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互动,即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这一教学模式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还能有效减轻一部分老师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高效的课堂互动能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激发探究欲望,形成良性的学习氛围。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立足学情,遵循学段特点、知识特征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互动形式,让课堂真正成为思维的漫步场。本文将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为例,探索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互动群体的组建与管理
合理组建互动群体是课堂生生互动的基础。教学实践表明,随机搭配的学习小组往往难以维系,影响互动质量。教师在组建互动群体时,首先要根据班级学情进行异质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其他成员共同进步。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互动小组成员应控制在4人以内。这个人数既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又便于教师及时观察和指导。小组活动规则要简单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和执行。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了基本的合作意识,能按照分工完成学习任务,小组规模可扩大到6人。教师要注意培养小组长的组织能力,指导其合理分配任务,协调组内关系。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制力显著提升,互动群体的人数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引导学生自主管理、互帮互学。不同小组之间可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和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组织生生互动时,容易出现课堂秩序失控的情况。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可制定明确的小组活动规则,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及时纠正互动中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定期调整群体结构,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担任小组长,培养其组织和领导能力。
二、互动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要立足教材内容,紧扣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参与的层次性和有效性。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内化,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数的认知和运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低年级课堂的互动环节应融入具体情境。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小小老师”形式组织互动。首先,教师示范用计数器演示退位减法的过程,强调关键步骤的表述方式,随后,请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用计数器向全班同学演示18-9的计算过程:先从18个珠子中拿走8个,还剩10个;再拿走1个,得到9个。演示时要求“小老师”边操作边解释,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准备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待学生演示完成后,开展“抢答补充”环节,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我会把9分成8和1两部分来减”“我想先减去10再加上1”等。通过多种思路的碰撞,加深他们对退位减法算理的理解。
几何图形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力。例如,在教材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中,教师可开展“图形大探秘”主题活动。首先,进行“静态观察”,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两种图形的异同:它们的底面都是圆形,但圆柱有两个底面,圆锥只有一个。其次,进行“动态探究”,一名同学负责转动立体图形模型,其他同学记录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变化。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适时提示关注点:“如果把圆柱放倒,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圆锥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互动环节的实施需要精准把控。重点、难点知识讲解时,教师应预留充足的互动时间,确保学生理解到位,并及时关注后进生的参与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鼓励。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认识,教师则需引导其在讨论和辨析中,达成共识。
三、互动过程的指导与规范
互动过程的指导与规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把握引导与放手的度,既要保证互动的有序开展,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在数学教学中,互动指导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启发性和层次性,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在数学概念形成阶段,教师的指导要细致入微。以教材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小兔子采蘑菇,每次采3朵,采了5次,一共采了多少朵?”这样的情境问题。当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写出3+3+3+3+3 =15时,教师要及时追问:“这样计算是否方便?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引发学生发现:当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来表示。这时教师从新算式3×5=15入手,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建构起加法与乘法的知识联系。
解决综合性问题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学生在计算分数相加时可能会出现困惑,这时教师不应急于直接讲解算法,而是设置递进的问题,如“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怎样才能使它们变得能够相加?”以此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的完整思维过程,最终理解通分的必要性。对于探索出不同解法的学生,教师则应鼓励他们向同伴清晰地表达思路,在交流中提升其数学表达能力。
此外,课堂互动要建立明确的规范。例如,学生回答问题时举手示意;小组讨论时控制音量。
四、互动效果的评价与反馈
科学的评价与及时的反馈是提升互动质量的关键环节。评价要体现发展性和激励性,反馈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有力工具。同时,单方面的评价与反馈无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教师应鼓励学生互相考查、互相评价。
首先,课堂互动评价应采用多元方式。以“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设计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在小组展示解题策略后,教师先请学生进行自我评析:解法是否清晰?说明是否完整?接着由其他小组从解题思路的合理性、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议。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指出可以改进的方向,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表现,明确努力方向。
其次,互动效果的反馈要及时有效。例如,在“分数乘法”教学中,部分学生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回顾计算步骤,找出易错环节,通过典型例题强化正确算法。对于个别学生的独特解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引导全班学生讨论其合理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最后,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时要注重实效性。以“简易方程”为例,教师可根据课堂表现设计分层训练。对于能熟练列方程的学生,鼓励其探索不同的解法;对于尚未掌握的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其理解等量关系。同时,教师在每节课后及时记录学生的掌握情况,包括发言的积极性、思维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等方面,为下一课教学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让评价真正发挥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堂生生互动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学生的不同想法,以专业的眼光发现互动中的闪光点,以智慧的方式化解互动中的困难。通过规范的管理、科学的设计、有效的指导和及时的评价,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乐园,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