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内涵特点与实践应用

2025-02-22 00:00:00崔学荣吴宁楠
音乐生活 2025年1期
关键词:美育感官教学法

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是2018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上开展的一场《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工作坊中正式提出。之后通过工作坊、学术讲座、现场培训、线上分享以及论文发表等多种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大中小学课堂内外等多个层面广泛推广与实践,产生了很好的应用成效与社会反响。

多觉联动教学法是一种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发挥动觉、听觉、视觉、唱觉、触觉等之联动效应,采用听、说、动、唱、奏、舞、编、创、演等相互交融去感受体验审美对象,并加以创造表现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融合全身心、全方位、多感觉、立体化的“全身全反应”的动力学教学方法。[1]这是一种充满“中国智慧”、彰显“中国特色”、阐发“中国经验”的教学方法论和音乐教育新概念的创新表达。

一、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的核心理念

“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遵循“感受体验在先,学习理论在后”,倡导“多觉联动”“多觉创美”“智慧创生”等创新教育理念,对于中国音乐教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于促进世界音乐教育的繁荣、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力量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 多觉联动

多觉联动是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单一感官体验、强调多感觉参与的心理认知活动,是基于具身认知、身体美学、教育神经科学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创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或音乐教学方法。它强调通过全身心参与体验、多模态活动和具身操作过程来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倡导动态的学习过程,而非传统教学法静态的认知以及过于依赖于理性和逻辑的学习方式。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发表的论文《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一场音乐课堂的革命》(《音乐生活》2021年第2期)以及《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中国音乐教育年鉴》2020)中。论文主要阐释了多觉联动教学法的概念界定、提出背景、理论基础(通感与联觉理论、具身认知与身体美学、身心灵合一以及动力学原理、朱光潜的尚动人生美育思想等),并阐释了多觉联动教学法的实践宗旨、实践原则以及实践策略等,为音乐课堂教与学的变革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2. 快乐审美

快乐审美是音乐教学的主旋律,多觉联动教学法指导下的音乐教学更注重“多觉创美”,主要强调多感官参与、多感觉联动进行创造性表达、愉悦快乐的审美体验,旨在改变传统音乐课堂单一感官参与、枯燥乏味学习、学生动力不足、课堂气氛死气沉的困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参与、情境体验中认知、多觉联动中审美、互动合作中快乐、动态生成中创造,在多样化音乐活动中实现求真、向善、尚美等课程本真诉求。

3. 智慧创生

智慧创生是多觉联动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创造性特点,调动多感觉具身体验、多形式表现创造、多层次交流互动,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互动中释放天性、激发灵感、创意表达。音乐教学过程“是师生全身参与、有效投入、高认知学习、高阶思维、智慧创生的过程”。这一理念体现在学术论文《走向智慧创生的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与微格实训》中,同时智慧创生理念也体现在《音乐微格教学》绪论中,如“智慧创生的音乐教学技能与微格实训”中,并广泛运用在音乐师范生以及在职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微格实训。

4. 数智赋能

数智赋能是指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效利用数字化、人工智能赋能多觉联动音乐教学与创意表达,凸显新时代倡导的智慧课程观、跨界融合观等创新理念,为推进教学方式革命、教育数字化进程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迈出坚实的一步。

总之,期望用“多觉联动、多觉创美、智慧创生”等理念引领音乐教学以及促进音乐教师的音乐教学技能与专业持续发展。

二、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的多维内涵与典型特点

1. 多维内涵

(1)多感官体验

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口、鼻、舌、身等。人们认识事物时,往往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触摸等多种方式建立对事物的全方位认知。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多感官,如耳朵的敏锐聆听、眼睛的快速观察、手脚拍打身体、口舌语言表达的灵敏度等参与体验音乐,在多感官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多维度理解。

(2)多感觉联动

多感觉联动主要是指认识事物时,往往不是单一感官认知,而是多感官通路如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本体觉、前庭觉等都联合运作发挥作用,并通过视听联动、视动统合、视听动联动、手眼脚协调、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注意力集中等多感觉联动,提升音乐学习效率。这样大脑接收的信息越多时,神经突触就越多,神经突触与神经突触之间的连接就越丰富,形成大脑皮层的认知神经网络的连接与联动,经过神经中枢分类、解释、整合、判断等向其他神经发出信号或指令,大脑指挥身体进行全身全反应。

(3)多模态呈现

音乐欣赏的中心环节是倾听音乐。发挥音乐艺术的听觉特性,坚持听觉为先的原则。通过“欣赏”,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感知音乐的体裁与风格等,可以适当结合多媒体、图画、色彩、图形谱、律动、声势、打击乐器或语言引导等多模态形式,调动多感官聆听、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素养。

通过多模态艺术表现,在听、唱、动、奏、创、演、编等感性体验活动中提升理性认识,掌握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实践运用,通过听、唱、读、写、编、演等艺术表现表达思想和情感,还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文化活动、传统节日庆典、班队社团活动等多模态活动,在真实的或特定的情境中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提升艺术表现素养,并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

(4)多维度体美

美是和谐,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艺术课程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课程”[2]。国家先后颁布学校美育文件和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2];在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科技美、人生美等多维度体美中,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2. 典型特点

(1)从“借鉴西方”到“中国特色”

多年来,我国音乐教育深受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运用的教学方法大多以西方传承的教学法为教学指导,其中以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最为突出。针对此现状,崔学荣结合中国音乐教育实践提出了彰显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智慧的音乐教学法——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这意味着中国音乐教学法逐渐摆脱西方音乐教学法的桎梏,用充满“中国智慧”的具身体悟的音乐教学法进行实践,追求音乐课堂身心灵合一的身体美学境界,凸显中国化的理论阐发、本土化的中国经验,向世界音乐教育发出中国声音,共享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3]

(2)从“枯燥训练”到“童心创美”

传统音乐教学过于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枯燥训练,脱离感性体验的理性认知, 忽视了身体的感悟与体验。“本能的缪斯”是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 [4]儿童如果丧失了缪斯天性,也就丧失了人性中最天然的、最有灵性的、最本质的部分。只有通过多感官、多层次创造性的沉浸式美育创意实践,儿童才能获得了自我超越的钥匙,在思想上、感情上学会调动多感官、运用多感觉面对挑战,实现“童心创美”的本质追求:“让美创造着表达!让儿童创造着长大!让生命创造着实现!”

(3)从 “信息技术”到“数智赋能”

如今,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已然让音乐教育发生了范式转变与智能跃升,形成了数智赋能、开放共享的教育新样态。多觉联动教学法依托数智技术构建了智慧课堂的教学系统,分为课堂目标、技术赋能、方案生成三个部分,运用5G、AI等数智技术赋能智慧课堂云端、智慧课堂平台、智慧课堂终端,为教师提供互动、反馈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三、多觉联动教学法的实践推广与社会影响

1. “多觉创美”团队助力乡村美育实践

“多觉创美”团队是一支由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崔学荣教授指导的本硕研究团队,致力于将多觉联动教学法进行运用于社会实践。该团队以“美育”为核心,以“创造”为动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童创导师”的身份助力儿童美育创造。团队将“乡村美”与“多觉创美”有机结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达成“乡村富裕”与“精神富足”,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助力乡村美育实践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支持与感谢,其代表性社会实践活动“童心创美·同心共富”荣获浙江省赛二等奖,校赛“十佳团队”“十佳报告”等奖项,收到山区23县淳安县文坪村村委会、杭州市转塘小学、杭州市慈母桥村村委会等10+封感谢信,相关报道浏览量总计突破100万+次,如“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中国新闻网40万+次、中国教育在线、澎湃新闻55万+次、“潮新闻”10万+次、音乐周报、浙江新闻广播、团中央农村青年公众号《农村青年》杂志媒体和网站、中国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官网、全国政协人民政协网等;以及 “浙音音教之声”“幸会音乐”“多觉创美”等公众号报道。

2. 实现教育公平,改善民生福祉

“童心创美·同心共富”是多觉创美团队针对乡村美育实践的创新模式,意在用“童心”创造美好,让城市与乡村教师联起手来,“同心”开发乡村儿童音乐潜能。从自然和生活出发,引导孩子们体验自然“发现美”,整合信息资源“感知美”,跨学科联系“表现美”,并掌握科技手段“创造美”。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一系列美育活动,旨在让美育融入乡村孩童的成长之路,成为孩子们精神涵养和文化滋养的重要一环,从而助力民生福祉。

3. 回归文化价值,阐述中国话语

多觉创美团队注重自然—生活—文化—美育创造实践的结合,坚持将美育融入实践,开展了“文化—创造—展演”三步走的实践模式,在实践中通过跨学科的艺术体验、实践活动及创意设计,帮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展示美。引导儿童深入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鼓励他们运用创意进行再创造,坚持“守正创新”的精神,促进传统文化的活化与创新,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4. 致力师资培养,推动学术产出

在多觉联动教学法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双重影响下,截止2024年,已有十余篇硕士学位论文,以多觉联动教学法为主题展开相关学术与教学实践研究,将多觉联动教学法运用到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的音乐教学实践研究中。同时,多觉联动教学法运用在全国不同层面在职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受益者达几万人,已惠及全国不同省市。同时,指导多觉创美团队成员共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在国民音乐教育大会组委会、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万叶杯”论文比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2022年和2024年7月,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两次入选国际音乐教育大会ISM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进行学术分享,在世界音乐教育舞台传播了中国音乐教育教学法的声音。

结语

多觉联动教学法立足中国本土特色,强调多感链接、多元体验,凸显学生中心、数智赋能和智慧创生,倡导美育创造不囿于专业技术,而是创新思维的启迪与创意表达能力的培育,特别是对于普及性教育、哪怕是零起点的学生,也能通过多觉联动促进其创新精神与创意表达能力提升。多觉联动教学法,对创新型音乐教师队伍建设、音乐教育改革与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推动儿童美育创造及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释:

[1]崔学荣:《多觉联动教学法——一场音乐课堂教学的革命》,《音乐生活》202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第1页。

[3]崔学荣、汪洋:《论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术自觉与话语体系构建》,《中国音乐》2023年第1期,第25—33页。

[4]让一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著;王毅、孙小鸿、李明生译:《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崔学荣 博士,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教授

吴宁楠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于洋)

猜你喜欢
美育感官教学法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