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是大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新时代青年肩负着新的使命与担当,必须继续发扬抗战精神,汲取抗战精神的力量。因此,探究抗战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育人功能以及拓宽弘扬抗战精神路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抗战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育人功能;弘扬路径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4.064
1"抗战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1]。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既是中国人民厚植爱国情怀,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旗帜,也是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精神动力。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扮演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角色,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抗战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保证抗战精神薪火相传。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在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今天,确保中国在国际舞台始终作为坚定发挥和平作用的力量,深度挖掘抗战精神的育人功能,弘扬好抗战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凝练在抗战精神中的宝贵品质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行为习惯养成具有深远影响。它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抗战精神的育人功能
抗战精神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育人功能,激励着当代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成长成才。它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抗战精神有助于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理想信念、有助于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砥砺复兴伟业、抗战精神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匡正价值追求。
2.1"抗战精神有助于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中华儿女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改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我国自古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抗战前线,将抗战精神融入具体的抗战实践中去,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永恒的主题,抗战精神有利于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培养青年正确国家观、民族观,是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素材,有助于大学生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励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2"抗战精神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理想信念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独特的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长存的根基。中华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上下5000年文明,抗战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源,蕴含丰富的宝贵品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有助于正确审视中国历史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底色,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害。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未来,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进步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为笼罩在侵略阴云下的祖国点亮了点点星火,他们将自己的坚定理想信念付诸革命实践,同祖国休戚与共,为之奋斗牺牲。如今虽然已经进入和平建设年代,不需要再经受战火的生死考验,新时代青年更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因为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我们仍然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因此新时代青年继承发扬抗战精神,感受革命先辈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与执着,有助于鞭策青年学生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磨炼心志、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积极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总结,不被“糖衣炮弹”所迷惑,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2.3"抗战精神有助于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砥砺复兴伟业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展现出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了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以血肉之躯书写了一篇篇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与日军血战到底的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赵尚志、巾帼不让须眉的赵一曼、宁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等一众抗日英雄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今天,面对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我国新时代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不仅有利于激励青年学生要以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坚定“关关难过关关过”的必胜信念,还有助于大学生自觉肩负历史使命与担当,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成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扬抗战精神,学习广大英雄模范敢于担当,敢于胜利的精神品格,激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3],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将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2.4"抗战精神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匡正价值追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抗战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从本质来看,二者都是某一具体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对以往各个历史时期优秀价值观的继承。从价值取向来看,抗战精神包含了对民族、国家自由的追求,也有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更有对人的美好品格的崇尚,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3个维度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4]。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有利于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约束个人言行,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时也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弘扬社会主旋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增强青年的精神力量。
3"抗战精神的弘扬路径
抗战精神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素材。高校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有义务做好抗战精神的传承工作,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了让大学生深刻领悟抗战精神,高校弘扬抗战精神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促进抗战精神教育与时俱进
抗战精神想要真正深入人心,必须促进抗战精神与时俱进。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和客观现实条件把抗战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增强抗战精神的感染力、说服力。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找准抗战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切入点,精准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线、面、体”4个维度讲授抗战精神,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抗战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其次是对抗战精神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如利用VR、大数据、思政教育云平台等信息化技术,打破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多重感官参与的教学材料,增强学生学习的沉浸感和情感体验。最后,创新抗战精神教学方式。一般来说,教师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但是面对抗战精神这种较为抽象的内容,一味地灌输说教可能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讲授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影视赏析法,对抗战题材的电影、文学作品、歌曲等形式的艺术作品分析进行赏析,讨论它们是如何塑造抗战精神的。或者情境讨论法、戏剧教学法等使学生深度参与,让学生亲身编排演绎舞台剧、戏剧的方式,增强抗战精神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抗战精神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融入抗战精神的教育环节中,促使大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被抗战精神影响。
3.2"延伸抗战精神传播场域
发扬抗战精神不能只靠教师的三尺的讲台,必须拓展弘扬抗战精神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将抗战精神的影响力发挥到最大。一是把抗战精神融入校园活动平台[5]。鼓励学生社团以及不同专业院系组织有自己特色的抗战精神主题的活动。如,抗战纪念活动、红色歌会、红色戏剧演绎、抗战精神宣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文体活动频繁地接触抗战精神,加深学生对抗战精神的认识与理解。二是把抗战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平台。例如,组织学生到抗战遗址、博物馆进行研学[6];以高校为单位结合本地特色制
基金项目:2023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JGY2023119)。
作者简介:顾剑华(1978-),女,上海川沙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及数量经济分析。
作抗战精神文创产品;组织学生切身实地游览红色旅游景区,让学生在“游”中“学”,将抽象的精神具象化,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抗战精神的情感认同。三是把抗战精神融入新媒体平台。如今我国已经深度步入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合理利用“两微一端一抖”等新媒体,做好协同宣传工作,探索抗战精神的“互联网+”传播模式,借助互联网优势赋能抗战精神宣传力度,加强抗战精神在网络阵地的话语影响力。鼓励数字化抗战精神内容创作,让抗战精神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扩大抗战精神的覆盖面和辐射率。
3.3"创设抗战精神育人环境
弘扬抗战精神不仅要强调显性教育也要重视隐性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能够使抗战精神形成“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首先,发挥校园文化渗透作用。结合地方特色发掘抗战精神相关资源,推动其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转化为学生耳濡目染的内容。比如,张贴在校园的革命英雄的名言警句、海报、宣传标语等。重视抗战纪念文化活动,赋予这些活动以仪式感,强化学生与抗战精神的共鸣,使抗战精神深深刻印在学生的心中。其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学习抗战英雄的先进事迹,宣传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精神偶像,给予大学生正向的自我价值投射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以促进学生对抗战精神的自主学习意识。再次,打造抗战精神网络育人平台。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忠实用户,打造抗战精神网络育人平台不仅有利于借助互联网优势创作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抗战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动漫、音乐、红色旅游攻略等,使抗战精神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同时,对网络上诋毁抗战精神的敌对势力进行揭露和批判。最后,联合各界力量,发挥协同育人合力。高校要积极联合党团组织、关工委、政府机关、社会组织等,发挥各方作用,用抗战精神为和谐的育人环境保驾护航,合力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
伟大精神托举伟大梦想,抗战精神是当代青年实现伟大抱负的精神武器。抗战精神因传承而不朽。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抗战精神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必将谱写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人生华章!
参考文献
[1]李润哲.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三角洲,2024,(06):248250.
[2]邢君.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2.
[3]莫雪.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吕梁学院学报,2021,11(03):6163+93.
[4]李梦娇.弘扬抗战精神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
[5]高建华.在抗战精神的传承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03):812.
[6]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共产党员,2020,(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