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职历史课程实施经历了从任意选修到选修再到必修的演进,课程标准的颁布尤其是作为国家事权的统编教材的编写与投入使用,使其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江苏省较早开启了中职历史课程教学实践,对其“经验”的梳理与调研,将有利于促进中职历史课程的实施。调研显示,当前的中职历史课程实施仍然面临着对中职历史课程重视度不高且缺乏落实监督机制、课标职教特色适应性不强、统编历史教材认同度不高、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瓶颈、教研及评价机制的低效与缺失等困境。针对中职历史课程现状问题,中职历史课程实施的策略与路径是:提高站位,强化历史等公共基础课程地位;完善机制,推动中职历史课程有效落实;搭建平台,完善省、市、校三级教研培训机制;修订政策,提高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的适应性。
关键词 中职教育;历史课程;课程改革;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5-0019-06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意志,中职历史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更在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相较于专业课的突出地位,中职历史课程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中职历史课标”)颁布实施[1]。2023年9月,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职历史统编教材(以下简称“中职统编教材”)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统所属的技工类院校正式使用。自中职历史课标颁布四年、中职历史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一年多以来,中职历史课程实施的情况如何?育人效果如何?存在哪些困境?本文拟以历史的维度,探寻我国中职历史课程实施的演进轨迹,并以江苏省实践为例,剖析其当下的实施现状与困境,旨在为中职历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优化路径和实践策略。
一、中职历史课程的演进
中职历史课程地位确立的过程异常艰难,仅在名称上就经历了文化课、文化基础课程再到公共基础课程的演变,在实施方式上经历了从任意选修到选修再到必修的演进。其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党的十八大以前:无序与零星实施的摸索
历史地看,历史课程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经历了从文化基础课程到公共基础课程的演变。2000年3月,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可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可单独设课或开设综合课”。据此,一些文化艺术、旅游商贸、财经财会、师范类中职学校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自主开设历史课程。此时历史课程属于中职文化课,尚不属于“基础”课,更不是必修课,此时的历史课处于“零星、无序”的开设状态,且这一状况延续了将近10年。
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部分学校意识到历史课程在学生德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德育课程中融入历史教育的相关内容[2]。2009年1月,为保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教育部再次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正式将“文化基础课程”更名为“公共基础课程”,“其他人文科学类课程,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虽然“历史”学科名称仍未出现在国家级文件中,但历史课程此时已经属于“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人文科学类课程,从名称到开设范围都实现了更新与扩大。
总体来看,十八大以前的中职历史课程实施处于“无序、零星”开设的摸索阶段,中职历史课程完全处于无指导性教学大纲、无固定教材、无实施方案的“三无”状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国家明确的文件作为依据。这些无序与零星的探索为十八大后统一与规范的历史课程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也为之后中职历史课程改革探明了方向。
(二)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走向统一与规范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提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制定得以显著强化,国家通过统一与规范的政策导向,使历史课程的学科地位逐渐得到了明确。
2014年起,“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教材修订的基本依据。同年7月起,教育部委托有关专业机构启动组织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课程标准研制工作[4]。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开齐、开足、开好历史等基础课程”。经过两年多的编制工作,2016年12月,教育部公布《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志着中职历史课程已开始进入公众视野,逐渐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历史学科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2020年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历史等三门课程标准。再一次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5]。
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中职历史课程的开设得到了统一与规范,并对中职历史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进行了统一与规范,改变了以往课程设置随意化、课时安排混乱的局面。表明历史课程已从国家政策上正式纳入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其基础性地位得到确立。
(三)二十大以来:事关国家事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经历了从没有开设,到零星开设,再发展到以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方式统一、规范开设的艰难历程,而统编历史教材的编写,更是将中职历史课程实施提到了“国家事权”的高度。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职历史课程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作为落实课程标准的载体,教材编写便提上了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6]教材是教育改革理念与课堂教学实施的中介,尤其是对意识形态较强的三科统编教材来说,其是否正确、有效且清晰地表达了国家教育意志,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方向、规格和质量[7]。中职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简称“中职三科”)统编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中央要求,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要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8]。
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历史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载体,也是历史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呈现,更是历史教学的“范本”,对课程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职历史统编教材基础模块共2册,分别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已分别于2023年秋季学期、2024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并逐渐在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使用。
中职公共基础课作为促进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课程,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以及在切实维护国家制度和国家政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9]。自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到2020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中职历史课标,再到2023年中职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共历时10余年。无论是修订原有的中职公共基础课课标,还是增加历史学科作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其出发点始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10]。这期间,中职历史课程从无到有,从文化基础课到公共基础课,从选修到必修,也从无序、零星开设到选择开设再到必须开设、再到拥有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这标志着中职历史课程已成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职历史课程实施的江苏实践
江苏省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较早开启了中职历史课程教学实践,对其“经验”的梳理,有利于促进中职历史课程的统一与规范实施。
(一)重视课程实施的顶层设计
2020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10门公共基础课程标准颁布后,江苏省教育厅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了省级层面的课程实施方案,启动了10门《中职公共课国家课程标准江苏实施性教学方案》研制,并邀请来自全国的多位中职历史课标研制专家对中职历史课程教学指导方案进行了论证,形成《江苏中职历史课程标准实施性教学指南》并正式出版使用。《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历史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历史课程在中职阶段的教育功能,即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明确了中职历史课程设置与实施要求,确保了国家政策的顺利落地。
(二)推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融合
在教学内容上,江苏省中职历史课程不仅涵盖国家课标规定的基础模块,还根据本地丰富的历史资源,设置了一系列拓展模块,如江苏地方史、历史名人故事等,既满足了中职教育的专业化要求,又增强了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同时,江苏省还积极推动中职历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注重将社会热点、科技发展等融入课程,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2023年,国家统编教材推出,江苏省积极响应,将国家统编教材引入课堂,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和修订与专业紧密相连的本土化素材,使得教学内容既能满足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又能体现本土历史的丰富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统编教材的使用反馈、研讨,并提出修改建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同时也确保教材内容契合当地历史教育需求。
(三)构建“省、市、校”三级教研推进机制
所谓“省、市、校”三级教研机制,主要是以江苏省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科研中心组为载体,开展“省级主办、市级协办、学校承办”的教科研活动,逐渐形成省级发动、大市组织、学校参与的协同教研机制,立足课堂、面向现场,实地推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11]。同时,通过建立历史课程研究联盟、教科研中心组、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教学共同体,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问题,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程实施质量的持续提升。2023年10月,组织开展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贯标·促学·提质’主题教研活动”;2024年上半年,推动开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同备一门课”主题教研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历史课堂倡导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如历史故事讲述、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通过数智赋能提升教学效果。
(四)实施“学标、用标、贯标”主题培训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江苏省注重加强对中职历史教师的在职培训,通过“国培”“省培”以及设立专项培训项目,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课标理解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近年来,江苏面向全省展开了以“学习新课标、应用新课标、贯彻新课标”即“学标、用标、贯标”为主题的省、市、校三级培训[12]。2019年10月,在新课标还未正式出台之前,便开展了省级层面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门学科新课标培训。2023年11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了“2023年省中职历史学科统编教材培训活动”。活动设计了专题讲座、公开课教学展示、点评、研讨等环节,有助于教师将新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推动历史课程的顺利实施。
通过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江苏省中职历史课程在统一与规范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课程的开设率显著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稳步提升,新课标与统编教材的适应性得到加强,教学管理、教研活动机制逐步完善,为其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中职历史课程实施的困境
为全面掌握全省中职历史课标落实、中职统编教材实施及中职历史课程实施情况,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在2021年贯彻落实中职历史课标情况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线上会议、线下实地走访、座谈、访谈等方式于2024年开展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实施情况”调研。调研发现,当前的中职历史课程实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困境。
(一)重视度不高且缺乏落实监督机制
国家及地方落实、监督机制的健全是中职历史课程实施的保障。2020年中职三科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的最后部分均设有“对地方与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栏目,都提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课程标准实施的统筹规划与管理督导、督查”,“要加强教学管理,实行听课巡课制度”[13]。根据调研数据统计,尽管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已经明确,要求历史课程在中职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但实际的课程开设率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其一,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充分重视历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价值和作用,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调研就全部开设,之后就压缩课程、缩短课时、混班大班化教学”的弄虚作假现象。直接影响了课程的资源配置与实施质量,导致历史课程开设覆盖率低且不均衡。其二,各地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等形式主义现象。自《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教材厅函[2023]7号)下发之后,大多省份教育厅出台了相关“通知”,但也仅限于通知,如何落实、落实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落实得怎么样等均无从谈及。其三,从国家到地方均缺少课程实施的督查、督导等监督机制。除教育部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相关“通知”之外,教育部、省域教育厅及市、县(区)域教育局鲜有课程实施情况相关的监督机制出台。
(二)课标职教特色适应性不强
课标作为中职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其适应性问题直接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成效。首先,中职历史课标中涉及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4]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完全相同,远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其次,中职历史课标没有明确开设年级与模块内容。最后,中职历史课标没有将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拓展模块设置为必选修模块,而是设置为“任意选修”,约束性大打折扣。整体来看,中职历史课标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特征。中职与普高虽同属高中阶段教育,但毕竟是不同的发展路线,中职与普高学生在入学成绩、学习素养、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培养目标和方向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如果照搬普高标准和要求,职业教育特征就难以突出,其实施难度也必然加大。
(三)统编历史教材认同度不高
教材的接受度和反馈是衡量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指标。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的教材建设是立足当今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着眼于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刻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总结我国教材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的重大创新[15]。自2023年8月中职历史统编教材出版并投入使用以来,无论是教材编写组织者、管理者、编写者,还是一线教师的使用者,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均在公开场合对该套教材表示肯定,很少有持批评态度或提出建议者。但江苏省中职学校使用后的反馈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编写者中高校和普通高中教师参与的痕迹过重,忽视了中职历史教学现状、中职历史教师的参与度及对教材理解与使用的难度。二是新教材中的理论部分相对较多,而与专业结合的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职教育侧重技能培养的特性存在一定冲突,导致在实际教学中难以与学生的专业需求紧密对接。三是教材的配套资源不足。如教学指南、习题和数字化辅助材料等不足,缺乏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工具和教学案例等。这要求教材出版方与教育部门合作,提供更丰富和针对性强的配套资源,以辅助师生更有效地使用教材,促进中职历史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瓶颈
师资缺乏、编制阻碍成为中职历史课程有效实施的瓶颈。一是历史专业教师不足,这是当前中职历史课程实施最迫切的问题。大部分学校的历史教学是由外聘教师或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兼任。对一所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的调研发现,2024年该校招生1300余人,有36个教学班,但本校历史教师却仅有2名,这种现象在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学校更加严重。二是历史教师年龄结构失衡。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开设历史课程的基础,多年没有招聘历史教师,仅有的历史教师大都超过50岁,这些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有限,而这两年突击招聘的年轻教师虽富有活力,但在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上存在不足,这种年龄结构的失衡影响了课程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三是历史教师编制阻碍。多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使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大大减少,但学校规模变大,有的学校甚至拥有开放大学、技工学校、职教中心、五年制分院、办学点等多个名称,教师编制不减反增。调研发现,部分学校已十几年未招聘应届毕业生教师。教师混编混岗工作问题突出,只能采用外聘或本校教师兼职完成历史等课程教学任务。
(五)教研及评价机制的低效与缺失
教研活动的低效、学业水平监测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中职历史课程的实施。首先是教研活动的低效与教研机制的缺乏。一是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度不高。由于教师少,课时量大,历史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教研活动。二是教研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足,案例研讨、教学工作坊等互动式、实践性强的教研活动相对较少。未能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教学方法更新和教学策略改进的具体问题,使得教师对历史教研活动的参与意愿不高。三是教研活动缺乏常态化机制。由于中等职业学校“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惯性,本身就没有开展教研活动的习惯,更不用说形成一个连贯的、常态化的教研机制。其次是学业水平检测机制缺失。学业水平检测机制是保障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环节,当前中职历史课程学业水平检测仍以“校本”为主,且过于侧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评价。原因就在于缺少将历史课程纳入省域学业水平检测或职教高考的制度设计。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没兴趣、教师教学没动力,偏离了国家将中职历史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设计的初衷。
四、中职历史课程实施的路径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2020年中职历史课标的颁布实施与历史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是国家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024年,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使用情况,教育部教材局开展了中职三科统编教材使用监测工作,并对江苏、山东等省份开展了实地调研,进一步凸显了中职历史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本文从政策机制、教师、教研和评价等课程实施要点出发,探索中职历史课程实施的有效路径,希冀克服其实施瓶颈,助力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提高站位,强化历史等公共基础课程地位
历史教育事关国家事权,不仅关乎知识传承,更是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以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中职历史课程实施的路径与策略中,首要的步骤是需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提高站位,强化历史教育在中职阶段重要性的共识。同时,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处于关键时刻,调整普职比的呼声不断高涨,弱化中等职业教育的趋势日益明显,已经有多所公办中职停办或转为综合高中。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江苏省各区市实际招生普职比已基本达到7∶3,个别地区已超过这一比例,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将到达8∶2。此外,2024年多个区市已经出现五年制录取分数低于中职的“倒挂”现象,宁选中职不选五年制高职,说明职教高考已成为中职生升学的主渠道。在此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有必要加快转型,强化历史等公共基础课程作用,以应对未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二)完善机制,推动中职历史课程有效落实
在推进省域中职历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完善实施机制并建立一个规范、有序且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实施框架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优化教学考试评价机制。其一,学考制度作为评价中职学生历史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其改革对于推动中职历史课程实施至关重要。应尽快将中职历史学科纳入省域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并将考试成绩作为职教高考的依据。其二,优化职教高考制度设计,将历史学科纳入职教高考公共基础课必考科目,以促进中职历史课程的深化实施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优化教师补充机制及教材监测机制。其一,建议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人社部门、编制部门、学校等多方协同合力解决,实施“三加一减”方式,即通过增加编制招聘一批、学校内部加大培训转岗一批、加大校外教师兼职人数、部分专业课教师编制减少一批。其二,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中职统编教材学科实施方案、建立定期监测反馈与督导机制,保障并推动中职历史课程有效落实。
(三)搭建平台,完善省、市、校三级教研培训机制
教研活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学方法、推动课程改革与实施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要加强教研支持体系建设,构建省、市、校三级教研培训机制。其中,省、市级教研平台不仅负责宏观层面的引领和指导,还承担着整合资源、协调政策与实践,以及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的重任。建议成立教科研中心组、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形式的省、市级教研平台,制定具有培训色彩的主题教研、定期教研制度。二是要重构并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平台作用。学校教研组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可以单独成立教研组,同一地区多所学校可成立联合教研中心组等。学校和地区要建立教研组常态化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提升历史课程实施质量。
(四)修订政策,提高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的适应性
国家政策导向的改变对中职历史课程实施具有深远影响,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的适应性是中职历史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但二者均属于“第一次”,都需要一个修订完善的过程。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后,2020年即进行了修订。根据最新指导思想和教材编写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标颁布一年多后就启动修订、课标出版两年多就完成同步修改落实,这是教育部门主动作为的结果[16]。中职三科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17]。关于中职统编教材的使用和完善,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也指出,教育部要及时研究教材使用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对教材进行修订,使教材不断完善[18]。因此,建议教育部及教材编写单位尽快组织全国尤其是省域有关中职统编教材的“定期调研、定期修订”工作,以推动中职历史课程的科学、有效实施。
展望未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未来中职历史课程改革的趋势。有必要在新修订的中职历史课程标准及统编历史教材的基础之上,探索历史课程的“职业化”改革,即结合专业特色、职业需求,完善课程资源开发尤其是数字历史资源的开发,通过专题教学、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专业与职业实践中浸润历史核心素养,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 考 文 献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EB/OL].(2020-02-14)[2024-12-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2/t20200226_424148.html.
[2]陈晓峰.历史教育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6-8.
[3]谢辉.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J].中国高等教育,2018(12):10-11.
[4][13][14][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 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7,2.
[6]刘博智.擦亮“中国底色”的统编三科教材[N].中国教育报,2018-01-13(004).
[7]陈兰枝.加强统编本教材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访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中小学(中职)历史教材研究基地主任马敏教授[J].教师教育论坛,2020(2):4-7.
[8][18]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中等职业学校三科教材统编工作答记者问[J].教育科学论坛,2023(30):5-7.
[9]屈璐,杨帆.论中职公共基础课的历史演进、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20(25):23-28.
[10]朱慧敏.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15-16.
[11][12]方健华,王新国.从理解到行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的区域解读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14-18.
[15]郑富芝.尺寸教材 悠悠国事——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J].人民教育,2020(Z1):6-9.
[16]李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7):12-18.
Evolution, Dilemmas and Paths of Implementing History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Wang Xinguo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history curriculum has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from arbitrary elective to elective and then to compulsory. The promulg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especially the compilation and use of unified textbook as a national authority, has brought it into the fast lane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Jiangsu Province start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history curriculu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earlier, and the combing of its“experience”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story curriculu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owever,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history curriculum is still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such as low attention to secondary vocational history curriculum and lack of implementation supervision mechanism, weak adaptability of curriculum standard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low recognition of unified compilation of history textbooks, bottleneck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low efficiency and lack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history curriculu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trategies and path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history curriculum: improving the standing posi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status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such as history; improve the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history course; build a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training mechanism at provincial, municipal and university levels; revise policies to improv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unified textbook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istory curriculum; curriculum reform;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talents
Author" Wang Xinguo, senior lecturer of the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Education of Jiangsu Academy of Education Sciences (Nanjing 210013)
作者简介
王新国(1978- ),男,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江苏智库)、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南京,210013)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度重大课题“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省域推进路径研究”(JSJKY2024005),主持人:陈向阳;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机制优化与路径创新研究”(B/2023/01/201),主持人:王新国、方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