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红医文化资源可以为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文章提出医学院校图书馆要重视红医文化资源开发规划体系、创新红医文化资源开发方法、探索红医文化资源联盟建设、制定科学的保障协调机制等。这些举措有助于发挥红医文化在凝聚人心、培养人才、推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医学院校构建属于师生的独特红医集体记忆。
[关键词]医学院校;图书馆;红医文化;资源开发;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1-0111-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阐述。红医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分支,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医疗救治文化、医学教育文化,是有关医务工作者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思想作风和专业技术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1]。红医文化资源作为高校重要的红色资源,有着积极的育人价值,对于增强师生历史认同感、培育师生文化自信、弘扬红医精神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红医文化资源开发,打造学校红医文化品牌,有利于构建红色底蕴与医学情怀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助力医学院校秉承“传承红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
一 、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发红医文化资源的意义
(一) 践行图书馆传播红色文化的当代使命
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学术机构和校园文化阵地,也是收集红色文献资源、开展红色阅读的重要阵地,其对医学院校红医文化教育、思政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及保障作用。红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发展卫生健康事业过程中构建的、具备强大生命力和优秀基因的文化体系,是红色革命文化、医疗卫生文化、医学教育文化的统一体。图书馆开发利用红医文化资源,既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支撑,又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育人工作的新途径。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全民阅读。全民阅读已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医学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定位、读者群体和资源特色聚焦红医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工作,探索更科学的红医文化资源收集整理模式,挖掘红医文化资源在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等方面的价值与实践功效,为进一步提高医学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又红又专的医学人才提供保障。
(二)丰富医学院校思政教育资源
图书馆进行红医文化资源开发,挖掘整理学校办学发展历史阶段的红医文献资料,或是整合红医文化相关资源,完善红色文献体系,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对于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新时代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为学校红医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让红医文化阅之有物、学之有形、言之有意。要从统筹规划、主体参与、技术手段等方面推动红色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将红医文化等思政元素作为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素材 [2]。例如中国医科大学将红医精神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将红医精神有效融入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3]。借助红医文化资源的思政教育功能,有助于激励医学生继承和发扬红医光荣传统、优良作风,有利于进一步凸显医学院校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的育人特色。
(三)发挥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作用
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红医文化资源建设,有助于提高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红医文化开发需要综合运用图书情报管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要聚焦图书馆在红医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另一方面,红医文化资源开发可以进一步丰富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内容,促进医学院校图书馆红色阅读服务水平提升,推动红色文化融合发展,为多元化图书馆文化建设提供基础。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红色阅读推广经验可以作为红医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参考,例如借鉴图书馆“红色专藏”建设方法的优点开展信息资源建设,有助于发挥图书馆红医文献专藏的价值与意义[4]。有效开发和利用红医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师生文化自信,帮助师生了解红医文化的丰厚底蕴,让图书馆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红色教育效能。
二、医学院校红医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红医文化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主要从高校图书馆视角展开,并参考借鉴高校红色文献资源的开发路径、红色文化资源空间建设等[5]。综合现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当前医学院校红医文化资源开发在红医历史价值挖掘、红医文化资源开发整合、红医文化人员和体系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开发内容不清晰,体系规划和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对红医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对开发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开发建设力度不足,缺乏系统的资源开发管理办法。红医文化相关的纸质文献资源、电子资源、实物收集不齐全,往往只是对相关图书、图文资料等进行简单整理,对红医文化相关的视频、实物资源、历史资料等红医文化资源缺乏收集意识,没有以专题形式对红医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红医文化资源建设的针对性不强。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对馆藏红医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时效性关注不够,难以形成特色红医文化馆藏。
(二)开发方式单一 ,红医文化资源价值挖掘不足
部分医学院校在红医文化资源开发中没有综合利用多种形式的开发手段,没有充分借助现代数字化手段,信息技术应用不足,也没有多维运用访谈、口述、调研等方式对红医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加工整理,开发方式局限性明显。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对本地或本校红医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红医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挖掘不足、主题凝练不够,缺乏鲜明的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
(三)开发资源较分散,红医文化整合共享力度不足
部分医学院校红医文化资源共享意识不强,只是通过图书馆宣传红医文化资源,缺乏与其他校内部门、其他高校等共享的机制,也没有主动与其他红医文化资源收集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在将分散的红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共享方面没有切实举措,影响了红医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没有建立系统的红医文化资源数据库,没有利用数字化平台对红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分享。这也导致学校红医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不够、资源开发的持续性不足。
(四)缺乏专业人才队伍,资源开发的人员保障不足
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并没有专门负责红医文化资源开发的馆员,只是由资源建设相关部门统一开展红医文化的资源建设工作。这就导致红医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关注度较低,不被馆员所重视,建设内容逐渐浮于表面、流于口号化。人才队伍的匮乏势必会影响红医文化资源的开发,使资源开发工作停留在浅层次阶段,不利于学校开展更富有内涵、更有深度的资源建设。
三、医学院校图书馆红医文化资源开发路径
医学院校应挖掘图书馆在医学院校红医文化资源开发中的优势和特点,结合红医文化资源特色,引入数字人文理念和技术,探索多元化的红医文化资源开发内容和方法,形成资源的整合逻辑与开发策略,探索出更多元化的红医文化资源开发模式。
(一)重视红医文化资源开发规划体系设计,为培育红医精神提供高质量资源保障
全面客观地进行红医文化资源开发规划,明确红医文化资源体系设计。例如,赣南医学院大力培育以红医精神为核心的红色卫生文化,积极开展红色卫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构建独特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体系[6]。福建医科大学把以“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为核心的红医精神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打造“红色闽医”文化品牌,促进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7]。一是梳理学校现有的红医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与学校办学历史或学校所在地相关的红医资料,并有计划地搜集能反映红医文化的各类文献及实物。二是做好红医文化资源载体和内容的规划,包括纸质文献、电子文献、音像文献、口述访谈资料、实物资源等,逐步将保存在各类场所中的既有资源、网络资源、公开出版资源和有待采集的灰色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三是根据不同标准对红医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开发,从不同维度划分资源类型,同时,将各种类型的资源进行交叉整合,形成红色文化资源体系,逐步形成“点”“线”“面”的资源辐射效应,使红医记忆更完整地留存于世,为医学院校培育红医精神、构建红医文化教育体系提供资源保障。
(二)创新红医文化资源开发方法,多源获取和利用文化资源
基于红医文化资源体系,分析各类红医文化资源的获取渠道和方式,明确图书馆红医文化资源的开发方法和渠道。红医文化资源的来源包括贮存于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纪念馆、方志馆等文化场馆中的馆藏资源和各种数字资源,以及部分散存于民间团体或个人的资源。医学院校图书馆可以采购公开出版发行的,与红医文化相关的图书、报刊资料等,也可以接受社会团体、私人的捐赠。对于其他图书馆、档案馆等收藏的红医文化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实地调研、查阅复制的方式采集。一些散存的、未加工的红医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口述记录、访谈等方式搜集整理,形成原始红医文化资料。检索网络上零散的红医文化资源,形成资源合集并进行数字化存储。从各种渠道搜集到的红医文化资源,可以根据文献类型编制馆藏红医文献书目,以便查阅与更新。还可以将实体红医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探索建设红医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例如,成都医学院结合自身传统优势开发红医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以“红色+资源”为载体、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以“红色+专业”为支撑的红医精神实践育人新路径[8]。部分医学院校则将红医文化资源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融合,引导医学生成为具有红医特质的新时代医务人员[9]。
(三)探索红医文化资源联盟建设,融合数字平台推进资源整合共享
针对当前医学院校红医文化资源的收集呈分散、零星、自发等特征,不同医学院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文博机构等之间应联合开展红医文化资源建设,这是实现开发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联合开展红医文化资源建设,组建图书馆红医文献资源网,编制红医文献联合目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红医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还有利于为大学生乃至更多社会读者提供更优质的红医文化服务。一是探索构建开放式红医文化网络阅读平台,以红医文化数字资源为核心,构建数字阅读体系,提供更为便捷、更为多元的移动化红医文化阅读场景[10]。二是拓展红医文化资源的数据来源,打破各机构之间的数据壁垒,增强交流合作,促进深度联合,让各建设主体能共建共享红医文化资源。三是把整合而成的红医文化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转化成可推广的网络育人资源体系,从而切实有效地发挥红医文化资源的效能,不断推动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红医文化资源建设。
(四)培养红医文化开发人员,建立科学的保障协调机制
高质量的红医文化资源开发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借助专业的人才团队才能不断提升红医文化资源开发的实效。比如高校图书馆的红色阅读推广专员也可以承担红医文化资源开发任务,并协同其他专业领域馆员共同推进资源建设。陕西省图书馆在建设《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资源库的过程中,配备了一支分工明确、专业性强的建设团队,着重完成文献调研、征集、分析整理、标引入库、搭建平台、网络安全等重要工作[11]。开发红医文化资源时,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除了注重顶层设计,还要制定协同开发策略,为常态化资源开发提供政策支持。图书馆可以与各院系、其他职能部门进行协作联动,实现优势互补,使校内各类红医文化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在人员与政策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红医文化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引领红医精神传承,从而为学校打造优质红医文化品牌提供支撑。
四、结语
红医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开展红医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利用工作,是传承红医文化、弘扬红医精神的资源基础,对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有着重要意义[12]。医学院校图书馆对红医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能让红医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存与传播,有助于构建属于师生的独特红医集体记忆,从而达到培育红医文化之根、铸仁心医者之魂、强文化自信之基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于帆,吴任慰.红医文化的内涵体系、解读逻辑和教育建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2,35(2):135-140.
[2] 陈雪雪.论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契合与同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7):32-34.
[3] 孙海涛.红医精神文化传承与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以中国医科大学为例[J].世纪桥,2017(4):73-75.
[4] 徐建华,杨丽娟,伍巧.图书馆红色文献与红色专藏[J].图书馆论坛,2021,41(7):40-45.
[5] 毛筱.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广东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3,43(3):44-50.
[6] 曾新华,刘孝杰.新时代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析:以赣南医学院红色卫生文化育人为例[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0,40(12):1294-1297.
[7] 何雅文,张敏坚.基于红医精神的医学人文教育实现路径探究: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11):1432-1435.
[8] 杨晓庆,王计生.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实践育人体系:困境、价值与路径:基于成都医学院的实践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3,40(8):622-625.
[9] 董东明,王钰琳.红医文化植入高职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3):83-87.
[10] 张海东.文化自信视阀下红色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构建[J].吕梁学院学报,2019,9(4):44-46.
[11] 窦鹏.红色人物数据库建设实践与启示:以《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5,37(12):36-39.
[12] 周星宇.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研究:以四川地区八所医学院校为例[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22.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