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霞
摘 要:龙门窟龛众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自然和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部分窟龛从世人的视野中“消失”,经过踏查,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文章所讲的新发现即为其中的一处。经过清理,从窟内出土的牙齿、碎骨、陶俑、铜钱等遗物判断,应为瘗窟。龙门瘗窟目前发现遗物的仅有2处,此窟即为其中的1处,为研究唐代龙门石窟的瘗葬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关键词:龙门石窟;盛唐;遗物;瘗窟
龙门石窟东山万佛沟内北崖栈道东端外的崖壁上尚存有几处规模不大的窟龛,尤其是最东侧窟,所处崖壁陡直险峻,无道路攀援,且窟内山石堆积、植被茂盛,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因而被漏编、漏录①。直到2014年,此区域开展考古报告编写工作,在工作前进行野外调查时,这处窟龛才得以被重新认识(图1)。
洞窟被大量的山石和茂密的植被遮挡得严严实实,植被清理后,可见表层堆积为自然的山石块,在离窟底20厘米左右开始,堆土呈深褐色,堆积中的山石较少且出现红陶残件、白灰块,散布在树桩根须之间,难以清理。随着树根被刨除,根底、树桩缝隙处散落的遗物渐渐清晰,但位置明显已经移动,大部分遗物堆积于窟底右侧的树根下,多为红陶残件,且残损严重;也有零星碎骨、牙齿,并有铜钱、铁钉、铁片等(图2、图3)。
窟内遗物除牙齿、碎骨外,其他按质地不同可分为陶质、铁质、铜质三类。经过后期清理、拼接,现将可辨识的出土物分别描述如下:
1 陶俑
除男侍俑和武士俑较为完整外,余者残损较甚,可辨有男侍俑、女俑,还有马或骆驼等动物的残件、托板。除托板外,余皆能见胎内壁均凹凸不平。
1.1 男侍俑
男侍俑2件。WFG12,頭顶略残,余皆完整。直立姿,高22.5厘米,体态修长。头戴幞头,面相较丰圆,五官较模糊,身着圆领窄袖长袍,下摆至小腿中部,腰束带。长袍下露内裙,下摆遮覆双足。双手附于胸腹之间。WFG10,仅存头部(图4、图5)。
1.2 女侍俑
女侍俑1件,WFG11,仅存头部,残高5.8厘米,头梳单刀半翻髻,面相丰圆,五官较模糊(图6)。
1.3 武士俑
武士俑2件,WFG1,胸部及以上残失,余大部保存完整,直立,残高28.7厘米,左臂曲,左手呈握拳状横置腹前,掌心朝内,右臂残失,右手残垂于体侧。肩披雁尾状披膊,身着明光铠,胸前有纵束革带,并与横束革带相扣接,形成倒“丁”字形。腰系宽带。下着袴,足蹬靴(图7)。
1.4 马或骆驼等动物俑残件
发掘的马或骆驼等动物俑均残损严重,仅少数能拼接且能辨出动物俑的具体部位(图8)。如:
①WFG13,为马或骆驼头部残件,长9.5厘米,宽5厘米,双眼圆瞪,鼻翼喷张,嘴巴大裂。
②WFG2,带翼残件,长14厘米,宽9厘米。
③WFG9,带托板的腿部残件,残高14厘米,踏板厚1.1厘米。
2 铜器
2.1 铜提手
铜提手1件,WFG15,通高1.05厘米,宽1.25厘米。其中提手处呈横向圆拱形,拱横外径1.25厘米、内径1厘米,外径高0.7厘米、内径0.5厘米。提手下部连接铜身处的双钮呈纵向椭圆形,高0.3厘米,宽0.2厘米,两钮外相距1厘米、内相距0.6厘米。钮中心各一小圆孔,孔径0.1厘米(图9)。
2.2 铜钱
铜钱6枚。其中“开元通宝”4枚,“□元通宝”1枚,无字1枚,均为圆形方孔(图10)。
WFG6,钱文“开元通宝”者,3枚叠置,保存完整。直读,即穿上为“开”,下为“元”,左为“宝”,右为“通”,楷书。背面周廓及穿廓规整。光背。钱径2.4厘米,穿径0.6厘米,廓宽0.15~0.2厘米,廓厚0.1~0.15厘米;WFGK7,残损过半,仅存“开”“宝”二字面。
WFG14,钱文“□元通宝”者,“元”字左侧略残,余完整。直读,即穿上为“□”,下为“元”,左为“宝”,右为“通”,楷书。背面无边廓、穿廓,光背。钱径2厘米,穿径0.5~0.55厘米,廓宽0.15厘米,廓厚0.05厘米。
WFG3,无钱文者,部分残,为剪轮钱,周廓经过剪切,钱径变小,正面与背面均光滑无字,无周廓,无穿廓,钱径1.7厘米,穿径0.65厘米,廓厚0.05厘米。
3 铁器
铁钉,5枚。除1枚稍微完整,其余均残损、锈蚀严重,大致可辨这5枚为同等规格,钉帽为(长)方形,钉身呈四棱锥形。铁片,6片,均厚0.1厘米。难以拼接(图11)。
洞窟清理后,可以清晰地看见一大裂隙横穿此窟,导致正中、左、右三壁上部与顶残损严重。窟高55~75厘米,宽217厘米,进深100厘米,横长方敞口形,顶呈斜坡状,外高内低,顶窄,底宽,底略左高右低。各壁面处理粗糙,未见造像,也未见置像的痕迹(图12)。
此窟地处悬崖峭壁,行人难至,窟内空间狭长、低矮,壁面处理粗糙,且无造像和置像痕迹,不宜进行禅行、礼拜等宗教活动。出土物中有碎骨、牙齿、陶俑、铜钱等,推测此窟承担着瘗埋功能,属于瘗窟,而陶俑、铜钱等应为随葬品。
龙门石窟现已发现42处瘗窟[1~4],目前发现遗物的仅2处,此窟即为其中1处,而随葬中出土铜钱的仅有此窟,这为研究唐代龙门石窟的瘗葬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文摄影、绘图:贺志军)。■
参考文献
[1]张乃翥.龙门石窟唐代瘗窟的新发现及其文化意义的探讨[J].考古,1991(2):160-169.
[2]李文生,杨超杰.龙门石窟佛教瘗葬形制的新发现——析龙门石窟之瘗穴[J].文物,1995(9):71-77.
[3]龙门石窟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龙门石窟考古报告——东山擂鼓台区(叁)[M].北京:科学出版社 龙门书局,2018:340-347.
[4]龙门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考古报告——东山万佛沟区[M](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