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相融合的实践探索

2025-02-20 00:00:00陈玮 袁青
党政论坛 2025年1期
关键词:新医科学科建设基层党建

[摘 要]基层党建和学科建设虽有不同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但党建和学科建设存在着内在本质的联系。在新医科建设下,加强高校党建和学科建设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思想动力机制、价值引领机制、队伍建设机制、考核监督机制等方面探索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融合路径,可深化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相融合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基层党建;学科建设;融合;新医科

党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事业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如何在做好学科建设工作中,促进党建与学科建设交叉、融合、互动,提升党建工作成效,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交叉融合的意义

2019年,教育部等12个国家部委正式启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新医科”建设下,加快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探索医学教育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促进医学+X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医学+”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 ①,正是党建发挥引领、协调、融合各方的核心作用,也是“新医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②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指导高校教育工作的战斗堡垒,是“为党育人”第一线,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坚持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完成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 ③。这是将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作为高校党组织必须遵循的原则写入党内法规。面向新时代,建设新医科,学科交叉融合是学科建设重点工作之一,只有党建与学科建设相融合,才能够在学科发展中汇聚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二)实现“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迫切需要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任务。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首次明确把高校党建工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主战场,也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科交叉融合是现阶段高校学科建设重点研究领域,但在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可能存在学科间、研究群体间的差异。一方面表现为学科研究范式、方式等未能达成共识的困惑,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党建促进学科交叉发挥还不够。一直以来,学科建设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党的建设则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激发学科内涵发展。因此,提高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是提升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迫切需要。

(三)新医科建设的现实需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问题。“新医科建设”基本内涵是树立新医科创新型、科技型、综合化的新医科教育新理念,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医科”专业“新结构”,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医科”教育“新质量”,建立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医科”教育“新体系” ④。对新医科建设基本内涵剖析发现,新医科建设既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也是对中国医学教育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从“学科交叉”角度来说,以党建为引领,积极促进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有助于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新医科的建设。

二、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相融合的难点

校党委是高校内部最高党组织,其所辖的二级院(系)党委(党总支)和师生党支部是高校的基层党组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一切工作都要与高校的根本任务深度融合。但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融合不充分,既与高校长期以来存在“两张皮”的实际情况有关,也涉及高校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因素。

(一)目标价值引领有待提升

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医学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已经成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研究领域。高校要改变“就党建抓党建”的定式思维,基层党组织要找准党建工作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将党建工作目标和学科之间价值取向、学科理念、学科研究范式等相结合。在学科融合实践中,引入更多医工、医理、医文等交叉课程,优化医学整合课程,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避免不同学科群的碰撞、渗透与冲突带来的弊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党的理论与党建工作优势,加强多学科融合深度与广度。但现阶段来看,党建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中的目标价值引领作用发挥还有待提升。

(二)组织管理路径有待明晰

目前高校基层党支部大多围绕系、专业进行设置,基于人事管理的基层党支部设置在管理上有一定便捷度,但不能适应新医科建设下的学科发展需要。由于多学科门类交叉而孕育产生了新兴学科,这些学科往往以新的组织模式呈现。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设置上沿用了传统的垂直式科层制,其组织架构大多从学科(专业)领域细分,忽略了科学研究、交叉课程、成果转化与应用等实践中互动,缺乏管理体制创新,也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中党支部书记、支委绝大多数是兼职,他们承担着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繁杂的行政管理工作,对党建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参与党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⑤。

(三)考核监督作用有待加强

“党建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角色分别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学术属性,此二者的关系是政治与学术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一场域中的具体演绎 ⑥。上级党组织和高校院(系)行政主管部门对党支部书记和学科带头人的考核侧重各不相同。在党支部书记考核中,对“三重一大”事项、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没有建立相关的考核指标,对学科交叉融合的政治核心作用并没有明确表述。与此同时,在学科带头人考核中对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党建与学科建设交叉融合没有相关指标要求。而党支部书记受院(系)党委领导,党员教师在具体工作中接受院(系)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在考核监督作用发挥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上述对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融合的考核监督机制缺失,直接导致学科队伍整体监督考核较为薄弱。

三、推动高校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相融合的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思想动力机制、价值引领机制、队伍管理机制、考核监督机制等方面,对新医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相融合的实践路径提出一些建议。

(一)思想动力机制

以党的理论为统领,提高思想认识。党支部在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过程中,要使党的理论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实践的理论,党的工作方法不是抽象的方法而是具体的方法。“新医科”是在持续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需要融入协同育人的多方主体思想,贯穿高校教育具体实践。具体做法是要将新医科背景、党的方针政策、理论成果与学院特色文化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文化引导作用,制定集新医科建设、学科建设、党建于一体的行动原则和目标。高校基层党建既要做好政治引领的“基本工作”,也要抓好学科建设的“主要业务”,还要将新教育理念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⑦,坚持与时俱进,注重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价值引领机制

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引领学科建设。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党组织扮演着“指挥家”的角色,发挥党的政治建设对学科发展、融合的引领作用,确保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始终与正确的政治方向相一致。特别是在医工、医理、医文等不同学科背景,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教学科研组织内,党建引领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体现在大学生的课程建设,应加强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教育,形成“服务祖国、报效人民”大思政观、大教育观。通过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优势,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践。

(三)队伍建设机制

加强基层党建引领,打通学科壁垒。学科因壁垒突破、边界重设走向融合,也因知识发展、领域创新走向分化,融合与分化是动态运动、分轨并行的 ⑧。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学科边界会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融合带来的亚专业团队迅速发展,现有学科团队偏向于教学科研人员围绕某个研究领域自发、松散地结合,使得学科团队建设薄弱,人才梯队结构欠佳,不利于学科、科研工作的延续性,进而影响学科建设成果的积累与突破。一方面,在设置党支部内相关职务时,应充分考虑专业、职位、人员的多重属性及相互关系。“党建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的选拔要有机结合,考察“双带头人”科研方向、与其他学科互补性、所在支委配置等情况。当“双带头人”匹配有难度时,可寻找新的切入点,以课题组负责人、教研室负责人等灵活设置。同时,也对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利用“双带头人”制度加强党建与业务结合,在不影响标准化的基础上,组织设置时要打通条线,及时优化,避免出现人员到位却功能缺位的问题。高校党委要有计划地将政治素养高的支部书记安排到业务岗位上进行培养,列出党支部书记的权责,确保其参与学科建设工作中并发挥重要作用。

(四)考核监督机制

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制,实现互融互促。党建与学科建设相融合从履职目标到日常考评指标,都要形成责任制度规定,并坚持日常考核与集中考评相结合。上级党组织要将党建工作纳入到支部考核中,上级主管部门业绩也要将党建工作纳入到二级学院建设发展中,实现党建与学科建设互融互促。另一方面,注重考核分管工作领域内的党建工作责任情况,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党的工作意识”,不断提升党组织班子合力。例如,在党风建设或师德师风的事项上,党支部纪检委员应充分发挥作用;对考核优秀的党员骨干教师,聘任为班导师或兼职辅导员,让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注重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培养激励等挂钩,进一步完善教书育人激励保障机制。

基金项目:2022年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新医科建设下高校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22ZX154;上海交通大学文科青年人才培育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编号:2023QN041

注释:

①武鑫、曹珊、高剑峰:《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年第15期。

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③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3版。

④顾丹丹等:《“新医科”内涵建设及实施路径的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年第8期。

⑤王振兴等:《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22 年第2 期。

⑥张秀萍、张驰:《基于学科交叉的高校学术组织结构创新》,《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9期。

⑦蔡志奇、黄晓珩:《会聚观视阈下新医科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年第3期。

⑧彭树涛:《“新医科”的理念与行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陈玮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党政办主任、副研究员;袁青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本文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新医科学科建设基层党建
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探索
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高教学刊(2020年31期)2020-11-10 04:42:23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本科专业人才录取选拔模式探究
青年时代(2020年16期)2020-08-25 01:58:05
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平台探索
践行两学一做 落实基层党建工作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下新疆公安机关基层党建创新研究
加强党建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6:46:30
简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严”与“实”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14:53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