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深度学习模式的构建

2025-02-15 00:00:00康亚琼
数学小灵通·3-4年级 2025年2期
关键词:公倍数分母运算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深度学习模式,能聚焦数学核心内容,实现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课型之一,与深度学习模式内在契合。本文基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的复习课教学,探讨深度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构建策略。

一、深度学习模式与小学数学复习课的适切性

1.深度学习与复习课的内在契合性

复习课的首要任务是梳理知识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度学习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整体性把握。

在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方面,复习课不应局限于知识的重复记忆,而应着眼于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深度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迁移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模式使复习课突破传统的知识巩固模式,转向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

2.深度学习与学生认知发展的适应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系统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这些知识储备为开展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随着学习经历的积累,学生已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习惯,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深度学习模式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体验,符合小学生好奇求知、敢于尝试的认知特点。在复习课中,教师可设计层次性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深度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

1.整合知识脉络,优化任务设计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需要减少机械性作业、单调重复的练习。课程内容的整合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环节,复习课中的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形成系统的认知网络。

例如,“分数加减法”单元包含了通分、约分、最小公倍数等基础知识,以及分数的混合运算、运算定律和数的转化等进阶内容。教师可将这些知识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运算层、规律探究层和应用拓展层,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在基础运算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通分与约分的关系,理解最小公倍数在异分母分数运算中的作用。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组递进式练习,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入手,过渡到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种结构化的设计避免了传统复习中题海战术的弊端,让学生在精选题目中掌握核心方法。

针对规律探究层面,教师可创设情境性问题,让学生探索分数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规律,引入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通过对比不同解法,引导学生发现简便计算的方法。这种探究式任务既减少了重复性练习,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应用拓展层面,教师精选实际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数和小数的灵活转换,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聚焦思维发展,创新互动模式

减轻学生负担的关键在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创新互动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分数加减法”单元的知识结构,教师应设计与不同层次任务相匹配的互动方式。

教学伊始,教师可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梳理分数加减的知识要点。为了加深学生对基础运算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形象直观的操作活动,如组织学生对长方形纸带进行等分和拼接,感受并总结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计算的原因。接着,教师及时带领全班学生讨论解决方法,让抽象的运算法则在具体操作中变得清晰易懂,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必要性。

课堂后半段则转向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可创设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情境。计算结束后,教师引导他们从中认识分数和小数表示的联系,帮助他们形成选择最优解法的意识,实现知识运用的深度拓展。

3.把握学情差异,落实精准指导

“双减”政策强调因材施教,提倡精准施策。分数加减运算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同层次的困难。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情差异,以分层指导代替统一化的课后训练,在课堂上实现个性化辅导。

在“分数加减法”单元的复习中,通分是学生最易出现错误的环节。部分学生在寻找公倍数时习惯性选择两个分母的乘积,没有考虑最简结果。对此,教师可分层设计指导方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公倍数列举表,引导其观察比较;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展开类比练习强化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对优秀学生,则可布置开放性探究,寻找最优解法。

4.关注学习进程,完善即时反馈

“双减”政策要求将课后作业适量迁移至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完善课堂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在“分数加减法”复习课中,教师应积极优化反馈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明确掌握程度,有效减少课后补习和重复练习的需求。

首先,课堂练习要突出重点,体现梯度性。教师可先设置同分母分数加减的基础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互查互评,及时发现问题。过渡到异分母分数计算时,教师采用抽查展示的方式,重点关注约分、通分环节的准确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指导,避免将问题带回家。

其次,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环节需要多角度评价。学生在解决“分数混合运算”题目时,教师既要关注最终答案,更要关注解题思路,还可请学生在黑板上同步书写计算步骤,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观察、讨论,及时纠正运算顺序的错误。

最后,实际应用问题的反馈要注重方法指导。当学生遇到分数和小数混合的应用题时,教师应指导他们采用分步验证的方式,确保每个环节都准确无误。对解题思路新颖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表扬,激发探索精神;对出现偏差的学生教师要立即指出问题,避免错误固化。这种全程跟进的反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完成知识内化。

三、结束语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构建深度学习模式不仅能提升复习课的教学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来,教师应继续深化课堂改革,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取得持续的进步。

基金项目:2023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效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JSZJ2314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公倍数分母运算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有趣的运算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拨云去“误”学乘除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