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可持续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2018-03-19 20:42孙聖杰许若冰刘婧媛李雅南张宗武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可持续利用世界遗产

孙聖杰 许若冰 刘婧媛 李雅南 张宗武

摘 要:我国遗产拥有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等特点。伴随旅游业的介入也使得我国遗产在知名度,有了大量的提升空间,带来大量客流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遗产遭到破坏的问题,国内众多学者也针对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游客认知角度切入,通过研究影响遗产可持续利用的因素确定遗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世界遗产;可持续利用;影响因素;龙门石窟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8.021

1 引言

截至目前,我国世界物质遗产达到52项,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自然遗产12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而我国大多数世界遗产通过旅游业的带动为世人所熟知,并利用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对遗产实施保护,但就我国遗产发展的现状看,旅游业给部分遗产带来的反而是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平遥古城近年来多次发生坍塌事故,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历史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沉,可见我国遗产保护工作尚未进入良性循环模式,所以遗产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实现对我国遗产发展显得十分重要。为保证本次研究的科学性,通过引用卢松,陈思屹,潘蕙(2010)基于库(Ko)构建的可持续性评估理论所总结的总体框架作为调研问卷基础,进行遗产可持续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2 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就遗产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笔者的分析和整理,将已有研究分为三类:对遗产地进行研究,对遗产进行研究和对遗产现有保护模式进行研究。就针对遗产地进行的研究来看,赵晓宁(2005)基于外部性理论深刻讨论了遗产地内房地产开发的外部性问题,并提出外部性制约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文学菊,朱创业(2005)则着力于研究世界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提出了实施三大戰略和十大工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构想。

就针对遗产研究的文献来看,边宝莲(2015)针对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目前发展进行研究,认为辩证认识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传承的同一性,并将遗产保护上升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面能够实现遗产可持续利用。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高璟,林志宏(2012),通过研究法国文化遗产,并充分肯定了法国雷恩市的遗产保护策略,认为遗产本身实现可持续利用需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战略中,并以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相关保护。

针对遗产已有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刘怀玉,李新(2017)以淮阳运河为例,针对其本身现有保护模式展开研究,并认为遗产若要实现可持续利用需保留遗产原始功能,利用现代手段实现其功能多元化。奚雪松,陈琳(2013)则美国伊利运河为例,并针对美国的“遗产保护廊道”理论展开讨论,得到基于价值认知的保护思想的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以上研究大多以遗产达到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展开,并通过不同角度切入研究,总结遗产目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的新思路以及解决方案,本文则希望通过对于前人所总结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和归纳,最终形成大类。

3 设计研究与调查方法

3.1 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调查总体为洛阳龙门石窟景区游客,经过参考卢松,陈思屹,潘蕙的实证研究,将问卷分别两大主体部分:

(1)基本信息。包括游客来自的地区、性别、年龄、学历、收入、旅游时间这6个问项了解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

(2)问卷部分。首先让游客对于31项影响遗产可持续利用的因素进行判断。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尺度法(Five-point Likert Scale)进行打分评价(1=非常不认同,2=较不认同,3=一般,4=较认同,5=非常认同)。

并在2017年10月21日至22日在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与部分游客进行交流并记录。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12份,无效问卷38份,有效率达到91.56%。

3.2 人口统计学信息特征

经过对数据的整理显示:研究样本中大部分游客来自河南省其他地区,比例达到了56.3%,共有232人,占到样本数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来自国内河南省外地区的游客占37.9%,其中境外游客一名,占总体0.2%;性别统计方面,男女比例接近1∶1,男性208人,女性204人;年龄方面调查方面,主要以15-24岁(38.8%)和25-34(37.9%)岁人群为主,分别为160人和156人;在学历方面主要以高中/中专及以下人群为主,分别占总体的38.1%和29.6%,大学本科人群占30.8%也相对较高,硕士及以上参与调研人数为6人,占总体1.5%。

4 调研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分析

就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平均分得分最高的项有两项,修缮资金投入和石窟保护政策(4.18分),得分最低的项为民风民俗的改变(3.47分)。全部问项的平均分均高于3分,可见游客评价以上问卷内因素时认为以上因素都较为重要。且有8项平均分评分超过了4分。

就单独问项来看,修缮资金的投入以及石窟保护政策为游客认为影响遗产可持续利用较大的因素,因龙门石窟位于山区且较多的雕刻暴露于室外,遗产本身对于外界环境较为敏感,受破坏的几率较大,所以对于资金的投入以及保护政策的提出和完善能够较好的保护石窟的发展。游客对生态方面的评价(大气,水质,噪声,森林覆盖率)差异性不大,游客认为只有噪声对遗产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较小,而其他因素也大多集中于3.8-4.0之间,可见生态方面对遗产的保护的影响也相对较大。而社区参与管理,与石窟不协调的景观建筑以及民风民俗的改变得分较低,因为龙门石窟景区来说内部不协调的景观建筑相对较少,且并未有大多数居民居住在石窟周围,所以使得以上问项的得分相对较低。

4.2 因子分析与信度分析

经过剔除不符合因子载荷的问项后,对剩余19个问项再次对因子进行效度检验,其中KMO=0.927,Bartlett=4007.985,自由度=171,Sig=0.000,说明样本总体显著性达到了较高水平。

为增加本次研究的可靠性,挑选出来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5,最终有19个描述项参与因子分析。根据最终结果,共提取4个公因子分别将其命名为:遗产相关政策与环境管理水平,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生态系统质量和投资回报,以上4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4.305%,说明了利用上述4个公因子能够解释以上19个问项的64.305%的信息。

结合表6分析,公因子1说明与遗产相关的政策能够有效的正向影响或负向影响遗产的保护或开发的现状,且环境的管理水平也与遗产可持续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因子2表明通过社会政策与经济的发展,提升遺产地的政策水平以及经济总量对遗产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公因子3认为生态系统质量内部包含的各种生态指标高低,能够反映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水平。公因子4则从利益回报的角度对遗产的可持续利用进行概括,表明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也与本身旅游业的投资回报率和投资者的相关利益有关(详见表2)。

为保证本次检验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使用SPSS 22.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信度与效度分析。本次数据的影响洛阳龙门石窟可持续利用因素克朗巴哈系数为0.950。一般来说,α系数≥0.700时,认为其内部一致性较好,可信度较高。本次数据分析结果系数大于0.9,证明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可见本次调研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4.3 差异分析

首先提出假设H0=男女对检验变量看法没有差异;被择假设H1=男女对检验变量看法存在明显差异。

在检验变量COM1遗产相关政策与环境管理水平,COM2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COM3生态系统质量,COM4利益回报,F值分别为1.748,5.767,0.391,1.748,显著度p分别为0.103,0.017,0.532,0.187,说明显著性水平0.01以下,方差不存在显著不同,满足了方差相同的假设,t分别为-0.064,0.101,0.566,0.793,对应的sig(2-tailed)双尾检测值分别为0.949,0.919,0.572,0.461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之下,均大于0.05,说明两类人群(男女)对以上所有公因子看法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由于本次调研地区样本分布较为不均匀,所以将原来四项合并为河南省省内地区和河南省省外地区两项,并根据以上两项与四项公因子进行均值比较t检验。

在检验变量COM1遗产相关政策与环境管理水平,COM2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COM3生态系统质量,COM4利益回报,F值分别为1.654,0.023,0.258,0.272,显著度p分别为0.199,0.879,0.612,0.602,说明显著水平0.01以下,方差不存在显著不同,满足了方差相同的假设,t分别为-4.932,-3.967,-6.062,-4.958,对应的sig(2-tailed)双尾检测值均为0.000,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之下,均小于0.05,说明两类人群(河南省内地区,河南省省外地区)对以上所有公因子看法存在明显的差异。

4.4 研究总结

就描述性部分分析,游客普遍认为31项问项对遗产可持续利用影响较大,均值均处于3以上,且在就本身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指标上认为其影响较大,可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了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经过因子分析和均值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我们发现,就遗产可持续利用因素可主要归为四大因素,分别为:遗产相关政策与环境管理水平,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生态系统质量和利益回报。在性别方面,两大人群(男女)并未对以上四个因素的认知产生较大歧义,但不同地区的游客却对于以上四个因素的感知差异性较大,由于省内和省外游客对遗产地本身的了解程度有所不同,自然在认知上有所偏差。

5 遗产可持续利用建议

5.1 出台完整,科学,成熟的政策

政策往往能够在宏观层面对遗产实施强有力的保护,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采用强制性手段减少破坏遗产的现象,就我国与美国的遗产政策相比,我国在政策上,尚未探索出一套完整、科学以及成型的政策体系,使得遗产问题往往出现后才引起相关部门做的重视,而物质遗产因为历史以及时间价值的加成,决定了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经过破坏后往往遗产难以实现还原,所以一套科学的政策对于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来说显得至关重要,能够将威胁遗产保护的行为起到较大程度的限制,从而使得遗产的保护先行与遗产的破坏。通过对于国外的遗产相关政策以及保护模式的分析,加以考虑我国遗产的特点,将二者充分结合,能够有助于政策的完善。

5.2 建立多方管理体系

不同于国外遗产的管理模式,我国遗产大多由地方政府以及国家部门管理,而遗产所涉及的问题较多,例如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等,而由单方或较少的管理部门参与管理,其考虑的问题相对较少,且较为不全面,通过实现以中央相关部门为管理核心,地方政府为次级核心,地方部门和遗产地部门,以及社区区民参与管理的方式进行多方合作管理,才能够充分实现集合,协调,统筹现有可科学管理和理论,同时关注合作伙伴关系的共同利益的“保护伞”,确保保护以及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

5.3 注重遗产地的经济发展

我国遗产大多处于二三线城市,而非一线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建设水平相对一线城市来说较低,且通过经济的发展带遗产地城市整体的教育,文化,认知等水平的发展,能够对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当地政府有义务探索新的经济发展道路,使得遗产地得到良好的经济发展。

5.4 注重当地生态系统合理性构建

按照《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提出对于遗产的管理和管理,要明确从空间结构进行相关划分,分为:遗产核心区,遗产保护区和遗产缓冲区。且本身的目的不仅是对与遗产内部进行相关保护,更是对于遗产当地的生态系统提出较高的要求,以上三区都涵盖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不只局限于自然遗产,大多文化遗产坐落于山区,河流周圍,自然生态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遗产的保护,所以在今后的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应当首要考虑合理的生态系统的构建,而非因美观性,方便等原因而忽视了生态系统改变。

5.5 建立健康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我国大多数遗产依托于旅游的开发使得遗产本身的知名度,修缮资金以及教育功能的实现,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反向影响者遗产的发展,如景区过分拥挤,旅游管理不当,都能够对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在今后遗产发展时也应充分的把旅游业的发展加入考虑之中。

5.6 建立以遗产功能价值认知为基础的保护

遗产活化绝不是就地建立保护,绝不是将遗产通过一系列手段进行封存,遗产本身的价值和功能无法实现,自然也就失去了世界遗产的意义,在今后遗产的发展中,理应重视遗产的功能的实现,使得遗产继续完善本身自历史所遗留的功能,并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合理的对遗产实现功能多元化,能够使得遗产在功能价值上不仅得到延续,又能够在当今年代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性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230-234.

[2]奚雪松,陈琳.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法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3,28(4):100-107.

[3]文学菊,朱创业.科学发展观:世界遗产地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181-183.

[4]高璟,林志宏.遗产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之道——以法国雷恩市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1):69-74.

[5]刘怀玉,李新.后申遗时代淮阳运河遗产可持续利用研究[J].服务经济,2017,5:47-52.

[6]卢松,陈思屹,潘蕙.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初步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1):17-25.

[7]边宝莲.平遥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名城,2009,45(4):45-48.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可持续利用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民居摄影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经济问题
大庆市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龙门石窟,雕雕凿凿400年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
龙门石窟:打造智慧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