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学第一学段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对各学科知识的认知存在严重不足,教师需在教学中做好正确引导,让学生既加强对学科本身的认知,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和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一学段的知识内容较为基础,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了能够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将小学第一学段的数学与科学进行协同教学,构建跨学科教学体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收获更多,并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这样,他们遇到任何问题时,都可以融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扩大知识面和思考范围。这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能使其具备灵活的思维,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科知识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学科协同;第一学段教学;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8" " 121-123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其不仅关注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需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传统的教育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估的唯一标准,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情况却常常忽略,教师也不能展开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无法在课堂学习中收获更多。当下更应关注的是,各学科如何打破传统学科的边界,构建跨学科教学体系,使得各学科能够相互渗透,交叉活动,从而既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数学和科学同为小学教育的重点学科,两者在协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做好正确的教育引导。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和科学两大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找到共同点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科学实验等方式,体会到学科知识学习的乐趣,也能够逐步强化自身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
(一)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教学引导,才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提高学习兴趣。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缺乏与生活联系、趣味性和实践性不足等问题,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小学第一学段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由于年龄小,对于深奥的知识点内容往往难以理解。数学学科的逻辑思维性较强,许多学生在初步接触到数学内容时,感到学习难度大,因而打击了学习自信心。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多利用能看到、能听到、能摸到的事物,辅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加以理解。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所起到的教学效果相对较好,也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数学概念。
(二)好奇心强
小学第一学段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对于新颖的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索欲望。然而,教材上涉及的数学概念和知识过于抽象,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或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上,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总会提问“为什么?”这也充分证明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具有探索的欲望。而教师在教育引导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设计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第一学段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需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建设。由于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但据对小学第一学段数学教学情况的了解发现,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许多教师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仍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依赖于直观的形象思维。例如,在开展算法知识的教学时,教师仅仅只是阐述基本算法的概念,而对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特性并未予以高度关注,导致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模糊,设计的例题更是较为复杂,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学忽略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运用的思考方式都存在差异性,但是,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引导,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新时代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对于小学第一学段数学教学,尤其要求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收获更多。但是,许多教师由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因此并未站在多个角度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无法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得教学节奏单一、作业布置统一,等等。这些,都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当下,教师必须综合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指导方案,提出相应的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三、数学与科学协同教学推动第一学段学生成长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引导不足,也让小学数学课程与科学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真正实现跨学科教学。为了能够实现小学第一学段数学与科学教学协同发展,需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概念。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要求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需运用到基础的算理知识。扮演收银员的学生,对“顾客”所拿商品的价格进行计算,从而既考验了学生对基础算法的掌握能力,也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而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将这一周的主要变化记录在作业本上,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观察并说出这一周的晴天有多少。这样,学生既运用到了基础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更好地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开展探究式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不断创新,教学效果普遍得到显著提升。在小学数学与科学协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加强对知识概念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设计实验活动,要求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植物是怎么生长的吗?”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随后要求学生对从种植开始到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做好详细记录,结合在数学课上所学习的测量知识,实时记录植物从种子到生根、发芽再到植株生长过程中每一阶段的成长高度、叶子数量等,并统计制成表格,从而直观地了解植物各阶段的生长变化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也灵活运用了数学知识,有效扩大了认知。
(三)加强跨学科整合
将科学课中具有专业性的探究性教学逐渐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实现两门学科的整合,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的有效尝试。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针对某一学科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并未将各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导致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存在局限性。新时代更注重跨学科教学体系的构建,将数学与科学进行协同教学,可让学生的认知范围更加扩大,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的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中的各类问题,形成综合性的学科知识体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三会”,即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比如,一年级“认识我们的感官”科学课,要求学生用感官感知世界。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是“从猜想到验证”,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常常用到这一方法,并将其升华为“猜想—验证—实践”。在一年级学生学习“数的分与合”时,教师会先让学生猜猜有几种分法,然后再通过分学具验证到底有多少种,最后在现实情境中加以巩固。在科学课上,教师常常激励学生立志成为“小小科学家”“小小工程师”,并会告诉他们,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用到数学等学科知识,因此也要学好数学等学科。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环境保护作为主题,讲解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相关概念,让学生根据课件上展示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加减计算,对比前后数值的大小,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数据代表的含义,也能够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与信息技术融合
在小学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中,需着重关注数学与科学的协同教学,并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互动式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并对数学和科学同样产生浓厚兴趣。例如,教师可利用Kahoot等在线教育平台,设计互动式游戏。小学第一学段学生年龄小,枯燥且过于理论化的知识无法让他们深入了解,更无法提高其学习兴趣。而在互动式学习平台上,可以将数学和科学知识进行融合。例如,教师可设计一个关于“形状与空间”的数学游戏,在其中融入科学中的物质状态变化等概念。仅仅通过“教材加板书”的方式灌输“物质状态变化”等概念,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而在游戏中,则既能够生动形象地将其呈现,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形状与空间”的数学游戏中,学生可以自行拖拽不同形状的冰块,将其融化,仔细观察冰块化成水后的体积变化。通过自主化的观察,学生加强了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也可以扩大认知范围,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紧密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开展小学第一学段的教学中,将数学与科学紧密结合,实现学科协同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认知范围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其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了解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据此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开展探究式学习、构建跨学科整合教学体系并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等多种方式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中收获更多知识,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小学数学与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双减”政策下的新思路[J].2024(3):581-583.
[2]廖秋林.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J].环球慈善,2020(12):1.
[3]茅旦华.让探究性教学充满神秘感: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