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类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5-02-14 00:00:00郭凤香唐于洁蔡晶万华森杨洁
大学教育 2025年2期
关键词:交通安全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摘 要]交通安全类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重点相关课程,在交通安全类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国家所望、大势所趋。文章在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结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分析了交通安全类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交通安全类课程的思政目标,在目标指导下从家国情怀、科研素养、行业前沿三个方面对交通安全类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探索,并构建了完整的交通安全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为更好地培养交通安全行业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通安全;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2-0096-05

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1]。近年,教育部印发了一系列关于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2-3],各教育部门都意识到将思政教育融入学校基本课程是件刻不容缓的事。交通安全类课程也有必要跟随改革,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交通安全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政素养,培养社会责任。

一、交通安全类课程思政教育必要性

交通安全类课程属于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中的基础类课程。通过对交通安全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影响交通安全的基本因素,了解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学会应用事故分析、评价方法。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路段、交叉口等道路元素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交通改善措施,为将来从事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研究工作打下基础。与其他交通运输理论、规划类课程相比,交通安全类课程从微观上更注重学生对交通安全敏感性的培养,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主要包括的课程有交通安全、交通工程学、交通系统分析、交通环境工程、智能交通系统、交通控制技术、交通优化与决策、交通心理学、交通法律等等。交通安全类课程作为融合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有必要将思想政治内容融进课程当中,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交通安全观念。

交通安全类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家国情怀,提升科研素养,紧跟行业前沿,培养良好品德。

二、交通安全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在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中,从“立德树人”的基础出发,以“家国情怀-科研素养-行业前沿”三位一体为展开基点,分方向将交通安全类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结合,如图1所示。

(一)围绕家国情怀,关注绿色生态,共建交通强国

交通安全教育是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中提到,要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这就要求交通安全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刻认识到在交通中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不良行为对他人以及自身的影响。以闯红灯为例,行人闯红灯行为不仅有损市容市貌,而且对个人生命不负责任[4],而从众心理影响下的闯红灯行为[5]更是不可忽视的社会不良影响之一。学生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会对社会财产和福祉产生严重损害,从而增强交通安全社会责任感,明白安全的交通行为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社会的安全与和谐。

通过道路交通安全类课程的开设,可以深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习惯。从意识到行为,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进步。通过交通法规讲授、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交通事故场景模拟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观念,加强对交通法规的理解和尊重,在实践中养成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行为能力,成为安全意识融入血液、安全行为贯穿行动的社会合格公民。

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的形成是预防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法律、法治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法律对安全的重要作用、明确自身在这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观念,倡导文明的交通行为。引导学生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和谐美好的法治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7]。生态文明建设也同样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交通活动又反过来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二者息息相关。通过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安全类课程,引导学生关注交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交通出行中采取环保方式,如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树立“共建和谐道路”的理念。学生在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应当明白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同样至关重要。在交通安全教育中,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关心交通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倡导文明出行、共同构建和谐的道路环境。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意识到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的影响,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

(二)团队协作,众志成城,提升科研素养

在课程中提升学生科研素养是课程思政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交通安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提高学生科研素养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求真务实中成长,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交通安全类课程注重守法,强调法律法规的遵守和依法行为。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交通法规和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和依法行为习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遵守交通规则,做到守法养德,努力做一个守法的公民,为社会营造和谐安全的交通环境。结合守法创新的思政元素,可以激发学生对交通安全问题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交通安全课程的同时,应关注社会法规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等,勇于尝试新思维、新方式、新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创新途径。教师应通过交通安全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交通安全类课程注重真实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模拟场景等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交通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真实的交通安全活动,如制订安全出行计划、模拟交通事故处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真正做到求真务实。结合求真务实思政元素,可以引发学生对交通安全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学生将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实践活动去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深刻理解交通安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实践经历,会加深对交通安全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品质,注重实际效果和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团队协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通过交通系统分析等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学习中开展团队活动,通过交流和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而团队协作也将进一步提升学生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实的交通安全工作往往需要部门合作、小组合作等,通过分组合作、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未来的交通安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维护交通安全,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整体交通安全水平作出贡献。

(三)结合科研项目,拓展国际视野,深入行业前沿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国内、国际相关科研案例、项目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国际前沿理念以及行业实践经验,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科研项目的融入可以为交通安全类课程提供丰富的案例和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教师在对重点科研项目进行介绍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部分简单科研项目。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生能够深入探讨交通事故发生的根源和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加深对交通安全领域的了解。这种参与性学习方式不仅能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直面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深入行业前沿、引入国际案例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为未来就业和发展作更好的准备。教师可以通过与全球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或人才交流活动,带领学生与别国优秀人才进行交流,开展课题研究。例如在与其他高校合作进行课题研究时,邀请国际行业优秀专家学者到课堂现场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吸收国际先进理念,提升课程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备全球背景和竞争力的学生。在进行行业前沿介绍时,教师可通过介绍智能交通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行业的最新进展,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前沿,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交通安全类课程思政实践

在交通安全类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交通安全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融入相关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前、课中、课后,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图2展示了交通安全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后的课堂教学模式[8]。

从课程结构出发,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在课前预习时,由教师通过雨课堂等线上学习软件发布课堂相关案例,布置思考题。比如,将学校案例库中“公路景观对驾驶人停车视距的影响研究”的案例发布至雨课堂,同时留下思考题:“哪些生理、心理参数可以用来分析公路景观对驾驶人制动时间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寻找类似案例、文献或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课前主动了解课程相关内容。案例既可以来源于国内外优秀交通安全类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国内外交通安全类发展前沿项目。学生在预习时对课程内容将有初步了解,同时紧跟行业前沿步伐。

课上以教师讲授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可以通过剖析课前预习的经典案例、穿插交通安全前沿案例引入相关思政元素。比如,讲解交通事故案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交通安全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思考。对“公路景观对驾驶人停车视距的影响研究”这一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对相关论文进行深度解读来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思考题,并辅以相关交通事故案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交通安全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安全意识和学习安全行为。除了教师单方面讲授,还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交通安全课程。在引入交通安全案例后,教师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分小组讨论调查,并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展示文件和调查报告。比如让学生实地考察公路景观对驾驶人停车视距的影响,或通过实验室里的驾驶模拟器来模拟公路景观对驾驶人停车视距的影响,形成报告。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在此基础上,将一部分课时交予学生进行内容分享,教师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和讨论。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更自主、更灵活地进行思考。这样一来,交通安全与思政元素在学生的思考中能够更深入、全方位地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后教师除了布置思考题,也可以设置实际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交通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和现实性。如引入案例库中另一与公路景观对驾驶人的影响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模拟,探究公路景观对驾驶人其他车辆操作的影响,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公路景观,公路上的其他标志物会对驾驶人车辆操作产生何种影响?公路景观又会对行人或非机动车驾驶人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干预这些影响以保证驾驶人以及行人的安全?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探索,引导其自主学习,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并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求真务实为主导思想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坚持实事求是,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计方面,可以引入模拟案例解析、实地考察、创新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思维创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创新项目设计等方式,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对交通安全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课前主动预习、课中翻转课堂、课后调研交流等形式,使交通安全与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合,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这样的交通安全类课程实践将有助于培养更具社会责任感、安全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的学生,为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

四、结语

当今社会,交通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交通安全类课程能够为保障全民交通安全打下良好基础。在交通安全类课程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同等重要,因此在交通安全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刻不容缓。本文从交通安全类课程思政探索出发,从三个方面对将思政元素融入交通安全类课程进行探索,构建了交通安全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提升思政元素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思政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激励学生为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EB/OL].(2024-05-11)[2024-06-15].https://www.

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0473.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5)[2024-06-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等.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4-06-1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

6623.htm.

[4] 陈小燕.道路交通法规认知对行人闯红灯行为的影响[D].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9.

[5] 范春明,彭囿朗.基于“刺激-反应”理论的行人从众闯红灯过街行为分析[J].科技视界,2013(5):90.

[6] 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论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EB/OL].(2018-09-21)[2024-06-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n1/2018/0921/c1001-30307963.html.

[7] 高世楫,王海芹.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J].人民日报,2022-07-22(11).

[8] 赵大伟,易加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研究生“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6):79-86.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交通安全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青年与社会(2019年7期)2019-04-05 14:19:54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乡镇道路交通安全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6:34:20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5:58:54
基于交通安全的高速公路路线平纵组合设计
公路设计应考虑的交通安全因素研究