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演情境下的声乐作品艺术处理方法探索

2025-02-22 00:00:00段群勇
音乐生活 2025年1期
关键词:小芹表演者演唱者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角色的塑造和表演情境的创设是提升作品艺术性和感染力的关键因素。声乐作品不仅要求演唱者具备出色的音乐技巧和声音表达能力,更要求其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境,以此来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每个声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背景和人物性格,如何在演唱中准确而生动地展现这些元素,成了艺术处理中的一大挑战。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系统的艺术处理方法,在声乐演唱中有效地结合角色塑造与表演情境,以期达到更深层次的艺术表达和情感交流。

一、角色塑造在声乐作品中的应用

(一)角色塑造的核心概念与构成要素

声乐作品中的角色塑造,不仅涉及音乐和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深入到表演者对角色心理、情感以及背景故事的深刻理解和表达。核心概念围绕如何通过声音的魅力和技巧的精准,来塑造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角色的内心动机、情感变化、历史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等。有效的角色塑造需要演唱者将这些要素综合考虑,通过声音的色彩、强度、速度和节奏变化来表达作品。

(二)声乐作品中角色塑造的特点与挑战

声乐作品的角色塑造具有其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声乐的非视觉性和音乐的时间性上。演唱者需要在没有视觉辅助的情况下,仅通过声音传达角色的复杂性和情感深度[1]。这种表达方式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听众仅凭声音就能感受到角色的三维形象和情感变化。

在民族歌剧《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中,女主角“小芹”的角色塑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创设表演动机时,演唱者需要对小芹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她对未来的期望和对恋人的深情。每一句歌词,每一个旋律的抑扬顿挫,都需要精心设计,以反映小芹在等待恋人归来时的心理变化。例如,歌曲中的开头就设定了小芹洗衣服时的心情背景,用以表达她的期待和焦虑。演唱者必须在声音中融入这一动机,使之成为情感传递的桥梁。

(三)经典声乐作品中的角色分析

经典声乐作品中,角色的塑造需要兼顾音乐表达与情感深度,通过细腻地分析和创设情境,让观众能够沉浸其中。以《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为例,该作品作为民族歌剧的重要选段,深刻展现了角色“小芹”的情感世界与内心独白。通过表演动机的创设、风格化的音乐处理以及个性化的演唱技巧,这部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为表演者提供了充分发挥艺术感染力的空间。

表演动机是整部作品情感表达的核心动力。在《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中,动机来源于“小芹”对爱人“小二黑”的深切思念和期待。作品开篇即以“小芹”在村口等待的情景展开,充满了朴实而真挚的情感。演唱者在演绎这一段时,需将自己完全代入“小芹”的角色,通过叙述的语气细腻地展现她的焦急、思念以及羞涩。

全曲分为三段,每一段的情感基调和对戏者都有所不同,这对表演者提出了高度的要求。第一段中,“小芹”通过与亲密朋友的“对话”,缓缓叙述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语气平和而内敛,仿佛在压抑自己的情绪;第二段转为直接对“小二黑”倾诉,语气中既有委屈的埋怨,又夹杂着对爱人的撒娇,这种复杂情感需要演唱者通过声音的细腻变化来表达;第三段则充满了幻想与希望,描绘“小芹”梦见“小二黑”胜利归来的画面,此时的语气由抒情转为激动,体现出情感的高涨与满足。演唱者需通过对动机的深入剖析,让每一段唱词都与情感脉络紧密相连,最终将观众带入作品想要传达的意境之中[2]。

作为一部融合了戏曲元素和北方音乐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在音乐性上独具韵味。三部曲式结构通过不同的旋律和节奏变化,展现了“小芹”多层次的情感波动。第一段以梆子慢板的节奏为主,旋律舒缓、节拍稳定,表现出“小芹”内心的静谧与忧思;第二段进入快板,旋律紧凑,节奏明快,体现了情绪的波动和内心的挣扎;第三段则以花板的灵活节奏将情感推向高潮,充满了戏剧性和幻想色彩。演唱者需要充分理解这一音乐结构中的节奏变化,将其与情感表达紧密结合。

二、表演情境与声乐艺术表达

(一)表演情境的定义与重要性

表演情境是声乐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是指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通过音乐、歌词、动作和情感的结合,营造出符合作品内涵的艺术空间。情境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构建,更是为角色赋予真实感和情感深度的关键工具。通过表演情境,演唱者能够将听众带入作品设定的情感氛围之中,使观众对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情节发展产生共鸣。

表演情境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将声音从单纯的技巧表现提升为情感传递的媒介。一方面,情境能够增强音乐的叙事性,将听众引入作品所构建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例如,在民族歌剧中,特定情境的创设可以唤起听众对角色命运的关切,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3]。另一方面,情境还能帮助演唱者找到角色的情感立足点。例如,当一个角色需要在演唱中表达矛盾的情感时,情境的设定可以为演唱者提供明确的方向而避免表演流于表面化或单一化。

(二)情境化艺术处理的策略

情境化艺术处理是表演者在声乐演唱中,将音乐与角色情感有机结合的一种表演手段。它以情境为基础,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塑造角色的真实性和层次感。

情境化艺术处理的第一步是对情境的深入理解。演唱者需要从文本、音乐、角色和场景等多方面入手,分析情境的核心要素。例如,在演绎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声乐作品时,演唱者需要明确角色离别的原因、心理状态以及面对离别的具体情景。通过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演唱者能够准确把握情境的基调,在演唱中实现情感的精准表达。在情境化处理中,音乐是情感表达的主要媒介。演唱者需要结合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调性变化,展现角色在情境中的情感波动。例如,在慢板的部分,可以通过延长尾音或增加音色的柔和度来表现情感的深沉;而在快板的部分,则可以通过加重节奏感和增加音量变化,展现情感的激动或矛盾。

(三)情境化处理的案例研究

在情境化处理中,演唱者需根据角色的情感核心,灵活运用音高、音色和节奏等音乐元素,体现情感的递进。以声乐作品《长相知》为例,《长相知》是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通过情境化处理展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誓言与坚贞。全曲采用五声调式,旋律与诗词吟诵节奏紧密结合,昆曲南曲的唱腔赋予作品优美的行腔特点,为情境塑造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歌曲以“上邪”开篇,表现女主人公庄重的誓言。演唱前,表演者需通过静默酝酿情绪,气息平稳下沉。演唱中,“上邪”的“邪”长达九拍,需连贯控制共鸣位置,保持声音流畅,以体现誓言的庄严感。演唱者可配合动作,如手指向天,神情肃穆,增强情境表现力。在“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绝衰”中,旋律多在中低音区,表现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演唱者需在“相知”“无绝衰”处强调音高,通过细腻的咬字处理表现出情感的深沉与坚定。在“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中,情感逐步递进。通过附点和切分节奏,配合旋律的层次变化,演唱者需表现出感情的层层积累,最终达到情感的高潮。在“山无棱”乐句中,表演者可通过眼神远眺和手势指向远方,模拟山峰失去棱角的画面。动作与音乐节奏同步,使表演更具画面感与感染力[4]。全曲以三次“长相知”收尾,每句情绪递增,动作逐渐开放,眼神和声音配合展现情感由温柔到激昂的转变。通过情境化处理,《长相知》在音乐与情感表达上达到了高度统一,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也为观众创造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三、角色塑造与情境结合的艺术处理方法探索

(一)理论基础的整合

角色塑造与情境结合的艺术处理方法源于表演理论、音乐表现理论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角色塑造的核心在于挖掘人物的情感动机与心理状态,而情境的构建则是通过场景、氛围和音乐表现来支撑角色的情感表达。表演者需要通过分析角色的背景、处境与情感发展,将音乐中的结构与情感内核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艺术表现。

心理学中的“共情理论”强调情感传递的双向性,表演者通过深刻理解角色的情感线索,使自己进入角色的心理状态,同时通过声音、动作等外在表现,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系[5]。这种内外结合的方式是声乐表演艺术处理的基础。音乐理论则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例如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的变化表现情感起伏,而戏剧化的表演理论则强调情感的层次与张力,这些为角色与情境的结合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二)具体艺术处理方法的构建

在具体处理中,演唱者需将角色的情感与音乐的技术元素相结合。例如,通过旋律线条的变化表现情感的递进,用拖腔、润腔等技巧增强音乐的叙事性。在角色情绪高涨时,适当运用力度变化和音区转换,使音乐表现更加生动。

表演者在演唱时需想象自己置身于角色的实际情境中,通过内心活动与外部场景的联动,重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声乐表演不仅是声音的艺术,也是视觉的艺术,恰当的动作和表情能够强化情感表达。在处理民族声乐作品时,演唱者需关注语言的音韵特点。例如,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咬字需贴合汉字的发音规则,同时通过音节的长短变化突出作品的节奏感,使歌词与旋律的结合更具表现力[6]。

(三)实践应用的策略与步骤

表演前,演唱者需对作品进行详细分析,明确角色的背景、处境和情感走向。例如,通过阅读剧本、研究历史背景或分析歌词,找到角色的核心情感动机和情感发展脉络。排练中,演唱者需将自己代入情境,通过模拟角色的语气、动作和心理状态,与音乐形成共鸣。例如,在演唱一段表达欢乐的旋律时,需让自己的身体语言与语气充满活力,而在处理悲剧性情感时,则需通过细腻的表演表现出内敛的情绪。

在实践中,演唱者需不断通过观众反馈或视频回放调整自己的表演。例如,通过观察观众的情绪反应或分析自己的肢体语言与声音是否协调,优化情感表达的层次感和真实性。在正式表演中,表演者需注重舞台表现的整体性。例如,舞台灯光、服装和场景设计需与情境设定相匹配,确保声音、动作与视觉效果的高度统一,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

结语

角色塑造与情境结合的艺术处理是一种对声乐表演深度挖掘和情感升华的追求,它不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艺术表现力与人文情怀的融合。通过将角色心理与情境表达紧密相连,演唱者能够超越音乐技巧的局限,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赋予作品生命力,使其成为情感共鸣的载体。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内核与作品的艺术意图,并通过细腻的艺术处理,使音乐表达出多层次的情感波动。在舞台上,角色塑造与情境结合不仅触动观众的情感,还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共鸣,展现出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

注释:

[1]崔欣阳、虎翼:《声乐演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音乐生活》2021年第2期,第84—86页。

[2]王川:《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艺术探析》,《名家名作》2024年第30期,第38—40页。

[3]徐行效:《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57—61页。

[4]涂怡岚:《则其仪表式其模范——周小燕教授声乐表演、教学、研究70年艺术活动述略》,《人民音乐》2008年第1期,第15—20页。

[5]刘瑛:《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性与情感表现研究》,《中国文艺家》2022年第7期,第61—63页。

[6]唐文萱:《黄自艺术歌曲〈春思曲〉的歌词意境与演唱处理分析》,《名家名作》2024年第29期,第14—16页。

段群勇 普洱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于洋)

猜你喜欢
小芹表演者演唱者
你看我怎么样
金山(2023年7期)2023-08-14 16:02:34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艺术家(2022年7期)2022-11-22 09:48:39
岩畔花
中国诗歌(2019年2期)2019-11-15 03:14:41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黄河之声(2018年15期)2018-01-27 14:02:32
桃花丘
长江丛刊(2017年25期)2017-12-25 09:17:43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大众文艺(2017年13期)2017-03-11 11:36:52
妙猜两数
杂技与魔术(2017年2期)2017-02-14 20:17:00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5
花是谁摘的?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小品文选刊(2012年6期)2012-05-08 04: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