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教学中“音乐听想”理论的应用研究

2025-02-22 00:00:00赵明
音乐生活 2025年1期
关键词:戈登手风琴音色

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方法和理论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埃德温·戈登(Edwin E. Gordon, 1927—2015)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学家,在音乐教学领域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特别是其核心理论——“音乐听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被视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学理论之一。

戈登的“音乐听想”理论强调音乐听想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和目标,认为通过听想,学生能够在无声状态下感知和理解音乐,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手风琴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乐器,其教学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创造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然而,传统的手风琴教学往往侧重于技巧训练,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将戈登的“音乐听想”理论引入手风琴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戈登的“音乐听想”理论有效融入手风琴教学中,通过详细分析理论内涵,并结合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丰富关于“音乐听想”理论在手风琴教学应用中的理论研究内容。

一、音乐听想理论相关概述

(一)定义

埃德温·戈登(Edwin E. Gordon)在其音乐教育理论中提出的“音乐听想”教学理念,是音乐学习领域的一次重要革新。戈登通过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和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听想”这一概念,并在1975年出版的《音乐的学习顺序和模式》一书中对其进行了详尽阐述。戈登将“听想”定义为在思维意识中聆听和理解声音的能力,即使在没有物理声响的条件下,也能在大脑中构建并感知音乐[2]。“听想”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感知活动,更是一种超越简单模仿的高级音乐学习过程。戈登强调,“听想”是在有意识聆听后,将音乐之声内化为内心声音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影响学生的读谱、作曲和即兴演奏,还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表现音乐。相较于传统的“听知觉”和“模仿”,“听想”更注重音乐的独立思考和逻辑表达,避免学生仅停留在音乐的表面,忽视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声音本身不是音乐”,只有通过“听想”,声音才能转化为音乐。在“听想”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在无声状态下感知音乐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等,也能在脑海中构建音乐场景,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二)分类与阶段

1. 音乐听想的分类

戈登在《音乐学习序列》一书中,根据不同学习阶段与音乐教育内容,将“音乐听想”归纳为八种形式(见表1)。这八种形式涵盖了从简单聆听到复杂创作与即兴演奏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渐进发展。

如表1所示,学生从简单的聆听和视谱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记谱、回忆和演奏创作与即兴。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不仅停留在表面的听觉感知上,而是要通过“听想”深入理解音乐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这种有意识的聆听方式有助于学生在乐谱的节奏、音调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演奏和创作中准确呈现。

2. 音乐听想的主要阶段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学生在“音乐听想”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戈登进一步划分了四个主要阶段:预听阶段、同化阶段、转化阶段和内化阶段。

预听阶段(Pre-aural):学生初步接触音乐元素,但尚未形成深刻的理解和分辨能力。此阶段侧重于感知和体验音乐。

同化阶段(Aural Assimilation):学生开始建立对音乐元素的认知和理解,能够区分和识别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

转化阶段(Aural Analysis):学生进一步分析和理解音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音乐结构形式,深化对音乐的理解。

内化阶段(Aural Synthesis):学生完全掌握音乐元素,能够自由表达和创作音乐,实现音乐元素的内化和专业化发展。

这四个阶段构成了学生在“音乐听想”过程中的渐进式发展路径,为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指导学生提供了明确的评判标准和理论指导。通过这一理论框架,教师可以更加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听想能力,促进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二、手风琴教学中音乐听想理论的应用策略

在音乐教育的广阔领域中,手风琴教学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技术要求,成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埃德温·戈登的“音乐听想”理论为手风琴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下将结合具体策略,探讨如何将这一理论有效融入手风琴教学中,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听想环境,营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在手风琴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音乐听想的环境是实施该理论的首要策略。手风琴作为一种携带方便、音色独特的乐器,其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教室,而应充分利用各种环境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音乐学习体验[3]。

1. 利用自然环境,激发音乐灵感

手风琴教学可以走出教室,到户外进行。例如,在公园、湖边或山林中,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聆听风声、水声、鸟鸣等自然声音,通过音乐听想将这些声音转化为音乐元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将这些自然声音融入手风琴演奏中,创作出具有自然韵味的曲目。如此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又能增强他们对音乐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以理查德·加里亚诺创作的手风琴名曲《奥帕尔协奏曲》为例,该作品充满了自然与艺术的和谐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聆听这首协奏曲,想象自己置身于加里亚诺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中,通过手风琴的演奏来模仿和表达这些自然声音,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2. 搭建听想平台,促进互动学习

在校园内搭建手风琴听想平台,如设立手风琴角、音乐工作坊等,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在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手风琴合奏、即兴演奏等活动,通过相互聆听和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听想能力。例如,可以组织手风琴合奏活动,让学生分组演奏《阿空加瓜》等探戈风格的手风琴曲目。在合奏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聆听其他成员的演奏,并调整自己的演奏以与整体和谐统一。这种互动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听想能力。

(二)结合手风琴特性,创新听想训练方法

手风琴作为一种独特的乐器,其音色、音域、演奏技巧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在音乐听想理论的应用中,教师应结合手风琴的特性,创新听想训练方法,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奏能力。

1. 利用手风琴音色,丰富听想内容

手风琴音色具备极高的可塑性,这得益于其内置的多个变音器,使得音色能够在悠扬与狂野之间自由转换,展现出丰富的风格色彩。在听想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手风琴的音色变化,通过想象不同的音色效果来丰富听想内容。以《童话故事》协奏曲为例,这首由捷克作曲家维克拉夫·特洛伊创作的作品,蕴含着浓厚的奇幻与童话氛围。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想象运用手风琴的不同音色来诠释作品中的各个段落。例如,对于描绘童话世界宁静美景的段落,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种柔和而梦幻的音色;而在表现童话中欢快舞蹈的场景时,则可以让学生想象明亮且富有弹性的音色。如此一来,既能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手风琴音色的丰富性、表现力,也能在听想过程中培养对音乐作品的细腻感知。

2. 结合手风琴技巧,提升听想难度

手风琴的演奏技巧多样,包括风箱的运用、键盘的触键、指法的编排等[4]。在音乐听想训练中,教师可以结合手风琴的技巧特点,逐步提升听想的难度。例如,在听想一段复杂的节奏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如何运用手风琴的风箱技巧来准确表达这种节奏;在听想一段富有表现力的旋律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如何运用手风琴的键盘触键技巧来增强旋律的表现力。例如索菲亚·古拜杜丽娜所作的《静默深渊》,具有深邃和神秘的音乐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何运用手风琴的风箱技巧来表现作品中的强弱变化和情感起伏,同时结合键盘触键技巧来增强旋律的表现力。这种结合技巧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无声状态下更深入地理解手风琴的演奏技巧,提升他们的演奏水平。

(三)强化音乐理论学习,奠定听想基础

音乐理论是音乐听想的基础,对于手风琴教学来说同样如此。强化音乐理论学习,有助于学生在听想过程中更准确地理解音乐元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演奏能力。

1. 系统教授音乐理论知识

在手风琴教学中,教师应系统地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包括乐理、和声、曲式等。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元素和规律,为后续的听想训练奠定基础。并且,教师可以结合手风琴的演奏特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演奏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和声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手风琴的键盘结构,让学生理解不同和弦的构成和演奏方法。通过实际演奏和听想训练,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和声的变化和效果,从而更深入理解和声知识。

2. 运用理论指导听想实践

在听想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5]。例如,在听想一段旋律时,可以让学生分析这段旋律的调式、音阶、和声等音乐元素,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在听想一段节奏时,可以让学生分析这段节奏的节拍、速度、强弱等音乐元素,感受它们对音乐表达的影响。通过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听想实践,学生能够在无声状态下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结构和内涵,实现音乐素养、演奏能力的双重提升。例如,斯温特·阿奎斯特所作的《萨迦之夜》,具有独特的节奏与和声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来分析这首作品的节奏与和声结构,并通过听想训练来感受和理解这些音乐元素对作品表达的影响。这种结合理论指导的听想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演奏水平。

(四)鼓励自主创作,激发创新潜能

音乐听想理论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手风琴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通过创作来检验和提升他们的听想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1. 设定创作主题,引导听想构思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些创作主题,如“自然之声”“情感表达”“历史文化”等,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主题进行听想构思。在构思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手风琴演奏技巧,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作出具有个性、创意的作品。此种创作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听想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例如,教师可以设定“四季之歌”的创作主题,引导学生想象四季的变化和特征,并用手风琴来创作表现四季之美的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构思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创意的作品。

2. 组织创作展示,促进交流分享

在手风琴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创作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和听想能力。同时,引入一些外界的点评,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创作支持。例如,可以组织一场手风琴创作音乐会,让学生上台演奏自己的作品,邀请专业手风琴演奏家或作曲家进行点评和指导。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同时也能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和演奏能力。

综上所述,将埃德温·戈登的“音乐听想”理论融入手风琴教学中,可以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创设沉浸式听想环境、结合手风琴特性创新训练方法、强化音乐理论学习以及鼓励自主创作等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音乐感知、情感表达、创新思维和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些策略也为手风琴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

注释:

[1]温旭伟:《中国手风琴协作艺术的作品创作与创新发展》,《音乐创作》2023年第4期,第178—184页。

[2]李晓博、范劼:《儿童音乐教育中“听想”学习模式探索——评〈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10期,第129页。

[3]孙阿瑶:《论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与创作特征》,《音乐生活》2023年第6期,第55—57页。

[4]鲁晓玲:《手风琴独奏〈长江之歌随想曲〉创作解析》,《音乐创作》2022年第4期,第144—152页。

[5]金伟:《“互联网+”背景下手风琴教学理论与实践——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国高校科技》2022年第4期,第115页。

赵 明 博士,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于洋)

猜你喜欢
戈登手风琴音色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北方音乐(2018年23期)2018-01-24 05:36:21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0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学与玩(2017年6期)2017-02-16 07:07:16
从德布罗意波到克莱因-戈登方程
孩子和爸爸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
音乐生活(2015年3期)2015-12-19 13:24:56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四)手风琴(中)
音乐生活(2015年2期)2015-12-19 13:23:20
“听想”:埃德温·戈登音乐教育思想的根基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