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家校共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始广泛应用智能技术,搭建在线平台,为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筑起一座“连心桥”。在此背景下,探索数字赋能下的家校共育新方法、新策略,已经成为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赋能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的创新方法,以期为小学家校共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数字赋能 小学教育 家校共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52
在数字化时代,家校共育正在转型升级,以往的家校合作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教育需求。部分学校开始应用现代技术,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成绩分析等信息更加及时、精准地反馈给家长。然而现有研究表明,家校双方在利用这些数字化工具时,仍存在互动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家长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在家校共育中的潜力,积极利用智能工具优化教育策略,从而实现家校共育的协同增效目标。
一、家校共育的内涵
家校共育是指家庭与学校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模式。家校共育的理念起源于1950年,最早在我国的《人民教育》与《天津教育》期刊中出现,强调了家庭与学校在儿童教育中的协同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家校共育的内涵逐渐完善。具体而言,家校共育强调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依赖于学校的专业教学,也重视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独特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都能够对孩子的品德、行为、学习习惯产生深远影响;而学校则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采用专业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家校共育要求家庭和学校共同行动,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使教育目标更具一致性。经由家校共育,家长与教师能够共同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有效弥补单一教育环境的不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数字赋能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发展的趋势
1.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家校沟通平台优化
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家校沟通方式的变革,借助高效的智能平台,教师和家长可以实时分享学生的学习动态。智能平台整合了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功能,还具备推送提醒、数据可视化等多项优势。教师使用平台中的“数据云端存储”功能,可随时上传学生的学习评估报告,家长则根据平台所提供的实时数据,深入了解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平台内的数据能够精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涵盖了学生兴趣、课堂参与度等多维度信息。数字化平台还简化了传统家校联系的复杂性,提高了家长与教师的互动效率,为双方提供了更加高效的互动体验。
2.个性化数据分析促进家校协作精准化
随着现代数据分析技术成熟化,家校合作已经进入“精准教育”时代。基于智能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掌握情况及能力发展能够被量化呈现。平台自动生成的学习报告,包含了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学习习惯曲线”“课后作业完成质量”等多种具体数据。平台精准呈现这些数据,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合力”提供依据,使教育方法更具科学性。家长基于这些数据分析,配合学校的教学要求,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培养其学习习惯。数据的即时更新和自动反馈系统使教育干预能在最短时间内进行,保证学生的发展方向与学校教学目标一致。依托这种精准的数据支持,家校协同的教学目标可以迅速调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在线教育资源拓宽家校共育合作路径
数字技术给家长与教师带来了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为家庭和学校搭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桥梁”。教育平台上的“资源共享模块”涵盖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教材,还包含“拓展阅读推荐”“课后习题解析”等补充材料。家长借助在线资源了解教学进度,结合平台的互动功能,可以随时咨询教师,掌握最佳辅导方式。广泛使用数字资源使家长不再局限于被动的家庭教育,而是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中,获取第一手的教学信息。此外,在线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资源平台的拓展不仅是传统教育的延伸,更是实现家校共育的数字化转型。
三、数字赋能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的创新方法
1.搭建智能平台,织密家校沟通的“信息网”
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突破,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更精确的沟通手段。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目标。借助智能化平台,教师和家长可以实现信息的精准互动,平台能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借助大数据技术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可视化数据分析,帮助双方更好地调整教育策略。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沟通平台,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使教育质量得以提升。
教师应熟练掌握智能平台的使用方法,应用平台设定学生日常学习动态的更新频率。每天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上传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以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进度,生成一份电子报告,将报告内容自动整合进平台的数据库,家长则用个人账户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还应利用平台的推送功能,将重要的学习目标、活动安排等信息及时通知家长,保持沟通顺畅。数据分析是智能平台的关键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生成学习习惯图表、错题分布图表等不同维度的图表,这些图表能够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策略,也为家长提供更直观的学习反馈。此外,平台还提供了在线沟通的功能,教师可以设置固定时间,借助平台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线上会谈,讨论学生的学习表现。平台上的“互动问答模块”也是教师应重视的部分,家长可以随时在平台上提问,教师需及时作答,促使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借助智能平台,教师还能使用公告栏功能发布重要活动的详细信息,家长从平台直接报名,并且参与到活动中,增强家校共育的深度,织密家校沟通的“信息网”。
2.数据驱动教学,铺设家校共育的“精准路”
基于《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的要求,小学教育需要从单一的教学评价转向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动态评估,以支持个性化教学的发展。教师创新数据驱动的教育模式,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还能收集学生多维度的学习数据,分析出学生的潜在问题,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方案。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数据分析技术能够为家长提供更加清晰的个性化学习报告,从而提高家校合作的精确度,增强教育的科学性。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建立学生的学习数据档案系统,收集学生的日常课堂评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等数据,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所有数据都应上传至平台,并在每周定期生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报告”。报告内容包含小测成绩单,还包括学习习惯的趋势图、知识点掌握的分布图等。报告会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呈现,方便家长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进一步提升数据的精准性,教师可以借助在线测评工具为学生设计针对性测试,检测学生在某知识领域的学习情况,并将其结果加入报告中。教师需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借助数据平台将学生的学习数据详细展示给家长,并且详细解读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变化。每次家长会前,教师会提前分析各学生的数据,对比分析学生的学习问题所在,进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调整方案。家长会上的重点是家校双方根据数据进行深度讨论,教师需应用平台提供的实时数据分析工具,与家长讨论如何调整学生的学习计划,并提出具体的家庭辅导建议。家长登录平台的“学习建议区”可以查看针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建议,结合数据反馈调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教师采取基于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措施,能够保障与家长合力教育的精准性,铺设好家校共育的“精准路”。
3.虚拟课堂助力,开辟家校共育的“无界山”
虚拟课堂是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创新模式,其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推动了教育形式的深度变革。虚拟课堂的推广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扩展教育的时空维度,使教学内容能够超越教室的物理边界,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的方式。该技术不仅优化了家校沟通过程,还使家长能够深度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借助虚拟课堂,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实现了“无界化”的教育合作模式。
小学教师借助虚拟课堂教学,应熟练掌握虚拟课堂的各项技术功能。虚拟课堂的互动板块、实时录播系统等都是关键工具,教师需要将日常课程录制并上传到平台,保证家长能够注册账号访问所有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平台的“课堂互动系统”,鼓励家长旁听。涉及学生学习困难的课程环节,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设置互动提问功能,家长则直接参与课堂讨论,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困惑。经由这种实时的家校互动,家长能够清晰了解教学进度、课程安排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与教师保持持续沟通。虚拟课堂中的“课堂回放功能”也是重要环节,教师可将课程回放设置为个性化点播,家长在工作之余随时查看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并使用回放功能与学生一起回顾重要的知识点。教师还应在平台上设计“学习反思板块”,每节课结束后,学生和家长可以借助虚拟课堂的“学习反思板块”功能提交课后问题,教师在课后统一进行答疑。虚拟课堂的“家校沟通系统”允许教师和家长开启线上视频会议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交流。教师可以在平台上设置教学反馈会议,家长加入系统实时参与讨论,与教师详细探讨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表现以及未来的学习规划,开辟家校共育的“无界山”。
4.互动资源共享,筑起家校共育的“共赢桥”
在数字赋能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需要建立智能平台,与家长高效共享资源,推动教育资源从单一课堂走向家庭,家长和教师得以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资源共享可以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实现教育的一致性,家校双方可以在统一的资源平台上随时获取最新的教育信息,配合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在线资源平台,将课内外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并上传到平台,使家长能够随时访问。每周制定好课程计划后,教师应将所需的教材、参考书籍、拓展读物等资源整理上传,资源应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拓展三个层次,家长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辅导。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上的“学习资源推送系统”定期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包括课外拓展材料、思维训练题目和学科延展书单,帮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找到更好的辅导路径。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在于实时互动,教师应在平台上设置“家校互动模块”,家长能够借助该功能与教师沟通学生的学习进展,教师可以登录资源平台定期向家长发布学生的学习阶段目标,家长可根据这些任务及时进行家庭辅导。同时,教师应在每周教学总结时,将本周课堂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学习难点和易错点整理成电子档案,并在平台上发布。这些信息会直接推送至家长端,家长可以在课后与学生共同学习,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补习。互动模块还应包含答疑功能,家长在辅导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可以随时从平台提交,教师可借助资源平台快速回复,实现即时互动,筑起家校共育的“同心桥”。
5.智能提醒监督,守护家校共育的“时光钟”
智能提醒与监督功能的应用已成为教师家校共育中提高时间管理效率的关键手段,教师运用信息技术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醒功能则成为家校协作中的重要工具。教师借助智能提醒系统,将每个学习节点的信息准确推送,家长可以根据提醒内容及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进程中。教师则借助该功能,保证教育环节的有序进行,同时督促家长配合完成特定的教育任务。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育平台的“智能提醒模块”,将教学任务、作业安排、测试计划及重要学习活动提前设置提醒。教师可在每周初根据教学计划,将一周内的关键任务录入系统,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个性化的提醒推送时间。系统会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将学习任务发送至家长端,家长根据提醒内容监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在系统中反馈完成情况。提醒内容包括学科作业,还应涵盖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学习工具的准备情况等日常学习习惯,保证学生按计划学习。在家校沟通中,教师还可以使用平台的“学习进度监督系统”实时跟踪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教师应定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使用平台发送个性化的提醒信息,指出学生需要加强的领域,家长可以根据这些提醒调整家庭辅导的侧重点。教师还可以应用“智能监督模块”设置阶段性学习目标的完成提醒,提醒系统将自动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在任务未完成时进行及时提醒,并将该提醒同步推送至家长端,保证学生的学习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与家长共同守护家校共育的“时光钟”。
综上所述,在数字赋能背景下,家校共育正迈向更加高效精准的方向。教师经由对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为家长与学校的协同合作提供了更强的技术支撑。教师创新方法打破了传统家校合作的时空限制,也使得教育资源得以高效共享,推动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家校共育的模式正在不断优化,为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生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迪萍《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教育界》2024年第25期。
[2] 李桂霞《家校共育背景下提升小学班主任家校沟通能力的策略研究》,《教师》2024年第24期。
[3] 刘红《加强家校合作共育,提高小学德育实效》,《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6期。
(林燕山,1975年生,女,汉族,甘肃永登人,大学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班主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