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
- 从《荷花淀》到“荷花淀派”
到1960年代,孙犁的风格被研究者凸显,主要体现于对“美”的书写。认为“孙犁的风格是写‘美’”的观点没有问题,但忽略了这种风格的“极致”性。“荷花淀派”在1950年代中期已经形成。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荷花淀派”概念正式被提出。孙犁不支持“荷花淀派”提法,采取了“疑信参半”的态度。孙犁在世期间,无论是他本人还是研究者,都因为“疑信参半”的说法,把“荷花淀派”问题悬置起来了。目前的研究,正倒逼文学史对“荷花淀派”做出“重写”。孙犁文学的风格独特,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3年3期2023-10-06
- 重读孙犁
邮票上的孙犁年轻时,我是个文学爱好者。1979年,工作之余,在读书读报中发现孙犁的作品,在文学繁荣的黄金时代感受到孙犁作品里的鲁迅风。当文学界、学术界正经受西风欧雨摇撼时,孙犁坚定地站在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阵地,以风格独特的作品说话,任尔东南西北风,从不动摇。以孙犁为旗帜的《文艺周刊》,抱着开门办刊的宗旨,吸引不少新老作家。好几位大有成就的著名作家,青年时代就是在这个刊物起步,从这里登上文坛。我是业余作者,也给这个刊物投稿,在孙犁编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过散文作品
百年潮 2023年5期2023-06-13
- 晚年孙犁研究的论争与思考
张学正一、“两个孙犁”1995年春节,我和刘宗武先生去给孙犁拜年。当时他心情不错,说:“你们来得正好。我刚写完《曲终集》后记,给你们俩读一段听听。”接着,他从桌子上拿起稿子,以宏亮的声音读道:“人生舞台,曲不终,而人已不见;或曲已终,而仍见人。……天如不厌,虽千人所指,万人诅咒,其曲终能再奏,其人则仍能舞文弄墨,指点江山。细菌之传染,虮虱之痒痛,固无碍于战士之生存也。”一字一句,掷地有声。字里行间,展示出一位不惧“千人所指”“万人诅咒”的战士的风骨,也表达
文学自由谈 2023年1期2023-04-07
- 常读常新的孙犁
我年轻时极喜欢孙犁。 那时我在一个小镇上,单位每年会订许多报纸,1980年代,孙犁复出后的许多作品,都是发在这些报纸的副刊上,还有与青年作家的通信,比如与铁凝的,与贾平凹的,我都会剪下来夹在书里。 我有一年给孙犁先生写过一封信,所写大约是一个文学青年的苦恼,可能是信的内容比较单薄,没有收到回信。我那时觉得这些大作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尽管我没有收到回信(我觉得他不给我回信是天经地义的),但不能阻挡我对孙犁的喜欢。那个时候由天津“百花”出的《晚华集》《秀
小品文选刊 2023年3期2023-03-17
- 孙犁痛批“有一位作者”
部门开座谈会,让孙犁给青年作者们讲写作。孙犁说:“写作的动机不能奔着功利去,越想名利,越是没有。有一位作者,他年轻的时候,好高骛远,隔三岔五给天津的大报投稿,天天盼着有稿费寄来,还让城里的朋友天天到图书馆去看报纸,查詢发表了没有,结果没发表一篇,一个铜钱也没收到。”针对青年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浮躁心理,孙犁说:“作者写完了文章,自己得读上三遍,晾上三天,仔细品味,反复琢磨,最终自己满意后定稿投出,这样的文章十有八九能发表。有一位作者,他年轻的时候,认为自己才
做人与处世 2022年17期2022-11-17
- 和女儿一起读孙犁
薛文献十一卷本《孙犁全集》,是截至目前我唯一通读过三遍的作品集。如果以后有机会,我想最起码应该读五遍。因为书好,我把它郑重推荐给女儿读。截至目前,她也已经通读了两遍。能经得起两代人反复阅读的书,特别是作品集,实际上并不多,《孙犁全集》就是其中之一。关注孙犁,源自大学期间一位同班同学的推荐,记得当时他说“孙犁的作品很有味道,特别耐读”。那之后我先后买到了《孙犁散文选集》和《孙犁散文》(三卷本),读了一些篇章,但当时学识浅薄,鉴赏能力有限,甚至没觉得孙犁作品有
阅读时代 2022年11期2022-11-14
- 1975年的孙犁
——以2021年版《书衣文录全编》为中心
的百花本。相对于孙犁研究的其他领域,受到的关注颇少(2)不仅没有出现专门的著作,目前也没有相关的硕博论文,只是在进行孙犁研究时,作为其中的一个章节给予关注,如李天程、叶君等的博士论文等,且研究集中在2010年左右,没有形成系列而深入的研究。。这一现象与孙犁的写作方式有很大关系,对于书衣文录,他认为是“无意为之”,即使有所记录,也是“盖文字积习,无神意存焉”(3)孙犁:《书衣文录全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21年,第1页。,同时也受到晚年孙犁唯一一部小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5-20
- 孙犁包书“成癖”
萧跃华孙犁从小就学会了包书。他包书总是就地取材:牛皮纸信封、寄书用的包装纸、报纸大样、糊墙纸等都拿来用,甚至连人家慰问他时用的水果包装纸也不放過。客人一走,他立刻倒出水果,用水果包装纸包《小说枝谈》。连他自己都笑道:“呜呼!爱书成癖,今包书又成癖,此魔怔也。”孙犁包书简直舍生忘死。唐山大地震后余震,大家都往院里跑,孙犁忽然想看《三希堂法帖》释文,“遂从柜中取出,量纸裁装。如地大震,则一切覆埋。幸而平安,则仍为人生一乐也”。孙犁坐在桌前包书,心情是平静愉快的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2年4期2022-05-13
- 再谈“孙犁之病”
——以“王林日记”为中心
9—1984)、孙犁(1913—2002),年龄相仿,交集很多:王林出生于衡水县,孙犁出生于安平县,是相距不远的衡水同乡,家境同为小康;抗战期间,王林与孙犁同在冀中从事文艺宣传工作,曾合作编了《冀中一日》(1)抗战期间,王林在冀中曾任火线剧社社长、冀中文化界抗战建国联合会副主任等职,经常策划文艺活动,约请孙犁参加。孙犁回忆,“帮助王林编《冀中一日》”。另外,“为烈士纪念塔题字并撰写一碑文”,“均系王林拉去所为”。参见孙犁:《〈善闇室纪年〉摘抄》(二),《孙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3-18
- 主持人语
从接受史角度看,孙犁是一位声誉日隆,“后劲”充足的作家。同时代很多作家去世后,“现场”效应丧失,研究也难以为继了。孙犁身处20世纪文坛潮流中,却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不随波而动,更未主动弄潮。有很长一段时间,孙犁托病,不发表任何应景文字。他的选择虽让自己时有困厄,但保持了斯文与体面,对得起“人淡如菊”的自譬。孙犁用文本和人格说话,不温不火,穿越了时代,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这一点,从当前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选题中,清晰可见。易言之,孙犁用文字与经历,践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3-18
- 孙犁包书“成癖”
孙犁从小就学会了包书,目前发现书衣文存最早始于1956年春季的《仇文合制西厢记图册》,最晚止于1995年4月30日的吕震《宣德鼎彝谱》。是年5月孙犁下楼散步偶感风寒引发老年疾病,从此不再包书,亦告别了文字生涯。 孙犁包书就地取材。牛皮紙信封、寄书包装纸、报纸大样、糊墙纸等拿来就用,甚至连市委宣传部春节慰问病号的水果包装纸也不放过,客人一走立刻倒出水果,包装《小说枝谈》,连自己都觉得滑稽可笑:“呜呼!爱书成癖,今包书又成癖,此魔怔也。” 孙犁包书舍生忘死。他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7期2022-02-28
- 一块花布幸福一生
抗战前,孙犁在北平当小职员的时候,曾买了两丈花布,寄到妻子的娘家。这一件我们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却让妻子记了一辈子,只要和孙犁在一起,妻子就会“诘问”:“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据孙犁回忆,妻子临终前还向他提起了这件事,孙犁依然像以前那样回答:“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孙犁写道:“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孙犁的回答一如他的文字,抛却华丽的词藻,以一颗真挚的心,表达了质朴的情感。而他的妻子,这位“不识字”的“普通农村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8期2021-04-12
- 孙犁:按照鲁迅的书账买书
李乔孙犁一生追循鲁迅先生,在作文、做人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他私淑鲁迅的影子。孙犁买书也大受鲁迅的影响。当年鲁迅记日记,每到一年终了,都会在正式日记后附上一篇书账,记录那一年他买的书,以此作为小结。孙犁熟读《鲁迅日记》,他说“《鲁迅日记》我购有人文两种版本,并借阅过影印本,可以说是阅读多遍,印象甚深。”孙犁在《买〈流沙坠简〉记》里说:“我忘记了从什么地方知道这部书,并为什么想要买它。《鲁迅日记》的书账上,不记得有没有这部书。有很长时间,我是按照他的书账买书的。”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7期2021-03-02
- 终不开口的敬重
杨丛作家孙犁喜欢收藏。他的好友陈肇在故宫博物院任副院长,孙犁很想得到一幅字画来收藏。有一天,孙犁和一个文友顺路前去拜访陈肇。进门就座后,孙犁见陈肇的住所简朴,但书桌上摆着一副和田玉镇纸、一个玉笔架,看上去算不上名贵,但朴素清丽,不由喜欢得连声赞叹。陈肇也知道孙犁的喜好,便爽快地说:“这是我家亲戚送的,留着也无用,你喜欢就拿去使用Ⅱ巴!”孙犁不禁大喜过望,当即毫不客气地收下。大家闲谈甚欢,但直到告别,孙犁仍只字不提装裱字画的事。文友知道孙犁的心愿,回来的路上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3期2020-02-24
- 徐怀中自称一直在孙犁的“豆荚”下流连忘返
,徐懷中说:我对孙犁先生是有信仰的,他的作品的重要性在于忠诚地记录了我们的革命生活。你看老舍先生写自己的生活写得多么好,但是你让他来写抗美援朝他不可能有那么深入的了解,当然写不过从小就参加革命的人,这就是熟悉和不熟悉的区别。孙犁先生不像别的作家,别人写革命总是带有一种理想的色彩,写成单色的,孙犁的作品既是革命的、生活的,又是艺术的,完全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他的作品里面特别是女性的形象非常鲜活,在农村长大的人就知道,他写的妇女形象非常生动。反映战争生活也包括革
文学教育 2020年1期2020-02-14
- 自由谈孙犁
是非月刊,三是和孙犁来往不多。以它的宗旨而言,按说孙犁应当像对待《散文》那样对它鼎力相助,但偏偏不是,其原因之微妙,就值得研究。正应了“树欲静而风不止”那句老话,孙犁与《文学自由谈》来往不多,该刊却有人找上门来,这就是刊于1989 年第3 期的那篇《我观孙犁》。好在这也是一家之言,所观亦在自由谈论的范围之内。孙犁对之颇为大度,说,人家有看法很正常。金梅的《枝叶与花朵》刊于《文学自由谈》1993 年第2 期,虽然他仅就《作品与欣赏》中对《荷花淀》“指瑕”之作
文学自由谈 2020年2期2020-01-02
- 孙犁与求助者
家斌 我与老作家孙犁较多的接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孙犁虽身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的主席,编制和组织关系却在天津日报社。为便于工作,就必须安排一个中间联络人。不知是何原因,孙犁竟然相中了我。 一天,我在作协发现一封几个农民写给孙犁的求助信。信中说,为摆脱贫困他们几个人合伙办了个开发山货的小公司。因缺乏运输工具,收上来的山珍干果都积压在库房里。困境中,便把希望寄托于他们最景仰的大作家孙犁。希望他能慷慨解囊,赞助一辆“解放”或“130”的大汽车。孙犁看了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2期2019-09-10
- 终不开口的敬重
现代著名作家孙犁不仅喜欢文学创作,也喜欢收藏“文房四宝”等文化用品。当时,他的好友陈肇在故宫博物院任副院长,孙犁很想得到一幅由宫里装裱的字画来收藏。 有一天,参加座谈会的孙犁和一个文友正好路过陈肇的居住地,便顺路前去拜访他。进门就座后,孙犁见陈肇的住所简朴,但书桌上摆着一副和田玉镇纸、一个玉笔架,看上去算不上名贵,但朴素清丽,不由喜欢得连声赞叹。陈肇也知道孙犁的喜好,便爽快地说:“这是我家亲戚送的,留着也无用,你喜欢就拿去使用吧!”孙犁不禁大喜过望,当即毫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36期2019-09-10
- 孙犁的养生之道
孙光茫孙犁是当代著名作家,也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身体瘦弱,一生跌宕起伏,经历坎坷忧患,却仍享有90岁高寿。其养生之道,值得世人借鉴学习。孙犁从不迷信现成的养生学,对时髦的养生法更是无动于衷,不闻不问。孙犁小时候体弱多病,1956年不慎摔倒,一场大病绵延了十年,但到了六七十岁时,孙犁却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其精力和体力比年轻时还要好,这得益于其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他坚持按时作息,不熬夜,充足的睡眠是保持大脑活力的重要因素。孙犁平时生病很少吃药,他认为是药三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9年1期2019-03-18
- 忧郁的孙犁
诗人都是疯子。”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的作品思想深邃、文风清新,尤其是他晚年创作的散文随笔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国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孙犁的作品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至今依然如此。今天,人们只知道孙犁是一位文学大师,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他还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一生都在与抑郁症作斗争。孙犁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从小体弱多病,幼时即患有惊风疾。“惊风疾”,俗称抽风,是一种神经系统疾
民主与科学 2018年4期2018-12-12
- 孙犁四十年代的“双重瓶颈”
年四月至八月间,孙犁接连在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反映冀中人民英勇抗战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尤其是五月十五日和八月三十一日在《解放日报》分别发表的《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和《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优美动人的故事,清新自然的风格,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此,也奠定了孙犁著名作家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孙犁又回到了他所熟悉的冀中。孙犁的归来,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是,回到冀中的孙犁并没有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写出更多更有分量
读书 2018年12期2018-12-04
- 坚拒“师”称
年底,年近七旬的孙犁写过一篇《谈师》,说他每到年关总要闭门思过:“今年想到的,还是去年检讨过的:‘好为人师’……对别人的称师道友,还没有做到深拒固闭,严格谢绝,并对以师名相加者进行解释,请他收回成命。”结尾声明,“至于文艺同行之间,虽年龄有所悬殊,进业有所先后,都不敢再受此等称呼了。自本文发表之日起实行之。”以真善美独步文坛的孙犁,品行芳洁,堪为师表。其时不乏崇敬者对其以师相称,以充门下子弟。然孙犁晚年谢绝别人称师,既缘于其高冷澹简之风,也是不想趟人际关系
杂文月刊 2018年18期2018-11-14
- “两个孙犁”新论
代末以来,“两个孙犁”之说似已渐成某种“共识”。尽管有研究者试图将“孙犁一生的绝大部分生命”置入独特的“矛盾心境与精神苦闷”中予以统合性的解析a,“老孙犁”/“新孙犁”(或“早年孙犁”/“晚年孙犁”)至今仍是众多论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首先是因为,“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b将孙犁的生活和创作切割成前后两段,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次还因为,上述事实使得孙犁成为研究者们阐释文学史的断裂、空缺及文学传统的延续、转变之极佳人选;更可能因为,孙犁在跨越历史断裂带
扬子江评论 2018年4期2018-10-20
- 耕堂荷韵自然心
》里的一种,也是孙犁的最后一本书。是啊!曲终人未散,坐深云自淡,行尽月犹清。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谁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孙犁若如某些人,其实也是可以大红的。当年,孙犁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荷花淀》,毛泽东看过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大为肯定。孙犁却从未向人言说,只是独守芸斋,寂寞耕堂,以笔为犁。我读孙犁,深深地感受到他作品中的“唯真、唯善、唯美”。他总是那般真诚,他的作品都是对“美的极致”的发掘和诗意的表达。《荷花淀》是这样,《铁木前
文苑·经典美文 2018年10期2018-10-13
- 孙犁装外行
一九七二年春天,孙犁刚刚“解放”不久,自己打报告回了老家,“体验生活,准备写作”。天津市的女文教书记,以前和孙犁在延安做过邻居,算是熟人了,如今以领导的身份找孙犁谈话,要孙犁出山,参与一个剧本的修改。天津市京剧团弄出了一个写抗日时期白洋淀的剧本,上不去,因为孙犁写过白洋淀,就开车来到他的老家,请他临时救火。但是,孙犁心里却想:“剧本上不去找我,我能叫它上去?我能叫它成了样板戏?”孙犁这样“谨小慎微”地做人,也只能心想一套,行动上一套,跟着剧团去白洋淀体验生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8年2期2018-08-22
- 只要一幅真实的炭笔素描
刘占青作家孙犁生前特别主张创作应该要有“忘我”的态度:就是忘记名利,忘记利害,忘记好恶,忘记私情,客观地表现历史,对人对己,都采取“死后是非乃定”的态度。这也是他做人的基本信条。孙犁有一位私交不错的朋友,经常喜欢在报刊上写一些有关孙犁生活工作方面的文章。出于对孙犁的尊重,这位朋友在写文章前,都会事先征求一下孙犁的意见,而孙犁总是叮嘱他“不要写成报告文学,更不要写成小说,不要添枝加叶,不要吹捧”。这位朋友听后一一答应。可是他写出来的文字,孙犁看后总是觉得不对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8年6期2018-08-20
- 孙犁与黄豆
山委托她带封信给孙犁。铁凝有些为难:“我听人说孙先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都不敢乱叫,我怕他不会见我这个陌生人。”韩映山看出了铁凝的为难,指着办公桌上自己与孙犁的合影说:“老孙的性恪,你一见面就矢口道。”来到天津后,铁凝怀着忐忑之心走进了孙犁家。这是一座普通的农家大院,里面还种了不少的黄豆。进门后,铁凝看见一位老人正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正是孙犁!看见来人,孙犁站了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铁凝和同行的编辑们看,并笑着说:“邻居在这里种了豆子
北广人物 2018年15期2018-06-27
- 坚拒“师”称
年底,年近七旬的孙犁写过一篇《谈师》,说他每到年关总要闭门思过:“今年想到的,还是去年检讨过的:‘好为人师……对别人的称师道友,还没有做到深拒固闭,严格谢绝,并对以师名相加者进行解释,请他收回成命。”结尾声明,“至于文艺同行之间,虽年龄有所悬殊,进业有所先后,都不敢再受此等称呼了。自本文发表之日起实行之。”以真善美独步文坛的孙犁,品行芳洁,堪为师表。其时不乏崇敬者对其以师相称,以充门下子弟。然孙犁晚年谢绝别人称师,既缘于其高冷澹简之风,也是不想趟人际关系的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8年9期2018-05-14
- 孙犁晚年心态中的物我相宜
革命”结束之后,孙犁再次提笔进行文学创作。此时的孙犁已六十三岁,步入了晚年,此时的他已经是告别“老孙犁”逐渐变成“新孙犁”,呈现出有别于以往的复杂情思,他不仅对物有关注,而且在咏物的背后透露出身世之感。这样的感慨与情思正是孙犁在经历了病痛、批判、漂泊、故人离去,甚至“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动和人生变化后产生的。时间的洗涤、人事的变迁直接成就了孙犁独特的晚年心态和人生体验。当晚年的孙犁对旧物和失而复得之物的关注有了自己的目光,其中便寄寓了他晚年的心态与情感。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3-20
- 孙犁的与人为善
王家斌我与老作家孙犁较多的接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孙犁虽身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的主席,编制和组织关系却在《天津日报》社。为便于工作,就必须安排一个中间联络人。不知是何原因,孙犁竟然相中了我。坦率说,鉴于文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对孙犁极左、僵化、孤僻的种种传言,开始我对他还是多有顾虑的。但时间不长,就发现那所谓的极左孤僻实质上不仅是其性格的耿介與正直,还出于疾恶如仇的天性。但尽管如此,除了报刊上发表的那些老辣犀利的杂文,不仅从未在背后贬损哪个人,还帮许
慈善 2018年4期2018-02-20
- 编《孙犁读本》的特殊情感
版社最近推出的《孙犁读本》,一套10种,包括《孙犁抗日文学作品选》《孙犁诗歌剧本选》《孙犁评论选》《孙犁书信选》《孙犁作品·少年读本》《孙犁作品·老年读本》《孙犁晚作选》《孙犁论读书》《孙犁论孙犁》《孙犁名言录》。这套书由孙犁的女儿孙晓玲撰写长篇序文,并与资深编辑专家李屏锦先生共同主编。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写作的审美视角与其终生坚持的“写真话、写确有所感的话”的原则,使其创作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中,尤其在新中国的文学创作史中显得“另类”;
博览群书 2018年11期2018-02-13
- 大作家与小黄豆
山委托她带封信给孙犁。铁凝有些为难:“我听人说孙犁先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都不敢乱叫,我怕他不会见我这个陌生人。”韩映山看出了铁凝的为难,指着辦公桌上自己与孙犁的合影说:“老孙的性格,你一见面就知道。”来到天津后,铁凝怀着忐忑之心走进了孙犁家。这是一座普通的农家大院,里面还种了不少的黄豆。进门后,铁凝看见一位老人正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捡豆子。当铁凝走近,看见他的侧面时,铁凝就认出这位老人正是孙犁。看见来人,孙犁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铁凝和同
做人与处世 2017年23期2018-01-27
- 孙犁的“天作之合”
王文静孙犁在年届古稀时,写了那篇经典的怀念亡妻的文章《亡人轶事》,文章中说,自己的婚姻是一个下雨天,还是他未来的老丈人在门洞里闲坐,两个说媒的跑来避雨,随口寒暄:“给谁家说亲去?”“东头崔家。”媒人笑问:“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就这样,来回跑了几趟,一桩亲事竟然说成了。上天安排,讓15岁的少年孙犁遇到一个大他4岁的贤惠女子,从一而终,仿佛母亲之外的第二个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心疼他、呵护他,像神灵一
现代妇女 2017年11期2017-11-14
- 晚年孙犁
6年3月的一天,孙犁正在写作《铁木前传》的第19节。午睡起来,忽觉一阵眩晕,接着就倒了下去。长期的劳累终于引发了一场大病,这一病就是10年。后来经过多方医治孙犁逐渐康复,重新燃起生活、做事的欲望。然而好景不长,“文革”突然到来,孙犁的生活被打乱。历尽磨难,孙犁总算是跨过了“文革”的门槛,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977年7月,《人民文学》杂志编辑向孙犁约稿。孙犁写了一篇《关于短篇小说》发表于该刊第8期。接着,陆续又发表了《关于中篇小说》《关于文学速写》等系列文章
老年世界 2016年2期2016-05-04
- 书札中的孙犁
毛乐耕书札中的孙犁□毛乐耕《孙犁书札》:一本别致的书201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很别致的书:《孙犁书札:致姜德明》。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此书的编撰者,是著名的书话家、散文家姜德明。姜德明与孙犁的交往,始于1977年秋天。那时,经姜德明之手,孙犁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在阜平——〈白洋淀纪事〉重印散记》一文。从此,住在北京的姜德明和住在天津的孙犁建立了联系。作为《人民日报》的副刊编辑,姜德明自然把孙犁这位从老解放区出来的著名作家列
文存阅刊 2016年1期2016-03-29
- 孙犁“精书”
胡忠伟与孙犁的作家生涯相伴的,是他丰富绝伦的读书生活,特别是晚年集中心思读了不少书,经史子集,均有涉猎。他自述道:“对书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职业性的爱好。一接触书,我会把一切都忘记。”“勿作书蠹, 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风。物有聚散,时损时增。不以为累,是高水平。”这“四勿一高”,是孙犁读书的经验总结。孙犁对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有基本原则,主张“多读一些历史书,不要总读文学书”,“人这一生,虽是爱书的人,书
做人与处世 2015年4期2015-09-10
- 孙犁的风骨
到天津总医院探望孙犁先生。我们不认识,我之前读了很多他写的书,从报纸上得知他住院,就去看他了。他躺在病床上,两只眼睛是白色的。我看到大吃一惊,站在旁边的一位阿姨说,他的眼睛是白内障。孙犁先生发现有人来,眨了眨眼,大声说:“去忙去吧,忙去吧。”旁边那个阿姨又说:“你别往心里去,谁来了,孙先生都这么说。”我站在孙犁先生面前,背了他写的书的书名,那些书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陋巷集》《晚华集》《老荒集》《如云集》等等。孙犁先生听了,点了点头。我转身离开了病房。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5年7期2015-07-18
- 孙犁与韩映山
赵长青在孙犁的四大弟子中,韩映山无疑是特别重要的一位。不仅因为他与孙犁接触最多,联系最频,更因为他的作品自始至终保持了荷花淀派的风格。一韩映山(1933年~1998年),河北省高阳县人。历任河北省文联编辑、天津市文联编辑、保定市群众艺术馆创作员、保定市文联主席等职。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1950年9月至1953年7月,韩映山就读于保定一中。1952年,韩映山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投稿,其处女作短篇小说《鸭子》由孙犁编发。1953年
当代人 2015年9期2015-05-30
- 方纪见孙犁
◎老 冯方纪见孙犁◎老 冯方纪约我一同去看孙犁。方纪右脚迈步很困难,每一步都是先右脚向前划半个圈,落到半尺前的地方停稳,再把身子往前挪动一下。就是这样,他还是坚持要去见孙犁。孙犁住在一个大杂院里,我搀着方纪绕过几座防震屋,忽见孙犁就站在院子里。他一见我们,便拄着手杖迎下来,笑呵呵地说:“听说你们要来,我两点钟就在这里等着了。”孙犁让方纪坐在一张稳当的大藤椅上,给方纪倒水,拿糖,并把烟卷插在方纪的嘴角上,划火点着。两人好似昨天刚刚见过,东一句西一句地扯起来,
爱你 2015年14期2015-04-20
- 孙犁人格特征研究
050024)孙犁人格特征研究张彦洁(河北师范大学 图书馆,河北 石家庄050024)摘要: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是“道德文章”的忠实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从其人格特点入手,不失为一条解读孙犁其人其文的途径。第一,其人格特征之“执”表现为四方面,即文学理想之执、革命事业之执、倾心艺术之执和珍爱传统之执。第二,其人格特征之“淡”表现在三方面,即在交友原则上遵循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以功利之心待人;在为文之途上坚守寂寞之道,保持良好的创作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5期2015-03-17
- 作家孙犁的“吝啬”
文彦群孙犁(1913-2002,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在物质生活方面,自奉甚简,在日常的“待客”之道上,也是享有“吝啬”之誉。平时,朋友、同事去家里拜访,他一般没有留入用饭的习惯,以至于大家觉得,谁要是能在孙府吃上一顿饭,那简直就是一种无上荣光的“待遇”。丁玲是孙犁学生时代的青春偶像,她是革命者,又是女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如同耀眼的明星一样,备受文学青年的崇拜。孙犁读过丁玲的作品,还收藏过杂志上丁玲的照片,一直保存了多年。两人在延
中外文摘 2014年13期2015-01-05
- 天作之合
李显坤孙犁认为,旧式婚姻,过去叫作“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孙犁回忆,妻子19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以说媒为业的,被雨淋湿了衣服。她父亲认识其中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给谁家说亲去了?”“东头崔家。”“给哪村说的?”“东辽城。崔家的姑娘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男方是怎么个人家?”媒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就笑着问:“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怎么不愿意。你们就
北方人 2014年11期2014-11-10
- 天作之合
李显坤孙犁认为,旧式婚姻,过去叫作“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孙犁回忆,妻子十九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以说媒为业的,被雨淋湿了衣服。她父亲认识其中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给谁家说亲去了?”“东头崔家。”“给哪村说的?”“东辽城。崔家的姑娘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男方是怎么个人家?”媒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就笑着问:“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怎么不愿意。你们就
读者 2014年16期2014-09-28
- 幸福
抗战前,孙犁在北平当小职员的时候,曾买了两丈花布,寄到妻子的娘家。这一件我们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却让妻子记了一辈子,只要和孙犁在一起,妻子就会“诘问”:“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据孙犁回忆,妻子临终前还向他提起了这件事,孙犁依然像以前那样回答:“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孙犁写道,“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抗战胜利后,孙犁回到故乡,见到了因战争而分开8年之久的妻子,“她脸上皮肤,已变得粗糙”,乱世中养育儿女的艰辛,已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4年26期2014-09-23
- 孙犁故居原址复建后开放
月5日是文学大师孙犁诞辰101周年。孙犁故乡河北安平为纪念孙犁,在孙犁故里孙遥城村将其年轻时的故居进行原址复建,并于5月4日正式对外开放。莫言为“孙犁故居”题字。孙犁21岁离开家乡,故居见证了孙犁的成长历程。复建故居占地1290平方米,彰显出上世纪30年代的北方民居特色,建筑布局为大院套小院的四合院形式,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外院有牲口棚、磨坊、佣工屋等。内院,北面有五间正房,在孙犁与妻子王小立的居室内,土炕上被褥铺设整齐,炕头的“躺柜”上放着《三国演义》《水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6期2014-07-10
- 掌柜父亲为孙犁铺就一条从文之路
王文静晚年的孙犁,常常提到“灵魂深处”这个词。他曾经对写《孙犁传》的作者郭志刚说过:“只有真正看到作家灵魂深处的东西,才能写好作家的传记。”关于文学写作,孙犁把“灵魂深处”洞察得很透彻,所以时至今日,他的文学粉丝依然拥趸丛丛,从大街到小巷,从草根到专家。《孙犁传》,我读过无数遍。作为母亲,我将目光放在孙犁的父母对他的培养和教育上。观当今社会,父亲教育的缺失,让我更想从孙犁父亲身上汲取些“教子之道”。在孙犁的灵魂深处,父亲早就为他铺设了一条最适合的从文之路。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4年4期2014-05-27
- 作家孙犁的“吝啬”
文彦群孙犁(1913-2002,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在物质生活方面,自奉甚简,在日常的“待客”之道上,也是享有“吝啬”之誉。平时,朋友、同事去家里拜访,他一般没有留人用饭的习惯,以至于大家觉得,谁要是能在孙府吃上一顿饭,那简直就是一种无上荣光的“待遇”。丁玲是孙犁学生时代的青春偶像,她是革命者,又是女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如同耀眼的明星一样,备受文学青年的崇拜。孙犁读过丁玲的作品,还收藏过杂志上丁玲的照片,一直保存了多年。两人在延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2期2014-03-03
- 抑郁症与孙犁晚年文风的转变
“文革”结束后,孙犁恢复了创作。从1976年12月7日写作《远的怀念》开始,至1995年5月9日写作《理书四记》为止,在18年的时间里,孙犁创作逾百万字,先后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等十种作品集,自称为“耕堂劫后十种”。研究者们大多注意到,与早年《荷花淀》清新、淡雅、明丽的创作风格相比,孙犁晚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研究界因此有“老孙犁”和“新孙犁”之说[1]。但对于孙犁创作风格转变的个中原由,研究界众说纷纭,并未见有令人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8-15
- 自己的时间
流沙已故著名作家孙犁有一件趣事。他有一个出国机会,却放弃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不会打领带。这个答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孙犁说,有人觉得出国是一种快乐,而他不觉得是快乐。那孙犁的快乐是什么呢?在《书衣文录》里,孙犁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1975年,11月16日上午,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这就是孙犁的快乐:在冬日的上午,阳光洒在书桌上,没有人打扰他,时间全归他所有,裁纸、装书、读书、思考,无上快乐。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时间。(生如夏花摘自
读者·校园版 2011年20期2011-05-14
- 九十年代以来孙犁研究述评
1989年以来的孙犁研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作家主体研究和比较研究成为文学研究的热点,而具体文本研究退居其后。除对孙犁新时期新作品的阐释外,着重抗战作品的深度挖掘或研究视角的求新。关键词:孙犁文本研究主体研究比较研究有论者认为,新时期的孙犁研究以198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78年到1988年,主要围绕孙犁创作展开,后期自1989年至今,研究重心转向作家主体研究。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在历史大变革的九十年代,孙犁研究者打开新思路,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文教资料 2009年18期2009-08-31
- 孙犁的背影
年的7月11日,孙犁辞世已整整五周年了。此时,他的文魂正走在故乡的土地上,走在溢满荷香的花丛中。生前,中国文坛留下他那一生布衣布履的身影,此时仍然与中国的泥土一色。在我记忆里,孙犁一生是没有穿过西装的,能不能这么说,孙犁从里到外都闪烁着中国文化的情结。在一篇文章中,我曾把孙犁的人文气质与在津门生活过的弘一法师(李叔同)联系起来;尽管这种对接并不一定完全严丝合缝,但其清淡洒脱的文魂,却与李叔同有着许多近似之处。当然因为他们所处时代的异同,其笔锋涉猎的生活,由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8年9期2008-09-03
- 孙犁晚年的一场论战
民文学出版社编《孙犁全集》的时候,韩映山的大儿子韩大星给我提供孙犁致韩映山的全部信件里,有一封1993年11月23日的长信,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讲的是孙犁晚年因一封信惹来麻烦的事情。孙犁因为这次麻烦,在1994年写了好几篇文章进行反击,这在他一生中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而且这一次的论战对孙犁晚年的身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谁都知道孙犁一生谨小慎微,不轻易做出冲动的事情,但这并不说明孙犁对什么事情都逆来顺受。上个世纪50年代,诗人鲁藜因受胡风案件的影响,孙犁帮
读书文摘 2004年10期2004-09-29
- 永远的美善女神
常玉荣提到孙犁,不禁使我想到了那一望无际的荷花淀,似乎闻到了远远飘来的荷花的清香。早在解放区时期,孙犁就以清新俊逸的“荷花淀”风格享誉文坛。然而,这位惯于抒写人性美,歌颂人性善的老作家却在“文革”时期看尽了人间的丑恶,他一生供奉和虔诚膜拜的“美善女神”,在这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冲击。在他写于一九九二年一月的散文《残瓷人》中,作家以看似平淡的笔触抒写了他人生中,更是他文学的创作和追求路程中的这一大不幸。散文一开始以十分简洁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爱的小瓷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2003年8期2003-03-11
- 孙犁的文论
日逛书店,购得《孙犁文论集》,颇有“如获至宝”之感。文学圈外人何以对孙犁文论有如此兴趣,细想下来,不外有三:一是文章谈论当代文章不仅精当独到,而且直面作品,任我评说,一扫“引证”文评风;二扫“捧场”文评风;三扫“空洞洞”不知所云风。二是文章虽是论文,却也晓以阅世之甘苦,启迪后学。给青年作者铁凝信,以及集外的给蒙族作者佳峻的信,读毕无不为孙犁老拳拳舔犊之情所感动。这哪里是在谈文,分明是用心血引导青年作者走堂堂作人之道。世上虽有“其人不如其文”之辈,但“文如其
读书 1983年12期198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