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科技创新则是企业基业长青之道。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经历了跟随者、模仿者和领跑者的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主要以技术引进为主,跟随西方发达国家的换代、中低端技术开展初期的学习和借鉴。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逐渐增强,国有企业借助并购、合资等形式借鉴西方先进技术经验。2012年以来,我国把科技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开启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自行研制的载人飞船在技术和性能上已经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航天器的标准,中国高铁整体出口等等,都佐证了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从被动转为主动,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标志着国有企业逐渐从技术的模仿者向创新者、贡献者转型。
影响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五力”模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企业管理咨询项目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影响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五力”模型。
领导力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领导者是企业的灵魂人物,领导力则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作为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的主要制定者,领导者决定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态度、方向,甚至成败。创新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从无到有、从固有到打破的探索过程,企业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都非常大,而且还要承担失败的风险,唯有领导者勇于担当善于谋划,科技创新之路才能走得远,走向成功。
文化力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引擎。创新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像基因一样厚植于企业,从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到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都可以看到创新的影子。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引擎,积极向上且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指引着企业日常管理、员工行为、经营活动等每一个环节,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先进的价值观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不竭的追求动力。
学习力是企业科技创新的路径。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日益加速,对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水平决定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力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柱。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于企业来说,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来自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科技创新。吸引、培养和留住一流科技创新人才的能力,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
协同力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桥梁。科技创新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都需要多个大脑、多个团队、多个部门或企业共同努力。尤其是面对复杂问题或困难时,沟通协作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充分利用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这就是协同力。有效的协同,能够搭建不同个体、不同部门,甚至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的沟通协作桥梁,激发和加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项目、创新事业的发展。
“五力”是一个有机整体。领导力、文化力、学习力、人才力和协同力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而且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合力,共同驱动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海洋里砥砺前行。笔者将这个模型称之为企业科技创新“五力帆船”,在这个模型中,领导者如船长,掌控着企业这艘大船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速度;企业文化则如船的引擎,驱动着整个船只前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团队和人才,如同船员共同操纵船只,支撑企业的发展;学习力则像船帆,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状况进行不断调整,推动企业不断进步和发展,提供前进的支撑和动力;协同力如同船锚,确保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稳如磐石,通过内部各部门和外部资源的良好协同,整合各方力量,保障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提升“五力”驱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具体路径
笔者通过对16家不同行业头部企业的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总结出提升“五力”的15条具体做法,以期能够对国有企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建设企业坚强领导核心,提升领导力。一是领导者要有战略眼光。创新领域多数都是“无人区”,方向的选择是科技创新成败的关键,企业最高领导人不仅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还要有准确的判断和长远的眼光,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这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首要前提。二是领导者要善于谋划。需要全面掌握市场动态、技术趋势和竞争对手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具体计划和措施,招募培养人才团队,通过领导者全面地布局和谋划保障企业科技创新落地实施。三是领导者要勇于担当。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失败和优化探索的基础上,故领导者要勇于担当,受得了挫折,顶得住压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项目,才能取得最终成功。
构造支持科技创新的文化体系,提升文化力。一是构建变革自强的科技创新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勇于创新变革,敢于尝试新事物,注重持续改进,推动企业变革自强。二是做到守正创新。深刻理解自主创新、核心能力内化的目的和意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创新文化建设上,既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要与时俱进打造一个符合时代、适合行业、契合实际的创新文化体系。三是建立容错机制。“拥抱错误、鼓励错误”的文化,让员工负责任地去大胆畅想,甚至可以对承认错误的员工给予鼓励。以此为鉴,企业要营造干事创业创新开放包容的良好氛围,既鼓励人才敢试敢闯,又在制度层面允许犯错、宽容一定程度上的失败。
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力。一是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人才竞争,为打造企业良好的人才队伍基础,就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的环境,把人才引领科技创新放在企业战略地位。通过自主培养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技术人才,才能获得企业科技创新的底气,才能实现核心竞争力内化,才不会被“卡脖子”。二是科学合理引才用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点是如何用才。将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通过重大项目、重要岗位进行历练,做到人岗匹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完善激励机制。除了与贡献、能力相匹配的薪酬待遇,更要赋予科技人才充分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做学问、搞研究,形成重视人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提升科技人才的价值感和获得感。
开辟一条创新之路,提升学习力。一是建设学习型文化。企业科技创新需要持久的学习力,通过营造学习文化和氛围,从思想层面支撑组织学习力的提升。二是搭建学习平台。结合本企业实际,搭建内部培训平台,通过理论、案例、战训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为个人、团队、组织学习提供配套资源。例如:中国移动根据内部不同层级、不同职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构建分级培训体系,绘制学习发展路径,系统整合与设计开发各类培训资源,依托网上大学、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多个平台,采取直播、微课堂等形式,提供系统化、分层级、一站式学习体系。三是树立典型标杆。以企业内部学习取得成果的个人或团队为标杆,总结经验并推广,推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建立起学习型组织。
建立高效联动机制,提升协同力。一是构建灵活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应对日益激烈和瞬息万变环境的重要能力,通过灵活的组织架构,实现对内纵向打通、对外横向交流,从而高效联动,快速响应内外部市场。二是树立团队与大局意识。个体创新的力量终究有限,团队或组织创新必然需要协同合作,树立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和系统思维,才能协同发力,实现企业科技创新目标。三是建立高效沟通机制。在方向明确、目标一致的基础上,高效沟通是减少内耗、达成共识、提高协同效率的重要保证。
(责任编辑:朗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