愿望,对神秘事物的孜孜追求和能工巧匠的艺术想象力、高超的才能。
关键词:龙门石窟 形象 研究
一、佛教艺术的传播及飞天的起源
(一)佛教石窟艺术的传入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在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梦到金人便问群臣是何人,有人回答:佛。于是明帝便派遣人前去西方求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遣者和白马驼经而归,明帝随之建造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于是白马寺变成了佛教寺庙的发源地。第二种是公元前2年,使者传读《浮屠经》,相比较而言,第二种可信度更高。在佛教传入的同时,石窟艺术也随之传入。
(二)“飞天的由来”
对于飞天的由来,有三个记载。有人认为飞天来源于印度,不仅是因为佛教由印度传入,还认为飞天是紧那罗和乾达婆的化身。也有人认为飞天来源于中国,《山海经》《楚辞》中记载了羽化而登仙的故事,所以飞天有可能来自道教。有人则认为飞天来源于犍陀罗艺术,因为犍陀罗艺术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有很多神话故事和天使的形象。
二、北魏龙门石窟中的飞天形象
(一)龙门石窟北魏洞窟的“飞天”形象
1.古阳洞
古阳洞也叫作第1443窟,它是迁都洛阳后建造的第一个洞窟。这个洞窟中的飞天和孝文帝汉化前的形象风格大不相同,它们颈部消瘦,衣薄贴体,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脱俗。有在空中撒花的,有手持乐器演奏的,还有无拘无束,空中飞翔的。这些灵动的飞天面带微笑,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着它们愉悦的心情。
2.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也叫作第140窟,它与宾阳北洞、宾阳南洞称为宾阳三洞。这个洞窟的飞天位于窟顶的莲花周围,虽然历经多年,风化程度严重,有些模糊不清,但大致的形象还是依稀可见。在窟顶共有十躯飞天,它们身披飘带,婀娜多姿,呈现出一幅超胜独妙的优美景象。
3.莲花洞
莲花洞也叫作第712窟,名字来源于窟顶雕刻了一朵巨大的莲花。莲花洞的飞天较多,但是最具有特色的是窟顶莲花周围的六躯飞天。它们约有一米左右的长度,这在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洞窟中是比较少见的。腿部和身体形成直角,就像在跳芭蕾,翩翩起舞,透露出神圣之美。此洞窟飞天的形象和第1443窟、140窟中飞天的形象没有很大的变化,这也说明了自建立第1443窟时,便代表着北魏晚期飞天形象的风格。
三、北魏石窟造像中“飞天”形象演变原因
(一)民族融合
在北魏统一北方期间,由五个北方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被称为五胡十六国。从此北方的黄河流域就陷入了连绵不断的战乱。到公元386年,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灭掉了北凉政权,统一了北方的黄河流域。由于中国北方长时间的战乱和北方民族南迁的过程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于是就呈现出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景象。最终,民族融合带来了文化艺术和思想多元趋势发展的结果,正如宗白华所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
在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佛教中的故事、教条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寄托,同时在文化和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佛教文化就更好的被吸收进来了,这些全都体现在北魏龙门石窟“飞天”形象的演变。
(二)孝文帝改革
在孝文帝改革期间,云冈石窟中期也开始开凿了。公元484年,孝文帝进行服饰改革,这次改革和云冈石窟中期的石窟造像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在第7、8窟中,供养人穿的服饰早期是鲜卑族瘦小式服装,晚期变成了南朝汉式宽大式服饰。还有在第11窟,释迦、多宝二佛都穿着褒衣博带式服饰。可见,孝文帝改革期间的服饰最早反映在云冈石窟。虽然中原式飞天起源于龙门石窟,但确实在云冈石窟中期形成的。
(三)南朝审美
飞天“秀骨清像”的风格则来源于与北朝相对的南朝。南朝人们生活工作颓废,整日饮酒作乐,不思进取,这个现象的形成是因为士族门阀垄断了超纲,他们大权在握,代代都可为官。南朝人都把体态的清瘦作为自己的审美目标,最终演变成了南朝的审美风格。在绘画和雕塑方面,顾恺之和戴奎将这种审美方格带入他们的作品中,因此南朝的审美形成了一种成熟的艺术表现,也促成了北魏龙门石窟飞天形象的演變风格。
四、总结
龙门石窟造像上的飞天形象反映了它背后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人们的风格面貌、生活习俗、审美观念,这些凝固在石窟上的飞天形象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对于北魏龙门石窟飞天形象风格的演变研究,是追寻飞天怎么做到一步步中国化的,为今人了解“飞天”传入中国后的形象风格演变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