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面落实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是实现“大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切入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法治教育主题的课例,基于新课标要求、统编教材和学生成长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创设真实性、生活性、复杂性的学习情境,通过设计进阶问题、解决递进任务、布置梯度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以一系列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堂教学改革措施,让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真正落地。
[关键词] 思政课一体化;初高中教学衔接;法治教育;核心素养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强调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初中道德与法治与高中思想政治这两门学科一脉相承,如何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实施落地,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笔者在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活动中所设计的两节课为例,探讨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的教学实施策略,分析初高中学段实施法治教育的不同特点与规律。对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为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对应高中思想政治课,为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一课。笔者经过审慎思考、细致规划,将两节课统一的学习主题确定为“种守法的种子,开自由的花”,基于同一教学情境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下面将探讨课堂实施的策略。
一、学习内容一体化的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相互补充又相互配合,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一体化分析,了解初中和高中学段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主题的不同学业质量要求,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于学习内容一体化的分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基于课程标准,规划学习内容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引,在教学过程中居于基石地位。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时,尤其要注重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表述。课程内容反映了本学科的核心知识,学业质量结合课程内容,是对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习成绩表现的刻画。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秉承以终为始的逆向思维来规划教学目标,对照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进行设计。
初中阶段“自由平等的真谛”对应《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课程内容为法治教育中的“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对应学业质量描述为“能够正确认识和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运用实际案例说明与生活相关的法律规定”。高中阶段“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对应《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课程内容为“1.4理解侵权责任的内容,树立依法承担责任的观念”;对应学业质量描述为“针对民事活动与公共参与过程中的不当行为,解释相关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意义,明辨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正确方式”。经过对比分析可知,初中阶段主要注重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高中阶段更加强调将法治意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必备的法律常识。
2.基于教材深度分析,确定学习内容
统编教材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一体化设计,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学习内容。对教材的深度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
深度分析教材可以提炼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提炼关键问题,结构化构建核心知识框架。初中学段“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的核心概念为“自由”,围绕“自由”这一核心词,要求学生掌握“自由是什么”“自由的意义”“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如何维护自由”等关键问题。高中阶段“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一课的核心概念为“民事权利有界限”,围绕这一核心概念需要学生掌握“法律对人身权、著作权的限制”“如何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等关键问题。通过核心概念的提炼与关键问题的解决,结构化地构建起核心知识框架。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呈现知识结构图,更加清晰地展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和一体化的特征。初中阶段简要地向学生介绍法治与自由相辅相成的关系,重点阐述“自由”这一核心概念,高中阶段将法治细化为“权利行使的限制”,引导学生掌握法律有关权利界限的规定。
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调整学习内容
学生的在校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教给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即我们所强调的大概念。确定学习内容,除了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教师还要做到心中有人、眼中有人,即思考学习内容是否能够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否助力学生过更加美好智慧的生活。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见图1和图2)。不同核心素养的培育,都在为学生更好地成为一个“人”奠定基础,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是关于“人”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中以“人”为中心的集中体现。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笔者认为两节课背后的思维内核是权利,以及自由行使权利过程中的界限,于是将初中高中两节课的教学主题统整为“种守法的种子,开自由的花”。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
二、教学情境一体化的创设
义教新课标强调“注重案例教学,选择、设计和运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高中新课标强调“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由此可见,初高中不同学段都强调了教学过程中情境案例的重要性。
1.一体化教学情境选择
真实的情境是一体化课堂的主要载体。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情境选择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真实性,只有面对真实情境,学生才能更好迁移所学知识;二是生活性,情境应联系生活中真实的实践,而不是教师的想象和臆造的情境;三是复杂性,复杂的案例才有可研究的潜力,才能够从更多角度去挖掘资源,以便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育。
初中高中两节课选择的教学情境都是有关儿歌“挖呀挖”,教音乐的武汉幼师黄老师走红网络的相关话题和争议。两节课的导入环节均以愉悦轻松的儿歌开始,学生跟着视频哼唱“在什么样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什么样的种子开什么样的花”。课堂内容以黄老师走红网络之后引发的相关话题和争议作为载体,“一案到底”的大情境能够串联起本课所有知识点。
2.一体化教学情境挖掘
实践证明,同样的教学情境需要进行不同角度的资源挖掘,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重在筑牢法治观念,兼顾法治教育的趣味性与实用性,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学重在提升法治意识,注重实践体认和理论学习相结合。
义教新课标强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和构建”。因此,教师在初中阶段挖掘了“黄老师素颜被网友吐槽引发身体不适,她直言对着镜头什么都不敢说”作为切入点,通过体验式游戏“击鼓传纸”,手拿A4纸的学生想象当黄老师看到网友们口诛笔伐的留言时候的情绪,可以通过将A4纸揉捏或者用笔戳来表达难受的心情,对比游戏前后的变化,谈一谈被网暴者可能受到的心理伤害。随后,小组合作探索法律上对网暴行为的相关规定,让学生感受自由与法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最后,小组合作制作“防网暴指南”,从不同的角度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困境。在完成过程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学会珍视自由,依法行使权利。高中新课标强调教学要“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基于此,教师在高中阶段挖掘了“网友利用AI换脸制作的黄老师对比图片”“黄老师翻唱儿歌时并没有取得相关许可,在视频中也没有标注原作者的任何信息”“‘挖呀挖’引起邻接权纠纷”等议题,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有深度的议题来激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学生在议题探究中,运用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借用传统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为贵”等相关理念,剖析现实案例,从情、理、法等不同角度探究了法律对名誉权的限制、对著作权的限制、对邻接权的界定。
三、关键能力一体化的培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可以开展进阶问题的设计、递进任务的解决、梯度作业的布置等。通过以上举措,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真实的学科任务,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1.设计进阶问题,培养知识获取能力
进阶问题指的是思维深度不断提升、不断递进的问题。一体化课堂要求教师在设计情境问题时要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初高中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推动课堂教学走深走实。
针对“黄老师走红网络”的相关话题和争议这一大情境,两节课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进阶问题。初中阶段设计了“在花园里面能不能自由地挖呀挖”“通过活动体验,请你描述一下黄老师的心理感受”“法律上对网暴行为的相关规定有哪些”“如何防止网络暴力的发生”等进阶问题;高中阶段设计了“在花园里随意挖呀挖可能违反什么法律”“网友利用AI换脸制作的黄老师对比图片是否构成侵权”“行使民事权利要注意什么”“黄老师唱儿歌挖呀挖的时候是否构成侵权”“分析案例,结合课本,假如你是本案的调解人,你将对本次纠纷提出什么调解意见”等进阶问题。以上问题的设计遵循逻辑进阶原则,同一节课中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来设计问题,同一学习主题在不同学段设计不同思维难度的题目,以便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2.解决递进任务,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义教新课标强调,要着重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综合水平。高中新课标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活动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基于不同经验、运用不同视角、利用不同素材,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将两者综合起来可以明确,教师在一体化课程设计中,要以学习任务来驱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根据初高中学生能力的不同,教师应当设计递进式的任务来帮助学生构建解决任务的认知模式。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本节课中,初中阶段对应的大任务是“小组合作绘制‘防网暴指南’”,高中阶段对应的大任务是“作为调解员,解决相邻纠纷”。初中阶段着重引导学生生发智慧,正确对待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困境;高中阶段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关注自我上升到关注他人。
3.布置梯度作业,培养思维认知能力
高中新课标强调,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义教新课标强调,要坚持以评促教,通过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的反馈,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努力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可见,作业是落实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为推动初高中一体化课程螺旋上升,教师应布置梯度作业——能够揭示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发展层级的作业。
初中阶段布置的作业为以案说法——运用所学知识针对黄老师走红网络的相关话题和争议案例撰写一篇法治评论。高中阶段布置的作业为小红所在的社区近年来一直在倡导垃圾分类,但有的居民依旧习惯性将垃圾随手丢在楼下走道路口,既不卫生,又不文明……为此,不少居民经常在物业群里表达不满,时常引发争吵,物业觉得非常棘手。请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处理相邻关系,共建美好社区”为主题,结合社区实际,帮助物业公司拟一份倡议书,发给社区居民。以上两个学段的作业具有明显的梯度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从书本知识逐步上升到社会实践,在社会“大课堂”中获得有效的法治教育。
综上,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确立了初中道德与法治与高中思想政治之间相互联通又相互配合的关系,厘清了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研创新团队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2+N’全科覆盖整体设计实施研究”(项目编号:202213829)和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直面真实问题,提升道法认知:基于学生生活境遇的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312859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林洁霞.大情境带动大概念的教学实践——以“参与民主生活”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4):18-20.
[2]樊振明,栾军.基于思政一体化的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3(2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