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指出,中国教育有责任与义务提供重要的服务与支撑,这是国家发展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东西部地区的教育差距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一带一路”为中国教育发展带来巨大的改进空间,有利于中国教育的经验外输、结构升级及品牌塑造,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系统性维度提出新举措。在服务与支撑“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教育面临着东西部地区不协调、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不高等困境。文章通过对东西部教育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讨了造成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以期为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区域教育差距;课程改革;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085-05
2023年北京举办了第四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合作峰会,聚焦于“共创‘一带一路’高质量未来,共筑繁荣共享之桥”。自“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的十年间,中国教育领域的开放策略,在新时代教育策略的指引下,明确了前行的方向。教育对外开放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为核心,辅以双边人文交流的深入互动和多边教育伙伴网络的广泛联结,构建起一个立体且丰富的全球教育合作新体系。[1]“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加深了中国同其他地区的友谊,推动了共同富裕,增进了中国与沿线共建国家的感情,促进了沿线各国的繁荣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教育部关于“四新”建设的系统部署,成为引领高校综合教育改革的时代引擎。区域教育的鲜明特征是战略性,协调多层战略关系、协同推进战略实施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3]由于东西部资源的差距,使得教育也呈现出差距。为纾解当前中国东西部区域教育不平衡的现状,应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先导性作用,促进课程改革。[4]2023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整整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站上了历史的新台阶。2024年12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坚定战略自信 勇于担当作为 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5]深入剖析典范高校的成功案例与策略,挖掘“一带一路”高等教育深度合作的稳健模式,对我国迈进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共建进程有深远的价值。[6]
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而后西部地区成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区域。西部地区要发展,必须以教育为主导,而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合理和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均衡。从各地区来看,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而在西部则存在着严重的短缺,与东部的差距很大。中国西部地区的教育落后、人力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东西部教育差距的影响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和目标
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清楚地指出“一带一路”的社会基础在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要进一步加强双方之间的人文交往和合作。在“一带一路”中,人才是核心,深入推动这一倡议所有要素的深入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面向出口的国际化人才。在新的国家发展阶段,剖析国家对什么样的国际人才需求,在“一带一路”中抢占国际高端人才的制高点,是政府、高校和企业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7]近几年,国家启动了“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复兴工程”,加强了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充分利用了西部的地理位置。为了促进区域教育的开放与发展,寻求与沿线各国教育发展的最大共识,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应该从存在的问题入手,加强与沿线地区的教育交流,实现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措施。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东西部地区教育的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目前的4%以下,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跃居世界中上行列”[8],可以看出,国家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教学体制还存在着“重成绩轻能力”的现象,这一滞后的教学理念将对国家的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活动和教学文化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此,必须重视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以促进国家的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中国在交通、能源、通讯、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改善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和物流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设备联通主要需要具有技术和创新能力,懂得运营和管理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土木工程师、交通工程师、资讯工程师为主,以技术创新为代表如机电工程高端人才将成为推动中国基础设施互联的骨干。当前,我国的这一领域的人才已经很难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培养高端人才成为中国教育的重点工作。“一带一路”的实现,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实际的工程来支持,所以要充分关注基础设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9]
教育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因此要破解中国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东高西低”的困境,才能打破地域观念走出困境,实现快速发展。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合理、均衡化发展,不仅能增强西部地区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提高高素质人才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还能刺激西部地区经济新一轮增长,激活市场需求,使西部地区发挥区域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公平,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7]
三、东西部差距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10]西部地区12个省份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2%,人口约3.83亿人,占全国的26.52%,然而在2022年GDP和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41.31%和61.05%(国家统计局,2023),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实现中国不同区域,特别是东西部地区经济以及教育的均衡发展,仍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繁重任务。2021年,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980.3元,但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798.4元,仅为东部地区的61.80%(如图1)。
(二)基础设施
中国的西部——陕西、甘肃、青海、云南、广西、四川等省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以“新亚欧大陆桥、“一带一路”次区域(中亚—西亚—南亚)为桥梁,与东南亚(独联体)和中东欧(中东欧)等区域内的各国相互连通,形成亚欧一体化格局,改善了中国西部区域开放格局。全新的“跨大陆纽带”编织出一条连接陕西、甘肃、青海的线路,以及中国西部的宁夏和新疆,其犹如桥梁般架设在与中亚及独联体国家紧密相连的18座都市上。中东欧的20国联盟则在其广阔版图上增添了多元的商业触角。中国—中亚—西亚的经济走廊,聚焦于新疆四城与中亚和西亚的26个活跃区域,这条纽带在地缘经济战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载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到2020年底,除孟—中—印—缅经贸通道外,其他地区的运输和基础设施都已经有明显进步,联通程度大幅提升。
由此可以推断,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异在今后的若干年里还将继续扩大或者几乎没有变化,但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扩大将产生“极化”效果,使得大量的人才、资源、资本在东部集聚,进而使得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下降,甚至影响全国经济发展,它将拉大贫富之间的鸿沟。如何缩短东西部之间的贫富差异,实现区域间的和谐发展,教育发展的程度是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的一个关键条件。
四、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东西部发展差距现状与原因
从经济角度来看,东部和西部的发展差异比较大,该地区之间的差异从东到中、西依次递减。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水平有很高的一致性。[1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共同富裕迈进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出发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比西部要发达得多,东部很多地方都已经接近了世界银行的高收入水准。而在西部,则很少有地方可以进入高收入阶层。[12-15]
从社会层面来看,造成西部地区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匮乏。人才是提出先进思想、发明先进技术和制定先进制度的人,也是产业、项目和资金的承担者。东部地区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而西部人才资源匮乏因而人才是实现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任何地区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西部地区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要有人才。[16-18]
从环境层面来看,东部临海拥有发展出口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获取全球化收益的先天优良条件。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过于充分的矿产资源反而使西部地区陷入了资源诅咒的尴尬境地之中,整个经济结构过分偏重于资源性产业,在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同时,资源产业吸引了全社会大部分的投资,损害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潜力,也降低了当地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19-21]
从教育层面来看,与华东地区比较,西部的教育文化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为教育目标的短期性和长期性、不确定性等。与东部城市的教学相比较,东部地区在教育水平上,常常更多地关注师生的意见,强调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倡通过实“双创”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实践换实际,把学习和社会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西部地区,这种教育和教学方式未能得到较好的实施。
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课程改革如何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均衡,缩小区域教育差距,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教育资源是前提。目前教育资源链接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地区、成渝双城经济圈,是实现区域教育高品质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识别、筛选和综合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形成协作的共识。以指标体系为基础,实现“优质”与“均衡”并举,最终实现区域教育发展。
五、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缩小东西部教育发展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为建设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才队伍,中国各大学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全面审视现有的教育体系,并结合中国重大战略与实际要求,进一步进行学科与教育的创新。首先,应主动探讨各类院校、各专业间的合作关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为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产业需要“走出去”的国际专门人才提供服务。其次,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要强化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勇于突破已有的专业门类划分,实现语言、文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一体化,在现有的文科、工科、农业、医学等现有的学科基础上,发展“一带一路”交叉学科,从多角度开展“一带一路”的人才培训,并进行“外语+ X”的教学研究,以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创新来推动各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的培育。三是要在汉语和中国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实施重点和合作机制。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和规范。[22-23]
(二)优化产业布局
优化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要进一步与西方国家进行教育政策的交流,并主动签订地区间的地区教育合作框架协定,努力打通在教育领域内的各种政策障碍,使双方在相互承认和授予学位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师资队伍的发展。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需要,例如国际贸易、生物科学、交通运输等,加强对能源和其他重要行业的教学和科研指导。要强化西部地区的高校,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以特色学科为基础,创建产、学、研中心。要以此为基础,应对中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把握机会,为“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24]
(三)加强西部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可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改善学校设施、提高教师待遇、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等。这有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培育的内生力量,把优秀的人力资本集中起来。加强对外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化水平,重点加强西部高校对外交流,提高西部地区的国际化水平,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的专门人才提供服务。依托东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集团式”教育帮扶。帮助西部地区建设提升一批重点、特色专科,强化医疗人才培养。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西部地区任教,提高西部地区的教育质量。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西部地区的教育产业发展。[25]
(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新的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新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主要有六个方向,分别是新的网络基础设施(新型网络)、新型平台体系(新平台)、数字资源的新型基础设施(新资源)、智慧校园(新校园)、创新应用新型基础设施(新应用)和可信安全新型基础设施(新应用)。首先,要大力推动“新平台”“新资源”和“新校区”等综合配套平台的构建。要适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的综合创新功能,也就是新型应用。三大基础设施项目应统一规范,逐级推进,为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服务的数字化奠定基础。其次,要信息化赋能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对教师教育的辅助作用是双向的,既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教学效率,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然后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技术的日常化和综合性的教育,是让学生形成信息意识,积累信息知识;培养学生的资讯技巧。最后,要构建区域教学研究制度已成为学术界的一种普遍认识,提出区域教育问题,交流区域教育经验,参加区域教育发展凝聚一致意见,集众智,汇众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地区教育科研“高成本低效率”的困境,利用“教”与“学”相结合的大数据平台,促进区域研究的循证发展。[26]
六、结语
教育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必须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东高西低”的问题,使西部高等教育突破区域思维,实现快速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缩小教育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提供一些支持和机会,但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和措施,持续关注和投入,才能实现东西部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合理、均衡化发展,不仅能增强西部地区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提高高素质人才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而且能刺激西部地区经济新一轮增长,激活市场需求,使西部地区发挥区域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公平发展,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晓虹,范昌鑫.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合作的多元路径[J]. 大学教育科学,2024(01):108-1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 (2022-02-08)[2024-12-1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 gzd t_gzdt/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3] 王牧华,方晨阳.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战略构想和实践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01):187-200.
[4] 郑刚,马乐. “一带一路”战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基于2004-2014的数据分析[J]. 教育与经济,2016(04):77-82.
[5] 中国政府网. 习近平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定战略自信 勇于担当作为 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EB/OL]. (2024-12-02)[2024-12-10].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2/content_6990603.htm.
[6] 张琳,李诚. “一带一路”背景下法学情景案例教学研究[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23(06):91-95.
[7] 辛越优,倪好. 国际化人才联通“一带一路”:角色、需求与策略[J]. 高校教育管理,2016,10(04):79-84.
[8] 人民网. 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EB/OL]. (2020-05-08)[2024-12-10].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0/0508/ c10 03-31700322.html.
[9] 贺腾飞. “一带一路”与我国教育对外开放[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12):132-143.
[10] 中国政府网.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2024-12-10].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11] 陈晓东,刘雅馨. 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 区域经济评论,2022,59(05):94-109.
[12] 王昕. “双创”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 环境教育,2023(12):57-60.
[13] 赵伟. 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与西部选择[J]. 现代经济探讨,2022(07):1-9.
[14]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曾天山,聂伟,等. 未来五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预测分析[J]. 教育研究,2015,36(05):20-37.
[15] 李博文. 把握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内涵与方向[EB/OL]. (2023-06-21)[2024-12-10]. https://www.gmw.cn/xueshu/ 2023-06/21/content_36644943.htm.
[16] 尹虹潘. 开放环境下的中国经济地理重塑:“第一自然”的再发现与“第二自然”的再创造[J]. 中国工业经济,2012(05):18-30.
[17] 张清华,黄志建,郭淑芬.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追赶模型预测[J]. 统计与决策,2017(15):146-149.
[18] 王燕梅. 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制度因素分析[J]. 经济科学,2001(03):5-13.
[19] 张可云,杨丹辉,赵红军,等. 数字经济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J]. 区域经济评论,2022,57(03):8-19.
[20] 范恒山,肖金成,陈耀,等. 西部大开发:新时期新格局[J]. 区域经济评论,2020,47(05):1-15.
[21] 李洁明,韩磊. 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1):36-39.
[22] 魏玲玲. “一带一路”战略与西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N]. 光明日报,2016-09-15(06).
[23] 周谷平,阚阅. “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 教育研究,2015(10):4-9
[24] 陈相芬.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4):42-45.
[25] 卫兴华,桑百川. 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问题的思考[J]. 经济学动态,1998(08):8-12.
[26] 冯彦明. 中国经济学视角下的西部发展新格局[J]. 财经理论研究,2023(02):1-15.
(荐稿人:李光勤,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数字化赋能甘肃省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YB006)。
作者简介:李博文(1987—),男,博士,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导师,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