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结合成为必然趋势,社会对建筑领域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获得了新契机和新挑战,这就要求各个院校培养出更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养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建筑设计人才。但目前我国建筑模型制作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缺乏创新性、缺乏实践意义等问题,不利于建筑模型制作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建筑模型在建筑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建筑模型制作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的策略,旨在了解建筑模型制作教学的现状、要求,通过可行的方案提升此项课程的教学效率及效果,为实现建筑模型制作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建筑模型制作;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110-0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领域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时代,建筑模型制作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该课程的传统教学主要为学生普及模型制作的要求、流程等理论,告知学生如何正确选择建筑模型材料,介绍不同类型的加工工具,并融入一定实际案例。这种“鲍扎式”教学方法已应用了较长时间,相比新形势的要求体现出较多不足。目前,建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创新型人才匮乏的问题比较明显,迫切需要掌握足够建筑模型制作理论、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思维灵活的优秀人才。但利用传统教学方法非但无法培养出此类人才,还会导致学生对建筑模型制作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因此,建筑模型制作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十分必要。
一、建筑模型在建筑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建筑师的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环境、气候特征,并以文化习俗、地理位置等为主要参考,确保这些因素和最终建筑形式相融合,也不可忽视整体建筑的外观和艺术性,这对建筑师的空间思维是一个考验。在建筑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此种能力的培养相对复杂,无法离开综合训练。物体的空间特性与触觉、视觉等感官密切相关,再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能够产生直观的认知,所以将制作模型以立体形式呈现出来,并转换到三维空间,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建筑模型在建筑教学中属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理解造型结构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空间与环境等知识。[1]建筑模型设计这门课程至关重要,良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掌握空间表达的技巧,缓解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使其设计思路更加灵活。新时期背景下,建筑模型制作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已是大势所趋,这有利于形成更加先进的建筑模型制作教学理念,摒弃了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促使建筑模型制作课堂更具活力,对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建筑模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模型制作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问题
(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部分院校的建筑模型制作教学理念比较滞后,采用的教学手段停留在早期,没有及时创新教学内容,忽略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在传统的建筑模型制作课堂中教师的授课围绕着五个板块进行。[2]在新时期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和建筑模型制作的新要求存在偏差,内容也不全面。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建筑适应环境的训练方面,并围绕物质材料制订针对性的授课内容,树立明确、合理的功能空间分析教学目标,确保建筑模型制作教学更加完善。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教师甚少,大多教师对建筑模型制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够了解,没有将项目教学法融入建筑模型制作教学中,也忽略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建筑模型教学缺乏活力和创新性,学生难以被这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吸引,甚至开始抵触建筑模型制作教学。
(二)缺乏创新性
目前,我国开展的建筑模型制作教学依旧有所欠缺,大部分教师对教材的依赖程度过高,并将经典之作融入课堂中,没有思考学生需要哪些类型的创新型知识,此部分知识在课堂中几乎处于空白,对思维模式教学的重视度不足。[3]当学生学习了建筑大师的经典代表作后,由于教师在课堂中不断为学生讲解这些经典代表作的优势,先入为主的观念刻画在学生脑海中,学生创作往往模仿着大师的思路进行,认为如果不按照这种创作路线,将无法获得高质量的作品。在这种错误建筑模型制作理念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限制,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学生在建筑模型制作中的方式比较类似,没有融入新颖想法,想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创造创新能力也变得十分困难。
(三)缺乏实践意义
从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教学的层面来看,理论化知识占比偏高,教师没有为学生讲解这些理论知识背后的含义,忽略了对相应案例的阐述和引导,大部分教师没有积极开展有关建筑模型制作的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情况缺乏实践意义,不利于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学生难以将课堂中掌握的建筑模型知识学以致用,加大了学生后期就业的难度。很多院校和教师开展的建筑模型制作实践活动类型单一,具体实践中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忽略了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引导,没有给予学生较多交流空间,导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无法真正有所感悟,对建筑模型制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偏低。
三、建筑模型制作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路径
(一)利用建筑模型培养学生的形态操作能力
现阶段,建筑模型课在该领域备受关注,其出现形式为独立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制作模型,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将制作大建筑大师代表作作为课堂任务,虽然这些作品的优势显著,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时代特点,也深受学生的认可,但这些作品毕竟出现了较长时间,和新时代背景下的建筑潮流不符,可借鉴性受到一定影响。[4]在制作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将真实性放在首位,没有深入理解建筑的真正内涵,导致模型制作课的功能受限,这种结果与教学目的不符。在建筑模型制作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从整体思想上看待建筑模型课,将其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安排新生入学后,使其经过长达六个月的学习,对建筑设计的基本内涵有所了解,此时转变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讲解这些建筑工具、材料的名称及功能,提出正确的制作流程,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工具完成教师布置的模型任务,最开始以简单的模型为主,使学生可以在空间和造型方面获得稳定的基础;随后以强化学生三维空间思维能力为主。对于从平面到体块的练习,应鼓励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按照教师要求转化为体块模型;再开展体块到空间的练习,从体块模型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在其中了解空间、创造空间,对单一空间的掌握程度不断提升,直至可以将多重空间呈现出来。设计制作出由单一空间组合出来的多重空间模型,用以探索空间的组合。[5]利用上述三方面安排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学生通过更简单的材料进行学习,有更多时间了解空间的特点、要求,对造型方面的研究精力更多,加深模型和建筑设计对学生的印象,为后续课程设计做好铺垫。第二部分采取分散课程设计的方式,鼓励学生着眼于实际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方案,及时弥补空间设计的不足,明确各个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这种设计对于还未形成三维空间概念的学生比较适用。在此阶段,应当要求学生以模型造型和空间为重中之重,对模型的精准度不必太过追求,主要通过模型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使其自主探究意识得到增强,明确提出学生设计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进行完善,使其尽可能形成三维空间设计概念。
(二)利用建筑模型的实验性构建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建筑造型和以往设计明显不同,这些造型独特的建筑运用传统设计方法难以实现,需将电脑三维技术作为主要手段,并融入相应模型。对于建筑师而言,自身需着眼于体量、空间尺度,考虑现实因素进行构思,倘若仅仅追求图面效果,很大概率引起尺度和比例失衡的问题,使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模型表达方式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真实性、直观性因素的影响下,促使图示表达的漏洞获得解决,是提升创造力的重要方式。所以,在建筑模型制作的教学中,广大教师应通过建筑模型强化学生的创作能力。一方面要为低年级学生讲解如何正确设计模型,告知学生收集模型材料的必要性,促使选择恰当的材料,学生认真完成,避免学生思路的单一性,并通过这些材料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模型。[6]材料属于建筑整体效果的影响因素,用合适材料表达建筑设计极为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秉持着与时俱进的理念设计概念模型,从方案草图入手,将该草图制作出模型,随着方案的不断执行,使草图和模型共同发挥自身作用,以创新的方案为核心,有效解决学生想象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型的实验性了解建筑特征。对于建筑外立面,建筑表皮属于表现形式,与学生创作力密切相关,利用模型容易操作的特征能够使学生在调整建筑表皮方案的过程中更加便捷,对比不同方案的优势和劣势,为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打好基础。
(三)利用建筑模型的可操作性构建学生的研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提高对建筑模型教学的重视度,使此课程与具体设计相融合,为学生布置制作模型的任务。在最开始的学习阶段,以制作方案模型研究空间为主。由于电脑技术在迅速发展,所以习惯用电脑建模推销方案的学生不断增多,对电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实体空间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弱。[7]但建筑模型的存在与三维实体相关,要求学生通过眼睛从不同层面观看模型的特征,对其具体形态有所了解,在方案推进的过程中,通过模型搭建组合关系比较重要。不仅涉及建筑功能,也与建筑造型、建筑空间密切相关。教师需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了解具有差异性的组合关系,制作成不同类型的模型在方案的后期考虑到模型的可操作性,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这些模型,使自身的思维更加开放,包括制作方案的各层平面模型、剖面模型、构造节点的放大模型、结构体系模型等,对模型的要求也更加具体和细化。[8]特别是能够利用模型使学生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研究方案的节点构造中。通过模型将十分繁琐的构造部分呈现出来,感受建造过程中的难点,确保图纸上的问题利用实际操作得到答案。可见,在建筑模型制作教学中,教师应制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案,利用更多教学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将互动式教学利用起来,有效转变学生对建筑模型制作学习不够积极的态度,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得以激发。教师要将学生的不同阶段作为参考重点,制订相匹配的教学计划,使模型教学在各个课程设计中有所体现。
(四)应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属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改革创新的益处较大,要求教师从某一模型的角度出发,直接给学生命题,其余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开展此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在知识项目执行环节不再扮演主体角色,而是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展开引导,由此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自主探究空间,为学生后续形成建筑模型制作能力提供帮助。在实际的建筑模型制作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应按如下要求完成:提出项目的整体内容,阐明为何会选择该项目,并按照要求制作建筑实物虚拟模型的特征、要求,采取分割制作的方式,最后将其组装起来,并调试模性有无存在不足。依据上述流程开展,实现了对项目细节划分的目标,可以更加容易地把控项目的开展情况。教师安排项目选题不可随意,应分析该题目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可行性,并选择比较新颖的题目。
(五)加强形态营造与功能空间分析
从广义层面上讲,建筑学和建筑生产是有区别的,它同时涵盖了美学、艺术、人文等领域,而要想通过某个建筑物表达出一种风格或者情感,那么有效方式是空间和形态。在建筑设计师的作品中,无论融入了何种新颖想法,最终都要和建筑空间、形态融在一起,倘若未呈现这一特征,那么就建筑设计是“虚幻”的。并且,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建筑功能,甚至超过了建筑审美,这使建筑“美观”标准不再固定。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建筑模型制作相关知识点时,应使其以形态营造分析为侧重点,并深入思考功能空间的布局,将“美观”标准调整至适宜状态,除了解决单一美观的不足之外,又要防止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审美。例如,在博物馆设计中,需将民俗的地域性纳入考虑范畴,并思考其在历史发展中处在何种地位,选择最适宜的表现形式;对功能空间的设计,对模型制作的影响较大,需思考功能和空间的关联性,明确前者对后者的需求,按照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如控制好庭院和回廊的比例,门窗间的比例大小也要适宜,从而呈现出比较完美的建筑样态。
四、结语
随着现代建筑企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建筑专业学生的要求逐渐趋于多元化,建筑模型制作教学需要做出改变。该领域的教师应以现代化视角看待建筑模型制作教学,及时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了解建筑模型制作教学的侧重点和注意事项,采用多种先进技术展开教学,提前通过多媒体展现出建筑模型制作的相应内容,吸引学生查看,在课堂中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深入分析建筑模型制作的核心。教师也应加强形态营造和空间功能分析,将寻求一个合适的“美观”标准作为重点,转变之前不合理的功能空间设计,为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建筑模型制作能力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玉. 大类招生背景下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 四川建筑,2022,42(05):311-312.
[2] 赵冲,陈德铭,郑翔. 传统建筑文化与红色建筑的传承:以建筑模型制作与古建筑测绘相互反哺的教学实践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21(11):48-49.
[3] 马捷,袁有无. 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模块化”装配式理念教学模式初探:以“建筑模型制作”实训课程为例[J]. 科技风,2021(16):47-48.
[4] 刘琰. 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设计思考[J]. 新课程研究,2019(32):94-96.
[5] 刘明,张磊. 数字模型结合实体模型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建筑模型制作与设计\"课程为例[C]//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指导分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共享协同:2019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安大学,2019:6.
[6] 王恒. 探究建筑模型制作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思路[J]. 知识经济,2019(25):127+129.
[7] 胡晓凌. 建筑模型制作模式改革职校建筑专业实践教学[J]. 福建建筑,2018(11):104-106.
[8] 叶青. 基于认知效率探究翻转教学在高校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中的应用[J]. 亚太教育,2018(03):15-19.
(荐稿人:黄鹄,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敖利)
基金项目: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全人教育”的课程体系2022年度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筑模型制作”(项目编号:J6 1101007);2023年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三教”改革-统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筑模型制作’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61102009)。
作者简介:周叙(1984—),男,硕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中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建筑装饰施工、建筑模型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