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政府在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宣传教育等方面要发挥核心作用,家庭通过情感纽带和文化传承影响大学生,高校作为教育主阵地,通过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大学生,社会媒体则作为舆论阵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影响。要通过政府主导、家庭影响、高校培育和社会媒体辅助的“四位一体”培育模式,协同共铸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位一体”;协同共育模式;共铸
[中图分类号] G641"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5) 01-0033-04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 作为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统一国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学生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选择,这给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我国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责任行动高于认知,表现为学生在现实中拥护政治、支持学校,但个人并不是很了解具体内容,应加强大学生在政治、学校方面的社会责任认知”。[2] 协同培育作为整合多方资源、多维度推进的教育模式,强调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共同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应用协同共铸的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媒体“四位一体”培育体系的资源优势,形成教育引导合力,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理解和实践。
一、政府主导: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的核心引领
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各级政府都积极地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落实该项工作。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职能职责履行与地方政府能力密切相关,地方政府能力的强弱必然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区域空间的不平衡状态和水平”。[3] 作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核心力量,政府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有了政府的多维度努力,我国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与认同才能不断加强。政府主导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通过政策引领、资源整合、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政府要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支持和服务。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政府的主导下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定会在大学生心中深深扎根并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一)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指导思想,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政府要鼓励高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政策文件,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政府制定的政策性文件不仅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还应该强调文化传承、价值引领和实践导向的重要性。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使之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必修课程,确保每位学子都能在这一关键时期接受系统而深入的教育。
(三)在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方面,政府展现强大的调配能力
通过财政拨款、项目资助等方式,政府要为高校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此外,政府还要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生动的民族教育资源以及广阔的社会实践资源等,为高校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和实践平台。这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使大学生在更加生动、具体的环境中深刻感受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四)政府多管齐下,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要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同时,还要积极推动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民族艺术家等走进高校,通过讲座、演出等形式向大学生传播民族文化知识,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此外,政府还要鼓励和支持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民族文化节、传统节日庆典等,让大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民族文化魅力,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家庭影响: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的情感纽带
虽然大学生主要是在学校生活学习,但是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在塑造大学生个体价值观、世界观和民族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中华民族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组织,在家庭中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基础性优势”。[4]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乃至日常生活习惯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情感。特别是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征途中,家庭以其独特的情感纽带作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家庭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在家庭中,父母长辈的言行举止、家庭氛围的营造、传统节日的庆祝等,都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和民族精神内涵。这些元素和内涵都在无形中进入了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们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窗口。例如,春节期间的全家团聚、清明时节的祭祖扫墓、中秋佳节的赏月团圆等,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习俗,它们不仅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加深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二)家庭通过情感交流和心理支持,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供养和照顾,更体现在精神上的关怀和支持。当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就业挑战、人生困惑时,家庭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父母的理解、鼓励和支持能够给予他们巨大的心理安慰和动力支持,使他们更加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时,家庭中的情感交流也促进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珍惜和维护这份联系。
(三)家庭通过传承家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族文化和精神传统,这些文化和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成员应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和传统,让大学生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民族情怀的优秀人才。同时,家庭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民族命运,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述民族英雄事迹、介绍国家发展成就等方式,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共同命运。
三、高校培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的主要阵地
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未来接班人的关键摇篮,高校承载着铸就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历史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鲜明的育人价值,在高校培养时代新人过程中,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使命担当精神、增强民族团结意识”。[5]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虽然还存在教育力度不够、教学体系还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但作为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与创新、思想引领的主阵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教育的独特优势
高校拥有大量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还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构成了高校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坚实基石,为深耕这一教育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高校设有多种课程,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这些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现状的机会。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讲座,深入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价值。高校拥有丰富的实践平台,如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这些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优势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高校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还要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构建工作,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要注重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高校是文化传承的核心阵地,肩负着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高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高校还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师生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他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创新
高校应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将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等有关的课程纳入必修或选修范围,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文化成就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应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互动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力量。思政课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深入剖析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国家发展成就,思政课不仅传递了丰富的知识,更激发了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还能促使他们认识到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共同命运。通过生动的课堂讲解和互动讨论,思政课能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加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举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活动,如书法、国画、戏曲、武术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韵味。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民族服饰秀、民族歌舞晚会等,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了解和认同。
四、社会媒体: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论阵地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媒体已成为影响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因素。数字平台具有快速传播信息的能力、广泛的覆盖范围以及强大的互动特性正在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导向。媒体的宣传力往往代表着社会大众的声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开展,就是动员社会大众力量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有效途径”。[6]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媒体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其作用更是不容小觑。作为新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社会媒体不仅是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舆论阵地。社会媒体在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关键作用与不可替代性。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加强正面引导,共同守护好这片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社会媒体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社会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窗口。通过社会媒体,大学生可以接触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包括关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成就等方面的内容。这有助于他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除此之外,社会媒体的互动性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和表达。在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就共同关心的议题展开讨论,分享个人见解,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这种基于共同文化根基的交流与对话,不仅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学生之间的情感融合与心灵相通,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社会媒体正面引导与责任担当作用
面对社会媒体发布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社会媒体充当的是舆论阵地的作用,我国在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对社会媒体实施监管和引导可以确保其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阵地,这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媒体支撑。这就要求社会媒体要积极推送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特别是那些能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国家发展成就、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的作品,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辨别信息真伪、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舆论观。
综上所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作为引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视为基石,紧抓不懈,确保其稳固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不仅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需求,对于推动国家进步与民族复兴具有深远意义。“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外,家庭、网络和社会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重要的空间场所也应互相配合、发挥整体合力,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综合教育体系”。[7] 作为一项系统性教育工程,我们应立足育人主体、育人内容、育人进路、育人场域,建立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共铸”机制,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各展优势,形成互动高效、配合密切的育人合力,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归属,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夯实思想基础。通过政府主导、家庭影响、高校培育、媒体辅助,四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大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更能在实践中积极践行,成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坚定力量,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路丽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培育路径——基于S省3111名大学生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6):102-107.
[3]王永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2.
[4]白红梅,张金恩,韩萍.家庭教育的新视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23(1):15-18.
[5]刘琼豪,吕嘉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时代新人培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2(4):1-7.
[6]高永久,杨龙文.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价值意蕴、核心要义与路径依循[J].民族教育研究,2024(3):1-9.
[7]吴卫卫,王帆.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0):47-49.
(责任编辑:刘洁)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研究”(GS[2023]GHBZX636)。
" "作者简介:李文武(1982—),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裴玉(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