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带的珍稀生态系统,在维护海岸生态平衡、防风固沙、保育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作为广西滨海地区重要的红树林资源分布区,钦州市红树林生态开发不仅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也事关当地居民的生计福祉。为探索可持续利用红树林资源的有效路径,给钦州市红树林保护和综合开发提供决策参考,总结钦州市红树林资源概况,以钦州市红树林生态开发现状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当前存在的生态开发与保护失衡、外来物种入侵威胁、生态开发模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优化空间布局,协调开发与保护关系;加强生物防控,遏制外来物种入侵;创新开发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开发;广西钦州市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82
钦州市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东经107°27′~109°56′、北纬21°35′~22°41′,东连北海市和玉林市,南临北部湾,西接防城港市,北与南宁市毗邻。钦州市陆地面积约10 897 km2,大陆海岸线562.64 km。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钦州市肩负着维护北部湾生态安全、推进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作为北部湾地区红树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钦州市现有红树林面积约3 212.82 hm2。科学开发利用钦州市的红树林资源,有助于打造绿色生态屏障,保护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同时有利于挖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价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立足钦州市实际,深入研究红树林生态开发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钦州市红树林资源概况
钦州市红树林资源主要集中在茅尾海、大风江、七十二泾等河口海湾地带。截至2023年,钦州市现存红树林约3 212.82 hm2,其中近70%为天然红树林。从植被类型看,钦州市的红树林可分为乔木林和灌木林两大类别[1]。乔木林主要为引进物种无瓣海桑,面积占红树林总面积的15.39%左右。灌木林则以当地常见的蜡烛果、秋茄树等树种为主,面积约占84.61%,同时零星分布有木榄、老鼠簕,以及珍稀濒危树种红海兰、榄李等。
2 钦州市红树林生态开发现状
钦州市红树林生态开发工作正逐步推进,主要涉及生态养殖、植物利用、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多个领域。生态养殖方面,钦州市充分利用红树林湿地资源,开展多种养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如红树林蛋鸭养殖、桑基鱼塘等,努力实现养殖业与红树林保护的有机结合。植物利用方面,钦州市延续了红树植物的传统药用和食用方式,同时积极探索现代化利用路径,将500 t红树林碳汇量挂牌出让,先试先行进行蓝碳交易[2]。生态旅游方面,钦州市正致力于将红树林打造成以休闲观光为主,融合科普教育和人文体验的综合性景区,并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科普教育方面,钦州市林业部门在红树林保护区设立展厅、标牌等宣教阵地,向公众普及红树林知识,提高全民保护意识。总的来看,钦州市红树林生态开发工作正从多个层面同步推进,逐步探索出一条有利于红树林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 钦州市红树林生态开发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开发与保护失衡
钦州市红树林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政府高度重视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通过人工造林和封育保护等措施,红树林面积得到一定扩大,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引导,开发利用行为对红树林生境造成了新的冲击。部分红树林区域遭受人为活动影响,如人为蚕食侵占、非法养殖等对红树林的生长造成较严重干扰。同时,红树林保护区以外的资源管控存在疏漏,致使非法捕捞、滥采乱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剧了红树林退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存在失衡,红树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
3.2 外来物种入侵威胁
近年来,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植物在红树林区域扩散迅速,造成本土物种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无瓣海桑作为人工引种树种,由于生长快且适应性强,开始在红树林区域里外蔓延,压制并取代了大量本地优势种,导致物种多样性锐减。同时,来自美洲的互花米草更是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凭借其强大的竞争力和繁殖能力,互花米草疯狂扩张,形成大面积单一优势种群,干扰原有植被格局,剥夺其他物种生存空间[3]。两种外来入侵植物的存在不仅破坏了红树林原貌,也进一步加剧了红树林生境的退化。
3.3 生态开发模式单一
钦州市红树林生态开发模式单一,开发利用仍停留在传统层面。传统的生态养殖一直是钦州红树林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缺乏创新突破。尽管生态旅游业正在发展,但当前多数仍局限于简单的观光游览,缺乏深度开发和体验式开发模式。生态养殖业采用的模式也较为单一,未能充分挖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多元价值。开发模式的单一性导致红树林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目前的开发利用仍局限于较低层次、低附加值的领域,使红树林巨大的生态经济价值无法充分释放。
3.4 科技支撑仍显不足
钦州市红树林生态开发的科技支撑力量仍显薄弱,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1)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对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缺乏深入和系统性研究,无法为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理论支撑。2)应用技术储备匮乏,生态修复技术、综合利用等环节的技术瓶颈制约了产业化进程。科技支撑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了红树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基础研究滞后导致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内在运行规律认识不足,开发决策难免存在盲目性。再加上应用技术落后,无法高效开展红树林育苗、造林、病虫害防治等基础工作,经济价值大打折扣。
3.5 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钦州市红树林生态开发的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制约了相关工作的有效推进。1)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各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沟通协调机制薄弱,导致决策执行的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同时,现有的法律法规在操作层面存在空白和模糊地带,很多具体问题缺乏明确的管理标准和可操作的实施细则,造成执法监管困难。2)管理力量投入严重不足,专业管理人员和执法队伍缺乏必要的数量和质量保证,基层管理机构的软硬件条件较为薄弱,无法满足日常监管的需求。此外,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不高,公众意识的缺失给管理工作带来阻力。
4 对策建议
4.1 优化空间布局,协调开发与保护关系
协调红树林保护与开发关系,关键在于优化空间布局,科学区划功能分区。钦州市应以最新的红树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全面评估红树林的面积、分布、物种组成及健康状况,摸清家底。依据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敏感性和重要性程度,合理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可控开发利用区,形成分区分类管控格局。对于核心保护区,严格执行封闭保护,禁止任何开发活动入内;缓冲区应严格限制人为干扰,保持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可控开发区则可有序开展相关项目建设,但必须符合环境影响评估要求[4]。同时,针对已被严重破坏的红树林区域,应制订修复计划,通过人工重建或自然恢复等方式逐步实现生境修复。对于相对完整的红树林生态系统,限制人为干扰,保持区域生态格局稳定。
4.2 加强生物防控,遏制外来物种入侵
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给红树林生态系统带来的严重威胁,必须加强生物防控力度,制订全面的管控措施。对于已成为主要入侵物种的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钦州市应开展专项治理行动,通过人工干预手段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进一步蔓延。其中,对互花米草可采取生物防治、机械清除等多种手段予以清除,逐步恢复被侵占的红树林生境。同时,加强对红树林区域的常态化监测,及时发现新的外来入侵种,一旦发现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果断措施阻止其扩散。对于发现的新型入侵种,应组织力量开展种群动态、生物学特性等基础研究,为制订针对性管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生物防控应作为首选,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等人工手段,以免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造成伤害。此外,加强红树林外来物种的评估研究,建立长效监测机制。
4.3 创新开发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
解决红树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单一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开发模式,充分挖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综合价值。传统的野生资源利用和生态旅游虽然具有一定基础,但远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理念,探索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生态开发新路径。例如,借鉴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从红树林生物资源中筛选具有应用前景的活性成分,为开发新型药物、保健品等产品创造条件。同时,结合红树林生态系统独特的环境条件,大力发展特色高端海产品养殖等生态高效农业[5]。此外,通过开发体验式生态旅游项目、开设红树林生态教育基地等,有效提升红树林生态资源的非物质价值。转变产品营销理念同样至关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立体式营销网络,扩大红树林生态产品的影响力。在产品推广过程中,需要注重包装设计、品牌推广等环节,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4.4 加强科技支撑,提高开发技术水平
推动钦州市红树林生态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加强科技支撑。钦州市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深入开展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普查、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等工作,系统揭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为开发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同时,重视应用技术的攻关创新,聚焦现有技术瓶颈,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例如,在红树林修复领域,扎实推进育种选种和无性快繁技术研究,确保优良品种和种苗供给;同时完善栽植技术体系,提高红树林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和趋向自然化程度。再如,在生物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加大对红树林优势植物和动物的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具有应用潜力的活性成分并实现规模化提取。此外,建设先进的科技支撑平台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在钦州市设立红树林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集中高端人才和仪器设备资源,为相关领域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切实将先进适用技术应用于红树林生态开发的全过程,不断提升生态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4.5 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钦州市需要着眼于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完善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1)研究制定钦州市红树林保护与利用的专门地方性法规,从法律层面明确红线和底线,为管理执法提供可操作的标准依据。同时,建立健全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在红树林保护、开发、监管等环节的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2)优化监管力量配置,增加基层执法队伍的人员数量,增强其专业素质,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水平。3)发挥社会监督的积极作用。构建政府、科研机构、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渠道,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只有通过制度完善和体制创新,推动形成全方位的管理格局,才能为钦州市红树林生态开发保驾护航。
5 结语
钦州市红树林资源丰富,生态功能重要,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面临着空间布局失衡、外来物种入侵、开发模式单一、科技支撑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诸多挑战。为此,钦州市应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生物防控、创新开发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管理制度及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只有采取全方位的系统性对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保护与开发并重,遏制退化趋势,挖掘综合效益,才能促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实现红树林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钦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郑里华.持续擦亮“白海豚、红树林与大工业同在”品牌[J].当代广西,2024(11):21.
[2] 赵友旭.钦州市红树林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1,12(9):84-85.
[3] 邓必玉.广西钦州沿海无瓣海桑入侵性初探[J].湖北林业科技,2020,49(5):46-49.
[4] 沈小雪,关淳雅,王茜,等.红树林生态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20,40(9):4004-4016.
[5] 符钰英,李雪婷,廖战海.生态创新理念下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的开发及辐射效应[J].市场论坛,2020(4):53-57.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