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2025-02-21 00:00:00勾月戴鼎盛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5年1期
关键词:制度保障协同育人

[摘要]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模式,往往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动合作,整合各方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然后探讨当前实践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具体包括信任缺失、沟通障碍、合作不均与机制存在缺陷等问题。针对这些困境,亟需采取相应的实践进路,包括开辟家校社透明沟通与多方互动的双重路径、提供家校社多元互动与双向反馈的双重保障、实现家校社权力优化与资源整合的双重提升、完善家校社制度保障与科学评价的双重构建。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协同育人;沟通优化;信任机制;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25)01-0005-06

[DOI]10.20012/j.cnki.ISSN1008-8539.2025.01.001

[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双减’政策下校内外多方联动教育改革策略研究”(L22BSH014)研究成果。

一、引言

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重点议题。不论是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都提到了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1]。可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如何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实现学生的全面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家校社协同育人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发展,更涵盖其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以及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培养。因此,研究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对于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出发,探讨当前实践中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显得尤为重要。家校社协同育人不仅是教育理念的深化与扩展,更是教育实践的创新探索。通过全面分析其内涵与外延,明确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独特价值,可以更有效地寻求机制建设与政策支持的有机结合,以克服现实中的各种挑战,最终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协同,实质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资源或个体通过协调行动,朝着共同目标一致努力的过程或能力[2]。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体现在多维度的教育整合与多主体的协同推进之中,既契合现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有效回应了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不仅能够弥补单一教育主体的局限性,还能最大化地发挥各方优势,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立体化、多层次的支持。

(一)多元主体的协同优化: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共发展的新范式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价值在于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首先,它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当代社会,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尤其是在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之间的差距,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家庭的情感支持和社会的实践机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均衡,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帮助下突破各自的范围[3],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推动教育公平化进程的持续优化。在教育质量的提升方面,家校社协同育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育虽然在知识传授上具备系统性和专业性,但在个性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则略显不足。家庭的情感支持与社会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短板,使学生在多维度的教育环境中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是培养孩子品德、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场所[4],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社会资源独立于学校、家庭之外,但却是新的教育背景下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5],社会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与实习,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推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家校社协同育人还能够有效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投入。通过合理的资源共享机制,学校、家庭与社会各自依托自身优势,实现分工合作与资源整合。学校可以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以促进家庭教育的标准化和精细化;家庭和社会则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广泛的实践平台和情感支持,协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共创、共享、共赢的资源整合模式,既优化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强化了教育效果的协同增效。

(二)教育目标的多维整合: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新格局

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与国家教育目标深度契合。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德育的加强与深化。在这一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全面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共同的目标愿景和育人价值体系决定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方向[6]。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贯穿人才培养的逻辑主线[7],要求在教育中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与良好行为习惯。学校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家庭教育作为人生的起点[8],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而社会教育作为对人一生影响最大、最持久的教育[9],则通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10]。唯有回归“立德树人”,家校社协同育人才能引领教育摆脱工具主义束缚,真正推动学生德育的形成与价值观的塑造[3]。

新时代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使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作用更加凸显。现代教育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强调学生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1]。通过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教育资源,协同育人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平台,促进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增效。家校社协同育人不仅高度契合国家教育目标,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一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持续发展,需要深入探讨其现实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尽管家校社协同育人契合了新时代教育目标且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现实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制约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性,也阻碍了教育公平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深入剖析这些困境的成因与表现,是优化和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信任缺失:沟通不畅与角色弱化的双重困境

家校社协同育人所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信任缺失。信任作为协同合作的基石,是家校社三方互动与合作的前提[12]。然而,在实践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并不稳固,甚至存在较大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缺失不仅体现在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还表现在学校对家长和社会力量支持的质疑,以及社会在教育合作中的被边缘化现象。

信任缺失的成因多重且复杂。沟通不畅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目标与方法缺乏深入了解,容易产生误解与质疑,尤其是在“双减”政策实施的“减负”背景下[13],部分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效果持怀疑态度,进而削弱了对学校的信任。此外,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主体作用,导致家长和社会在教育合作中的角色被弱化,这种角色的边缘化进一步加剧了信任危机。同时,社会力量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认可与发挥,也导致家校社之间的信任纽带更加脆弱。要破解这一信任困境,亟需建立起基于有效沟通与信息共享的信任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以实现家校社三方的协同增效。这不仅是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沟通障碍:信息单向与渠道局限的双重制约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中,沟通障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有效的沟通是协同合作的基础,但家校社三方在沟通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阻碍,导致协同育人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沟通障碍主要体现在信息传递的单向性、沟通渠道的单一性以及沟通内容的片面性,严重影响了协同效应的发挥。

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导致家校社在教育过程中难以实现同步协调。例如,学校在组织家长会时,教师往往采取单向输出的方式,更多关注学校的需求,而忽视了家长的意见与反馈,缺乏互动和双向交流[14]。这种单向性不仅抑制了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整体效率。沟通渠道的单一性,限制了三方之间的深层次互动。目前,家校社的沟通方式主要依赖于家长会和家校微信群等传统形式,沟通平台单一,难以涵盖不同家庭与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致使信息传播不畅,沟通效果不佳。沟通内容的片面性,使得家校社的交流大多停留在表面问题的讨论上,难以触及深层次的教育合作议题。由于沟通内容缺乏纵深感与系统性,家校社之间难以形成教育共识,进一步削弱了协同育人的实效。要实现真正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必须打破信息传递的单向格局,优化多元沟通渠道,拓展沟通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凝聚三方合力,提升协同效能。

(三)合作不均:权力失衡与资源整合的双重挑战

家校社协同育人还面临着合作不均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权力分配与资源整合的失衡上。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往往占据主导地位[15],而家长和社会力量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这种不对等的权力结构,直接阻碍了家校社合作的深入开展,制约了协同育人的全面推进。

在权力分配方面,学校在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导致家长和社会的意见与需求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权力的不平衡不仅削弱了家长和社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也抑制了协同育人的创新与多样性。学校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常常忽视了家庭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与条件,结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整体效果。权力的单向流动,使得各方协同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在资源整合方面,家校社三方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上也面临较大挑战,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尽管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然而由于缺乏与家庭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学校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家庭中的文化资源与社会中的实践资源也未能顺利进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从而导致资源共享的效果不尽如人意[16]。例如,家庭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社会多样的实践平台,如果未能有效融入学校的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中,就会造成资源浪费,进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家校社协同育人必须打破权力分配上的不平等,推动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形成一个共创共赢的协同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支持与保障。

(四)机制缺陷:制度设计与监管不足的双重掣肘

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的另一困境在于组织机制的不完善。尽管国家政策层面积极倡导家校社协同育人,但在实际操作中,三方的协同机制仍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这种机制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制度设计不合理、实施过程中的监管不足,以及评价体系的缺失等方面。

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家校社三方在教育合作中缺乏清晰的职责分工和合作规范[17]。例如,在推进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未能为家庭和社会提供足够的制度支持,导致协同育人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这种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限制了家校社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也削弱了协同育人的实效性,阻碍了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实施过程中的监管不足,致使协同育人政策难以有效落地[7]。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家校社三方的合作常常陷入无序状态,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协作关系。例如,协同育人中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实际操作中推诿责任,合作机制难以长效运行,进而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整体效果。评价体系的缺失,使得协同育人的效果难以量化和评估。在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往往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这种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不仅阻碍了协同育人模式的推广,也使得教育实践中的协作缺乏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有效的评价机制不仅应涵盖学生的学业表现,还需融入对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估,从而推动协同育人的深入实施。

四、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进路

针对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必须通过一系列系统化、针对性的实践进路加以解决。这些进路旨在通过构建稳固的信任基础、优化沟通机制、实现权力平衡与资源整合、完善制度保障等多方面举措,有效破解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难题,进而推动三方协作的深入开展与高效实施。信任的重构将为合作注入活力,沟通的优化能够打通信息壁垒,权力的平衡有助于各方力量的协调作用,资源的整合则将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共享水平,制度的完善为协同育人提供持续的机制保障与推动力。

(一)信任构建:开辟家校社透明沟通与多方互动的双重路径

信任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互信的基础上,学校、家庭与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协作。信任缺失常常成为限制三方协作的主要障碍,因此,建立系统化、可持续的互信机制至关重要。通过透明的沟通渠道和高效的互动平台,三方能够逐步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推动教育合作向纵深发展。学校在教育活动和决策过程中应注重透明度和开放性,定期邀请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讨论与决策,以增强对学校教育理念和政策的理解与认同,消除误解,凝聚共识。通过举办家校开放日、教学观摩等活动,家长和社会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实践与教学质量,进一步增强信任。此外,学校应建立定期的反馈机制,确保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得到及时回应,并将多方建议纳入决策过程,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家长学校和社区教育讲座等平台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家长提供系统性的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增强对学校教育理念的支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学校可以开展面向家长和社会的专题教育活动,提升各方的参与度,增进三方之间的互动和理解,为学校引入更多的外部资源,形成共同受益的协作模式。

信任的构建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通过透明沟通、广泛参与与多方合作,家校社三方能够形成更紧密的联系,确保协同育人的机制长期发挥应有的效能。

(二)沟通优化:提供家校社多元互动与双向反馈的双重保障

有效沟通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顺利运行的保障。为解决三方之间的沟通障碍,学校需在渠道和内容上进行优化,构建多元化的互动平台,确保信息能够双向及时传递,减少误解,促进高效协同。学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沟通网络,如手机APP和在线会议系统,实现实时互动与反馈。通过这些平台,家长和社区成员可以及时了解教育动态、学生学习情况等,提升互动的频率和深度,推动信息的双向流动。在内容优化方面,沟通不仅限于事务性信息传递,还需注重教育理念的交流与实践分享。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庭教育研讨会,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等提供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育目标。在这种互动中,家长不仅可以分享家庭教育中的困惑,还可以与教师、专家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形成理念共识。通过家长开放日、学生成果展示等活动,家长和社区成员能更深入地参与学校的教育过程,增强对学校教育目标的认同感。同时,学校应建立长期的互动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社区论坛等方式,收集家长和社区的意见,并将其纳入学校管理和决策中。这种双向反馈机制不仅增强了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度,也提升了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教师与家长的个别交流、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分享等非正式渠道,进一步加深家校社之间的信任与情感联系,为协同育人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沟通机制的优化是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举措。通过多元化的沟通平台和深入的交流内容,三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角色与责任,增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协作平衡:实现家校社权力优化与资源整合的双重提升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合理的权力分配与资源整合是确保机制有效运行的重中之重。目前,家校社合作中存在权力失衡和资源分配不均,削弱了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因此,学校应调整权力结构,构建公平合理的协作机制,确保各方充分发挥作用,提升整体协同效能。首先,学校应下放部分决策权,赋予家庭和社会更多话语权,确保家长和社区在教育决策中拥有平等地位。为此,学校可设立家校社联席委员会,让家长代表、社区干部与学校管理层共同参与决策和政策制定。这种多方参与的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还能促进管理的多元化、民主化,平衡各方的权力关系,确保协同育人机制顺利运行。此外,资源整合也至关重要。学校应构建系统化的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实现协同效应。资源整合不仅限于物质资源,还应包括文化、实践和人力资源。例如,学校可以与社区组织合作开发实践课程,将社区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融入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社会适应能力。

权力平衡与资源整合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议题。通过构建公平合理的协作机制,并有效共享资源,三方能够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并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四)机制构筑:完善家校社制度保障与科学评价的双重构建

要解决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组织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需从制度保障与科学评价两大维度构建完备的运行框架,以确保机制的长期有效性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详尽的政策文件和操作指南,明确各方权责,确保各环节有章可循。政策保障应涵盖家校社三方的基本职责与义务,同时规范各方在协同育人中的权利行使与责任承担,推动实践的制度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学校应根据国家政策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推动协同育人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发展。学校可以设立家校社协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各项工作,确保政策有效落实。通过定期评估与修订,学校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与需求,逐步完善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确保机制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在评价体系方面,学校应采用多元化标准,打破单纯关注学业成绩的局限,全面评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应将家校社三方在教育中的参与度纳入评价范围,以确保协同育人的全方位评估。此外,学校应建立自查与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广泛收集意见,动态调整实施策略。

健全的规章制度与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家校社协同育人顺利运行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明确的权责框架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结合动态反馈机制,学校能够有效应对协同育人中的挑战,提升协同育人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并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不仅契合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更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支持。家校社的深度协作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更是社会整体教育生态的优化,推动了各方力量在教育领域的有机整合与协同增效。随着协同育人模式的不断深入实施,其影响将超越传统的教育革新,推动教育理念、机制与实践的全面转型,为新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开辟崭新的路径。这一模式不仅为学生的多元化成长提供了保障,也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注入了新的动力,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单一场域,而是依托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更加完整、开放的教育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辉,陈虹.家校社协同育人再研究——基于责任边界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24,(03):35-42.

[2]杜刚,武杰.协同论视域下文化治理的时代价值[J].系统科学学报,2024,32(02):44-49.

[3]邵晓枫,郑少飞.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05):82-90.

[4]耿申.家校社协同育人重在创新机制[J].教育科学研究,2024,(10):1.

[5]李伟平,张磊,陈旻.多向赋能:破解家校社用力不均、使力错位难题[J].人民教育,2023,(09):61-63.

[6]陈慧娟,李铭尧.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学校治理格局及其实现[J].教学与管理,2024,(21):38-43.

[7]高闰青,田道敏.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意义、现实问题及机制建设[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3,6(05):136-148.

[8]毕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文化思考[J].人民教育,2021,(11):61-63.

[9]施久铭,董筱婷,魏倩,等.让家校社协同回归“育人”初心[J].人民教育,2021,(06):36-39.

[10]吴慧凤,吴建斌,李尔.高职院校“学校·家庭·社会”互动育人机制的实践与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浙江金融,2009,(10):62+ 59.

[11]申国昌,贺鹏丽.陶行知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思想与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15):1-4.

[12]越人,蔡建兴,邓节芳.努力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J].江西教育科研,2005,(02):38-42.

[13]王贤德.“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协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28-33.

[14]吴霓,叶向红.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促进教育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基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实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33(12):134-139.

[15]曹雪.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3.

[16]刘书秀.“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4,(24):10-16.

[17]齐彦磊,周洪宇.“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遭遇的困境及其应对[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32-36+67.

(责任编辑王志琼/文字校对贾红红)

猜你喜欢
制度保障协同育人
法官独立制度之保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研究
道德社会构建的制度保障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追求正义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10:53:33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22:05:50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构建设想
人民论坛(2016年17期)2016-07-15 17:23:36
党的纯洁性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完善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17期)2016-07-15 1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