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祠
- 牢记嘱托当好优秀传统文化“守门人”
平总书记到眉山三苏祠考察,重点了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他饱含深情地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全党全民族都要敬仰我们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伴着儿童稚嫩的诵读声,
巴蜀史志 2023年4期2024-01-22
- 滴水见太阳中国有“三苏”
之路。四川眉山三苏祠,一门父子三词客留下隽永文化传诵千年,凝筑了“以文化人”的中国古典文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那一滴可以见太阳的水、是中国有文化自信的重要例证。2022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时专程前往眉山三苏祠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2023 年7 月,总书记再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专程考察了文化底蕴深厚的翠云廊、三星堆,叮嘱当地要把中
巴蜀史志 2023年4期2024-01-22
- 中国有三苏
长朱德莅临眉山三苏祠视察参观,留下题词:“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当时,朱德委员长发现自己曾经收藏和阅读过的《三苏全集》居然在这里现身,非常激动。据《名人与三苏祠》记载,原来,这是他早年驻军泸州时得到的一套清代眉山刻本《三苏全集》,每册第一页都盖有他的藏书印信“德字玉阶”“仪陇朱氏藏书”。这套书后来几经辗转,到了泸州私塾先生阴懋德仑手中。1961 年初,阴懋德仑老人将这套珍贵的《三苏全集》,捐献给了刚刚成立的眉山三苏纪念馆。如今,
巴蜀史志 2023年4期2024-01-22
- 三苏文化传承大观
总书记在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三苏父子以其毕生的智慧和汗水,演绎出中华文明史上一段扣人心弦的人文传奇,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留下一颗光芒四射、泽被万代的明珠,成为中华古典文化当中一个百世所宗、千古流芳的标杆性文化人格,成为全世界有识之士顶礼东方智慧、叩问人生真谛的文化圣地。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三苏身后,一幅纪念、保护、研究、传播、教育、
巴蜀史志 2023年4期2024-01-22
- 聚焦三苏祠,感受千载家国情怀
文章四大家”。三苏祠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不仅是眉山的文化地标,更是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坐标。这里保存着的古建筑群,还有苏宅老井、“并蒂丹荔”等珍贵遗存,见证着“一门三杰”的旷世才情,彰显着优良家风浩然流传。四川省女摄影家协会眉山分会组织会员走进三苏祠,开展“聚焦三苏祠,感受千载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摄影采风及学习交流活动。
分忧 2023年6期2024-01-11
- 眉山三苏祠:守住三苏文化千年根脉
,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迎来游客潮。谈及三苏祠过去一年多的改变,徐丽最大的感受是游客量激增,“截至10月25日,三苏祠今年接待游客133.56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539.66%。”徐丽,眉州市三苏祠博物馆文物部主任。40年前,18岁时,她到这里工作,成为第一批讲解员。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由她担任讲解员。徐丽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了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等。位于眉
民生周刊 2023年23期2023-11-13
- 从故宫文创看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
晓昙(1.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四川 眉山 620000;2.九江市博物馆,江西 九江 332000)在宏观经济及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高,但与之适应的高品质文化产品还略显不足。博物馆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固有优势,博物馆仅靠单一的文创产品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博物馆如何发挥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优势转化成文创产品,拉近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是时代对博物馆的要求,也是博物馆在文化道路上提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5期2023-10-24
- 竹
四川,在眉山,进苏祠,只要看见竹,就会想起一个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仿佛看见苏东坡,峨冠博带,美髯虬须,正穿过历史的烟云,踏空而来。仰视寰宇,此一语出,即铿锵有力。这一声长吟,像大地的声音,从北宋的星空飘来。我是南方人,对竹的喜爱,刻骨铭心。或许在南方,只要有小院坐落的地方,就会有竹子茂盛地生长。竹和人历来相依相存。又或许在南方,似乎没有竹子围绕的院子,便不能叫院子。如果有新户落成,不管在山丘还是坡谷,也不管在荒滩还是田野,只要在其周围栽几丛竹子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3年8期2023-09-09
- 眉山——樱花烂漫 灿若云霞
就好。三苏故居三苏祠到眉山,一定要去三苏祠感受一下,三苏祠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门楣上悬挂黑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字,门柱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走进三苏祠,只见祠内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屋宇典雅,堂廊相接,匾额对联,缤纷耀彩。前厅为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三
中国周刊 2023年3期2023-05-30
- 清代诗人与三苏祠
全国不少地方建有苏祠,“大名垂宇宙,随地见祠堂”①。而位于眉州眉山县城内的三苏祠更是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向往、膜拜之地,如著名诗人张问陶所说“因公爱眉州,便觉眉州好”②“一笑又输君胜我,眉州亲切故乡邻”③。有清一代,有关眉州三苏祠题咏的诗歌颇多,仕宦四川或途经眉州的官员与诗人墨客,多往眉山三苏祠拜谒,赋词吟诗,以表达对宋代文宗大家三苏的景仰与思慕。天下盛传的三苏祠内著名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就是由清康熙时名臣、诗人张鹏翮所撰。此楹联与成都武侯
巴蜀史志 2023年6期2023-03-18
- 牢记嘱托 当好优秀传统文化“守门人”
平总书记到眉山三苏祠考察,重点了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他饱含深情地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全党全民族都要敬仰我们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壘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伴着儿童稚嫩的诵读声
四川党的建设 2022年24期2023-01-02
- 总书记,我想对您说
振兴贡献力量。三苏祠博物馆文物部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徐 丽我们会把您的谆谆教诲记在心里、落在实处,让三苏文化在全世界都能看到。成都極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 波我们会化嘱托为动力,持之以恒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争取让极米科技成为“投影领域的世界第一”这一目标早日实现。宜宾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夏高发我们会把“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落到实处,着力打造场景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努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四川党的建设 2022年24期2023-01-02
- 三苏祠中的《醉翁亭记》
粉荷飘香。眉山三苏祠内,一群游客在廉洁讲解员的带领下,正在欣赏一通碑刻。此碑是三苏祠三绝碑之一的《醉翁亭记》碑刻。“欧文苏字”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知州。他虽然内心郁闷,但秉持“宽简而不扰”,造福一方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得百姓爱戴。在滁州期间,欧阳修创作了《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与民同游的乐趣。“醉翁”欧阳修的“醉”,是陶醉于山水美景,陶醉于
廉政瞭望 2022年11期2022-07-28
- 游三苏祠
我们踏上了前往三苏祠的旅程。眉山古朴典雅的三苏祠,是苏轼一生遥望的故园。三苏祠是祭祀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祠堂。进门处,前厅上方悬挂着“文献一家”的巨匾;大门口“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对联,是对三苏在文坛上取得巨大成就的肯定。继续往里走,我们来到正殿。庄严的正殿里坐落着三苏的塑像,中间为苏洵,左边是苏轼,右边是苏辙。三人神态庄严,正襟危坐,好似亲密的两兄弟正在聆听父亲讲课,又似向前来问道的我们诉说着什么。凝练老泉、豪放东坡、沖雅颍滨,唐宋八大家
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 2022年8期2022-07-13
- 孕奇蓄秀当此地
眉山市老城区的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故居,元代改宅为祠,经过历年添修,现占地百余亩,是蜀中久负盛名的名人祠堂。走进三苏祠,犹如走进一座古典园林,祠内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屋宇典雅,堂廊相接,匾额对联,缤纷耀彩。三苏祠中,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碑刻、匾额,抑或是竹子、荷花等,处处展现着东坡文化。远观门口的两株银杏,仿佛可以感受到“与君世世为兄弟”的手足亲情;欣赏荔枝树根做成的根雕,隐约可以触摸到“荔子已丹吾发白”
四川党的建设 2022年13期2022-07-07
- 跟着习近平参观三苏祠
里,他特意来到三苏祠参观、考察,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三苏祠:最著名的“父子档”从这里走出站在三苏祠里,千年时光仿佛变成一瞬,为我们打开了与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对话的窗口。苏氏三父子又称“三苏”,堪称中国古代文坛最著名的“父子档”,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其中,尤以苏轼成就最为非凡。此次赴眉山考察,习近平专程前往三苏祠。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曾是苏家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
华声文萃 2022年7期2022-07-06
- 三苏祠中的《醉翁亭记》
周玲 周云容三苏祠里存放苏轼书《醉翁亭记》(楷书)碑刻的碑亭。翠竹隐隐,粉荷飘香。眉山三苏祠内,一群游客在廉洁讲解员的带领下,正在欣赏一通碑刻。此碑是三苏祠三绝碑之一的《醉翁亭记》碑刻。“欧文苏字”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知州。他虽然内心郁闷,但秉持“宽简而不扰”,造福一方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得百姓爱戴。在滁州期间,欧阳修创作了《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百姓和平宁静
廉政瞭望 2022年6期2022-06-30
- 三苏祠,读你千遍不厌倦
陈仲文进入三苏祠,似乎在翻一本厚厚的文白夹杂的旧书。说其“白”,是言其简陋,红砂石铺地,小青瓦覆屋,白灰泥涂墙,一看便觉无奇。说其“文”,是言其底蕴,一口井,一棵树,一方碑,一块匾,一说就是半天。三苏祠三进四合院最后一进院子里有一栋房屋,是当年苏轼苏辙两兄弟读书的地方。宋朝诗人梅尧臣曾赞兄弟两人“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高丽诗人李齐贤也有诗赞曰:“丹穴双飞雏凤凰”,兄弟俩被人认为是从这里飞出的金凤凰,遂有今人将此屋命名“来凤轩”。但这肯定不是当年的名字,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6期2022-06-27
- 跟着习近平参观三苏祠
里,他特意来到三苏祠参观、考察,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 三苏祠:最著名的“父子档”从这里走出 站在三苏祠里,千年时光仿佛变成一瞬,为我们打开了与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对话的窗口。 苏氏三父子又称“三苏”,堪称中国古代文坛最著名的“父子档”,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其中,尤以苏轼成就最为非凡。此次赴眉山考察,习近平专程前往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曾是苏家故居,元代改宅为祠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24期2022-06-21
- 眉山有“三苏”
常去的地方就是三苏祠。这里是现代眉山和古代眉州的聚合处,凝聚着现世对三苏文化难以磨灭的深情与热爱。穿过眉山老城东门,一段800余米的城墙古朴矗立,不远处就是三苏祠。这里本是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原为五亩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原址重建,成为历代名人雅士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及六处历史建筑。古纱縠行牌坊依然伫立在大南街口,街巷古色古香、质朴典雅,整条街保留着典型川西民居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20期2022-05-30
- 三苏祠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三苏祠博物馆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是中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是一座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0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苏祠博物馆自身的资源优势显著,丰富多彩、厚重绚烂的东坡文化,极具人文特色,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珍贵的元素。此次文创产品设计实践正是利用学院地处眉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便于在三苏祠博物馆前期调研以
参花(下) 2022年3期2022-05-23
- 古建设计师赵汉儒:“我没把自己当临时工”
为一名石工进入三苏祠修花坛,到成为一名古建筑设计师,赵汉儒与古建筑已经打了49年的交道。三苏祠南大门、纱行、丹棱大雅堂……眉山几乎所有仿古建筑都在赵汉儒的笔下诞生。还有不少设计单位从成都赶来,请赵汉儒全权设计或者提出修改意见。这段时间,赵汉儒正在完善仁寿金泉宫的设计图。他不擅长用电脑,依然保持着数十年前纸笔作图的习惯,一副老花镜下面,笔尖发出流畅的沙沙声。“吃百家饭”练出手艺眉山三苏祠是改变赵汉儒命运的地方。这个距离赵汉儒家乡东坡区大石桥街道江公村仅6公里
廉政瞭望 2021年17期2021-10-22
- 古建设计师赵汉儒:“我没把自己当临时工”
为一名石工进入三苏祠修花坛,到成为一名古建筑设计师,赵汉儒与古建筑已经打了49年的交道。三苏祠南大门、纱縠行、丹棱大雅堂……眉山几乎所有仿古建筑都在赵汉儒的笔下诞生。还有不少设计单位从成都赶来,请赵汉儒全权设计或者提出修改意见。这段时间,赵汉儒正在完善仁寿金泉宫的设计图。他不擅长用电脑,依然保持着数十年前纸笔作图的习惯,一副老花镜下面,笔尖發出流畅的沙沙声。“吃百家饭”练出手艺眉山三苏祠是改变赵汉儒命运的地方。这个距离赵汉儒家乡东坡区大石桥街道江公村仅6公
廉政瞭望 2021年9期2021-10-15
- 问渠那得清如许
教学中渗透东坡区苏祠初中在课后服务中设置非遗书法社团,邀请书法传承人进行讲座和教学,师生书法获奖颇丰。语文教师趁此东风鼓励学生认真写字、爱好书法,氛围浓,效果好。语文教材编入苏东坡多篇诗文,教师可有机结合东坡传说进行比较阅读、群文阅读,推荐阅读《东坡非遗 苏祠薪火》(苏祠中学东坡非遗教育读本)、《苏祠邻里》(苏祠中学校本教育读本)、《品味东坡》(眉山市东坡区乡土文化教材)等。有利于学生扩展视野,增大积累,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东坡精神,获得有益启示。2.在口语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34期2021-09-13
- 游三苏祠
我有幸前往眉山三苏祠一游,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我印象深刻。我去了那里的苏轼雕像,旁边还有一份他临写的一部字帖。只见他的字行云流水,颇像黄河里的巨龙出场,犹有一点潇洒。这时,我忽然注意到了旁边的几枝文竹。这文竹的绿是那么绿,比小溪旁边长的青苔要淡一些,又比生机勃勃的小草的绿要深一点,体现出老者的智慧。我看着它,就好比自己染成了绿色,心中感到智慧宏大同时又充满着生机。接着,我又去了苏轼雕像旁的一片小湖,那里小溪淙淙、鸟语花香。而这湖水又那么蓝,比晴朗天空的蓝要深
美文 2021年12期2021-07-01
- 薛店三苏祠重修纪实的价值和意义
——郏县三苏坟的又一地标性建筑
是作者重修薛店三苏祠的始末。眼前不觉一亮,苏坟东南十多里的薛店镇尚有一座三苏祠,这是过去闻所未闻的事情!分明是又一重大发现的文献史料!仔细品读,《顾文》虽题曰《苏坟纪略》,但文章主要讲的是重修薛店三苏祠纪实,经句读、分段、注释后,特补入拙作《三苏坟史料编年校注》。现将整理后的文稿及原文影印件分别刊录如下,以飨有缘学人。苏坟纪略(明)顾尧年东坡公晚谪南海,复被命安置汝州团练使,北归至淮浙,上表乞常州①,遂卒于常。初始病,以书属弟颍滨曰:“即不韪,葬我于嵩山下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3-17
- 以赛促学 凝聚关爱共识
周年之际,东坡区苏祠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成功举办“东坡区苏祠街道庆祝中国关工委成立30周年知识竞赛”。当两位主持人服装整齐、彬彬有礼,走向主席台拿着麦克风发出“请问关工委全称是什么?请问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定是什么……”当主持人把一个个问答题抛给参与决赛的选手和观众时,大家纷纷举手抢答,现场PK十分激烈。据悉,整个活动从2020年3月1日就开始组织动员深入宣传学习关工委理论知识。同时,成立关工委知识竞赛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工委副书记、关工委副主任赵莉担任
关爱明天 2020年7期2020-07-22
- 岷江之畔 诗礼传家
地方官吏重修了三苏祠,130多年后,明嘉靖九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钝维不仅扩建了三苏祠,并割九寺庙田产为苏祠祀田。三苏祠明末曾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也就是1665年,当地政府在原址进行了模拟重建。当年不过占地5亩的中式庭院,历经数百年的扩建,如今已经是一座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桥频架,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这里就是三苏老宅2019年9月,联合考古队对三苏祠博
北方人 2020年5期2020-07-09
- 岷江之畔,诗礼传家
地方官吏重修了三苏祠,130多年后,明嘉靖九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钝维不仅扩建了三苏祠,并割九寺庙田产为苏祠祀田。三苏祠明末曾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也就是1665年,当地政府在原址进行了模拟重建。当年不过占地5亩的中式庭院,历经数百年的扩建,如今已经是一座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桥频架,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这里,不仅是一处流淌着文豪风采的古典人文景观,也是迷
瞭望东方周刊 2020年1期2020-02-12
-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行。”在眉山市三苏祠“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廉洁刻石前,兰州大学学生卜凡钦说。7月18日,眉山三苏祠廉洁文化基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由中国廉政学会评选的,来自全国45所高校的廉洁大使和廉洁社团骨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廉政建设与治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任建明说:“此行是想通过瞻仰廉政先贤‘三苏,提高大学生廉政文化修养,从而影响带动更多大学生和年轻人崇廉、尚廉、践廉。”眉山作为东坡故里,素有“人文第一州”的美誉,以三
四川党的建设 2019年16期2019-08-29
- 教你三招写“味道”
。这味道伴我在三苏祠流连了很长的时间。祠三面环水,荷叶铺满一个个回环的池塘,开出了星星点点的荷花。这花在眉山叫瑞莲,相传苏轼兄弟双双进士及第那天,池塘里开放了很多并蒂莲,被视为祥瑞之花。今天,也还有学子在此与瑞莲合影,希望能沾染香气、灵气而有助于学业有成。桂树也与别处的不同,树龄少则几十年,多则百年乃至数百年,尤以古井旁的一株丹桂最为珍贵,七百多年了,如今到了花期依旧会开出橙红色的花来。恰如东坡先生诗云:“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三苏祠有“三分水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5期2019-04-17
- 眉山短章(二章)
张世明(四川)三苏祠的三棵树苏宅古井是源,是娘。繁茂的林木,是她生养的子子孙孙。尤其南大门的三棵,最成才:一棵苍老遒劲的黄葛树,两棵高大挺拔的银杏树。眉山人外地人,一拨一拨进去,进去瞻仰这三棵树。中国人外国人,一拨一拨出来,出来还免不了回头望望那三棵树。还有许多人,就站在大门外,仰望那三棵树。三苏祠的三棵树,根深叶茂,耸入云天。三苏祠的三棵树,震古烁今,闻名中外。“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祠的三棵树,撑起眉山一张最文化的名片!东坡醉月东坡又平
星星·散文诗 2018年36期2018-12-30
- 眉山的诗学地理(组章)
川腔的怀抱。与三苏祠书三苏祠,人间福地,灵魂故乡。我去与不去,它都在拥有万亩春光的眉山,迎接盈门贵客,从园中园唤回小姐秀楼的逝去时光。住满安静的三苏祠,仿佛秀美的庄园,构筑起亭台楼榭,供月光免费栖居,让流水躺在小桥下,每晚欢歌平安,让星星读一遍苍松翠竹,沿着通幽的曲径,寻找一两声鸟鸣。在这里,一堵围墙隔绝了外界的喧闹,繁杂装成的探子,被拒之门外。轻松的脚步被一颗心绘制成地图,罝于安静处。穿过月亮建造的门,看见银光堆满小石桥,见到有三排房子收藏着人影,听到时
星星·散文诗 2018年18期2018-12-30
- 眉山书(二章)
鲁绪刚(陕西)三苏祠一只眼睛需要多大的辽阔,才可以抵达诗歌和历史;才可以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才可以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万炼,扬不清,沉不浊,风雨共名山。在纱行南街,时间的一只眼睛,雄视古今,盯着一个城市的沉落与繁荣。三苏祠,用一座古典园林,就交出了身份,交出了宋词和修辞。从高处俯瞰,这座古典园林,在红墙绿水,荷池古木,小桥频架的支撑下,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闭合之间——从纱行南街走来的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衣袖带风,时光是滚落
星星·散文诗 2018年36期2018-12-30
- 在眉山,一阕一阕地寻找苏东坡(组章)
胡云昌(重庆)三苏祠里遍地词牌古眉州的月亮还未撤退,照耀一阕宋词,千年未眠。月光还是太浅,罩不住一座三苏祠。此刻,天上宫阙接近于一座古祠的内心。用一个词牌牵引三苏祠的月光,牵出宫商角徵羽,曲调时而悠扬,时而豪放。怀中月,杯中酒,心中愁,怎能“也无风雨也无晴”?月光下,三苏祠里遍地词牌——红墙环抱,关不住《一剪梅》;绿水萦绕,诗词《浪淘沙》;古木扶疏,盛开《木兰花》;苏宅古井,传出《水龙吟》;三苏塑像,犹如《临江仙》;登上云屿楼,手摸《鹧鸪天》。荷池相通《满
星星·散文诗 2018年18期2018-12-30
- 在眉山三苏祠写两茫茫
龚学敏一个翻新的词, 把月光系在汽车水做的轰鸣中。满月的字, 从书写黄荆的正午熟透,用睡眠的羽毛饮酒,伏在地名们两茫茫的铁轨上。与玻璃说话的茶, 把时间晾在草书的钟声里。纸扇, 一律姓东坡,把风吹出来的女人印在透明的书中,让熬过的夜景仰。蓝色相机的荔枝, 用掠过的胭脂红泡制,给诗词们救命的手术刀。被竹林长乱的我, 用说出的话食肉,在火锅中搭建遗失的笔画。被晒宽的街上,三棵贩卖布匹的银杏, 把打成捆的阳光, 装进摆渡车的啤酒。一枚洗过的字, 坐在书的封底,看
中国诗歌 2018年6期2018-11-14
- 派出所里的“女管家”
——记眉山市公安局东坡区分局苏祠派出所民警彭旭伶
市东坡区公安分局苏祠派出所见到彭旭伶时,她正在加紧核算全所工作人员的上半年工作考核。她不敢有一丝马虎,眼睛直溜溜地盯着屏幕,手指不停地操作着……尽管很忙,但彭旭伶脸上却始终挂着微笑,她打趣地说:“爱笑的女人,运气都不会差。”十年磨练终成派出所“大管家”今年32岁的彭旭伶曾经是一名女军人,2004年底,她进入成都军区成为一名通信兵,两年后从部队退伍。退伍之后,她并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开始不断地学习“充电”,通过参加考试,于2008年1月正式进入公安系统,成为
四川党的建设 2018年16期2018-08-23
- 眉山的诗学地理(组章)
川腔的怀抱。与三苏祠书三苏祠,人间福地,灵魂故乡。我去与不去,它都在拥有万亩春光的眉山,迎接盈门贵客,从园中园唤回小姐秀楼的逝去时光。住满安静的三苏祠,仿佛秀美的庄园,构筑起亭台楼榭,供月光免费栖居,让流水躺在小桥下,每晚欢歌平安,让星星读一遍苍松翠竹,沿着通幽的曲径,寻找一两声鸟鸣。在這里,一堵围墙隔绝了外界的喧闹,繁杂装成的探子,被拒之门外。轻松的脚步被一颗心绘制成地图,罝于安静处。穿过月亮建造的门,看见银光堆满小石桥,见到有三排房子收藏着人影,听到时
星星·散文诗 2018年6期2018-05-14
- 在眉山,一阕一阕地寻找苏东坡(组章)
胡云昌三苏祠里遍地词牌古眉州的月亮还未撤退,照耀一阕宋词,千年未眠。月光还是太浅,罩不住一座三苏祠。此刻,天上宫阙接近于一座古祠的内心。用一个词牌牵引三苏祠的月光,牵出宫商角徵羽,曲调时而悠扬,时而豪放。怀中月,杯中酒,心中愁,怎能“也无风雨也无晴”?月光下,三苏祠里遍地词牌——红墙环抱,关不住《一剪梅》;绿水萦绕,诗词《浪淘沙》;古木扶疏,盛开《木兰花》;苏宅古井,传出《水龙吟》;三苏塑像,犹如《临江仙》;登上云屿楼,手摸《鹧鸪天》。荷池相通《满庭芳》;
星星·散文诗 2018年6期2018-05-14
- 眉山烟雨润千年(组章)
庞 白(广西)三苏祠的灯光老苏不在了,小苏们也走了,他们把一座青绿的园子,留在巴山蜀水中。一个来自南海边的诗人,此时在三苏祠中怀想、低头。他身边的暗红飞檐沉默不语,楼边的树叶青翠碧绿,寂静的石径小道在翠竹中曲折盘旋。——千年来,这些事物,承受了多少赞叹、感慨、责问和迷惑?谁也不知道。只知道三苏祠是中华文化滔滔江水的一大源头,一经喷涌,便奔腾不息。如不尽长江东逝水!——它们却光彩更甚当年!偶尔有游人从身边走过,飘过的淡淡云彩一般,在石头小径上,在竹林深处,时
星星·散文诗 2018年27期2018-01-23
- 东坡学校师生作品
法(学生 王涛)苏祠中学>>硬笔书法(教师 严伟)苏祠中学>>硬笔书法(学生 王涛)苏祠中学>>蒋一丹 11岁 东坡诗意画《一蓑烟雨任平生》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张桢钰 12岁 东坡诗意剪纸《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杨茜贝 11岁 东坡诗意画《蝶恋花》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贺欣宇 12岁 东坡诗意画《行香子·一叶轻舟》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王语 11岁 东坡诗意剪纸《西江月·梅花》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黄博 10岁《参观三苏
教育家 2017年28期2017-09-06
- 引领学生走近苏轼
苏轼文 | 李松苏祠中学,紧邻三苏祠,因此而得名。有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为学校开展“东坡诗文专题教学”提供了特有的优势。从苏祠中学命名的那一天起,学校就注定与苏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苏祠中学能成为名校的底气所在。新课程改革后,苏祠中学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开始了“苏轼诗文专题教学”的探索……走进苏轼老宅,让学生最直观地去感悟苏轼三苏祠是苏轼的老宅,因三苏父子而享誉中外。祠内有苏宅老井、苏轼手植荔枝、三苏塑像、碑林,还有对三苏父子功业最精当概括的楹联,这
教育家 2017年28期2017-09-06
- 岳家军:所到之处皆“良田”
师。眉山市东坡区苏祠初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四川省中小学最具影响力校长前50位、眉山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眉山市优秀校长、东坡区首届名校长。有这样一位校长,他自带光环,走到哪里就把光亮带到哪里;他默默地在教育界耕耘了三十多载,所到之处他都视为自己的责任田,无论是“荒山”还是“沼泽”,都想把它改造成“良田”;他心中装着学生,所到之处皆春风桃李,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分优差;他善于点化,带出一位位名师;他优于教学,一批批
教育家 2017年28期2017-09-06
- 张忠全:专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东坡寓言选译》《苏祠古今》《三苏咏故乡》《少年苏东坡》《何人可配眉山》《三苏祠志》,发表《苏轼的经济思想初探》《苏符行状碑及墓砖铭文释考》等论文近百篇,参与编撰《眉山县志》《三苏祠编》和《文化体育编》,并编辑整理《三苏生平》《三苏祠楹联选注》《三苏祠诗文集》等书籍。四川眉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南宋大诗人陆游赞叹:“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就在这座充满书香气息的“诗书城”里,有一位博学多识,低调务实,坦荡耿直的苏学专家张忠全,他倾尽了毕生的心血研究
教育家 2017年28期2017-09-06
- 浅析三苏祠文化
039)浅析三苏祠文化吕 珍 秦 雪 向秋杰(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三苏祠是三大文豪的家,是孕育苏门文化的圣地。苏门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苏门文化做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首先是简介三苏祠,其次是苏门文化成就,再次是成就之大的原因,最后是简要书名了苏氏文化的影响。三苏祠;文化;成就;影响一、三苏祠简介三苏祠是宋代大著名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清代时候,人们为了祭祀三位文豪,才将苏宅改建为祠,并一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5期2017-04-15
- 追寻文化的根
——四川历史名人研究及文化传承
馆三年修复后的三苏祠,古朴依旧。三进的宅院之中,北宋大文豪苏辙、苏轼两兄弟的读书声仿佛萦绕耳畔。苏宅两代人,不仅有极高的文学成就,苏辙、苏轼两兄弟更是同时中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除此之外,两人在绘画、书法、建筑、军事等领域皆是大家。后世之人对苏家两代人崇敬有加。据悉,在元代,苏家老宅就改堂为祠,成为了人们追思先贤的圣地。此后历代,有无数学者追寻两位大家生前足迹,研究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作为“三苏文化”的根,三苏祠在研究和传承方面下了大力气。“保护和利用,
四川党的建设 2016年12期2017-01-03
- 洪厚甜
洪厚甜洪厚甜 苏祠重光—三苏祠灾后维修记 220cm×110cm 纸本 2016年洪厚甜 号净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专职副院长兼秘书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正书专业委员会主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里东路1号(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邮编:610041 E-MAIL:jthht905@163.com润格:楷书15000元/平尺,行书8000
艺术品 2016年4期2016-11-04
- 到西安赏锡壶艺术
金4.4亿元。三苏祠完成最全面维修四川眉山市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经过两年多的精心修缮,三苏祠博物馆于4月19日重新开馆,据悉,这是其自清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全面维修。三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人,清代在原址恢复重建。祠内收藏有上万件文献资料和文物,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纪念“三苏”的祠堂。布达拉宫整理“家底儿”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研究员索南航旦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道,目前,布达拉宫已完成1.7万余件可移动文物建档登记工
中国收藏 2016年5期2016-05-14
- 眉山人的东坡情怀
祥的象征,又与三苏祠的苏宅古井地脉相通,饮一口就能沾上三苏父子的文气,所以到蟆颐观的游人和香客都以能饮一口老人泉的泉水为口福。蟆颐观以前还建有二忠祠,纪念魏了翁和孟昭图。眉州知州魏了翁是宋代勤政爱民典范,而唐代的孟昭图则带有忠君的色彩,他在皇帝被阉宦挟持的情况下依然冒死直谏,最后被沉于玻璃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为世人称道。三苏祠遗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的前身是苏家老宅,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的纱縠行南街。元代,为纪念“三苏”父子,改宅为祠。明末毁于
中国西部 2014年19期2014-06-04
- 风雨名山堪仰止
——三苏祠联欣赏
●左建军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故名。三苏祠四围红墙绿水环抱,中间树木亭榭掩映。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一八九三年)眉州州判杨庆远有题三苏祠联: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宦迹渺难寻』,说的是因历史久远,三苏为官遗迹难寻。 三苏分别卒于公元一零六六年、一一零一年和一一一二年,距离作者撰联时间已超过
对联 2013年15期201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