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晓昀
眉山东坡水街
眉山,一座古老的新城。
它古称眉州,于南齐建武三年(公元496年)始建;2000年撤区建市,晋身四川省最年轻地级市。建市时,主城区面积10余平方公里;20年后,发展至68.44平方公里。
城市每一次“长大”,都伴随着改造开发和遗产保护的新旧存废之争。眉山选择以文化立城,留住并放大这座城市最独特的印记——“三苏”文化。
“三苏”,即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由于眉山是父子三人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所以他们又被称为“眉州三苏”。
如今,在眉山的公园里、街巷間、城墙边,东坡印记无处不在。书法、绘画、歌舞、话剧、美食……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三苏”的怀念和热爱,为眉山这片文化沃土汇入新的生命力,也让城市文脉得以赓续。
进入眉山,处处有“三苏”。苏轼公园、苏洵小学、出自“起舞弄清影”的清影路……一批以“三苏”命名的公园、学校、街道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感,浸润着眉山每一处空间。
曾任河南省书协理事的苏喜亮是苏轼三十六世孙。2000年初,他作出人生重大决定,举家从河南搬迁回眉山。他说:“放弃了原来生活中的一切,这对我并不容易。但对于我来说,眉山一直是个不同的地方,它是根。”
二十余年来,苏喜亮在眉山最常去的地方就是三苏祠。这里是现代眉山和古代眉州的聚合处,凝聚着现世对三苏文化难以磨灭的深情与热爱。
穿过眉山老城东门,一段800余米的城墙古朴矗立,不远处就是三苏祠。
这里本是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原为五亩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原址重建,成为历代名人雅士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及六处历史建筑。古纱縠行牌坊依然伫立在大南街口,街巷古色古香、质朴典雅,整条街保留着典型川西民居特色建筑群。眉山市苏学专家张忠全介绍,纱縠行南段即是古纱縠行原址,从宋代开始,就是进行蚕具、蚕丝和丝绸交易的专业市场所在地。
王晋川曾在眉山市文体局担任分管文化的副局长,生于眉山长于眉山的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眉山人与其他地方的人不一样,小时候我们都是牵着父母的衣角去三苏祠玩,耳濡目染诗书文化,读书成材是心中始志。”
如今的三苏祠为清代园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厅(古祠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排布。祠内保存有16处古建筑及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收藏有数千件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陈列有“三苏”家训家风、生平成就、东坡书法碑林,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时谈到:“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8月30日,中共眉山市委五届五次全体会议就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定下目标:于2025年,完成三苏祠内部功能提升和外部空间拓展,并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传承历史文脉,塑造城市气质,提升文化魅力,力争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2030年,“三苏”文旅资源充分整合,“一江两岸·三苏故里”文旅格局基本形成,成功创建5A景区,眉山成为巴蜀文旅走廊重要节点。
三苏文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刘清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东坡文化是以‘三苏而形成的名人文化,是具有仁爱、旷达和博大综合特征的中华文化。它产生于北宋,经南宋、元、明、清、近代的衍生发展,在当今仍然具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成都南下不到百公里处,红柱花窗的仿古建筑群跃然入目,它们如卷轴,展开眉山古今交织的“苏”韵。
进入眉山,处处有“三苏”。苏轼公园、苏洵小学、出自“起舞弄清影”的清影路……一批以“三苏”命名的公园、学校、街道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感,浸润着眉山每一处空间。
眉山东坡盘陀像
“苏东坡是眉山最大的名片,东坡文化不仅是眉山引以为傲的资源,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高峰。做大做强‘三苏文化,就是眉山市的特色依仗。”王晋川说。回顾建市20余年,眉山城市建设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始终坚持文化立市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东坡文化的城市表达,让眉山成为了成都都市圈中的“人文派”。
2004年,眉山正式作出《关于建设中国诗书城的决定》,并响亮地提出了建设中国唯一的以“三苏”文化为底蕴又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型城市,重建远景楼、古塔楼等标志性建筑,注册“诗书城”商标。
2012年开始,眉山又以东坡文化为核心,恢复古城遗址,维修再现三苏祠,将东坡文化融入眉州大道、东坡宋城、九巷十坊等城市街区。同年,眉山提出建设“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的构想,启动了“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三大工程。
2022年7月20日,眉山市苏母公园管理者发现,园内西南角水面漂浮着大量浮游生物,7月22日确认其是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这种水母对水质要求极高。
苏母公园,原身为1997年破土动工的东坡湖公园,2015年开始改造,两年后建成。刘清泉说:“‘三苏文化研究院参与了部分眉山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文化策划工作,其中独立承担项目就是苏母公园,它是妇女儿童公园。”
“如花似水苏母园,温馨多趣亲子归”是苏母公园的策划主题,园内景色秀美,文化厚重;苏母坊庄重典雅,祭拜台肃穆蓄秀;垂虹桥彩虹倒影,双凤山飞鸟鸣集;鱼乐港鱼翔浅底,碧荷湾霞染红蕖。
2022年4月,《眉山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锚定目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端文旅目的地。
《规划》提出,“高端文旅目的地”将以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科技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全方位赋能;到2035年,眉山的文化软实力将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应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会大幅提升。
眉山市洪雅县青杠坪茶客空间
眉山东坡城市湿地公园
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城市形象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特色美食是城市综合形象的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城市个性的一个重要抓手。
眉州,便是一座味道之城。眉山美食也与苏东坡息息相关,其中“眉州东坡”颇具代表。
“‘眉州东坡的董事长王刚,自小生长于岷江边上一个名为王家渡的地方,他的师父川菜大师甘国清也是岷江边人。食材是眉山味道的根,东坡文化是魂。”王晋川说,“东坡菜是中国八大菜系外,唯一用人名命名的菜系,眉山美食自古传扬。”
苏轼在《元修菜》中写下“豆荚圆且小,槐芽細而丰”,这是眉山本地野菜油苕,村民上山采摘油苕嫩芽,与肉丸一起汆烫成汤,至今还是当地一道家常美味。
“东坡肘子”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按照传统制法,猪肘需要经过180分钟足火烹饪,肥而不腻、酥香质嫩,“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为纪念苏东坡,眉山泡菜也被称为“东坡泡菜”。
“东坡泡菜”源自“三白饭”的典故。十岁起,苏轼与弟弟来到眉山城西寿昌学院就读,每日自带饭食。与他人琳琅满目的餐食不同,苏轼兄弟,只有一碗一碟。碗里盛的是白米饭,碟里装的是几块白萝卜与一撮雪白的盐。这白米饭、白萝卜、白盐粒便是“三白饭”,而其中的白萝卜也是现在“东坡泡菜”的缘起。
对美食的追求,造就了富有烟火味儿的城市景观。眉州有一条桂香街,意指丹桂飘香,以及各种香料飘出来的生活味道。作为眉山城区历史最为悠久的老街之一,这条街以批发香料、刀具、日用百货等物品闻名全市。在这里,锅、碗、盘、盆、刀、勺、筷应有尽有,油、盐、酱、醋、辣椒、豆瓣、粉条样样齐全,市井生活的气息蒸腾而上。
大街小巷的眉州味道,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地道风情。在街边的食店里,红糖、玉米或玫瑰馅的冻粑蒸腾起缭绕的热雾;老人们起个大早坐在树下喝茶,年轻人在深夜里把酒言欢……美食和食客,都成为城市的风景。
“眉山人吃得好、耍得好,干事时认真异常,这与‘三苏文化传承有关,眉山人自古的使命感就是要往上走、往前走。”王晋川说。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56岁的苏轼在京城等待上朝,时间尚早,他靠在案几上瞌睡入梦。在梦中,又回到儿时的居住之地,他一遍一遍地经过蔬菜地和园圃,写下“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的句子。
古人先贤若穿越至今日的眉山,或有似曾相识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