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共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既具有教育公共性的价值诉求,也呈现出工具性的“奠基”作用。一方面,公共基础课程回应了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共性诉求;另一方面,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知识准备。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公共基础课程经历了强制性制度变迁主导向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并存的制度变迁逻辑转型,前者是对中职教育基于需求导向的就业准备教育发展阶段特征的回应,后者是对中职教育基于供给导向的基础层次教育发展阶段特征的回应。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坚持“升学与就业并重”,推动“职普分流”上移,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性”需要进一步巩固。基于此,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更需要深化对高中阶段共性目标、课程内容以及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比例等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地位;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5-0006-06
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性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的基本途径。随着2019年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及课程教学标准的出台,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立足核心素养体系,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政策安排充分发挥了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在意识形态构建、育人以及社会服务中的功能定位,实现从为了职业的教育走向通过职业的教育[1]。这一走向也进一步表明,课程既是国家意志的社会化建构,也是对教育发展阶段特征的呈现。课程是教育目标实现的载体,不同教育发展阶段的教育目标也呈现出差异性,改革成为课程适应教育目标的常态,教育发展阶段转型也成为新教育目标形成与课程改革的原动力之一。审视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不仅要关注服务国家意志的规制性政治逻辑,也要科学定位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的规范性的实践逻辑,以确保课程改革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
一、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共同基础
“职普分流”政策将有升学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通过政策引导,分别招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由此,高中阶段教育由两类不同的学校分别承担,构成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双轨”模式。
职普双轨背景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二者具备内在的一致性,即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同属于高中教育层次。作为同一层级的教育类型,二者具有同质性,应具备相同的高中阶段教育人才培养的“达标”规格。从教育政策安排来看,根据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包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劳动等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其课程体系概况为“文化理论课程+艺术体育+实践课程”;根据《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物理、化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等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选修课程,其课程体系概括为“文化理论课程+艺术体育+专业课”。从国家政策安排来看,文化理论课程、艺术体育等是高中阶段教育不同教育类型学校的共同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分课程及其实施目标构建了面向高中阶段教育学生的共同基础[2]。
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现教育类型差异,课程内容安排回应职业教育的类型特性。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开设的同类课程在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中,课时和内容设置呈现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一方面是教育类型差异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教育阶段决定的。前者具有先发内生性特征,是教育属性的体现,后者具有后发外生性特征,属于国家教育制度体现。就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来说,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具备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服务专业教育的双重职能。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核心素养目标通过基于国家政策安排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实现。其中,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8门,选修课程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职业素养等,并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模块实现对专业教育的服务和支持,如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必修课与选修课程的要求提供了自上而下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政策安排,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强制性。
升学准备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中等职业教育坚持就业与升学并重,升学准备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不断被强化。并且,职教高考政策为中职升学提供了政策依据,也巩固了文化基础课程在中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2014年职教高考制度进入顶层设计的范畴,截至当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基于“文化知识+职业技能”为主导的考试招生模式。从各省职教高考制度的实践来看,基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文化基础和职业技能测试是主流的考试招生模式。在职教高考政策安排下,基于升学评价的绩效导向,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实施升学准备教育的主体。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实施中,基于考试科目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成为学校课程选择的重中之重。学校在公共基础课程上的自主行动,形成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安排并行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基础课程制度变迁逻辑。
以上分析阐释了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发生机制。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公共性和基础性特征。公共性确保知识具备高中阶段教育的普适性,中职教育阶段学生能够共同参与,并且符合国家意志。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学生发展来看体现在能够为学生群体的就业、升学、终身学习等提供准备教育,二是从职业教育系统来看,体现在能够成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部分。基于公共性和基础性的要求,政府成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决策的应然参与主体,作为公益性事业的中等职业教育或学校成为落实政府顶层设计、确保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然承载者。由此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发生的决策主体是政府,属于第一集团,学校是参与或影响决策效果的关键变量。由政府规定的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现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由学校推进的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实施则具备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征。前者体现了基于基础知识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后者体现了基于就业和学业的职能导向。
二、作为就业准备教育: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受政策的规约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准备教育属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经历了在就业和升学之间波动的钟摆现象,总体上呈现出“需求”驱动的改革模式。改革开放后,党的中心工作开始实现转变,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恢复,对各级各类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受人才需求的驱动,职业教育快速恢复并发展起来。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成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中等职业教育问题没有解决的重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就业者的政治、文化、技术准备缺乏应有的要求。
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中职教授与政治、文化、技术相关的内容,构建服务就业的职业课程模式[3]。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准备教育”的属性也基本确立。
(二)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制度安排
作为就业准备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心在服务就业的专业课程领域。课程内容方面,更加重视实训课程设置、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等[4],公共基础课程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由于公共基础课程承担了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知识教育的载体功能,政策安排成为驱动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开设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公共基础课程是国家意志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具象化实践。
第一,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确保了公共基础课程在中职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保持相对稳定的课时比例,体现出鲜明的强制性特征。从国家课程控制的方式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专门组织建设。在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中,代表国家意志专门化的管理机构有助于制度有效实施。1999年,教育部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该机构是执行和落实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专门机构。二是完善政策安排。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职成[2000]1号),基于培养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人才的目标,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加强和改革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关于课程设置,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2号),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承担着实施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任务,设置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二者的比例一般为4∶6,课程包括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和体育为必修课,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类课程为选修课或必修课。至此,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在中职课程结构中的定位也基本予以明确。
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侧重于“职业性”而相对弱化“教育性”的背景下,公共基础课程受益于国家政策关于课时比例的规定,确保了与专业课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但是,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不可避免地呈现补偿性特征,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中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与社会期待存在较大的差距。在2009年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研制(修订)之初,对东中西部5.3余万名中职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4.5万余名入学新生进行数学和英语水平测试后发现,46.60%的学生数学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59.69%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学业水平;38.63%的学生英语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5]。
第二,从政策安排的实践来看,中职就业导向的强势地位依然对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政策安排的“需求”导向。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指向的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回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需要。2010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职成[2010]13号)提出,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课程改革的重心在专业课程,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继续强化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等职业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育属性,凸显了职业性。二是组织变革中的“去专门化”。公共基础课程的弱化与机构变化紧密相关。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下设委员会之一。在弱教育准备和强职业准备的政策安排背景下,文化基础课受到冲击。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政策定位体现了国家维护二者平衡的强制性政策安排,虽然出现阶段性的波动,但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总体保持稳定。
三、作为基础层次教育: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受升学诉求的引导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经历着转型与换轨的双重影响。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过渡性的升学准备教育进一步凸显;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教育的定位进一步明确。终结性的就业准备教育开始向职业预备教育的定位转变[6],过渡性的升学准备教育作为中职教育基础性定位实践方式的取向越来越明显。
第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定位凸显了过渡性特征。2014年,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基础性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教育,培养技能人才。政策话语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定位开始由社会性的“重要基础”拓展至教育性的“基础作用”。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优化教育结构,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基于教育类型的基础定位进一步明确。这里的基础地位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现代职业教育层级体系的基础层次,二是职业技能(技术)培养的基础阶段。这两个维度都凸显中等职业教育的“过渡性”而非“终结性”特征。
第二,职教高考制度提供了升学通道。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成为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分类”改革的重要转折点,考试招生制度的依附性特征弱化,独立性凸显。此后,以高考、单独招生等为主渠道的相对单一的考试招生模式开始向多元化模式方向转变。2013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的若干考试招生方式。此后,以分类考试为起点的职教高考制度建设逐步为中职教育的“升学准备教育”提供了政策通道。分类考试科目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安排偏好带来了直接影响。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21]36号)进一步要求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形式,明确职业技能占比50%,这一政策加速了职教高考制度建设进程。2023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深入推进,职教高考制度逐步畅通为中职毕业生升学通道,“文化素质”逐步成为与职业技能并重的考试评价内容。
(二)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制度安排
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思路是实现办学的基础性转向,其中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成为改革的内容[7]。在升学准备教育功能凸显的进程中,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也进入制度变迁的新阶段,并逐步达成了政策安排与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的共识。
第一,国家政策成为推动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建设的核心动力。制度安排强化了对“文化基础”的要求。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2019年,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将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等8科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物理、化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公共基础课程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评价制度变革加速了公共基础课程改革。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按照职教高考制度安排,各省因地制宜,采用了不同的入学考试组织形式,但从考试内容来看,一般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三个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考试,各省的共性特征在公共基础课程,如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3+证书”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证书”纳入评价范畴,但并未纳入考试科目内容。这一改革进一步凸显出公共基础课程在考试评价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课程教学标准确立了公共基础课程制度变迁的内容体系。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就是回答该学科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实际就是解决该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教材与教法、考试与评价的问题[8]。在就业导向的政策背景下,2009年修订的《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既要适应就业准备教育的内在要求,还要满足中职学校需要实施补偿教育的现实诉求。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依附于就业导向的需求,为就业作准备是核心培养目标,这显然与“文化基础”的培养目标不一致。2019年教育部出台的《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释放出了一个重要信号,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从传统的“就业导向”转变为“知识强化”[9],并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了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闭环。2019年出台的《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明确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基于通识知识与能力的“核心素养”,对高中教育阶段的共性要求做出回应。以语文课程教学标准为例,2009年其教学标准侧重于“语文知识”“语言能力”的学习,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2019年其课程教学标准围绕“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核心素养,凸显个人全面、可持续发展发展,如其课程任务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中等职业学校与国家实现了制度同形。在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进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识与集体行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动了自下而上的公共基础课程制度变迁。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的相对弱势与中职升学评价促使中职学校重视公共基础课程。2015年语文课标研制组对浙江、江苏、陕西、湖南等省份的944位语文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6%的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入学语文水平达不到初中一年级水平。“中职二年级学生对文化课的满意度明显低于专业课,就教学水平指标而言,文化课的得分低于专业课7分。”[10]此外,由于我国中职学生的普遍问题是文化基础薄弱,升入高一级学校后,学习适应存在一定的问题[11]。中职学生公共基础课程学业表现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升学诉求之间的制度冲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公共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出现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倒挂”的现象。在国家政策安排、教育评价的明确导向、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等多重因素作用之下,中等职业学校层面启动了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实践,如“升大班”“普职融通班”等处于政策灰色地带改革的核心内容即公共基础课程。中职学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识由“不愿开”向“开不够”转变,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由供给主导转向需求导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制度一方面继续呈现出国家意志的社会化建构,另一方面也呈现出由学校驱动,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一场重新审视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运行。这场改革运动体现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典型特征。
四、适应当代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求的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展望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同时回答了中职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并提供了高中阶段公共文化知识的底线标准。但是,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新的发展转型阶段。尽管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不同声音,但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仍有其存在价值,并不会濒临消亡,而是将破茧重生[12]。中等职业教育的分流职能逐步弱化,其作为过渡教育阶段的功能日益凸显,但这并不是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合理性的否定,而是呈现了不同发展阶段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变革的一种变式。在此背景下,中职公共基础课程需要通过改革回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的新诉求。
第一,加强政策供给,进一步明确公共基础课程的通识性特征,推动高中阶段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政策建设。基础性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与功能的基本特征,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回应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定位,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需要提供高中阶段人才培养的基本核心素养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提供职业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础性知识的学习,诸如“综合性”“混合模式”成为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增强就业能力为导向改革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是体现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和类型特色的客观需要,而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本位则是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彰显高中阶段教育特征和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13]。但是,与其他教育阶段和类型相比,目前我国关于高中阶段教育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基于此,国家层面应加强面向高中阶段教育的政策与法律供给,明确高中阶段教育的核心素养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准备教育、就业准备教育需要达到的文化基础知识程度。
第二,优化课程模块,建立“厚基础”理念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实施考试评价的选科制。公共基础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模块构成和学时安排,课程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拓展模块(职业模块)。基础模块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性”,拓展模块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具体化为必修课程。但是在职教高考制度理念下,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存在被“语文、数学、外语”替换的潜在危机。基于此,中职公共基础课程需要进一步回应“基础”要求,强化厚基础,推进职教高考制度,参照普通高考选科制,建立与高中阶段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与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相适应的模块化选科考试制度,如根据包括专业大类的不同,确定不同的选考科目。
第三,严格教学管理,厘定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合理比例,适当扩大公共基础课程比重。当前政策安排中,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但是,在不同时期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的实际教学安排通常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当前阶段,中职学校为适应就业与升学双通道的政策要求,重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专业课程的要求。鉴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阶段差异,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比例也需要与这种阶段差异相匹配,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学分弹性管理机制,建立课程开设的上限和下限标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确定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比例。此外,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化建设,按照“为学生定制课程”[14]的课程建设思路,增设一批适应学生就业和升学选择需要的拓展性选修课程,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屈璐,杨帆.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历史演进、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20(25):23-28.
[2]程亮.课程的选择性:证成和达成[J].教育研究,2024(8):70-80.
[3]赵志群.对《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7-9.
[4]刘淑云,祁占勇.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8(7):66-74.
[5][10]陈向阳.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标准:背景、挑战与策略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10-16.
[6]李胜.职业预备教育:体系化视野下中职高质量发展的办学定位[J].职教论坛,2024(8):5-12.
[7]徐国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转向:类型教育的视角[J].教育研究,2021(4):118-127.
[8]余文森.课程标准也是一门“基础教育学”[J].教育科学,2024(5):1-14.
[9]徐国庆,王璐.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5-9
[11]余韵,徐国庆.基础导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路[J].职教论坛,2020(9):56-62.
[12]石伟平,郝天聪.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核心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8(19):16-20+77.
[13]王敬杰,孙诚.综合素质本位的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22-29.
[14]钱明明.从选择走向定制: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新思维[J].职业技术教育,2014(25):32-36.
Re-examining the Basic Positioning of Public Basic Curriculum:A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Xiaowa
Abstract" Public basic curriculum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hich has the value appeal of public education, and also presents the instrumental“foundation-laying”func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public basic curriculum responds to the common demands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goals,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s cultural knowledge preparation for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public basic curriculum experienced compulsory institutional change to mandatory and 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logic transformation, the former i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demand-oriented employment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response, the latter is the found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supply-orient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age characteristic of response. At presen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admission and employment”, and promotes the shift of“vocational and general distribution”, and the“foundation”of public basic courses needs to be further consolidated. Based on this, the reform of public basic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needs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common goals of senior high school, the content of basic curriculum and the propor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public basic curriculum.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ublic basic curriculum; basic status; public nature
Author" Li Xiaowa,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Guangzhou 510030)
作者简介
李小娃(1983- ),男,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发展,高等学校教师发展
基金项目
2022年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委托项目“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建设与实践”(JGWT202205),主持人:李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