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画龙点睛,编篓收口。”小学数学教学其实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新课的导入环节,而容易忽视课堂的结尾处理,常常草草了事,其实一个好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起到进一步巩固新知、加强学生记忆、深化知识理解的作用,还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完整,给予学生意犹未尽之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感知数学世界的神奇奥妙。
一、妙用概括式结尾,加强知识理解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系统地掌握课堂知识,教师可以巧妙设计概括式结尾方式,让学生利用凝练的语言、简单的表格或流程图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概括,对相应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尤其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对其进行提纲挈领地概括,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深化知识内涵,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发展数学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相关内容时,由于该课的知识点较多,学生不仅需要认识量角器,会运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还要熟练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了解角的大小与其两条边展开的程度有关,而不受边的长短影响等,且这些知识点较为零散,学生很难完全系统地将其掌握,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概括式的方法对课堂进行结尾。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然后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概括要点,比如,有的学生将“角的度量方法”创编成了一段顺口溜以便于记忆: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一边看度数,一边辨内外;也有的学生对“角的大小比较”进行了简单的归纳:角的大小只看开口,不看长短;还有的学生直接利用流程图将每个知识点概括起来展示,这样整堂课的知识点看起来就更直观、简洁、完整。而学生在概括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理解了角的度数只与两边开口有关的内涵,甚至还自主探究出了在度量角的度数时,如果边长不够,还可以进行自主延长,掌握了测量时更为方便的小技巧。通过这样简单的概括式结尾,学生不仅能更轻松地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有效加强记忆,完善知识结构,让课堂结尾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引入游戏式结尾,调动学习兴趣
游戏作为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正是课堂结尾最有效的载体之一,教师可以巧妙地在课堂结尾引入趣味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逐渐吃透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结尾引入趣味小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结束课堂学习,增强知识记忆。例如,教师可以融合“倍数和因数”的特征来引入“找朋友”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宣布游戏规则:游戏分三轮进行,每轮游戏教师可出示三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一个数,教师可随意出示,当教师出示第一张卡片时,学号与卡片上的数相同的学生出列,并大声说出自己的学号,然后根据这个数开始找朋友,要求找到的朋友的学号一个是这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是这个数的因数,当找到朋友之后,还需要用“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谁能被谁整除”来证明找到的朋友是符合游戏要求的。学生对这个游戏都充满了兴趣,纷纷积极地参与进来。例如,有一个学生的学号是6,当教师出示的卡片上是6时,他站出来开始寻找朋友,最终他找到了学号是12和3的同学,并大声解释:“12是6的倍数,所以12号同学是我要找的朋友;3是6的约数,6能被3整除,所以3号同学也是我要找的朋友。”通过这样充满趣味,形式新颖的小游戏,为整堂数学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获得了有趣的学习体验,还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数学内涵,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独特魅力,让数学课堂迸发精彩活力。
三、巧设延伸式结尾,开阔数学视野
教师可以巧妙设计延伸式结尾,在教授完课堂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由课内走向课外,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挖掘学生潜能,发散数学思维,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让课堂结尾发挥出最大的教学价值。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认识圆,掌握画圆的方法之后,进行延伸式结尾,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以下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圆其实就是一个点沿着某种特殊路线运动之后所形成的轨迹,到目前为止,我们掌握了圆的各种特征,也了解了画圆的方法,那么,圆这个图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实际作用呢?同学们可以自主查询相关资料来了解更多圆的知识,同时,在这之前,我们也已经学过许多其他的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还有一些不规则图形,如果这些图形也沿着某一点进行旋转,是否也会像圆一样形成许多美丽的图案呢?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自己动手尝试操作一下,也许你们会有更多精彩的发现。这样的问题不仅更能勾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还能顺利地将学生引入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自主查询和实践操作中更进一步地拓展圆的相关知识,加深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全面掌握与图形相关的内容,与此同时,延伸式的结尾,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课后探究时将其与课堂内容联系起来,这样一来,既能起到巩固课堂知识、拓展所学内容的作用,也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开阔数学视野,提升课堂效率,最终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课堂结尾,既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奇妙的艺术。
四、设置悬念式结尾,引导自主探究
除了总结式、趣味式、延伸式的结尾,数学课堂也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悬念来作为结尾,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学习。悬念式结尾,可以说是课堂结尾最为常见和基础的一种模式,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探索各种新事物,若教师在课堂结尾时提出悬念式问题,定能吸引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对课堂内容久不忘怀,甚至会在课后自发探寻自己想要的答案,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深化所学,开阔数学视野,提升数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相关内容时,教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就可以在结尾处设置如下悬念:商店里有一种长为20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6厘米的长方体笔盒,为了进行促销,商店决定将6个这样的笔盒用包装纸包裹在一起,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包装才能最大程度地节约包装纸?大家可以根据课堂所学,在课后组成学习小组一起进行探究,帮助商店解决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好、最合算。这样充满悬念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开始组团探究,有的从生活实际出发考虑问题,有的利用了课堂上所学的表面积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的则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最终都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综上所述,一节课的结尾犹如一出戏的落幕,好的落幕不仅能给予人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感,也能发人深省、启迪智慧。因此,一堂优秀的数学课,也应当有一个精彩的结尾,可以是充满趣味的,也可以是创新、高效的,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助力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理解数学内涵,激发数学兴趣,最终收获更为高效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