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从创设真实情境、利用多媒体资源、设计问题情境、开展合作学习以及结合生活实际等五个方面,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高水平地应用情境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部编版教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31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从创设真实情境、利用多媒体资源、设计问题情境、开展合作学习以及结合生活实际等五个方面,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高水平地应用情境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构建宏观情境框架,引导整体认知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一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向具体运算过渡阶段,认知特点为感知动作内化为心理表象,初步建立符号功能。针对此特征,构建契合儿童认知水平的宏观情境框架对加速适应小学语文学习至关重要。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想象”主题为例,教师可构建“探秘想象岛”情境,串联单元内容。学生化身探险家,通过阅读课文、分享经历、创作故事等活动,深化日常现象理解,锻炼语言文字能力,实现认知与情感双重发展。此设计符合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创新思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2.灵活运用多元素材,打造生动课堂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创造贴合课文且富有趣味性的“小情境”,使抽象文字直观可感。以《比尾巴》为例,教师可围绕“走进动物王国,探索尾巴奥秘”的情境主题,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尾巴特征,并鼓励模仿动作,如摇摆、卷曲等,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多媒体资源的引入,可展示更多尾巴的有趣功能和相关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此外,教师还可结合肢体语言,通过动作表演等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情境。这种多感官刺激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理解力,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发展,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3.融合生活体验,增强情境代入感
为了进一步增强情境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教师应注重将情境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学习新知,从而增强情境的代入感和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探秘想象岛”的宏观情境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描述自己心中的想象岛是什么样子,岛上可能有哪些奇妙的生物和景观。在《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接触过的动物,分享它们尾巴的特点和趣事,从而将课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这种融合生活体验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无缝对接。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情境
1.创设视听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在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多媒体资源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巧妙融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教师能构建出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视听情境,使抽象的课程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提升学生的感知体验和学习兴趣。在课文导入环节,视听冲击对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至关重要。以《海上日出》为例,教师可精选或制作展现海上日出壮丽景象的视频,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学生随着画面展开,仿佛置身海边,目睹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壮观瞬间,伴随轻柔的海浪声和悠扬的背景音乐,情感迅速融入课文情境,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此视听结合导入方式,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还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搭建了桥梁,彰显出多媒体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创新字词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但传统的识字方式往往显得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资源的引入,为字词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互动游戏,将识字过程游戏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字词知识。以《青蛙写诗》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跳荷叶”的平板交互式游戏。在游戏中,学生需要扮演小青蛙,通过跳跃到不同的荷叶上来选择正确的字词。每片荷叶上都标有一个生字或词语,学生需准确识别并跳跃到相应的荷叶上,才能完成游戏任务。这种游戏化的识字方式,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还通过动手操作和即时反馈机制,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
3.拓展情境空间,促进深度理解
多媒体资源不仅限于视听素材,还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立体、多维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通过模拟课文中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亲身体验课文所描述的事件和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的圆明园游览环境。学生佩戴VR设备,即可“走进”圆明园,目睹其昔日的辉煌和后来的毁灭场景。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屈辱,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三、设计问题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1.预设问题引导,激发预习兴趣
问题情境法作为一种高效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挑战性与启发性并存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前,教师可巧妙运用此法,设计一系列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时自主探究,为课堂学习奠基。以《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为例,教师可预设问题:“何为纳米技术?”“其特点有哪些?”“身边哪些产品或领域应用了纳米技术?”这些问题紧扣主题,兼具开放性和探索性,能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在预习中主动查阅资料、寻求答案。此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更在自主探究中锻炼了信息检索、整合与分析能力,体现了问题情境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显著成效。
2.课中提问互动,促进深度思考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法的应用同样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应更加注重深度和广度,旨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理解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以《灰姑娘》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提出诸如“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你会如何对待灰姑娘?”“灰姑娘如果不放弃机会,最终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为什么?”“这个故事中,哪些情节体现了灰姑娘的善良和坚韧?”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表面情节,还需要他们深入剖析人物心理、故事主题和道德寓意,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学生还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课后拓展延伸,强化实践能力
问题情境法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拓展至课后,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课后问题设计需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教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后,教师可布置实践性作业:调查市场上应用纳米技术的产品,并撰写调查报告,分析产品如何利用纳米技术改善生活。此作业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又可以培养其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又如,在学习《灰姑娘》一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编故事,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富有教育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此类问题设计,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提升了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四、开展合作学习,强化主体地位
1.创设合作情境,促进课文理解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多样化教学,以提升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交流协作,深化课文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分组探究。例如,在《绿》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夏、秋、冬三季的代表颜色及来源,小组内讨论确定颜色,并寻找自然景物或生活现象。随后,小组合作仿写课文精彩段落,描绘季节色彩之美。最后,小组代表分享交流,展示成果。此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探究力,提升了团队协作和语言建构能力。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路径。
2.角色扮演交流,提升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学生能否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学习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交际情境,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教学《用多大的声音》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在不同场合(如图书馆、教室、操场等)应该使用多大的声音说话。学生需在小组内充分交流意见,形成共识。随后,教师可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如模拟图书馆借书、教室讨论问题、操场活动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交际过程。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感受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整合多元资源,拓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限于课文理解和口语交际,它还可以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相结合,如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教师可以通过整合多元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合作学习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其综合素养。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阅读分享和讨论。每组负责一篇或几篇文章,通过阅读、分析、总结,形成小组阅读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合作写作任务,如共同创作一篇童话、编写一本班级作文集等。学生需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写作任务,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作能力。
五、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1.联结生活经验,深化课文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经验,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汲取经验,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在下雨天的所见所感,如雨滴的声音、雨后的清新空气、雨水的滋润等。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相联系,让他们通过对比和联想,深入理解课文中对雨点儿的描绘。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然而,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缺乏写作素材和兴趣。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创设与生活相关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以《我的梦想》为例,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梦想分享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找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和灵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梦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如何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挑战。这样的写作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开展实践活动,增强语文应用
语文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熟练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为此,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多元语文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读书会、朗诵比赛、文艺演出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增强了其社会参与感。同时,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的参观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略语文的深厚底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此外,布置撰写家庭日记、编写校园新闻、进行社会调查等作业,能够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融入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利用多媒体资源、设计问题情境、开展合作学习以及结合生活实际等策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高水平应用情境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秋雨《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8期。
[2] 张秀琴《小学语文之情境教学》,《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年第4期。
[3] 焦自清、王翠翠《基于新课改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
(徐慧芹,1990年生,女,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