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5-02-19 00:00:00高晓君
南方农业·下旬 2025年1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资源配置

摘 要 甘肃省金昌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为给西部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工作提供参考,论述金昌市退耕还林概况,分析金昌市退耕还林存在的水土资源匮乏制约植被恢复、还林树种选择与立地条件不匹配、退耕还林后续管理措施欠缺、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认知不足等问题,提出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科学选择适宜树种,改善立地环境;完善退耕还林后续管理体系;加强退耕还林政策宣传与培训等对策。

关键词 退耕还林;生态脆弱区;资源配置;甘肃省金昌市

中图分类号:S72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83

甘肃省金昌市由于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受自然条件影响,干旱缺水、土地沙化,生态环境脆弱。为遏制生态恶化趋势,金昌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1]。笔者重点探讨金昌市退耕还林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1 金昌市退耕还林概况

金昌市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边缘,自然条件恶劣,常年受风沙侵扰。为改善生态环境,金昌市自2001年起实施了一系列大型防护林绿化工程,其中环城防护林工程成效最为显著。金昌市人民政府采取“北治风沙、中建绿洲、南护水源”的策略,通过政府投入和全民参与,累计栽植树木500多万株,建成了长34 km、占地面积1 666.7 hm2的环城生态防护林体系。同时,金昌市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绿色长廊工程、西部沙枣胡杨观赏林工程等多个重点项目[2]。为解决缺水问题,金昌市创新性地利用城市中水灌溉,中水利用比例达50%,用最低耗水量实现了植被最大覆盖度的目标[3]。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状况,还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新的生计来源。金昌市的退耕还林实践,为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2 金昌市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匮乏制约植被恢复

金昌市位于河西走廊东段,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100~200 mm,蒸发量1 500~

2 000 mm,属于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金昌市地表水资源十分有限,仅有金川河等3条季节性河流,且径流量小,年内和年际变化大。此外,金昌市地下水埋藏较深,水质多为咸水,难以直接利用。在这种环境下,即使实施退耕还林,幼苗也难以存活。以金昌市环城生态防护林为例,造林初期幼苗成活率较高,但随着幼苗生长,其对水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缺乏灌溉的情况下,大量幼苗因水分亏缺而枯死,给退耕还林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此外,金昌市的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主要受到荒漠和半荒漠地貌的限制,土壤贫瘠且结构不稳定,加之土层浅薄、土壤侵蚀严重等问题,使得该地区可用于农业、林业及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4]。

2.2 还林树种选择与立地条件不匹配

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树种选择是关键。然而,由于对当地立地条件了解不足,部分林区在树种选择上存在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以金昌市金川区为例,该区属于典型的干旱风沙区,土壤多为黄土母质发育而成,土层浅薄,保水保肥能力差,适宜生长耐旱树种。但在实际造林中,当地一些林区为追求经济效益,大面积栽植速生杨等喜湿树种,树种与立地条件严重不匹配,导致成活率低、生长不良等问题。此外,局部林区存在树种单一化问题。一些林区为图省事,采取单一树种大面积造林的方式,忽视了不同树种之间的生态位差异和互补作用,导致林分结构单一,抗逆性差,生态功能发挥不佳[5]。例如,永昌市部分林区栽植新疆杨,造成水土消耗大、病虫害频发等问题,不仅造林成本高,还难以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2.3 退耕还林后续管理措施欠缺

由于管理意识淡薄、技术手段落后等,金昌市退耕还林后续管理工作总体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就造林质量管控而言,尽管相关部门制定了造林验收标准,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流于形式。造林密度不达标、幼苗成活率不合格等问题时有发生,给后期抚育管理埋下隐患。就森林抚育经营而言,部分林区缺乏完善的中后期管护方案,无法及时进行补植、除草、修枝等作业,致使林木生长缓慢,生态功能发挥受限。以林区病虫害防治为例,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和防治技术,一些林区常年受到森林病虫害的困扰。例如,永昌县东大河林场部分林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覆盖不足,导致一些常见的林木病虫害如油松毛虫、赤松梢斑螟等得不到有效控制,给林木生长带来严重损害[2]。此外,在森林火灾防控方面,一些林区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由于缺乏专业的森林防火队伍和先进的监测设备,林区一旦发生火情,难以及时扑救,给退耕还林成果带来严重威胁。

2.4 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认知不足

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受文化水平限制,部分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导致政策的落实效果大打折扣。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权衡为例,由于生态效益具有外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一些农户难以正确认识退耕还林的长远意义,过于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出现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破坏生态的行为。例如,永昌县新城子镇个别农户为获取短期收益,在退耕还林区非法开垦种植农作物,严重干扰了土壤水分的正常运移,导致造林区内树木生长受阻,甚至出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此外,在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部分农户对相关补贴标准、期限等缺乏明确认识,进而影响其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个别农户由于对退耕还林补助期限认知模糊,担心政策中途改变而影响收益,进而产生观望和抵触情绪,不愿将耕地退还给林草。

3 金昌市退耕还林问题应对策略

3.1 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

面对金昌市水土资源匮乏对退耕还林植被恢复的制约,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1)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建立高效节水灌溉系统。传统漫灌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易造成土壤盐碱化。因此,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势在必行。在平坦地带布设固定式喷灌系统,在山坡地带布设移动式喷灌或滴灌系统,再结合土壤墒情实时监控技术,精准调控灌溉时机和灌溉定额,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加强林区水源涵养能力建设。通过合理造林种草,科学修筑梯田、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增强林区水源涵养功能,缓解用水矛盾。2)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因地制宜开展退化林修复与低效林改造。针对金昌市土层薄、沟壑密度大的特点,宜采取抚育促进天然更新与补植改造并举的策略。在退化程度轻、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可通过补植珍贵乡土树种,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林地生态效益。在退化程度重、立地条件差的区域,则可通过人工辅助更新,加速退化林修复进程。此外,加强封山育林,减少人为干扰,通过划定禁牧封育区,科学管控林区放牧活动,有效减轻土地退化压力,为植被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3.2 科学选择适宜树种,改善立地环境

针对金昌市退耕还林树种选择与立地条件不匹配的问题,科学选择适宜树种,改善立地环境是关键。1)在树种选择上,充分考虑立地的水分、土壤、气候等条件,优先选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乡土树种。对于干旱风沙区,可重点选择油松、樟子松、叉子圆柏等耐旱树种;对于土层浅薄的黄土区,可考虑选用侧柏、山杏、岩栎等耐瘠薄树种;在盐碱地区,榆、槐、柽柳等耐盐碱树种则是理想选择。同时,注重不同树种的搭配组合。通过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植被群落,充分发挥不同树种在水分利用、养分吸收等方面的生态位互补作用,增强林分的整体抗逆能力。2)在立地环境改善方面,土壤培肥与整地并重。针对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的问题,可采取全面深翻、客土造田等措施,增加土层厚度,增强土壤蓄水蓄肥能力。结合当地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绿肥种植、有机肥施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养分含量,为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对于沟壑密度大、地形破碎的区域,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采取鱼鳞坑、水平阶整地等措施,拦蓄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在沟道两侧营造植被缓冲带,选择根系发达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促进土壤团粒形成,增强土壤抗蚀能力。

3.3 完善退耕还林后续管理体系

为解决金昌市退耕还林后续管理不善的难题,完善管理体系,强化精细化管控是重要手段。1)建立严格的造林验收制度,提高造林质量控制的精细化水平。在造林验收中,引入无人机航测、激光雷达测树等先进技术手段,精准获取林木生长参数,客观评估造林成效,为后续管护提供可靠依据。对于验收不合格的林区,及时督促整改,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确保造林质量满足要求。2)在森林抚育经营方面,借鉴“智慧林业”理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通过在林区布设视频监控、无线传感等设备,实时采集林木生长、病虫害发生等数据,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结合监测数据,制订周密的抚育工作方案,开展及时补植、除草、修枝等作业,确保幼林健康生长。3)在病虫害防控方面,建立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形成“监测预警-诊断决策-防治处置”一体化运行机制。充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等技术,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提高预警时效性。同时,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森林抚育等生态控害技术,从根本上降低林区病虫害发生风险。4)在森林防火管理上,大力推广“防管并举、以防为主”的策略。通过卫星遥感、红外热像等技术加强火险监测,提高火灾早期预警能力。在高危区域增设视频监控设施,及时发现和处置火情隐患。定期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林区居民防火意识。统筹做好防火物资储备,完善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3.4 加强退耕还林政策宣传与培训

农民是退耕还林的主体,金昌市应提高农民对相关政策的认知水平。1)在政策宣传方面,采取“菜单式”定制宣传策略,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有的放矢的宣传。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户,通过街头宣讲、乡村广播等通俗形式,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解读政策要义。2)在宣传内容上,充分挖掘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和长远意义,用通俗易懂的案例说明退耕还林对保水固土、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消除农民重经济利益轻生态效益的片面认知。同时,积极宣传退耕还林补助政策,让农民充分了解补助标准和期限,消除其对政策的疑虑。3)在补助发放上,确保公开透明、及时到位,提振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信心。4)在培训方面,林业部门可联合农技推广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的技能培训。针对退耕还林区的立地特点,重点开展造林整地、苗木选择、栽植技术等实用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科学造林的基本方法。同时,加强生态理念教育,普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引导农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意识,自觉抵制毁林开垦、超载放牧等破坏生态的行为。5)在培训方式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林业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实用技术。同时,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开展培训讲座,帮助农民拓宽视野,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在已实施退耕还林的区域,还可挑选典型案例,通过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等方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农民积极参与。

4 结语

金昌市退耕还林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水土资源约束、树种选择失当、管理粗放低效、农民认知偏差等因素,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未来,金昌市需要立足资源禀赋,优化水土配置,因地制宜选择适生树种,强化造林质量控制。同时,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精细化管控水平。通过持之以恒的宣传引导,凝聚各方合力,推动金昌市乃至西部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行稳致远,早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宋林松.退耕还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研究[J].农家科技,2023(3):181-183.

[2] 项锦雯,邱家乐,朱永超,等.后退耕时代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成果维持的意愿与行为转化路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3,43(14):144-149.

[3] 王重菊.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的主要措施研究[J].江西农业,2022(22):72-74.

[4] 张金华,安元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高质量发展探究:以铜仁市为例[J].湖北林业科技,2022,51(4):65-70.

[5] 杨婧,王元明.退耕还林工程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J].乡村科技,2023,14(2):52-55.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绿色科技(2016年21期)2016-12-27 10:58:39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绿色科技(2016年21期)2016-12-27 10:57:01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退耕还林建设之思考
浅析辽西凌源地区退耕还林工作的效益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18
延川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探讨
商(2016年13期)2016-05-20 10:45:55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