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强唢呐协奏曲《大开门》结构思维研究

2025-02-22 00:00:00陈大勇
音乐生活 2025年1期
关键词:弦乐高音唢呐

《大开门》是徐坚强在吸收国内外音乐创作理论和音乐创新实践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协奏曲音乐,通过对音乐素材进行重构和创新设计,创作出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本文以徐坚强唢呐协奏曲《大开门》作品为例,深入研究了作曲家和作品概述,分析了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并探讨了作曲家创作主题,旨在为现代作曲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徐坚强是当代知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合唱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创作思路开阔,其创作作品展现出对声音探索的无限热情与创新意识,使其创作作品既不失深厚文化底蕴,又不乏现代感与创新性,其作品广受好评,但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针对徐坚强作品结构思维的相关研究更是缺乏。唢呐协奏曲《大开门》是徐坚强作品中较为重要的作品,是其“音调重塑作曲法”和“核心音组改造作曲法”的代表性作品。本文通过对徐坚强唢呐协奏曲《大开门》结构思维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大开门》音乐创作概述

《大开门》是徐坚强创作的一首高音唢呐协奏曲,其时长为11分20秒。作品自创作后多次修改,于2021年8月完成第二稿创作并确定为正式演出版本。2021年11月,该作品于上海九棵树艺术中心首演,12月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上音飞扬”民乐与管弦乐队专场音乐会上作为压轴曲目,并演出成功,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大开门》曲名源自浙江省地方戏曲婺剧中乱弹音乐同名曲牌。徐坚强认为《大开门》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人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二是寓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文化大门永远向世界人民敞开。为表达其中情感,作品中采用速度的变化、板式的变化、音乐情绪的转变等对比表达,以此推动音乐、情绪的发展,其结构看似顺其自然、毫无规律,实则与第一主题相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感性、不被特定音乐结构束缚、注重音乐结构构成和细节的特点,区别于西方音乐注重理性、强调各部分完整平衡的要求,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统一中寻求变化”的审美意识。

二、《大开门》音乐整体结构与局部主题分析

协奏曲创作中,音乐作品可以没有紧凑的曲式结构,但应结合其“语境”构建出相应的音乐结构,只有音乐结构组织能够满足听众审美情趣和特定逻辑,作品才能引起听众认可和情感共鸣。通过分析《大开门》音乐结构和细部结构,有利于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主题与动机。

《大开门》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次级结构可分为4个次级结构,包括引子(1—17小节,节拍4/4、5/4、" 4/4,速度60,散板,情绪平缓)、第一主题呈现(18—45小节,节拍4/4、3/8,2/8,速度66—72,慢板,情绪激昂)、唢呐独奏段(46—66小节,节拍2/8,速度60,慢板,情绪舒缓)、第一主题变化再现(67—94小节,节拍5/4、4/4、7/4、4/4,速度96—84—69,慢板,情绪舒缓)。第二部分分为2个次级结构,包括二凡主题+抒情小连接(95—134小节,节拍4/4,速度132—120—60,快板,情绪激昂)、第一主题变化再现(135—169小节,节拍4/4,速度66—60,慢板,情绪柔情)。第三部结构分为2个次级结构,包括互动+小连接(170—203小节,节拍144,快板,情绪热烈)、动机A+三五七流水板(204—239小节,节拍4/4,速度152,快板,情绪热烈)。第四部分分为3个次级结构,包括大齐奏(240—276小节,速度152,快板,情绪隆重)、中音唢呐领奏(277—314小节,速度152—172,快板,情绪隆重)、唢呐独奏(315—356小节,速度84—178—180—56—60,快板+突慢,情绪自由随性)。

通过对作品结构分析发现,《大开门》主要特征为结构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其他部分皆以第一部分为基本素材,并通过对第一部分素材加工、变奏、展衍、派生等加工处理,使音乐作品整体保持了风格统一。音乐情绪体现了频繁更迭、动静交替的特点,徐坚强善于以快速变化的音乐节奏表达突如其来的情感转换,将听众的情感由舒缓引至情绪激昂,再由激昂转换为深沉内省,或从忧郁沉重转换为明朗欢快,通过音乐节奏的加速、多次变换,将听众带入跌宕起伏的场景中。作品节拍速度体现了张弛协调、快慢相济的特点,整体速度布局为“散—慢—快—慢—快”,通过速度不断变化影响听众心理情绪,契合了不同部分结构和情景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和情景。

《大开门》第一部分为引子,该部分乐句采取弱起节奏形式和自由的散板节奏,类似于戏曲中的“导板”引子由打击乐组中定音鼓、大军鼓、中国大抬鼓和九把中音唢呐呈现震撼人心的巨响开始,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之际,中华儿女向世界展现坚定的决心、信心和不屈力量。接着,主奏乐以九把中音唢呐烘托高声唢呐,吹奏出经作者“改造”的婺剧“大开门”曲牌。随后,作者对第一主题动机进行拆分与重组,以弦乐组对第一主题进行强化与丰富,并通过木管组不断加强音量,恰当引出作品的第一主题。需注意的是,导板部分是以碎片化形式展现,其目的是引出全奏铺陈下的第一主题,并对第一主题各种动机进行充分挖掘。

第一主题中的第二小节为呈示部分,如同戏曲中的“回龙”变体板式,与“导板”形成鲜明对比,一放一收,为第一主题抒情和叙述性旋律段作铺垫和集聚能量。该部分情绪激昂,速度与节拍多变,所有乐器均保持满盈状态、第一乐句以四支中音唢呐助奏式进入,高音唢呐以高音且富有激情地吹奏出主题核心旋律,弦乐组和木管组则以切分节奏动机的方式固定音型伴奏,精准配合高音唢呐。至音乐情绪最高涨时,高音唢呐吹奏出长时值五音级后由三级音跳进扩大暂缓情绪。第二乐句自核心主题旋律分裂出动机,与高音唢呐切分式伴奏呼应。通过互动“对话”调动起音乐情绪,并在弦乐组变形后五音级进下行中平缓了高涨情绪,为其后的唢呐独奏作铺垫。

第一主题第三小节为高音唢呐独奏部分,起到对第二小节的延续与情感扩充作用。作曲家提取了引子中的动机核心要素并进行改造与重组,在该段落安排大量经腔化和拟声处理的长时值单音,为演奏员即兴演奏提供了空间,有效发挥了唢呐音色和演奏技巧,全面诠释了作曲家对唢呐演奏特色的精准把控,为传统唢呐演奏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第一主题第四小节延续了上一小节的舒缓情绪,是近似于戏曲慢板的再现。该小节中,作曲家设计采用东西方乐器交替转换,诠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复杂多样情绪,小节演奏以弦乐组烘托木管组演奏出核心动机表达旋律内涵。作曲家在小节主体中拆分出乐队齐奏式小三度动机,以高音唢呐演奏出直线条旋律,如同一位时代变迁的使者,以其独特音色在其他乐器的烘托下好奇“打量”着新世界。然而,在这舒缓温馨的场景中,随着一声突如其来的巨响,将听众带入全新未知的新篇章。

第二主题为第95至169小节,速度由69升至132,其情绪迥异于第一主题。第五段是快板段落,该段是第二主题的呈现段,该段由“紧锣密鼓”打击乐声部引入,随后由高音唢呐奏出由作曲家重新创编的婺剧曲牌“二凡”音调(如图1所示),乐队中各乐器交替协奏式协奏,相互补充、呼应,共同构建出“国门大开”后的音乐画面。段后,以一个“突慢”抒情小连接句带来片刻宁静与平和,为之后乐曲重新转入慢板做好准备。

第六段为抒情慢板乐段,在弦乐长线条铺陈下,唢呐吹奏出作品第一主题,与第一陈述段相比,该段主题连续性强,并无明显乐句断分点,而是以中国民间音乐即兴和加花变奏方法演奏,以唢呐呈现沉重情感。木管组间歇释放丝丝共鸣,为乐段增添几分温暖与亲密感。演奏至第148小节时,诉说部交替至木管组,进一步展开和释放酸楚情绪,唢呐模拟“鸟鸣”哀鸣声呼应木管组旋律,也是对整个乐段情感的加深与拓展。随后,乐曲设计渐快渐密的乐符营造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接着以弦乐组全体下行滑奏和定音鼓的巨响预示着一种戏剧性转折和高潮的到来。然而,其后而来的不是预期中的激烈爆发而是以唢呐带来温暖而哀伤的旋律,这种转折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第三主题为第170—239小节。与第二主题以打击乐紧锣密鼓式引入相同,第三主题以相同方式在情绪、速度上迎来转变。第七段打击乐以铺底律动节奏出现,将乐段带入新的快板对话段。该段中,唢呐吹奏出轻快的十六分音符旋律(如图2所示),并与小号进行主题互动。木管组与弦乐组对主题进行点缀。与第二主题略有不同,该段乐器互动中隐含“躁动”因素,随着“小锣”和“苏锣”的加入,乐器声部渐强、渐快,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昭示乐段迎来转折。至情绪达到紧张顶点时,音乐戛然而止,以弦乐奏出核心主题变奏,又将情绪拉回至低点,从而形成婉转的情绪转折。接着,单簧管与圆号接替吹奏出本段开始之初的互动主题,但此时互动主题已不像开始时焦躁不安的情绪,而是转换为舒缓柔和的情绪,为再次出现的快板铺垫情绪。

第八段为小幅提速的快板,在大鼓、红木梆子和木管乐器的烘托下,高音唢呐吹奏出全新主题,并在第二乐句以弦乐组模仿婺剧中常见的伴奏织体三五七流水体,唢呐独特“喜庆”音色特质在富有中国元素的伴奏织体中更显突出。乐段最后,在富有节奏的排鼓律动中引出大齐奏段。

三、尾声总结功能

经过前三个主题的陈述与发展,在尾声部分迎来高光时刻,并通过关键音素材迎来总结与升华。这个部分为整个作品的高潮部分,前三个主题集聚的势能在该段全部释放,全部乐器在饱满的织体和极强音量中大齐奏,以唢呐、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组合形成复合音色演奏出经改造后的小三度动机,是本段的核心旋律,也是本段的情感表达核心元素。木管组音色吹奏出和声式旋律。圆号和竖琴为本段提供了稳定的和弦式踏板音层。打击乐组起到稳定节奏和增强音乐动感的作用,使整个乐段更为饱满丰富。大齐奏后,在圆号的带领下,多声部齐奏五声性主题。旋律由交替至四把中音唢呐吹奏的小三度动机组成,其节奏缓慢但富有压迫感。接着,小三度动机传递至弦乐组和高音唢呐,在全体乐队辉煌的单音润中饰引出最后乐段。此处为全曲最后段落,再次由乐队大齐奏引入,高音唢呐吹奏出长时值五音级级下行,与前面段落遥相呼应。接着,乐队缓慢淡出,仅剩高音唢呐独奏,在极强力度、快速变换中快速演奏出十六分音符动机,由高音唢呐留下酣畅淋漓的呐喊。在全曲的最后小节中,乐队全齐奏为乐曲画上圆满符号。

结语

徐坚强《大开门》作品最直观的特点是素材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采用婺剧唢呐曲牌“大开门”,通过素材重塑将其改造为作品核心主题,既彰显了作曲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运用,也向听众传递了真挚情感,其作品新颖、构思巧妙,在独特构思和愉悦听觉体验中达到平衡,为现代作曲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彭程:《拉赫玛尼诺夫的作曲与理论课程习作》,《音乐生活》2024年第1期,第72—76页。

[2]秦阳:《徐坚强无伴奏合唱〈运杨柳的骆驼〉的艺术特色》,《艺术教育》2023年第1期,第99—102页。

[3]卫璐瑶:《守一方净土,赴千年之约——评徐坚强教授无伴奏合唱作品〈归园田居〉》,《艺术评鉴》2021年第3期,第56—59页。

[4]秦阳:《中国传统音乐语言在当代合唱创作中的运用——徐坚强无伴奏合唱作品〈蓝柳〉解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年第4期,第91—95页。

[5]王中余:《徐坚强无伴奏合唱〈蓝柳〉的艺术特色》,《人民音乐》2017年第12期,第24—27页。

陈大勇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李欣阳)

猜你喜欢
弦乐高音唢呐
早春
又听唢呐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2
荒原潋滟(弦乐四重奏)
当代音乐(2020年7期)2020-07-23 11:43:37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幼儿100(2016年35期)2016-03-11 19:47:09
唢呐(短篇小说)
红豆(2016年2期)2016-02-16 07:34:32
谈唢呐演奏中不同气息运用
人间(2015年17期)2015-12-30 03:40:58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八)——第八弦乐四重奏oP. 110
音乐生活(2015年3期)2015-12-19 13:24:33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七)—— 第七弦乐四重奏 op.108
音乐生活(2015年2期)2015-12-19 13: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