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对策探讨

2025-02-19 00:00:00白兰
南方农业·下旬 2025年1期
关键词:数字金融智慧农业数字经济

摘 要 数字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天津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分析天津市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剖析数字经济赋能天津市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乡村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农业物联网应用水平不高、农村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数字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加快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农业物联网生态系统、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数字经济;智慧农业;数字金融;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33

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1]。笔者在分析天津市乡村振兴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天津市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短板,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推动天津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天津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天津市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动农村地区光纤网络、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宁河区数字化村庄为代表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典型。在智慧农业应用方面,天津市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推广应用北斗导航、无人机植保等现代信息技术,建成了武清区2万hm2小站稻智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2]。在数字乡村治理方面,天津市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为抓手,积极构建“天津北方e站-村级站”体系,推动农村基层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了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便捷化[2]。此外,天津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通过“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打造了一批农村电商品牌,助力特色优质农产品进城进户。总体来看,天津市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已初步呈现数字化发展态势,但仍存在数字经济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不够、农业数字化转型有待加速等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

当前,天津市乡村数字化转型虽已起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位置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宽带网络覆盖率和接入速率与城镇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制约了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无人机植保技术为例,由于缺乏高速率、低时延的5G网络支撑,难以实现大规模作业面积下的精准喷洒和实时监控。同时,农业物联网感知设备部署不足,农事数据采集规模化程度不高,导致数据驱动的精准化农业生产决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偏低。此外,农机装备与信息技术融合不够紧密,大多数农机仍未实现数据采集和远程管理功能,难以支撑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作业[3]。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数字化改造缓慢,尚未建立农产品溯源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产销对接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2.2 农业物联网应用水平不高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应用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天津市大多数农业物联网项目仍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以温室大棚环境监测为例,部分农户虽已部署温湿度传感器等设备,但数据采集频率较低,难以支撑精细化环境调控。农田土壤监测方面,即使部署了监测土壤温湿度、养分含量等的传感器,但由于缺乏与灌溉、施肥设备的联动控制,无法实现精准灌溉施肥。畜禽养殖领域,自动饲喂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智能设备的普及率不高,大多养殖户仍采用人工管理模式,难以实现饲养过程的精细化管控。农机设备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控功能匮乏,导致农机调度、作业监管等智慧农机应用水平偏低[4]。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海量数据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在农情预警、产量预估等方面的应用还有待加强。

2.3 农村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村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但天津市农村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线上服务渠道建设有待加强。以农村信用社为例,虽已开通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但受限于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农村地区访问速度和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且移动端应用功能较为简单,无法满足农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农村移动支付渗透率偏低,二维码支付、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推广范围有限,部分农户仍习惯于使用现金,数字支付习惯尚未完全养成。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特点的数字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征难以通过传统授信模型有效评估,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仍较为突出。农村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缺乏整合种植养殖、农机作业等数据的农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难以为金融机构提供充分的授信参考依据。

2.4 乡村数字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渗透,乡村治理模式也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纵观天津市农村地区的数字治理现状,智慧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乡村基层治理数字化应用普及率不高,线上办公、远程协同等信息化手段在村级组织中的应用较为有限,不少村干部对数字化办公的接受度和使用频次偏低。在村务管理方面,部分村虽已建设村务信息系统,但系统功能相对单一,往往局限于事项发布、进度跟踪等基础应用,缺乏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智能化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数据价值[5]。以村民服务为例,大多数村级服务平台仍以信息展示为主,缺乏与村民诉求收集、办理反馈等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难以实现服务事项的端到端全流程闭环管理。在数字技术与传统治理方式的融合应用方面,农村基层党建、综治维稳、应急管理等领域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不够紧密,数字化治理实际成效有待进一步凸显。

3 发展对策

3.1 加快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

为加快推进天津市乡村数字化转型,应着力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数字乡村公共服务水平。1)聚焦农村光纤网络、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电商、远程医疗等应用需求为牵引,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城乡数字鸿沟弥合。2)鼓励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积极参与乡村数字化建设,探索“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元化建设运营模式,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3)聚焦农民生产生活的刚需领域,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等乡村新兴服务业态,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农村教育医疗质量和均等化程度。可积极引入在线教育平台、互联网医院等优质资源,利用虚拟现实等沉浸式教学手段,丰富农村地区优质教育供给;借助可穿戴监测设备、远程会诊等智慧医疗技术,破解农村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6]。4)着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强化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的数字化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应用推广普及活动,营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生活新场景,为乡村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3.2 构建智慧农业物联网生态系统

天津市应着力构建智慧农业物联网生态系统,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农业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1)推动农业传感器、通信模块等感知层核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突破物联网数据采集、传输等领域的技术瓶颈。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物联网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创新研究,针对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不同农业生产场景,量身定制环境监测、视频监控、溯源管理等物联网应用系统。2)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物联网服务商开展跨界合作,建立农企对接、产需匹配的农业物联网服务平台,促进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和农事操作的精准化执行。3)大力发展“物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打造集生产智控、质量追溯、营销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4)积极推广“互联网+农机”等智慧农机新业态,利用北斗卫星导航、5G通信等技术,开发农机作业远程监管、农机调度指挥等智能化应用,提高农机作业的精准化水平。5)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小农户融入智慧农业发展,助推传统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3.3 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针对天津市农村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应着力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步伐,创新符合“三农”特点的普惠金融产品,优化农村移动支付环境,健全农村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水平。1)支持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建设线上服务渠道,开发适配农村市场需求的手机银行APP,优化客户线上办理存贷款、缴费支付等业务流程,实现低成本获客和高效率运营。2)鼓励金融机构立足农时农事特点,围绕农资购买、农机租赁等场景,设计周期灵活、期限匹配的信贷产品,创新农民信用贷、农房抵押贷等普惠金融产品,破解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难题。3)引导金融机构、支付机构与涉农企业、专业市场等合作,在农资销售、农产品交易等关键环节布设移动支付场景,提供扫码支付、声波支付等便捷支付手段,带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渗透率的提升。4)加快农村信用体系数字化改造,依托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整合种植养殖、农机作业、农产品交易等涉农数据,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农业信用评价模型,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信用信息平台,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中小微企业等提供信用画像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可获得性。

3.4 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水平

天津市应以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应用,全面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水平。1)聚焦农村基层党建、村务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建设集数据感知、分析研判、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乡村治理平台。2)以村民服务需求为导向,梳理优化服务事项办理流程,依托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村民诉求“一网通办”,推动服务事项办理进度可查询、过程可追溯、结果可评价,切实提高村民获得感。3)探索将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技术应用于村级治安防控体系,建立村庄治安态势感知和预警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治安隐患。鼓励各村利用虚拟现实、情景模拟等数字化手段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法治意识和守法自觉性。4)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服务平台,创新开展网上主题党日、在线志愿服务等数字化实践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5)加强农村干部队伍信息化能力建设,开发村干部工作智能辅助系统,利用知识图谱、智能搜索等技术为基层干部学习和决策提供精准服务,提高村干部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完善村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村级财务信息化管理,推进村级财务“阳光工程”,接受村民实时监督。数字化手段助力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可推动解决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共性难题,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4 结语

数字经济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村治理等领域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市应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补齐农业数字化转型、农村数字治理等方面的短板,打通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的连接点,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经济深度融合,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数字动能。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强化部门协同,探索符合天津市实际的乡村数字化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鹏,张路阳.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挑战与对策[J].发展研究,2023,40(4):18-23.

[2] 陈冲,张瑞瑾.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理和实证检验[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2):14-26.

[3] 肖真,刘文婕,陈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以吉安市为例[J].现代农机,2022(5):17-19.

[4] 温磊,张瑞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影响机理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4):25-30.

[5] 常晋,孔振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挑战与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3(7):38-41.

[6] 刘欢.数字经济视域下直播电商赋能乡村振兴策略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8):113-116.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数字金融智慧农业数字经济
普惠金融视角下县域数字金融发展研究
西部金融(2018年5期)2018-10-18 12:11:50
区块链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影响
中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商场现代化(2018年8期)2018-06-21 11:32:10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建议
时代金融(2018年5期)2018-03-23 06:49:58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7期)2016-11-12 03:35:26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
商(2016年25期)2016-07-29 22:05:59
北斗卫星对智慧农业的作用与应用探讨
延边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